高中课文《边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 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
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
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
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相依为命——翠翠和祖父的祖孙之情
与君相依——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纯真爱情
同根相生——天保和傩送的诚挚手足之情
二、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探究环境描写,品味环境美。
1、选文有很多关于湘西环境描写的语句,请结合提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湘西风景的图片)快速寻找出来,并概述所写景物的特点。
2、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的描写反映人物哪些特征?
4、根据掌握的信息,描绘整个湘西的自然环境,感受沈先生笔下的环境美。
教师情境启发诱导:
悠悠的湘西水,流淌在吊脚楼旁,日夜重唱着美妙的歌;青青的山弥漫着薄薄的轻雾,续写着湘西人的古老故事;林间飞翔的鸟儿,穿梭的人群,编织成和谐而宁静的画卷。山高水长,鸟语花香,不变的还是那份神韵,这就是湘西人世代演绎的传奇。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二)、探究“歌声”的意义,品味风俗美。
1、引导学生寻找选文中有关“歌声”描写的语句,同时播放有关湘西民谣,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湘西的情爱故事。
2、选文中哪一部分先写到“歌声”?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它对翠翠产生了那些心理上的影响?
3、选文第二部分开始说翠翠做了一个梦,她没有忘记祖父白天讲的故事,翠翠在梦中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却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4、“虎耳草”在翠翠的情感世界里有什么象征意味?
5、第二天早晨翠翠赶忙把昨晚梦到的情景告诉祖父,祖父为什么不想把实情告诉她?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翠翠此时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得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软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9、教师播放有关湘西少数民族婚礼片段的视频,结合家乡少数民族婚嫁的风俗习惯,尤其是苗族对歌娶亲的习俗,要求学生就“走车路”“走马路”的娶亲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10、以翠翠听歌后心理变化为主线,理清思路,阐述“歌声”对翠翠造成的影响。
11、选择原文有关“歌声”描写的经典段落,学生分角色美读,感知翠翠的纯美形象。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提示:“歌声”触动了翠翠心灵的琴弦,是翠翠魂牵梦萦的“虎耳草”,也是天保外出闯滩悲剧死去的开始,因此,一切因歌而起,一切因等而结束,一定注意分析品鉴。
(三)、回顾全文,看视频资料,感受人性美。
1、本文写了“三情”,第一课时已分析,请同学们根据前课的总结,总结人性美在翠翠、祖父、天保兄弟身上的体现。
2、教师出示视频资料:专家解读《边城》中的人性美。
三、拓展延伸探讨,合理设想翠翠的命运,续写原故事可能结尾。
教师引导:《边城》最后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面对这样的结局,如果你是翠翠,你该怎样把握你的命运?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学生甲:我会一直等傩送,哪怕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学生乙:这是一个“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等待,世界上的好男人太多,何必单恋傩送?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我会改嫁。
学生丙:漫长的等待或许换来的是心灵的再次伤害,我决定离开这让我伤心的地方,离开渡口,去遥远的地方追求新的生活。
学生丁:我要主动去找傩送,告诉他,这一生,他是我的唯一。
学生戊:我守在渡口,有一天傩送终于回来了,可是他带着一个比我更漂亮的女孩,顿时我呜咽……“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四、教师总结: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已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息。
高中课文《边城》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课文《边城》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即小说鉴赏的基本要求,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的鉴赏分析,并由此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学情分析
《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
2、教学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
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部小说的核心。此设计体现鉴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课文到整个小说,能开阔阅读的视野,提升鉴赏水平;并在鉴赏探究中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此设计的亮点在于从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出发来阅读小说,合乎作者原意,“边城之美”的紧扣文本,欣赏讲究层层深入解读;“边城之痛”的挖掘让学生对整部小说的创作有更深的领悟。最后“美”与“痛”合二为一句话,一个字“爱”,回到小说创作的本源。在进行广度与深度探究的同时,核心明确,整堂课首尾圆合。
但此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而言有一定难度,一是小说本身有阅读难度,问题设置也有难度,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挑战。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
这段文字是描写茶峒白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似的美丽湘西世界。
(二)“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的主意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们将围绕这句话来欣赏《边城》。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小组合作、比赛,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活动要求:
1、请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小说当中的某个人物(翠翠、爷爷、傩送、天保)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2、写几句话,寄语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对你说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
天真纯洁的少女
纯朴厚道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老师总结:
文艺评论家刘西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就是这样一曲“美的赞歌”
(三)“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个性探究: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学生自由展示)
老师引导:“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原生态)
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2、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又时为爱而奋不顾身,又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四)结束语
《边城》是一曲优美健康纯洁的“美的赞歌”,又是一出弥漫着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的悲剧”。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边城》带给我们的对真、善、美与爱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五)课后探究
阅读《边城》整部小说,探讨《边城》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写一篇读书报告。(或自选角度)
高中课文《边城》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3.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2.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题从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家书节选开始:(教师诵读)
PPT:“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到了,家乡一定是还有龙船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还想起我。翠翠,三三难道我又疯狂了吗?”
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绝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此时,他呼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名字:翠翠、三三。三三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咱们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承载着《边城》全书之魂:爱与美。
二、梳理情节
阅读课文,请思考: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第3—6节的重要内容。
第3节 眼前的端午节 边城赛龙舟的热闹场景
第4节 两年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龙舟时巧遇傩送二老
第5节 上一年的端午节 翠翠看竞渡时偶遇天保大老
第6节 眼前的端午节 翠翠看到迎亲花轿时情思被撩动
从我们共同梳理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翠翠展开的有三个关键词:
1.环境(茶峒城、端午节的氛围);
2.翠翠的少女情怀;
3.二老傩送。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人。
三、合适的环境:边城、端午节
1.边城的特点,结合第一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偏僻、安宁、淳朴,远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是没被打扰的安宁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写的是端午节,其实文章也写了中秋节和过年,但为什么要以端午节为重点?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点评引导: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比赛。特点:端午节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恰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四、合适的年龄:情窦初开
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秉承了边城人民的善良与淳朴,但是在十四五岁的少女身上,又有着一些特殊之处,我们先来品味一下这两段文字。
1.第四节第一段
①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不可言说的快乐。
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照理说应该是无话不说的,为什么这里用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点评:我觉得这种女孩的心思是可以说的,但是只能说给妈妈听,但是妈妈已经死了,爷爷是不方便说的,那是什么?那是情窦初开的冲动。
2.第四节的第六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了翠翠的一个奇怪想法 “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如何理解他这个奇怪的想法?
PPT: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PPT: 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
交流点评:落日、黄昏容易让想起生命的逝去,这种景致也触发了翠翠细腻、敏感的心思。假若爷爷死了,我就无依无靠了。她很害怕孤独凄凉。爷爷与翠翠的感情毋庸置疑,但她害怕失去依靠,同时也希望有一双坚强有力的臂膀来依偎。这时,合适的他出现了。
五、合适的人:二老
1.在写二老的出场时,第四节第11段用了一个词:笑。未见其人,先闻其笑。说明二老是一个怎样的人?阳光、开朗。
2.分角色朗读第四节第11段至24段翠翠与二老邂逅的片段。
3.关于二老的笑,文中还有两处描写,请找出来,并体会一下二老的性格。
PPT:便带笑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点评:玩笑,略带了狡黠,幽默。
PPT:“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读一下,好可爱)放肆地笑着:淳朴、幽默、活力。
PPT:“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沈从文
也许正因为如此,翠翠才会对这个人心生情愫吧。
六、女孩的心思你猜猜
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文章中多处写到了翠翠喜欢上二老的细微变化。请同学们划出来,品一品,写上三言两语的旁批,等会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点评:
1.第三节13段
“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那里曾发生了与二老邂逅的悸动与美好)
2.第四节31段“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她那火把走去。”(心中已有涟漪)
3.第四节32段:“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二老这条鲤鱼在翠翠心中咬下了痕迹)
4.第五节2段:但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节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心有所属,初恋总是甜而美的)
5.第五节8段: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幸福甜蜜只为二老)
6.第五节10段: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侧耳倾听只为谁?只为二老)
7.第五节11段:“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你认识二老吗?)
8.第五节12段: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心乱),向前怏怏的走去。(心有所属,可惜不是你。)
9.第五节15段:“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心系二老)
10.第六节14段:翠翠还想着两年前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记忆犹新,心有所属。)
11.第六节16段: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想起二老就忍不住欢喜)
12.第六节23段: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的身边来。(情思撩动)
13.第六节25段: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等意中人来到)
14.第六节26段:看天上的云。(对爱情的憧憬,白云悠悠寄相思)
PPT:张爱玲《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七、其实我们已经知道,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是一个有始无终的悲剧,只是没有那么惨烈,一切如此温婉含蓄,哀而不伤。《边城》为我们传递的不是单纯的爱情,而是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翠翠,关于亲情、关于友关于爱情……永恒的翠翠,永恒的爱情,永恒的《边城》。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边城》原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写下来。
高中课文《边城》教学设计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高中课文《边城》教学设计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4、板书设计
翠翠
美丽多情
天真可爱
爷爷
安于清贫
忠于职守
高中课文《边城》教学设计合集6篇相关文章:
★ 课文《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3篇(和时间赛跑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