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2篇

时间:2024-04-09 17:18: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2篇,以供参阅。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2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教学重点】

  ⑴难点⑵

  本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看看它们分别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可见,编排者旨在通过一定量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而说明文的写作也包括阅读,最首要的是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对于这一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可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加以落实。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又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是看传统艺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可采用图片欣赏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预习】

  查阅工具书,正音熟悉字形;解释词语。

  补充解词: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8、闲适:闲静舒适。

  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下面让我们伴着风流儒雅的昆曲,先来看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觉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看图片后的感觉

  (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叶圣陶素朴的文字《苏州园林》,看看叶圣陶跟你们有没有同感呢。

  三、要求

  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整体把握课文,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四、同学讨论明确中心句

  师问: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叶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句)

  说明:可通过语言品味明确语段的意思。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如在画图中”。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切是说不仅止于此,而是处处讲究图画美。这一句是开启7至9段。

  明确文段关系,以简约的文字形成板书。

  〖板书〗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置

  叶圣陶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地位价值:标本,不该错过近景远景的层次不止这些

  特点 :如在画图中角落的图画美

  四个讲究,一个一切)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和谐美

  总分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字音字形字义掌握情况(以同桌为单位,互相检查,师抽查)

  二、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品读一些语段

  1、对比欣赏对称性的建筑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明确苏州园林布局的自然之趣。

  2、假山和池沼,抓住“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是更个性化的,“忘却”“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以假乱真;池沼的安排也是首先在顺其自然。

  3、对比欣赏宝塔式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足取”,说的还是自然。

  4、图片欣赏,让学生理解”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行成的层次感 。

  可以多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领会。比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三、小结课文

  总之,无论是布局,还是配合、映衬、层次,还是小到角落门窗色彩,虽然是人工,但巧夺天工,而它的美,简而言之,就是美在自然。所以在上节课的板书后面我们还要加上”巧夺天工,美在自然。”本文写作条理清晰,语言朴素。

  四、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读本上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感受并品析苏州园林的画面美;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理解本文结构特点;

  3.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理解本文结构特点。

  2.感受并品析苏州园林的画面美,品味生动严密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同学们运用你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明确:“苏州园林甲天下”。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地道的苏州人——叶圣陶先生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吧!

  二.感性认识:身临其境,感知文本

  1.情景设置:假如全班组团游览苏州园林。

  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学生置身其中,用心游览,记录心情。

  2.遇记者,受采访。

  教师当记者,采访学生。

  采访问题:游览完苏州园林,你此时的心情如何?

  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心目中的苏州园林。

  3.心情小记:苏州园林美如画。(如诗如画、风景如画)

  三.理性认识:静默解读,探究文本

  1.说明文常识小站学生快速浏览

  2.配乐默读,自主探究。

  (1)配上一韵味十足的古筝曲,让学生快速默读浏览,解读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明确: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解读全文中心句。

  学生反复诵读“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读出你认为重要的点。如“务必”“无论”“总是”“完美”等。

  3.合作探究,理清思路

  (1)苏州园林被誉为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足以见得它的非凡地位。第一节中哪个词语也透露出这层含义呢?明确:“标本”。

  (2)“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

  小组讨论:看哪个小团的游览者心最细,能快速找到苏州园林的美。

  (3)归纳梳理,明确说明顺序、文本结构。

  4.漫步亭台轩榭

  (1)配乐朗读,漫步其中。

  (2)根据说明文特点,师生解读文本。

  提示: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准确使用的说明语言。

  明确:亭台轩榭,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由现象到原因

  作比较、打比方,要求学生做具体阐述。

  语言准确的体现“绝大部分”“绝不”等。

  (3)直观画面的感受

  5.品画轩

  学生在师生共同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导学案》提示,自主学习,品析其他画面,然后全班交流。

  四.板书设计

  苏

  州感性认识:美如画热爱

  园理性认识:图画美赞美

  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二、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竿——竿子。映衬——映照,衬托。败笔——多指某件事中或某件物品不完美的部分。丘壑——指山水幽深之处。雷同——指随声附和。嶙峋——枯瘦的'样子。依傍——依靠。

  蔓延——蔓草滋生,连绵不断。雕镂——雕刻,刻镂。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恰当。明艳——明亮鲜艳。因地制宜——意思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或裁断。重峦叠嶂——连绵的山。俯仰生姿——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先是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林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三、精读课文。

  (一)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先给浏览者一个整体的概括,再进行详细的叙述。这样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结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提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猛地看上去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是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景物逐次展开,使浏览者看景物有层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与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继续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4、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预习提纲】

  1、通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结构。

  2、给生字词注音,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分配计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认识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国的园林艺术又怎样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介绍中国园林建筑特点的文章《苏州园林》。

  词语教学: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轩榭:(见课本注解)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闲适:闲静舒适。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嶙峋:(见课本注释)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蔷薇:花名,落叶灌木。

  学生看课本前面插图,说说自己的感觉。(自由发言)

  自由朗读课文,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发言明确各段的中心句。(教师随时提示与点拨)

  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作者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心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说明: “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 “如在画图中”。这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如何实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板书:

  苏州园林

  1节: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2节: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处处如在图画中) 总写

  3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5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6节: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7节: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8节:门窗的图案美 次

  9节:建筑的色彩美

  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结合练习第二题进行)

  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呢?

  学生找出来后发言,教师适时提示点评。

  明确: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知识迁移训练:(练习四)

  1、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意并用词语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研讨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吧。

  二、出示投影,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丘壑(hè)嶙峋(línxún)

  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重峦叠嶂(zhàng)斟酌(zhēnzhuó)

  2、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留下印象最深是什么?请试用简短的文字概括。

  (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3、某公园聘请你为园林设计师,你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如何设计,让游客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4、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5、为什么只有四个讲究而不是七个讲究?

  6、文章是如何有层次地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本文除说明外还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说其表达效果。

  9、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值得你学习?试举例说明。

  明确:

  1、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表现在“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方面。

  2、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3、可结合课文中的“亭台轩榭的不对称”、“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花草树木的映衬性”、“景色的层次性”等方面,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自由发挥,不拘一格。

  4、苏州园林追求图画美,除了上文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苏州园林中“各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等。

  5、四个讲究是从局部上讲苏州园林的特征,后三个方面是从细部来讲的

  6、说明顺序是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7、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如: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

  8、记叙: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的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议论:如“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9、语言准确生动、优美典雅,富有画意。小组讨论圈点批注。

  五、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讨论:

  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给予肯定)

  要点:可按照时间顺序;可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可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等。

  六、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作文:我们的校园(150字)

  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和食堂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

  附板书设计: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不止这些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

  总说分说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做读书卡片和分组研讨方式,层层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特点运用适当说明程序、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

  2、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用计算机设计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让我们师生一起走近苏州园林,欣赏苏州的美景,品味园林的佳趣吧!

  (请欣赏大屏幕)

  景点很美吧,让同学们带着美景的余味,读一读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看看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感受那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二、感知课文,把握要点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根据屏幕提示做一张读书卡。

  从我们制作的图书卡中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顺序是由总到分。在分写部分中,前四段是详细说明,又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⑶~⑹自然段分别照应第二自然段那几句?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

  在⑶~⑷段中作者进行重点说明,现在就四人一组进行研读,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段落,合作学习,就黑板上提示进行探讨,对优秀合作小组是有奖励的哟。

  研读段落:____________

  本段中心句: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事物____________特征。

  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手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喜欢自己独立完成的同学可自己填写。优秀者或小组奖励旅游苏州园林景点。

  答案:

  ⑶研读段落

  ③本段中心句:无(亭台轩榭布局)。

  说明亭台轩榭不讲对称的图画美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问题: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

  ⑷研读段落

  ④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说明假山

  (讲究艺术)与池沼

  (讲究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特点。

  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雷同――不该相同的`相同

  艺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⑸研读段落:

  ⑤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的树木也着眼于画意特点。

  说明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说明方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无。

  ⑹研读段落:

  ⑥本段中心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说明花墙和廊子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特点

  问题: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看上去是被花墙和廊子把景分开了,但因为墙是一段空的廊子是无所依靠,景致又如象没有隔开使景致不是一览无余的展开,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更有层次性。

  刚才同学们已研读重点段⑶~⑹段。下面简单看一看⑺~⑼段,找出每一段中心句,抓住景物特点。最后一段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多媒体配合)

  四、回味课文,拓展创新

  经过刚才同学们学习,我们已对苏州园林有了很多了解。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就书上提供内容,老师提供参考画面,尝试做一次导游,要求看大屏幕。

  要求:1、注意导游对象,导游方式;2、抓事物特征,讲究层次性;3、就课文内容,要求有一定创新。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导游小姐或先生,小组内讨论,写一份提纲,可拿提纲上台。

  今天我们一起愉悦地游览了苏州园林,通过这次旅游,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想呢?请课外写一篇随笔。

  愿我们下次旅游更快乐!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州园林》。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这节课我们就本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一下整理,看看作者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时间:3分钟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

  3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其他生补充,师点拨,生整理总结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 检查自学效果:

  点拨: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二)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点拨(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 “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五、当堂测试

  《伴你学》7.13.14.15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

  (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3)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多媒体、示范朗读VCD

  六、教学过程

  (备注: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新课

  1、师播放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谈话

  2、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

  3、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州园林图片或影片)

  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1、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

  2、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阅读文下注释,了解作者

  3、了解作者及写作缘由(课本、教学PPT)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VCD,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自读效果

  2、学生注音、朗读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3、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朗读VCD、多媒体课件)

  四、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文眼;提出问题;必要的点拨指导

  2、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探究,求同析异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教学PPT)

  五、课堂小结

  1、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生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3、复习巩固,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PPT)

  六、拓展运用

  设计练习仿写片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信息资源提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字词、课文内容、行文思路)——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协作探究—拓展迁移——总结评价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综合性总结;

  2、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第一课时侧重于字词和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评价,第二课时侧重于说明语言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

  八、帮助与总结

  1、辅以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目的。2、通过自主、协作、探究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苏州园林》币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二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教学理念:

  1、据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积累:

  学习课文之前,利用书籍、网络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指导学生登录"园林""旅游天地"等网站,走进图书馆,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充分预习,探究课后习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由于学生缺少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缺少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因而课前的积累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苏州园林,为学习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你知道有哪些吗?(学生自由发言)追问:请你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个你最熟悉的名胜古迹。

  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同学们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你们可能都没看见过吧?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带来了。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插图苏州拙政园。以导游的口吻,根据图画,运用简洁的语言,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拙政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人可以把学生引人新课的"大门",激其情,引其思,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学习课文铺设基石。为此,学习课文之前,首先与学生一番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中国的名胜古迹,根据课文的插图,介绍拙政园,让"插图活起来",发挥其辐射功能。比一比,哪位同学课前探究做得好。老师则针对学生的发言补充完善,评价鼓励,并巧妙过渡到课文。]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儿方面人手?(板书: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做到以下几点:

  ①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划不理解的词句;(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

  ②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学课文的开始让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要老师包办代替,让他们靠自己能力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自悟文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师: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并简要小结:"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告诉我们苏州园林色彩的美,结构和布局的美,体现出

  园艺家们独具匠心。请同学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哪几何是写整体?哪几何是写局部?哪儿何是写细部的扩(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师:我们再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些局部和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小结: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图画,游览者,置身其中,"如在图画中"读来令人美不胜收。

  3、以优美的古等独奏曲为背景音乐,学生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

  (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师: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究方法。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在合作解读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始终是一个配角,任务就是组织串联,点拨深化,。总结升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获得知识。)

  五、探究式拓展课文

  ①师:文章的结尾好不好?简要说明理由。

  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继续写的话,会再写些什么呢?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而后在班级交流发言。)

  ②质疑:读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说,教师不作具体答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在每一节课中得以体现。)

  ③想象并设"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要求从房屋、桥梁、花树的布置和雕塑、池沼中选一个方面来表现,可以用图画加上说明性的语言,也可以用语言直接描绘。

  (拓展是锻炼学生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还要构建课文里没有的知识。这对学生的一生的发展都有好处。)

  课后反思:

  用了两个课时上完了《苏州园林》,走出教室,心里感到特别轻松和愉快。一直以来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说明文,在教学中得意实践。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打破传统的"串讲",先创设情景导人,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

  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何。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扩;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缓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0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学目的:

  1.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

  2.了解说明事物的层次

  教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祖国江山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2.使学生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

  2.总说分说的结构层次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教育重点○1)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拥有许多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山川大河名胜古迹,有谁能说出几个?—北京的长城、故宫、桂林山水……有句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什么闻名?—西湖,那么苏州呢?—园林,同学们也许我们未曾到过苏州园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游览一下苏州园林,一饱眼福。

  二.介绍作者(教育重点○2)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一字行,江苏苏州人,著名文学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他写自己的故乡,表达他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如果让我们写写我们的故乡,也会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吗?——会。

  三.生字生词(出示小黑板)

  轩榭(xuānxiè)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空(lòukōng)重峦叠嶂(zhàng)

  标本:保持原样,经过特殊制作供学习、研究、参考的动物、植物、矿物。

  鉴赏:鉴别,欣赏。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笔。

  重峦叠嶂:形容层层叠叠,山连着山。

  雷同:不该相同反而相同。

  玲珑:器物精巧细致。

  四.掌握单元教学要求和本文学习重点,主要结合思考题1~2完成:

  重点1:从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思考○1

  重点2:总说分说的结构层次。——思考○2

  五.划分层次

  一.<1>介绍苏州园林的地位——“标本”

  三.<10>总结全文——回味无穷

  六.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并思考这一部分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

  答:“标本”。它在文中是“典范”“精品”“榜样”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个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问:“鉴赏”一词为什么用的好?

  答:这里有鉴别,欣赏的意思。

  (二)分析第二部分(2~9)

  1.第一层次(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问: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问:是怎么达到“处处如画”的这个目的呢?

  答: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就体现在一亭一榭,一草一木,各个近景远景之中。

  问:“他们”是指谁?(教育重点○3)

  答:设计者和匠师们。

  问:如果只有设计者或只有匠师们,行不行/

  答:二者缺一不可。

  2.第二层次(3):默看课文,老师提问问题。

  问:这一层与上一层是什么关系?

  答:是上一层说部分的分说,是第一个讲究。

  问:这一讲究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不对称。

  问: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答:对比,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突出了苏州园林的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图画美。

  3.第二层次(4):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一层主要写什么?采用的是什么层次?

  答:主要是第二个讲究,用的是总起分述的结构层次。

  问:写假山主要有几种形式?

  答:两种形式。○1层峦叠嶂○2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问:游览者在登山时为什么会有“只觉身在山间”,而“忘却苏州城市”的感觉?这是谁的功劳呢?(教育重点○4)

  答:这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经验丰富以及很深的艺术修养,才使苏州园林的假山建造的如同真的一般,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问:写池沼共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一个景最美?

  答:有的池沼宽敞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决不雷同,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玲珑的石头;花草;池沼里有各色金鱼,鲤鱼,荷花,睡莲;最美的是“鱼戏莲叶间”一景,给人的总是“如画图”般的感觉。

  4.第二层次(5):学生齐读

  问:哪些地方运用了描写和议论,有什么作用?这一讲究是怎么着眼“画意”的?

  答:“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描写,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讲究自然,画意(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议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第三层次(6~9):学生分组讨论○6○7○8○9四个自然段主要理清两个问题:

  ○1从哪个角度突现“图画美”?○2结构层次怎么样?

  第一组读○6段:主要是从花墙和廊子来写,层次多,

  景致深,景中套景,画中套画的艺术境界。

  第二组读○7段:主要是从各个角落的布置来写。图片美

  第三组读○8段:主要是从门窗的雕琢来写。总起分述

  第四组读○9段:主要从色彩美来写。

  问:为什么要用淡色调?(教育重点○5)

  答:可以给游览者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因为游览者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欣赏

  美,在美的享受中得到休息,所以要意淡色为主,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可见设计者和匠师们考虑的多么周全完美。

  (三)分析第三部分(10):学生齐读,思考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更加向往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 检查预习: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预习一下。

  六、 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默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二)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见下板书。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三、 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 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苏州园林》重点段落分析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家、 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列数字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后记: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2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认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3、认识描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及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应用。

  4、学习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本单元共三篇精读课文,各安排三课时完成。

  2、学习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即系统的接受这种文体,在学完后,对文体特点有认识。)

  说明文定义: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是客观的对某一事物或事理作解说,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这一知识,这一道理。

  2、让学生了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兼有其他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如《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描写。

  3、能根据说明对象确定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对象+特征)。

  5、能够划分说明文的结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即对文章思路和谋篇布局的把握)

  6、能够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要结合《统筹方法》重点讲清格式:……是……;……叫做……

  (2)教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表格和图形——能读懂,会表达。

  7、能够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确定语言是文艺性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8、能够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进行评析。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从说明文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2、要加强整体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能读懂

  3、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概括、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找说明对从标题入手。

  象的方法没标题的选段要认真阅读,要逐句逐段的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找对从标题入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象特对某一段的分析要抓中心句(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

  征的有关键句的段落,要先抓关键句,后归纳综合。

  方法没有关键句的段落,要从说明的内容入手,然后再自己概括。(较难)

  (2)把握说明顺序,给说明文划分层次

  明确:同样一篇文章可以交叉使用几种顺序。

  会抓标志性的词语。

  空间:上、下、左、右、中央、四周

  逻辑:首先……其次……再其次

  因为……

  要注意两组易混淆的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讲事理时常用)

  整体——局部(讲具体的事物时常用)

  现象——本质(更多的是讲同一事物间的关系)

  结果——原因(讲产生这一结果有一些外在的原因)

  如《死海不死》中“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一段有“这样”一词,表明是同一事物间的关系,所以应是从现象到本质。

  (3)分析说明方法

  ①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述这一事物的特征,所以要从说明内容出发来判断说明方法。

  打比方:易与比喻混淆(为说明内容服务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否则就是比喻的修辞。)

  ②辨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给第一步:辨析用什么方法

  学生第二步:简析这种方法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思路第三步:分析具体的好处是什么——说什么呢?扣住说明内容来答。

  ③名词术语要准确

  如:“打比方”不要叫成“打比喻”。

  (4)评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换成别的词行不行?

  思路:A要提醒学生在分析时不要只盯住这一个词,而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段和篇的内容来领会其作用。

  B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这类词做定语、状语时,与其后面中心词的关系是什么。

  C结合整个语境来分析其作用。

  (5)在总体把握的同时一定要有局部的剖析,要有重点段的分析。

  十三苏州园林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要详细讲解有关文体知识。

  2、本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由总而分的说明顺序,先总的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分别从7个方面加以详细说明,从而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语言很出色,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排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3、再读课文,初步体会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P.84)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P.85)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说明方法:(P.107)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说明顺序:(P.135)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P.136)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导入并简介作者:

  1.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出处:书下注释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注音:

  jiàncáixuānxièzhǎochóngluánzhàngqiūhè qūqū línxún

  鉴裁轩榭沼重峦叠嶂邱壑屈曲嶙峋

  lòuqìmànqiángwēidiāolòuzhēnzhuólánjiànbàngdiào

  镂砌蔓蔷薇雕镂斟酌阑相间依傍单调

  2、解词:

  自出新裁胸中有邱壑嶙峋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四、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什么?

  3.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为什么作这样的先后安排?

  5.本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五、作业:

  1.预习与思考/一、二

  2.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结构,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为了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生字

  3、思考题

  二、精读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

  2、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三层:

  第一层(2):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6):分项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层(7——9):从另外一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

  三、分析内容:

  1、第一部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2)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本段是总写

  2、第二部分

  (1)深入阅读,抓重点

  (2)分析:

  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

  ③请同学们逐一找出来,并加以概括。(见板书)

  3、第三部分:总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读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

  1.总结全文。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几个方面?

  3.运用什么顺序加以说明的?(即概括上节板书)

  二、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精读课文,找出各种说明方法

  2.分析总结:

  (1)作比较(结合练习二)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是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4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三、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四、辅导练习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2篇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导游词12篇(苏州园林导游英语)

《苏州园林》教案11篇(苏州园林教案教案)

苏州园林景点的导游词3篇 写一于苏州园林的导游词

苏州园林说课稿12篇

关于《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4篇(苏州园林 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7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精品苏州园林导游词11篇(苏州园林导游词100字左右)

《苏州园林》教案12篇(苏州园林教案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7篇(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部编版)

苏州园林经典导游词10篇 苏州园林导游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