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五年级数学认识底和高说课稿),以供参阅。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第一课时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这节课,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我分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放,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男女生记忆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初步让学生感受第二组数有序、重复出现的规律。从而引出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 、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学生边讲解,课件圈出规律,直观体验物体的有序排列。
学生看出各种事物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所以课中要提高交流的质量, 如盆花,学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说 “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排列的”在集体交流中我引导学生理解“2盆为一组重复排列”。
(三)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计算法。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特别是除数和余数,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中的第二大题,前两题让学生说说重组后图形的排列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总数一样,每组规律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每三小题是开放题,学生找到“每组第二个是三角形”这个规律,设计图形,学生在观察不同的设计中感受到,“不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设计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解决问题技能逐渐熟练。
(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最后,多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红绿灯、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连系,近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本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新增的综合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这是一次研究平面图形面积的专题活动,属于规律探索类课型。它安排在形成了面积概念,掌握了常用面积单位,能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
教材依次呈现多边形中有一颗钉子、两颗钉子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算一算、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发现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推导多边形内有3颗、4颗……钉子的情况,最后得出一般结论。
新教材安排这一专题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得出一个结论,而是重在让学生经历规律探索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光,科学严谨的态度,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发现钉子板上围城的多边形的面积,与围成的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多边形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字母式子表示关系。
2.使学生经历探索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面积与相关钉子数间的关系的过程,体会规律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体会归纳思维,体会用字母表示关系的简洁性,发展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获得探索规律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感受数学规律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得出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和多边形中间钉子数的规律。
难点:类比推导出一般规律。
四、教学设想
本课共设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由谈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加之教师的引导,推导出多边形内有1枚钉子的规律,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求同存异,自主探究发现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规律,培养学生考虑问题思维的严密性;学生根据经验进行猜想,并按照第三个环节的办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最终推导出一般规律。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延伸环节,反思整个教学环节,查漏补缺。
五、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用钉子图纸画出各种多边形。
2.课堂准备:钉子图纸,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情引趣
1.课前谈话: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见锅盖被蒸汽托起,发明了蒸汽机;皮克看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发现了皮克定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跟着大数学家皮克,一起探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规律。板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二、简单入手,探究多边形内有一枚钉子的情况
1.初次比较体验
(1)出示一组钉子图上的多边形。说明:每相邻的四个钉子构成一个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那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问:这几个图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①面积公式计算;②分割数方格。
(2)问:观察每个多边形,围成的多边形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钉子数)
跟哪里的钉子数有关?
(3)要求:数一数,比一比。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交流: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越多,面积越大;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2.举例验证,明确前提
(1)问:由刚才这四个图形,有了这样的发现,这一发现是否也适用于钉子板上的其他图形呢?我们还要举例验证。
要求:在钉子板上画一些多边形,验证刚才的发现。
(2)并列呈现学生资源,引导观察。
问:看来刚才的发现并不适合钉子板上的所有图形,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具有这样的规律呢?这些不同的多边形中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交流:多边形里面只有1枚钉子的符合规律。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说明:要使这一发现成立,要加上前提,谁能把这条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同桌互说,指明说:当多边形里面只有1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4)如果用S表示面积单位的个数,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你能用字母表达式表示这一发现吗?
板书:a=1,S=n÷2,
3.总结: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面积不仅跟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还跟多边形里面的钉子数有关。正因为面积和两个量都有关系,所以我们研究的时候要注意“里面的钉子数”。
三、自主探究,猜想验证多边形有多枚钉子的情况
1.探究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情况
(1)当形内有2枚钉子时会有怎样的规律呢?
要求:画一些里面只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算一算,数一数,多边形有几个面积单位?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几枚?把结果填入表中,再与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提示:像刚才那样,把边上钉子数除以2,跟面积比一比后有什么发现?
(2)交流: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2+1。
(3)如果用字母表达式来表示这一规律应该怎么写?
板书:当a=2时,S=n÷2+1
2.推想多边形内有2枚以上钉子的情况
(1)提问:比较这两个规律,你觉得a=3、4时会有怎样的规律?
交流猜想:当a=3时,S=n÷2+2
当a=4时,S=n÷2+3
(2)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情况,合作进行研究。
学生验证、汇报结果,发现全部成立。
(3)思考:内部没有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操作探究、交流:当a=0时,S=n÷2-1
3.归纳推理:观察上述不同情况下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果a=m时,S是多少?
交流:S=n÷2+m-1n和m可以表示哪些数?
4.认识皮克和皮克定理
四、回顾过程,交流体会
1.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2.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发现的契机。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名小科学家。
高科园小学孙建林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四、具体内容
标 题例题安排
小数乘整数例1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
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小数乘小数例3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例4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乘法验算
积的近似值例6按“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
连乘、乘加、乘减例7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例8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小数乘整数
例1
编排意图:
(1)创设“买风筝”的购物情境,引出“小数乘整数”。
(2)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
(2)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3)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
例2
编排意图:
(1)脱离具体量,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
(2)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
(3)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学建议:
(1)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
(2)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3)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
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
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
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小数乘小数
例3
编写意图:
(1)以给校园宣传栏换玻璃,需要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小数乘小数。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出小数乘小数学生易于理解。
(2)有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
(3)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1.2×0.8。
(3)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1.2×0.8”的算理。
(4)最后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例4
编写意图:
(1)结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分两个层次:
①结合“做一做”第1小题,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
②结合“做一做”第3小题,说明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建议:
(1)可按教材的层次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总结。
(2)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也应作为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处理。
例5
编写意图:
(1)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然后计算出鸵鸟的最高时速。
(2)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对于验算方法没做统一规定,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其实,验算还有其他方法,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建议:
(1)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
(2)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
(3)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
练习一
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积的近似值
例6
编写意图:
(1)通过“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让学生求狗的嗅觉细胞,引出求积的近似值。
(2)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
教学建议:
(1)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求出“0.049×45=2.205”后,着重说明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需要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
连乘、乘加、乘减
例7
编排意图:
(1)有关小数连乘、乘加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多,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材选取用正方形地砖铺地板,引出连乘、乘加,便于学生理解和列式。
(2)通过解决“100块砖够吗?”引出连乘。通过解决“110块砖够吗?”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
(2)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计算的相同。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及例8
编写意图:
(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分两个层次编排:
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3)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建议:
(1)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五、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教学时,应重视练习一中第4题、第10题的练习,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成探索隐含在数字、算式后面的规律的习惯。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4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基本性质》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分数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已经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真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分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真假分数,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及商不变性质,再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不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情感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准备大小相等的圆形纸片,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设疑,揭示课题。
我将以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创设问题情景。八戒吃第一块饼的1/4,沙和尚吃第二块饼的2/8,悟空吃第三块饼的4/16,他们谁吃的多呢?以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在这个环节设计学生动手折、画、标等活动,折出1/4,2/8,4/16,用彩笔在折的.圆上涂出1/4,2/8,4/16,再用铅笔标出分数。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二、合作探索,寻找规律。
请同学们观察1/4,2/8,4/16;3/4,6/8,12/16这两组分数,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分数又有什么变化?组织讨论交流汇报。如果没有概括出“把0除外”就设计一组练习:分子分母同乘0,完善结论;如果概括出来了,就顺势进行验证。推导出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设计有简单到复杂,例:分数的分子乘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 ( );2/3=??( )/186/21=2/( )等这样的题,进行练习。
四、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小结分数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回忆“商不变性质”。------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然后比较这两个性质的联系。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共建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灵活迁移应用,触类旁通。
五、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1)把5/6和1/4化为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2/3和3/4化为分子为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考考你:1/4的分子加上3,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
六、全课小结
现在让我们看板书,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比上眼睛想一想,觉得把内容记下了,就微笑一下,是不是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是呢?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铺垫
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二)自主尝试
多媒体出示例题7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读题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问题
这里多媒体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
集体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规律。
(四)点拨探索
师生在共同板演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决方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还可以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让学生知道:不断学习,就要不断总结。因为总结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归纳、整合知识,让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五)演练拓展
反馈练习是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检验的;
巩固练习是通过一个求商的近似数的表格来进行的,鼓励学生比快,并且介绍好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XX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XX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XX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XX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XX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
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16、12)
2、交代目标: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XX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五年级数学认识底和高说课稿)相关文章:
★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5篇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点归纳
★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总结8篇(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