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5篇,供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说课稿1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高中语文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高中语文小说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那么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分析小说的情节,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地评价玛蒂尔德的形象。
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德育目标: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
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B、多面人。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 爱慕
借项链——忐忑不安 虚荣 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 坚强 蒂
赔项链——悲苦不堪 诚实 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 善良 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
高中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作者与背景
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明确:婉约词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奈、凄清。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品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语句从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进行欣赏,明确情景交融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词人美、景美、情美的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形成一幅别离之图:
人物:柳永与心上人
背景: 长亭、兰舟、流水、千里烟波、寒蝉
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伤感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拓展延伸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背诵练习背诵
课堂教师总结: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
高中语文说课稿4
红星中学章荣勋
一、说文本——解得妙曲如梦
本课三首词都用《如梦令》作为词牌,共同抒发了个人内心不同的感怀。
苏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当时53岁,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怀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
秦词作于1096年(绍圣三年)。秦观一生,屡遭贬谪,这一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叹宦游坎坷。
纳兰词创作时间不详。词中描写了词人在暮春时节和钟情之人一次美丽的邂逅,却因彼此无缘相聚而陷入内心的纷扰,表现了作者绵绵不尽的相思忧愁。
三首词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说策略——探得幽径渐明
㈠说目标
三首词都以抒发内心感怀为主,但在表现情感上又有不同之处,所以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一特性,同时从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角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如梦令》词牌的格律特点;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比较文本,找出异同;仿照文本,尝试改词。
3.情感目标:结合作者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分析三首词抒发的不同情感。
㈡说重点
如何在每首词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品鉴文本,揣摩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㈢说难点
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大都以单篇为主,比较鉴赏很少涉及,因此本课对三首词的比较鉴赏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㈣说教法
1.诵读赏析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品味本文精炼却富有深蕴的语言。
2.知人论世法: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准确把握文本蕴含的情感。
3.比较鉴赏法:指导学生通过对三首《如梦令》进行比较,找出同一词牌下三首词的异同点。
㈤说课时
一课时
㈥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三、说过程——踏得小令慢行
㈠导入:知人论世
1.将去掉词牌,去掉作者的三首《如梦令》呈现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请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三首词的作者。如果学生不知道,再提供三位词人,让学生尝试将作品和相对应的作者连线。
(设计意图:采用猜作者和连线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过渡到词作和作者的关系上)
2.学生对苏轼比较熟悉,对秦观和纳兰性德比较陌生,此时提供三位词人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材料:
生平经历
创作背景
苏轼
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坎坷多舛,但性格率真,并未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作者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此时词人在朝中遭受政治排挤,心情并不舒畅。
秦观
因涉党祸,半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徙。
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所作。
纳兰性德
出生高贵,家室显赫一生锦衣玉食,但生性多情,多愁善感,自称天上痴情种,人间惆怅客。
源于一次与钟情女子短暂而美丽的邂逅。
看完材料,师生讨论出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三位作者的相关信息:苏轼“旷达率真”、秦观“苦闷忧愁”,纳兰性德“多情善感”。
追问学生,三首词哪一首体现了“旷达率真”,哪一首看出了“苦闷忧愁”,哪一首写的最“多情善感”。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内容,对号入座。教师借机进入下一环节——品鉴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知人论世导入,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本,在词风上了解词作,为后面鉴赏奠定基础)
㈡寻异:品鉴文本
(以下环节,视学生自己挑选哪首作品分析而定,通过分析文本,揣摩词人情感。)
三首词都呈现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情感,请学生讨论交流,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
课堂预设:学生会调动以前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回答问题,譬如分析意象,品味词语,分析手法,不一而足,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分别从每首词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鉴赏。
1.析意象——人生如梦念归去
主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玉堂”和“江上”两处描写地点的意象。
问学生此时作者身在玉堂,而心却向往江上,为什么?
“玉堂”——苦闷,束缚,不自由。
“江上”——闲适,洒脱,无束缚。
结论:通过两处对比,可以看出词人虽居庙堂之深,但念东坡之闲。
2.炼字词——驿路如梦怕无寐
重点引导学生炼字词,重点抓住“遥”、“沉”、“紧”、“闭”、“破”、“窥”、“侵”、“嘶”、“起”等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体会炼字描述典型环境,表达羁旅愁思的妙趣。
“遥”——长夜漫漫。“沉”——夜色深沉。“紧”——风声凄厉。
“闭”——驿亭荒寂。“破”——美梦破碎。“窥”——荒凉破败
“侵”——霜寒袭人。“嘶”——催人上路。“起”——人在羁旅
结论:凝练传神的词语,写出了无寐之夜的沉重压抑和寒冷孤寂,表现了羁旅之人内心忧愁苦闷和沉重无奈。
3.赏场景——相逢如梦问谁省
重点引导学生赏场景,重点抓住相逢时和相逢后两个场景。
场景一:实写相逢瞬间。在“辘轳金井”浪漫之地,在“落花红冷”暮春时节,词人和钟情女子美丽邂逅的场景。相逢是欣喜的,但“花”已落,“红”已冷,仿佛又昭示着结局,“心事眼波难定”,更是传达出了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陷入了内心的纷扰。
场景二:虚写别后相思。“从此簟纹灯影”,相逢的喜悦过后,苦于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对于未来的不可测,词人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又开始想象别后深宵,青灯旁,孤枕畔,转辗反侧,相思不眠的.场景。
结论:两处场景,一实一虚,前后观照,更能体现词人别后相思之苦,辗转无眠之愁
小结:学生再次齐读三首词,归纳三首词分别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鉴赏点
情感不同
苏轼
析意象
庙堂之深
东坡之闲
秦观
炼字词
贬谪之苦
宦游之倦
纳兰性德
赏场景
相思之痛
无眠之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㈢觅同:比较鉴赏
1.因韵诵情:
提问学生,三首词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体现了不同的情感,但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比如在字数、句数、韵脚等方面,和你们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相似呢?
学生回答李清照的《如梦令》
学生寻找《如梦令》词牌共同点,教师归纳总结。
格律上:单调,七句,押五仄韵,一叠句。
词牌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平仄仄平平仄(韵)。
格调上:
除了格律相同,我们发现三首词的抒情风格上,也有共同点,都更适合抒发个人的愁思。所以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些词的情感,发现都是抑郁的情愫,难以排解的忧伤,即便旷达如苏轼,也仍是有思念故地的忧伤。这主要和词的仄韵有关,用仄韵,能够表现出词人的深情。
结合刚才的分析,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读一读,感受词韵,品出感情。
2.据词拟题:
教师提供《如梦令》词牌的由来。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源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的一首词《忆仙姿》,但苏轼因嫌其词牌名不雅,认为该词的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最为巧妙,尤其是“如梦,如梦”的繁音促节,一语道出词人心绪,堪称点睛,遂改为《如梦令》,从而使该词牌广为流传。
追问学生,为什么苏轼改的巧妙?
讨论归纳:这重复的词语,是小令的转折之处,是使词的意境升华,感情强化的句子,其中的繁音促节,基本上都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用同样的方法为三首词拟题。
教师再次提示学生把握词中词人情感:苏轼归去心切,秦观羁旅无眠,纳兰性德相思谁省。
据此,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将三首词拟题为《如梦令·归去》、《如梦令·无寐》、《如梦令·谁省》。
结构上:
《如梦令》一词在结构上,后三句基本上宕开一笔,富有转折,出人意料,引人遐思。尤其是五、六两句繁音促节,大都重在直抒胸臆,堪称压轴之句,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把握住词韵和格调以及结构的共同点,进行鉴赏,采取因韵诵情和据词拟题方法,环环相扣试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并再次激趣促学。)
㈣作业: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知识,以《如梦令》为词牌,尝试填词并诵读品情。
教师呈现下水词作。
如梦令·风定
昨夜堂前初醒,残月孤灯人影。
骤雨送清明,絮语暮春飞杏。
风定,风定。只此扁舟微冷。
结合内容板书的最后诗意收尾:
不同的词人,平平仄仄起来,《如梦令》便是他们的忧愁,归去,归去,是苏子的旷达率真;无寐,无寐,是少游的苦闷忧愁;谁省,谁省,是纳兰的多情善感。今日一曲如梦令,三分词韵心中存,也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如梦令。
四、说板书
高中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鸿门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中的一篇精选课文,它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全文以刘邦赴鸿门宴请罪为核心,连同赴宴之前与赴宴之后共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开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结束,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之后,我将继续分析学情。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程面向的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相当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本文涉及的历史人物,比如项羽、刘邦、张良等,在历史上都十分著名,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些困难。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和情境教学法。
说完了以上内容,下面我将就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具体的介绍与分析,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导入环节中,我会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之后,顺势导入新课《鸿门宴》。
(二)整体感知
导入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整体感知环节。整体感知是对课文的大致感受,在此环节中我会带领学生们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让学生们围绕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阅读,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做准备。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会让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在学生思考时,我会给学生一定提示,即注意项羽的每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据此判断项羽的性格。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完善,得出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不善用人这三点。然后,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理性地认识项羽。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人手法。首先我会让学生自主思考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之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老师点评、启发、完善并总结。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想一想矛盾冲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好处,让学生明确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且能够自觉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四)巩固提高
在深入研读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会安排学生们就“项羽最后为何会失败”进行一个辩论赛,借此加深学生对项羽性格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五)小结作业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会结合学生的感受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与启示,并布置课下作业:结合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分析刘邦和樊哙的性格特征。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在板书上将项羽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概括与展示,分别是政治上的无知、自大轻敌和不善用人。此板书力图以简明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高中语文说课稿5篇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人工作总结6篇(高中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