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圆的认识》说课稿12篇(圆的认识第一课时说课稿),供大家参阅。
《圆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 11 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圆;
2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它们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难点: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圆的正确画法。
二、说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的演示、练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没有教师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学法。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学法的指导。
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说过程和意图
(一)复习铺垫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教师有意分类,导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从而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圆,使学生对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①举实例
②借助实物比照画圆
③剪出圆形纸片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学生熟悉的圆形物体引入。再借助实物比照画圆。由实物→图形→特征,符合几何知识教学的结构。
2 、实验操作,抽象概念。
思维与动手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有意识地对折痕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①认识圆心、半径。懂得: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学生悟出圆的特征,在感性认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
A:画半径比赛:谁画的半径最多。(谁画完了吗?)
B: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为什么?
当学生通过比赛、测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②认识直径
A: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B: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机会,启迪学生的思维。
C:汇报得出: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③认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又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我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讲清用什么办法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 2 倍”这一结果的。
3 、师生小结圆的特征。
(三)感知形成 操作画圆
1 、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2 、让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画圆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①介绍圆规 ②自学画圆步骤,尝试画圆 ③讨论:怎样用圆规画圆? ④汇报、教师示范画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综合练习 启智培能
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和谐、有利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1 、基础训练:判断题和练习二十五第五题。
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巩固圆的特征。
2 、发散练习:下面图形你看到了什么条件?联想到了什么条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实际应用: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经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再用多媒体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圆形、方形、椭圆形做成的三种车轮在行进中的优劣,进一步感受到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努力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使课之将终,而趣犹在。
(五)总结
简要总结,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利于系统的掌握知识。
(六)作业
1 、练习二十五第4题
2 、思考:你能想办法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吗?作业布置适度、适量力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延续到课外。
(七)板书设计
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在学生眼前。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圆的认识》说课稿2
(一)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中对应的目标是:(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通过分析,这里的关键词主要是:圆,观察、操作、认识。 “圆”是一个图形,它包括:圆的意义、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若干课时来完成,现在我们只研究其中的“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圆的认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等。“观察和操作”是脑和手并用的行为动词,可以分解为: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认识”可以理解为:说出、写出、描述等。因此,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引学生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的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数学思考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引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教学思想
1、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从学生的游戏经验以及生活现象中,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从而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
2、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以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为主要形式,引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观察、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实现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才更加真切和深刻。
(三)教学方法
《课标》强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学,并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铺垫孕伏: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一组学生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回忆各个图形的特征以及这组图形的共同特征,让学生发现这组图形的每条边都是直直的。目的在于让这些图形与圆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突出圆的与众不同。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哪两件神奇的礼物,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用这两件东西画圆,初步渗透画圆的方法;用细绳甩粉笔,粉笔的运动轨迹是圆,也为学生学习圆上的概念埋下了伏笔。
2、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圆。我安排了摸平面图形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体会,从感官上体验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再通过与立体图形的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圆与其它图形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在头脑中建立圆的表象,激起了学生探究圆的有关知识欲望,带着追根求源的强烈好奇心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究。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这样重复几次后,观察有什么发现?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接下来,通过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引学生认识圆上、圆内、圆外的概念,并在玩食指点圆的游戏中使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一起动手,根据要求画线段来认识圆的直径、半径,在画一画、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出圆的特征,在测量与比较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教学用圆规画圆,在这一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我会试着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圆,并要求一边画,一边想画圆的步骤有哪些。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给学生准确地用图规作图的方法,教给学生作图的技巧。
(五)巩固练习
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课本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1、基础训练。由填空和判断两部分组成,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的基本概念,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2、深化练习。教材第60页第3题,不仅突出了直径概念中的关键词,还引导学生发现了一条重要规律: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3、实际应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上?
经学生讨论,再用多媒体演示,对比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优劣,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课堂总结。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利于学生系统掌握。
《圆的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后续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的重要基础,对于丰富“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教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5、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直尺、剪刀等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法:
1、实验操作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探究尝试法: 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探索发现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手段将直观演示、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遵循学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灵活应用”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
1、让学生从生活事物中找到圆。揭示今天要学的图形——圆。(适时板书:认识圆)
2、投影展示各种类型的车辆,让学生观察各种车的车轮形状。然后提问:“这些车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车轴都装在车轮的什么位置上?让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我们熟悉的自行车的车轮,好吗?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觉得用哪一种方法画圆比较简便?(用圆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重点指导学生按要求画圆。(课件出示圆的画法图)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动手装车轴。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学生介绍方法(多次对折后折痕相交的一点)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课件出示半径图)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
(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从而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课件出示直径图)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 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直径和半径之间什么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r= d(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 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1、 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2、 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
(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灵活应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把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脑筋乐园: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50米的圆吗?
2、(1)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并写出来。
为什么井盖也得做成圆形的?
人们在围观的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2)搜集有关圆的资料。贴到教室的数学角上,大家共享。
3、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设计意图)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把本句提前,这里删去,这样显得更连贯)
(五)全课总结
1、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2、我对整节课进行知识要点归纳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这样总结,我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个性发展。即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收获)(我认为蓝色字那句可删去)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既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出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老师们:数学的魅力在于生活,数学的生命在于探索。让我们一起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姿态和冲劲,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魅力和胆色,在新课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写新篇。
《圆的认识》说课稿4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折圆纸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圆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组织教学,使整节课充满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还着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P55—58页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在低年级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圆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是这一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合作、探究、游戏等活动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六、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个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的教学环境,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圆规,三角板,课件。
学生准备:圆规,尺子,白纸,圆片等。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赛车比赛吗?当你们看着运动员骑着自行车在赛道上飞奔的时候,什么感觉?老师也准备参加赛车比赛,还专门设计了三款自行车,可是选择其中哪辆车去参加自行车比赛呢?出示三辆自行车图(第一辆椭圆形轮子、第二辆正方形轮子、第三辆圆形轮子)
学生讨论回答:选择第三辆车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了第三辆车子呢?
生:因为第三辆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骑得快。
师:为什么车子的轮子都做成圆形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圆)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为探究新知打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感知圆。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车轮是圆的以外,在周围的物体上哪里还有圆?
学生举例: ①硬币的边是圆的;②圆桌的边也是圆的;③有些钟表的外形象也是圆的……
师:(出示课件)如果我们沿着这些物体的外沿画下来,就得到了一个圆,圆和咱们原来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和四边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什么围成的?(曲线)所以,我们就把圆叫做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2.探究圆。
(1)认识圆心
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O
【教学设计】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认识半径
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r)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认识直径
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d)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
练习:对口令,看看谁的反应快。(已知直径求半径,以及已知半径求直径。)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深刻、准确地理解有关圆的数学名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操作的形式来突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的情感过程。
3.画圆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看这几个圆一样大吗?他们各自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发现半径不一样)(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1).学生画圆(要求:先用瓶盖画圆,但要画比其大的和小的圆就不行了,不方便)
(2).画各种大小的圆怎么办(思考用圆规怎么画,学生先说,然后小组探索用圆规画圆要注意那些方面)
(3).教师示范画圆.
①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什么? ② 针尖固定的这一点也就是什么?③ 注意旋转的技巧。 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概括三点: ① 按要求确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定半径。 ② 把装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也就是定圆心。 ③ 最后按一定的技巧旋转一周。 这样就可画出一个圆。
(4).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我们就用刚才的发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说一说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3. 草地上的木桩上拴了一头小牛,想一想,这头小牛吃草的最大范围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圆)
如果小牛吃了一圈的草,但还没有吃饱呢,你能帮帮它吗?(把绳子放长一点)
同学们想想,绳子在这里相当于圆的什么?(半径)
绳子变长了,圆也变大了,你能说说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吗?(半径)
如果这头小牛还没有吃饱,除了放长绳子外,你还可以怎么样帮它?学生思考,回答:移动木桩
同学们想想,木桩在这里相当于什么?(圆心)
木桩移动了,圆的位置也变化了,看来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圆心)
4.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趣味性练习,有利于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表扬激励,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九.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半径r 直径d
d=2r或r= d/2
板书设计简明,力求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十、教学评价
圆的认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感知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生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中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等,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认为的:概念能通过定义,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得到。当一个人能区别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时,就学会了概念。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订出的这一切实可行的目标正是新课标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圆的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三、说教学设计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圆的认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这节教材的内容有: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圆的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和学习学目标
教学目标x:
1、让学生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并发现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关系。并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活动曾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学习目标: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并抽象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从生活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 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圆的特征,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总之我在自主学习是尽可能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展示交流时要尽量把展示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展示中不断获取知识和方法。我要尽量做到调控和把握。在检测时我在把握基础的同时注意提升性练习针对易错点设计判断,选择生活应用等题型,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考测。
《圆的认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节的内容。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中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教材呈现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子,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教学层面认识圆,体会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者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经历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同时,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特征,能运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助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圆
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带出圆,让学生知道圆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和其他图形是不一样的。接着,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圆的图形,从而让学生产生对圆的知识的学习的热情。
(二)画圆
学生欣赏了很多美丽的圆形图案,让学生产生了创造一个圆的需要,教师从而引出画圆这一知识。让学生一开始利用手边的工具自由的创造一个圆,教师接着提问:如果让你再画一个大一点(小一点)的圆,利用你手边的这个工具还能不能画了?接着引出用圆规画圆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进行用圆规画圆的指导以及一些注意点的提醒。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以及它们的特点
让学生自学书本96页的例2,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在学习圆心时,让学生知道怎么确定圆心,圆心有什么作用
在学习半径时,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半径,并且能够判断出给出的线段是否是半径,还要让学生了解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半径以及在一个圆内;在学习圆的直径时,学生要掌握什么叫直径;能够判断出给出的线段是否是直径。
接着学习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先让学生画一画半径,揭示半径有无数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在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同样道理,学习直径的特点。
(四)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后,接着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个园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了这部分知识以后马上进行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
(五)圆的对称性
最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折一折,再仔细观察对折以后圆两边完全重合,从而引出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并且还要让学生发现圆的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所以圆的对称轴也是有无数条的。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
《圆的认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节课通过圆的认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因此,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骑过的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另外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对圆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增强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将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我顺势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并思考一下圆有哪些特征,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是探究新知环节,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这是学生会有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用三角尺等等,我顺势引出运用圆规画圆。先用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指出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在画图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刚才的画图,我会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并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接下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我会让学生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并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
并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定。)
设计意图: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接下来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将三个圆剪下来。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并量一量。通过画图、测量等活动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会大家思考两个问题:(1)餐桌为什么做成圆形?(2)为什么这些都称为圆桌会议?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圆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如:餐桌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夹菜距离相同,对就餐的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圆桌会议更是体现公平的理念;这也是对圆的本质属性更高层次的体验。
七、说板书设计
通过设计合理、明了简结的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圆的认识
圆有圆心、直径和半径,其中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直径)确定圆的大小。
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圆的认识》说课稿9
本节课我着力构建主体性课堂,加强教学的互动,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情,让学生自学探讨,寻求合适的课堂结构。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游戏导入以及让学生找实例,使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刺激对圆的表象认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这样的导入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内容。
2、尽量让学生多交流,让自己少开口。
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的互动,严格控制教师讲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说,对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时,我只给学生提出研究提示,让学生在同组里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空洞、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发现,以学生的讲说来代替教师的讲解,我想这样得来的知识学生很容易被记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不是纯粹的死记硬背。
3、多给学生操作、练习的机会。
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三次用圆规画圆,第一认让学生尝试画圆,第二次重点指导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形成画圆的技能,第三次让学生画一个指定大小的圆,在作业纸上完成,配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并让学生在自己的图中画出半径,直径和圆心,进一步感圆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顺其自然。
4、当堂练习,及时反馈。
在教学完本课内容后,我设计了一张作业纸,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力争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检测,当堂反馈。练习题富有层次性,设计了一星题和二星题,这们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圆的认识》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文化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源泉》。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圆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让数学课堂厚重些、开阔些、美丽些……
二、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3、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4、 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圆的认识》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曲线图形的起始课,通过对圆的研究,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还为今后学习圆锥、圆柱乃至中学的球体打下好的基础。基于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b、在认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能够使用圆规熟练地画圆。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出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学法: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寻宝中创造“圆”
教师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寻宝活动情境,小明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小明左脚3米。”同学们你们桌上有一张白纸,上面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你能帮助小明找到宝物吗?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认为可能的一点或者几点,再通过汇报交流,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学生找到的2个点、3个点……甚至更多的点,直到把找到的点连成一个圆。(板书:①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宝物的范围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
二、对比中初识“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个圆呢?(板书:②为什么?)出示课件:这些图形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距离也是3米,难道这些图形不是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发现:正多边形只是中心到顶点的距离相等,而到各边上的距离并不相等;而圆是中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从而是学生体会理解圆的概念就是:“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师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圆心,同长即半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学生感悟到的是: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中感受“圆”。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
1、每人画一个圆,大小相同,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画出大小相同的圆的?
2、每人再画一个圆,大小各不相同的圆。你们有是怎样画出来的?(板书:③怎样做?)
学生活动:提出的问题后,自然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内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得出结论:应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经验,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完了怎样画圆——我们是不是又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呢?(板书:④为何这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再一次体会:因为确定了圆心,确定了长度,所以画出曲线上的所有点和圆心的距离都一样长,这就符合了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也。”符合圆的特点,当然就是一个圆了。
设计目的:将圆的特征与画圆的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画圆中感受圆的特征,利用圆的特征指导画圆,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画圆和圆的特征相分离的教学方法。
四、应用中解读“圆”。
教师活动:(出示篮球场画面)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时间研究,可以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活动:再想想,怎样画这个大圆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画圆的经历中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这样的设计可以把经验、直观与抽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再次寻宝突破“圆”。
教师活动: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们还喜欢追问这个问题:“一定这样吗?”(板书:⑤一定这样吗?)请看——“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
学生活动:这是对学生刚刚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一个冲击。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此时(老师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圆是一中同长的,球也是一中同长的。不过,在一个平面内,“一中同长”的就是圆,不是球。
板书设计说明:小学数学,从做题意义上来讲,很简单;但是从奠基意义上说,却很不简单。让学生从一个《圆的认识》的学习过程中,看到数学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说课结束!
《圆的认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圆形钟面、硬币、光碟、圆形桌面车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配上石子入水的声音,并播放水纹),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圆,感受圆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再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通过自学,画出关键字词,知道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拿出手上的圆,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来探索圆所蕴含的规律。先引导学生将手中的圆进行对折、再对折…观察折痕知道圆有无数条半径,并且同圆中半径相等。同样的道理得出同一圆中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都相等。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来找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利用学习迁移,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不光是在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这些现象,在等圆中同样也是如此。最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小组的几个圆的大小,引出圆的大小是有什么决定的?圆心是有什么决定的?
(三)、巩固练习
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看图回答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半径与直径长度关系的掌握情况。再抽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感受数学应用与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让学生知道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与神奇,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圆规和直尺创作一幅美丽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r o d在同圆或等圆中d=2r r=1/2d无数条长度都相等直径(d)、定点圆心(o)、定长半径(r)、位置大小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圆的三个部分与圆各部分之间关系用简易的文字概括出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本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圆的认识》说课稿12篇(圆的认识第一课时说课稿)相关文章:
★ 三年级小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篇(小学三年级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3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