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说课稿12篇 假如评课稿

时间:2024-01-31 17:57: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假如》说课稿12篇 假如评课稿,供大家赏析。

《假如》说课稿12篇 假如评课稿

《假如》说课稿1

  张老师刚才的试课,是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张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读为本、读悟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假如》这节课在教学特色上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策略恰当教学环节清晰

  本节课张老师能整合三维目标,突出二年级段学生特点,提出三条教学目标,这三条目标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既有面向全体的最低要求,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整节课采用整体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张老师在疑难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适当点拨。整个课堂环节清晰,结构紧凑、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夯实识字基础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张老师注重让学生观察,并强调写字的姿势,注重习惯的培养。在指导“良”和“食”的书写,张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区别笔画、字形,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三、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情感。”本节课,张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诗歌。如,有师生共读,整体感知的朗读;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朗读;还有语言铺垫,深入文本的朗读等,整节课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如:第三节诗句,张老师设计句式练习,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西西有了一双好腿无比高兴的心情,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读出西西的开心、幸福。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熏陶,读中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从而积累和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四、读写结合,拓展适度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节课中有所体现,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小节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通过说写结合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写话中升华,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拓展学生思维。

  总之,本节课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品读诗文,感悟语言;拓展想象,释放情感等,加之张老师教法灵活,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和纯真的扎实有效的课堂。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老师范读引路、指导朗读,做得比较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老师范读时应看着文本,以便引领学生潜心领悟文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乃至手到。

  3、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调,教师应根据学情实际采用恰当而有效的评价语言及时跟进。

  希望张老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永远行走在追求完美的教学之路上,力求实现崔峦老师所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假如》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特点

  本单元的开篇的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这篇阅读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课文内容

  它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把学生的自我阅读,并在读中得到自身真实体验贯穿本节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首先我播放了电影《神笔马良》的小片段,然后我拿出那支课前准备好的 “神笔”,欣喜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把马良的那支神笔借来了,还把它带到了我们的教室,你们瞧!马良用神笔为穷人画了很多东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说,假如她有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相关联的问题质疑以及生动活泼的情境运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换位体验 激发情感

  如在学习《假如》第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小树冻得发抖这种情境,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淡淡忧伤的音乐中,轻轻地叙述:“冬天到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正在这时,天空出现一轮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小树不冷了,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 ” 在我叙述中,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身子也随小树颤抖。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表演“缩着身子,轻轻地叹息”这一动作,学生在表演当中,不知不觉地有效复习了“叹息”、“缩”这些新字词。通过换位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要帮助小树的强烈愿望,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此时,已扣动了学生的“情弦”,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

  3、朗读课文 感悟内容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口。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李镇西老师说永远不要放松语文的读。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能够品味字词,感悟文字后的情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朗读指导上的教学行为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因此整堂课下来,书声琅琅,语文味十足。

  4、联系自身 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中的教学,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5、升华感知 扩展延伸

  儿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显示,第一学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采取有效途径提供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中的理解效果。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我把现今的环境污染,世界的贫困、饥饿、失学儿童的困惑等等状况通过视频播放,并配上淡淡忧愁的音乐,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时我问到:“看了刚才的图片,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身笔,你会画什么呢?”学生们都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愿望当中。

  课上到这里,差不多接近尾声,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还有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另外我的板书又富有童趣。我先在黑板上挂一支“神笔”,再在两旁板书。富有童趣的神笔,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假 如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有神笔)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假如》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4.课时内容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三、说理念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展示读书过程。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学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有创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其中。

  四、说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谈个性化感受。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华,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辟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我先请学生听配乐朗诵,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在自读课文后了解主要内容,提出问题:①作者用神笔画了什么?②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以此引导学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学生逐段概括时,我把大家概括的内容展示于黑板,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2.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先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自学成果,对于易读错或记忆有难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识记。

  3.细读课文,感悟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极易理解,因此教学时使学生整体把握小结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可以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1、有节奏地读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如何带着表情去读,可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可把自己当成小作者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总之把学生读得精彩之处加以总结,学生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练读。最后教师引读,达到背诵,从而解决又一重难点。

  4.升华感知,扩展延伸,发展学生语言。

  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说说此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最后扩展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以上内容是我在备课时和教案一起准备的说客稿,我执教《假如》这篇课文后,我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总的说来,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锻炼。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以说话,写话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抛出的问题是:你像老师那样,在需要停顿和重音的地方用符号表出来,结果孩子们几乎标不出来。原因就在于低年级学生,单纯的强调朗读技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假如换一种教法: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饿的发慌,这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说出很孤单、很无助的感觉。然后老师接着引导而此时的小鸟也是这样在家里(苦苦等待 饿的哭泣)。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体会应该是比较到位的。

  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大框架确定后,还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只有考虑的周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并能作出较恰当的回答。有时侯,一节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而显得精彩,使整节课显得有生机。

《假如》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1、我们今天研讨的主题是儿童诗。我们都知道儿童诗短小精悍、意境优美、内容完整、情感充沛、生动有趣、闪烁着思想的智慧,所以它是低段儿童容易接受的文学形式。因此,在现在一二年级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优秀儿童诗作。这说明儿童诗已为我们所重视,在语文学习中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

  《假如》就是一首感人的、充满爱的儿童诗,作者大胆采用想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西西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这首诗共有4节。前3节每节内容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仿。每一节都由三部分组成,先以“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开始,再说用它于什么,最后说为什么这样做,为儿童的仿写创造了很好的范例。而且,诗歌精炼的语言也成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课文中大量出现了 “的”字短语,还有许多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寒冷、哭泣、等待”等等,这些简单的词语或短语不仅内涵了丰富的情感,也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全诗最后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满足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

  对于儿童来说,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描绘的是作者美好的愿望,事实上,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就像是自己再为小树画红太阳,为小鸟画谷粒,为西西画一双好腿,到最后还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从中领悟爱的真谛。虽然他们现在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更是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良、缩、遥、寻、食、哭、泣”等6个生字,能正确区分“良”和“食”,并端正地书写这两个字。

  (2)在学中积累“哭泣、等待”等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读好带“的”字的词组。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5)初步树立关爱他人、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3、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激发同情心、爱心,关爱他人、关爱生活。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 说学情

  我们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对识字方法、朗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孩子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并且,孩子能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去关爱他人,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孩子们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能领悟到爱的真谛,虽然他们现在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更是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三、说教法假如说课稿 相关内容:绝句 杜甫《一株紫丁香》教案小柳树和小枣树《黄山奇石》教学案例《活化石》教学设计4《画风》教案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案例《动手做做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回忆故事,引入新课

  课前先让学生看过神笔马良的故事,上课伊始,便可以直接谈马良,引入到今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介绍熟悉的人物马良,知道他有一支神笔,课文中的女孩也想有这样的神笔,他要用神笔干什么呢?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她学课文的兴趣。同时还落实了“良”字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初识生字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3步读书法来引导他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一读:读准字音、感知内容

  二读:读词语。分两组词语展现,一组是表示动作的词,一组是带“的“字的短语。

  三读:分小节读课文

  【这样做的目的是: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习的重点,而且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很好的拼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3次不同的读,让生字和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见面,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地读准字音,并对字形也有了初步的印象。读准了字音便达到了读通课文的目的。同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将词语分两组展示,第一组是表示动作的词,第二组是带“的”字的词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词性、词组的构成特点,达到词汇的积累。】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再读课文,让学生用句式: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谁画什么?分别说说小女孩的3个愿望,接着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把女孩的3个愿望连起来说。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句式的训练,特别是将句话合成一句话是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对学生的一次思维训练。】

  (四)图文结合、品读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基于它是一首儿童诗,儿童诗更注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在教学一、二两个小节时都是抓住“小树、小鸟一家在得到帮助前后的情感变化”这一条情感线索来努力创设诗歌的意境。

  a、教学第一小节时

  1、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小朋友们,现在是冬天了,天气越来越冷,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吹红了你们嫩嫩的脸蛋,吹得你们脖子、小手使劲往里缩,然而,有一棵小树在站在寒冷的北风中”,让学生们说说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这两个词体会小树的可怜,在此基础上读好句子(出示画面和句子)

  【这样做的目的是:

  小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和可怜。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当学生们体会到小树的寒冷和可怜后,我就问:这时,小树最需要什么?这一问,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小树的关爱,从而引入:这个小女孩也和你们一样善良、关心小树,于是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有了红红的太阳小树就能快活地成长。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女孩的爱给小树带来的快乐,我以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因为有了红红的太阳,我们再也看不到——而是看到了——,通过这样的想象说话,体会小树的快乐。假如说课稿 相关内容:绝句 杜甫《一株紫丁香》教案小柳树和小枣树《黄山奇石》教学案例《活化石》教学设计4《画风》教案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案例《动手做做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这样做的目的是:儿童诗的语言虽然简洁精练,但也拥有很多值得人去想象的空白点。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挖掘情感的伸展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就像这一节中,拥有了阳光后的小树会是怎么样的?便是空白点,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对于寒风中的小树是多么重要。这份情自然地植入到学生们的内心深处,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就水到渠成啦。】

  b、教学第二小节时

  第一小节的学习主要以我的引导为主,而第二小节的学习以学生自主的体验为主。我让学生自主读文后,说说读懂了什么?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放飞心灵,彰显个性。】

  不过整个小节的情感体验还是如第一小节一样,重点抓住没有谷粒和拥有谷粒后小鸟一家的情感变化来感受女孩对小鸟一家的关爱。

  在体验没有谷粒时小鸟一家的困难时,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如:抓住“遥远”体会鸟妈妈的辛苦,抓住“等待、哭泣”感受小鸟的可怜。同时,让学生在学习 “遥远”或“等待、哭泣”的词语时,让他们说说有什么发现?来感受这几个词语的造词特点: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朗读指导。

  【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情,同时也落实了生字词的教学,还教给学生词语的积累的方法。】

  为了体验拥有谷粒后小鸟一家的快乐,仍旧抓住课文中的画面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说说:有了谷粒,我们再也看不到——而是看到了——。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后再进行朗读指导。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想象说话,让学生们感受到小鸟一家的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女孩的善良。而且,在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c、把一个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两节课文有一个回顾。

  (五)巩固生字

  我对本课所学的生字再次复现,目的是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生字进一步地识记和巩固,这其实也是对本课生字教学的一个检测。

  (六)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写字环节我主要采用四步走,第一,观察。比较“良和食”的区别;第二,老师范写。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书写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第三,学生自己书写;第四,作业展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评后明白哪些字是好字,哪些笔画需要改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写出更棒的字。

  最后,我以一句“因为女孩和你们的爱,小树快乐地成长,小鸟一家其乐融融,我想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点明文章的主旨,结束了这一堂课。

  总之,整堂课的设计,我始终抓住诗歌中的情感线索,在品品读读中感受着儿童诗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孩子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课堂也因学生而精彩。

《假如》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假如》。《假如》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这是一首儿童诗,文中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的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缩”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为:1. 识字和写字。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难点为:读悟结合,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主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阅读教学程序,完成“初读感知、细读品悟、升华内化”的学习过程。配以课外延伸拓展,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充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感悟文本。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首先我出示一支笔,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学生说是笔,继而我这样导入

  “这不仅是一支笔,还是一支神笔”。“神笔”一词,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我马上播放《神笔马良》的故事视频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而后又用一句话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初读感知

  教给学生必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我出示了两个自学要求。(一、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每一个字音。二、读完课文后,标上课文的小节号。)这样的要求简单明确,学生带着方法,带着目的去读,能够更好地在初读时就对课文留有深刻印象。

  识字教学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字词的理解尽量做到方法直观形象,与文本想结合,与学生的生活想结合。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想象,配上动作读好以下几个词语“寒冷的北风、好吃的谷粒、红红的太阳、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学生想到了寒冷的冬天,想到了漫长的等待,想到了饿肚子的可怜等等,读得声情并茂。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接下来的语句教学,更有利于为文本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三、细读品悟

  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障碍之后,我紧紧抓住文本重点词句的练习,如“寒冷的,缩着,红红的,许多好吃的”“不用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等等词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感悟文本。

  此环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读:

  1、读小树的“冷”

  在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时,我出示小树在寒风中冻得枯萎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小树的冷,再进行练读,然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学生听得很认真,不知不觉得都缩起了身子,我顺势引导,让学生在风声中配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效果非常好。

  2、读小鸟的“可怜”

  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我这样导入“小树有了红红的太阳,可是树上的小鸟却还在发愁呢!”出示小鸟饿得哭泣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小鸟为什么发愁?你觉得小鸟怎么样?从而导出句子“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请小朋友们演一演,感受到了小鸟的可怜。

  3、读美好愿望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这是文中小姑娘的美好期愿,怎样读好这样的愿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身临其境谈感受。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让学生演一演小树,想象在寒风中的感觉,在学生演得入境之时,我及时提问;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啊,我听到有小树在轻轻叹息,你在叹息什么呀?小树小树,现在你最想得到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以此在情境中师生交谈,学生说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受,自然在配乐朗读时真情流露,小女孩的愿望似乎也变成了全班小朋友共同的心愿。

  (2)课件辅助促情感。

  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为了让学生有强烈的为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的愿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鸟妈妈到处寻找食物的动画图片,配上音乐,教师深情讲解(有了你们送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飞过高山、飞过田野、飞过森林去寻找食物了,也不用再飞到更遥远的小溪边、飞到梯田去了)从而感受到我们的帮助为鸟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也为小鸟带来了快乐。然后男女合作朗读,自然能达到朗读的效果。

  四、升华内化

  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提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从而出示四幅图片,作简单的讲解,让学生选择一幅图说一说:他们多么想——再拓展到在我们的四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帮助的呢?交流后我让孩子们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让——最后我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师生合作完成这首我们自己心中的小诗。

  五、小结全文

  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最后我这样问学生。学生们都知道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神笔,但只要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六、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其中朗读教学在整堂课中重点突出,课外拓展更是升华了本文的内在情感。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力求更多方式的朗读教学,让学生感悟文本,真正体验到学习课文的乐趣,更能懂得课文教给我们的道理。

《假如》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闭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闭爱他人,闭爱生活,闭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闭注学生的集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猎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开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进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瞅目标:有闭爱他人、闭爱环境、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 识字和写字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

  读悟结开,理解文意。

  六、说教学流程

  一、新事导入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师描述: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有一天,他得到一枝神笔,他用神笔画了一头大黄牛,帮助农民耕地,画了一架大水车,帮助乡亲们灌溉农田,还用神笔惩罚了那个贪民。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串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新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1、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意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

  师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进程中。

  2、齐读课题(带着深情的祝愿读)。

  二、听读课文,训练说话

  1、师配乐朗诵全诗

  新课标注重培养孩子听的能力,而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经典,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粹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穷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理性认识,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反馈。 “你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三、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1. 过渡:“你也想学着老师的样子和着音乐动情地朗诵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好这首诗歌。要想读好这首诗,首先要把它读通顺,读正确,现在就请你翻到108页,开始读吧!”

  2. 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组“白白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这三个词语为一组,语调都较下昂。

  (2)热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这三个词语为第二组。

  (3)先发现,指出这些都是带“的”的词组;指导朗读(引:陈老师通知大家一个把这类词读好的小秘密,就是把前两个字和先两个字都读重一点,的字读轻一点,这样就难听了)。

  4. 出示词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

  过渡:“读得真不错,相信你们也能把这些词语读好。”指名读,(缩用动作加以理解,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指导好词语的朗读,将奠定先来课文朗读的基调。

  四、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教学第一段

  1.过渡:“我用马良的神笔让窗前的小树不再……缩……

  我还用马良的神笔让树上的小鸟不再……苦……

  5. 师:“多美好的心愿啊,这就是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一边说一边出示第一节),自己试着读一读,请一个小朋友读,(相机出现分隔线)

  6. 生读,师相机指导,请生学习老师吸气的方法,并不是很夸张的吸气,而是稍作停顿。

  7. 过渡:“就这么一个白白的太阳,能给小树带来什么呢?”生交流。

  5. 师生配开读。

  过渡:“是的,白白的太阳就像一件温暖的衣服,让小树不会在……生:热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点白重读的词,如果我们不只注意有节奏的朗读,还注意这些词,你一定读得更动听,齐读

  6.指导有表情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例文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饱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进程也是张扬学生特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进程。

  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例文了三个层次,1、有节奏地读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假如》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

  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生活,关爱环境。

  认识9个生字,并会写8个字。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也动手写诗。

  五、 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听《神笔马良》的故事。(录音)

  2.教师语言: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示题)让我们来读课文。(请同学自由读)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1)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可以按下面的提示指导朗读。

  读第一次时,起音舒缓一些,停顿长一点,造成一定的悬念。

  读第二次时,语速加快,形成一种关注下面事物的急切心情。

  读第三次时,重读“马良的神笔”。强调“马良的神笔”,意思是下面讲的事更重要。

  读第四次时,声音由重到轻,语速由快到慢。

  (2)“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

  读这些语句时,感情也不一样。第一个是兴奋,第二个是喜悦,第三个是沉重。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教师归纳。

  3.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4.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5.小组逐节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1.小组学习

  (1) 课文用三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小组里读一读。

  (2) 在这一小节哪个句子、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给时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交流自学情况。

  4.感悟句子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我的第一个愿望是什么? 反馈。

  比较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第2句更能说明太阳的需要大。)

  (2)学习第二段。

  小组读,思考:我还有什么愿望?

  问:小作者为什么有这个愿望呢?

  比较句子: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小作者怜惜小动物,说明小作者很有爱心。)

  (3)学习第三段。

  小作者还有愿望呢?听老师来读读第三段。

  西西是个怎样的`孩子呀?所以,小作者要给西西画——

  假如,西西真的恢复了健康,他会对小作者说什么呢?

  5.扩展说话:我要给……

  6.感情朗读。

  (1)读懂了你喜欢的诗节,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把这一节读好。

  (2)指名读、范读、模仿读、男女生比赛读。

  (3)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指名背,分组背。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背诵课文。

  (二)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按照复习步骤小组自学。

  3.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2)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4.指导书写。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5.巩固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并通过组词语理解字义。

  (三)拓展活动

  1.小组讨论: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用小画笔把你的愿望画出来,再把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四)实践活动

  课文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或写一段诗歌,还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自己想象的内容。

《假如》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1、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2、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一、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二、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四、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五、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是试着加以运用。《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略读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说明文,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人见人烦的“灰尘”原来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作者在讲述灰尘的作用的同时,还向读者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才能趋利避害。

  本文共六个自然段构思精巧、别具匠心。“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设问从课题开始反复出现了六次,“作假设”成为这篇说明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以此为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好奇的作用。文中的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说明灰尘的重要作用。结尾处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文中这样反复地出现“假如没有灰尘”也使得的主题更加鲜明节奏更加紧凑。本文除了“作假设”还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4-6这三段结构相同,都是先介绍灰尘特点,再具体说明灰尘作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说明文了,学生对于本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常用的说明方法,并且分析出使用效果。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所以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由于,“作假设”这种说明方法在本单元其它中体现不明显,但在本文中非常突出,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它的效果。另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事物”这一哲理,学生在自悟中很难体会到,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分裂、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4、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解决方法:品读语句、随文批画、设计填写表格、讨论交流

  (五)、教学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阅读导语,明确要求

  3、默读课文,自学批画

  4、检查效果,课堂讨论

  5、感受哲理,总结全文

  6、讨论收获,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作者以“假如没有灰尘”这个假设作为文题,目的就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介绍灰尘这种司空见惯的东西,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因此教学的导入部分,我们与作者的步伐一致,也采取了这种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作者命题的巧妙进行了渗透。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灰尘吧。说说你们平时对灰尘都有哪些看法和感受呢?看看,灰尘这么讨厌,大家都不喜欢它,那么假如没有灰尘,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板书:12*假如没有灰尘

  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吧。

  二、阅读导语,明确要求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就是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但是这种自学又不能是漫无目的地乱读,学生的阅读思考需要指导和引领,而略读课文前边的导语,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因此设计了这一环节的`教学。

  指名读本课学习导语,分析学习提示

  明确学习要求:

  1, 默读下面的,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和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3 默读课文时注意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默读课文,自学批画四、检查效果,课堂讨论

  设计意图:课标中强调小学阶段都应该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积累与运用应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每一节语文课上。因此,即便是略读课文我们也设计了这一环节。

  (一)检查生字词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较短 干涸 调解 削弱 单调

  2、生词

  然而、面临、颗粒、、分裂、漂浮、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彩虹日晕

  3、读句子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二)小组合作,制作自学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一单元的《新型玻璃》一课中已经学习了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这一课我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导语的要求自己设计填写表格,并在小组中交流。

  (二)课堂讨论、交流

  1、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幻灯片展示学生绘制的表格。

  集体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作用

  小

  散射太阳光线

  大大削弱太阳光强度,使阳光变得柔和。

  散射七色阳光

  使蓝色的天空产生深浅变化。

  具有吸湿功能

  帮助形成雨、雪调节气候,形成霞、雾、彩虹等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在对内容有了明确认识之后,要引导学生理解表达方法,首先是总结4-6自然段相同的表达顺序,其次是感受这篇课文最突出的做假设的方法。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和作用写得清楚具体而又生动吸引人的?

  (1)快速读一读的4-6自然段,看一看在介绍灰尘的特点与作用时,有什么共同点?

  (这几段的写作顺序相同,都是先写灰尘的特点,再写产生的作用,最后运用做假设的方法进行总结。)

  (2)作者又是怎样使这篇变得生动、具体、吸引人的呢?

  (作者运用了作假设、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和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师引导提问:

  ①哪种说明方法在这篇中使用最突出?

  ②中几次使用这种方法(6次)

  ③作者有必要这么反复使用这一种方法吗?看看这六次分别出现在的什么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

  (a以此为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好奇的作用。b文中的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说明灰尘的重要作用。c结尾处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d而文中这样反复地出现“假如没有灰尘”也使得的主题更加鲜明,使读者深深地体会到:灰尘这种我们大家都不喜欢的东西,和我们人类甚至和整个地球都息息相关)

  五、感受哲理,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由于这篇所渗透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哲理,学生初步感受,很难自己总结出来,因此教师就直接讲给学生听。

  同学们看看这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现在如果有人再问你: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灰尘行吗?你们的回答是?是啊,你们看像灰尘这样我们这样讨厌的东西,从别的角度一看竟是与我们这个世界息息相关的东西,这多么奇妙啊!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事物、人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能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所以同学们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认识事物,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

  六、讨论收获,拓展延伸

  同学们说明文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咱们了聊一聊总结一下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吧?

  学生可以从三方面总结。

  1、内容。(知道了许多科学知识。)

  2、说明文的特点。(以科学严谨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的。)

  3、表达方法。(为了使更加清楚明白,大都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本单元基本都是一个自然段讲述一个内容。为了使更加生动、具体、吸引人,采用了许多说明方法,本单元课文中使用最突出的就是: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举例子、作假设。)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可是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不仅要会说,更要会用这才是真正地学会,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我们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展示学生习作中的三个小片段。

  七、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那么你们还想对灰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吗?推荐《37灰尘的旅行》

  同学们运用我们这单元学习说明文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画出来你了解到的新知识,找一找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八、板书设计:

  12*假如没有灰尘?

  不行

  息息相关

《假如》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说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师描述: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有一天,他得到一枝神笔,他用神笔画了一头大黄牛,帮助农民耕地,画了一架大水车,帮助乡亲们灌溉农田,还用神笔惩罚了那个贪官。“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1、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师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齐读课题(带着深情的祝愿读)。

  二、听读课文,训练说话

  1、师配乐朗诵全诗新课标注重培养孩子听的能力,而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经典,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粹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反馈。“你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三、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过渡:“你也想学着老师的样子和着音乐动情地朗诵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好这首诗歌。要想读好这首诗,首先要把它读通顺,读正确,现在就请你翻到108页,开始读吧!”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组“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这三个词语为一组,语调都较高昂。

  (2)寒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这三个词语为第二组。

  (3)先发现,指出这些都是带”的“的词组;指导朗读(引: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把这类词读好的小秘密,就是把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都读重一点,的字读轻一点,这样就好听了)。

  3.出示词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过渡:”读得真不错,相信你们也能把这些词语读好。“指名读,(缩用动作加以理解,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指导好词语的朗读,将奠定后来课文朗读的基调。

  四、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一)教学第一段

  过渡:”我用马良的神笔让窗前的小树不再……缩……我还用马良的神笔让树上的小鸟不再……苦……

  2.师:“多美好的心愿啊,这就是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一边说一边出示第一节),自己试着读一读,请一个小朋友读,(相机出现分隔线)

  3.生读,师相机指导,请生学习老师吸气的方法,并不是很夸张的吸气,而是稍作停顿。

  4.过渡:”就这么一个红红的太阳,能给小树带来什么呢?“生交流。

  5.师生配合读。过渡:”是的,红红的太阳就像一件温暖的衣服,让小树不会在……生: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点红重读的.词,如果我们不只注意有节奏的朗读,还注意这些词,你一定读得更动听,齐读

  6.指导有表情地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1、有节奏地读

  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

  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二)教学第二段

  1.过渡:“学会了这一段的朗读,你一定也能读好第二个愿望,拿出笔,边读边学着老师的样儿,在停顿的地方划上斜线,在一些能更好的帮助你朗读的词语下面加上小点。

  2.检查:找一个做范本,展示台展示,现在请你根据你做的读书记号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相信其他的小朋友也学会了这种朗读诗歌的方法,生范读3.生练读,课件出示分隔线及重点词语。当学生在第一段学习中,看了老师的方法后,已基本掌握,因此,第二段的教学可以放一手扶一手,让学生将方法迁移,去自读自悟。

  (三)教学第三段

  1.出示第三段,请生读。

  2.其他小朋友都是小评委,听完后帮他点评,读完第一句,请生评价: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或哪些地方还能怎样读的更好,评完后接着读第二句,读完后,再评。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已放手,而采取合作探究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才不会让他出现走神的机会,在听的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担任评委的角色,既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对他的检测,检测他对上面所学的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四)连读全文

  五、拓展,说话

  师:”故事还没完呢,那么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干些什么呢?“练习说话。

  2.师巡视,找出说的较好的几位,请上讲台,把他们说的连成一首新的《假如》。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在本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情感,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四、说理念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三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西西在轮椅上孤独地望着窗外”三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如在让学生仿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时,通过图片,感知生活中有很多人、事、物需要帮助,激发学生情感,有话可写。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3、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一,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二,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四,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五,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12篇 假如评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