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6篇(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人教版),欢迎参阅。
数学说课稿小学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
3.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做以下安排:
1.迁移类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谈话引入发现问题”时,充分发挥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愉悦。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力是创造的灵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练习题,教师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一题多问,让学生从各种设想出发进行探究,不拘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作业评比得红花的活动,大家一定都得到了许多红花吧!有3个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红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电脑显示红花榜:
(学生们都很有兴趣,注意观察红花榜。)
【设计“作业评比”情境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
师: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小雪比小华多几朵?
小磊比小雪少几朵?
……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会解答吗?你想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与难易情况来选择答题。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订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师:同学们,根据D的口答,你想对他提出些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你为什么用减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为求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所以用减法……)
【通过问题提出与解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师:咦,老师从这些题里发现两个问题。
教师指着板书B和D,问: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用“12-8=4(朵)”来解答,是对还是错呢?你们愿意帮助老师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吗?可以四人小组来讨论一下,还可以借助学具,通过摆红花来想一想。
教师巡视,给个别组适当提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结合学具边摆边商量,推选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生A:“12-8=4(朵)”这个答案是对的。
生B:因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意思一样,所以算法也一样,都用“12-8=4(朵)”。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还有一些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有没有信心?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73页“做一做”。
电脑示图:
师:有两个小朋友,小红和小明,他们很喜欢看书,平时买了很多本连环画,我想我们同学也很喜欢看连环画,谁愿意来读一读小红说的话?小明的话谁来读?你们会解答小明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基本练习加以巩固新知。】
2.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二第1题。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跳跳绳,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各跳了多少下?电脑示图:
师:电脑博士给我们出了两道题。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读题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对比练习,加深“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关系。】
3.选择题(教科书第74页第3题)。
电脑示图:
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加大难度)
算式:44-40=4(盆)
(学生独立思考后,选择答案,并集体订正。)
问题: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还剩多少盆?
4.教科书第75页第5题。
电脑显示:
李平家养的家禽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鸭比鹅多几只?
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鸭多几只?
鹅比鸡少几只?
……
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数学说课稿小学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
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装水的高度和相应体积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底面积。我这节课是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以观察试验引入新课,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一句,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一下打开话匣子,为开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实验数据报告单,让学生观察表格,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让学生计算杯子的地面积,让学生体会到体积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水的体积随着高度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也增加,高度降低、体积减少,但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并用“”来表示“高度、体积、底面积”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体积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k(一定)和正比例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继续体会,当学生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进行了对比练习后,再接着让学生来说。
由于学生有折线统计图和数对的相关知识经验,所以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做简单介绍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图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说课稿小学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2~63页《玩一玩,做一做》。
2.教材简析 :"玩一玩,做一做"这一内容是根据学生前面学习的"除法初步认识"和"角的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的基本认识而设计的两组活动。第一组是根据要求按人数和组数做分小组的活动,第二组是学生利用学具进行量、画、拼、摆几何图形的活动。分小组是学生日常学习和游戏经常用到的一种形式。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小组,实际就是对除法的具体应用。通过游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同时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拼、摆 、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主要通过具体的"做",使学生巩固对所学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用直尺画角,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使用数学的能力,此外,根据拼摆出的不同图形,教材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推理,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1)经历玩一玩、做一做的活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和应用,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动手实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提高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5.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为基础,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充分显示了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善于合作与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较高层次。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四、说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用这样的语言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图形,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玩一玩,动手来做一做,你们说好不好啊?(板书课题:玩一玩,做一做)
提出活动要求:在活动中大家要多发现数学问题,并注意用动脑、动手、合作等方法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中开展活动,要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二)分组活动
我创设这样的情景:
1.上体育课了,体育老师带来了毽子、跳绳 、乒乓球等体育器材,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做做健身运动。不过,做运动之前我们得先来分一分组。
这样通过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情境,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2.提出活动规则:小组合作,由组长主持,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先分好的把手举高给大家看。
3.开始活动
老师发指令,学生分组:
(1)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组,进行踢毽子活动;
(2)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组,进行跳高比赛;
(3)12个同学按每6人一组,进行跳绳活动;
(4)12个同学,每2人一组,进行打乒乓球比赛;
(5)12个同学平均分成6组,进行打乒乓球比赛。
4.比赛评价:表扬分得又快又对的一组,并请代表说说:你们组为什么分得这么快?是怎么分的?做完了(4),为什么(5)你们不用再分?
通过对活动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用数学的乐趣。
5.师生交流:
(1)学生口头编应用题,列式。
(2)提问:分成了几组?(3)和(4)分得的组数一样吗?为什么?
(3)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
6.引导学生小结得出:无论按人数分还是按小组的数目分,只要是"平均分",就都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除法知识来解决问题。
分小组活动是学生日常学习和游戏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形式。活动项目中孩子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小组实际就是对除法的具体运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还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协作的精神。
(三)角的乐园
做完了分组游戏,我设置了这样的引入把学生带入角的乐园:
1.我出猜谜语:"一顶点,两条边,日常生活处处见",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指名说谜底,再出示一个角让一名同学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予肯定后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物体,它们身上都藏着角。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是直角?请一位同学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通过猜谜游戏,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画角。请同学们也来做一个"小小魔术师",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变"出:一个任意角和一个直角。
画角在学生学习角的认识时,已经有所接触,这里设置"小小魔术师"的游戏,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画一个角的步骤。
(四)拼摆图形
1.摆学过的`图形。拼摆学过的图形,实际是对学生已有的图形的表象的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的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这里我要求学生拼摆以下四种图形:
(1)摆三角形; (2)摆正方形; (3)摆长方形; (4)摆六边形。
2.学生摆完图形,我出示以下填空题让学生回答:
(1)三角形有( )个角。
(2)正方形、长方形都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3.学生根据刚才的拼摆,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从所拼摆的图形的特征或联系乘除法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如: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小棒,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三角形?摆4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拼摆组合图形
(1)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6根)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用五根小棒摆出2个三角形?摆摆看,并说说为什么?(两个三角形共有的边就叫做公共边,有一条公共边就可以少用一根,所以只要5根。)
以上活动通过学生尝试操作,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培养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同时渗透用几条公共边,使所用小棒减少几根的道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避免思维定势造成的负迁移。
(2)根据要求摆小棒。为使公共边这一思想得到巩固,我设计了下面的拼摆练习。
①下图,增加一根小棒,使摆出的图形有2个正方形。你能摆吗?
②下图,添加两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三角形?摆摆看。
③下图,增加三根小棒,使摆出的图形有5个三角形。你能摆吗?
拼摆组合图形这种形式是在学生拼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将图形适当组合,摆出有趣的图形,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感受到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5.摆五角星。
6.任意拼摆。
这部分活动,是在基本图形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学生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或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其想象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7.拓展练习:能不能用12根小棒摆出5个正方形?6个正方形呢?请你摆摆看。
(五)活动小结
你们喜欢今天的活动吗?在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应用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数学说课稿小学4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数学说课稿小学5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
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
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数学说课稿小学6
说教材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个内容。比例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本课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说学习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趣。为此,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学习难点:是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笑笑家平面图”这一情境,通过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基础上,教师点拨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常识解答。总结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整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说导学设计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1、我先来考考大家,我们每天上学家到学校要10分钟,可是一只小蚂蚁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大家真聪明,那小蚂蚁爬的路程和我行的路程有什么区别呢?(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画线段
(1)请同学们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
(遇到什么问题了,纸不够大吧,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你是用几厘米代表实际10米的长度的。)
3、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线段比例尺。
3、了解放大的比例尺。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活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本第48页图形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深入理解比例尺
实际上比例尺就是一个比,(不能理解为一把尺子)像刚才的1:500、1:200、1:100就是不同的比例尺。
交流、讨论
(1)谁能说说1:100表示什么意思
(2)我发现这些比例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的前项都是1,为什么不写成2呢?(为了方便,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这种比例尺叫数
值比例尺。所以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通常把比的前项写成1的形式。)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成对比例尺的初步印象,在此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表达方式理解比例尺。教师再集体总结比例尺的含义。)
(二)活动:认识线段比例尺
1、课本第48页的两幅地图。
2、说说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有仕么区别。
观察图,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3、把线段比例尺改为数值比例尺。
(强调先统一单位,比例尺不带单位)
4、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关系。(表示的意义相同,只是形式不同)
(三)活动:了解放大的比例尺
1、课本第49页的例题图。
交流、讨论、
2、说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3、理解2:1表示的意义。
4、小结
不管是缩小的比例尺还是放大的比例尺,我们都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与缩小比例尺不同的是通常后项为1。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讨论、交流等活动。找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条件后,教师点拨学生结合比例尺,大胆尝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思路。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提示:单位不统一。)
三、测评训练
1、判断下列几句话,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宽与图上长的比是1∶2(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1/400是( )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
(5)图上长与实际宽的比是1∶200 ( )
2、求比例尺。
课本第49页做一做。
(有针对性练习,加深学生求比例尺的印象,进一步掌握方法。)
四、小结课堂。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说课稿小学6篇(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人教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