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学会写工作总结是很重要的,总结的内容需要在我们思考工作完成情况后得出的。一份好的工作总结能让我们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微课教学工作总结共6篇(教师微课活动总结),欢迎参阅。
微课教学工作总结共1
运用混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史海燕北戴河新区栅子里小学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54页。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也喜欢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特点,我制作了微课件,帮助学生有序地思维,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 教学目标:
1、微课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寻找题目中隐含的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
3、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 难点: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
例
4、
1、学生讨论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 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联系? (2) 找到所给信息中所隐含的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隐含的信息有什么联系? (3) 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说一说每步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自学,把讨论的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对个别情况进行指导。
1、小组汇报,点拨思考方法。 师:你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面包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好了36个,每次能烤9个,问题是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师:你能从中间找到隐含的信息吗?也就是解决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生:隐含的信息是还剩下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师:通过已知信息,我们知道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知道这个有什么作用呢?
生:要求剩下的面包烤几次,就要先求出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把它们的关系都表示出来。(课件)
一共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每次烤9个 ()次能烤完
师:谁能帮面包师傅解决这个问题?
生1:90-36=54(个)表示:还剩下54个面包
生2:54÷9=6(次)表示:54个面包每次烤9个,需要6次烤完。
3、学习列综合算式
同学们做的很好,为了书写方便,把这两道算式综合成一道算式吗?找三位同学来黑板书写。
引导学生明白:在写综合算式时,为了先计算90-36,要把它加上括号,再除以9。正确的算式是:(90-36)÷9 板书:(90-36)÷9 =54 ÷9 =6(次)
学生把正确的算式重新整理到练习本上,并口答。
二、总结
1、收获:学生掌握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共有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90-36=54(个)
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54÷9=6(次)
综合:(90-36)÷9=6(次)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设计思路与意图: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习方法上采用了:(1)运用迁移的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学生能积极活跃地投入到问题中,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自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微课使用建议:本节微课所讲的知识点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微课件中我把重要的信息以及所隐含的信息做了一些提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些提示,根据学生汇总的信息利用图示把题目中的所有的数量关系列出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能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微课教学工作总结共2
微课制作工作总结
(朱天铕)
微课就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了某个知识点教学过程的情景化、网络化课程资源包。微课的教学视频时长一般在10分钟以内,同时还包括相应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配套资源。学校提倡新课改后,我第一次做了个微课,画面太模糊,不太成功。后来我又做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微课,不断改进,终于能够做得像模像样了,心中十分高兴。现根据微课的类型总结工作如下:
一.录像微课
(1)工具与软件:录像机、黑板、粉笔、其他教学演示工具
(2)方法:对教学过程摄像
(3)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利用黑板展开教学过程,利用录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第三步,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我用的是电脑摄像头。第一次做出来的画面模糊不清,后来查找原因,发现是录像时外部光线不足的缘故。所以后来录制《烦恼话题作文》微课的时候,我把室内的灯全部打开,使得光源充足,并且调整摄像头参数,结果画面就清晰多了。当然,如果电脑摄像头的像素更高些,做出来的微课画面会更清晰。
还有一个加字幕的问题。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字幕软件POP来做字幕。先把字幕全部写在写字板文本上,然后录入软件.放视频的时候,听到一句,就马上嵌入一句字幕。最后还要检查,看字幕是否提前、靠后或者重叠等。若有错误,要及时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放一遍视频,重新检查修改,如此反复数次。加字幕是最耗时费力的事情,加一次字幕相当于又做了一次微课。制作《烦恼话题作文微课》时,字幕我前前后后改了八次。虽然很辛苦,但是,当我播放千辛万苦做好的带有字幕的微课时,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心中十分自豪。
二.ppt微课
(1)工具与软件:录屏软件
ppt软件
(2)方法: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
(3)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执教者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三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我后来做的微课就有这一种。我录制的《走出自我话题作文》微课是把ppt微课做完后跟视频微课合并,效果也很好,使得画面有所变化,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ppt中还可以加上音乐,录像等等,可以连续录制翻动的幻灯片。录制时,一些小细节也要注意。如,软件应该与幻灯片边缘对齐或略小,注意不要录边缘外的部分。幻灯片上不起眼的虚线或标志也要及时去掉,不然也会被录上,不够美观。录制时,鼠标箭头不要出现在虚线框架内,否则也会被录上。等等。
三.文档微课
(1)工具与软件:录屏软件 文档
(2)方法:使用录屏软件对文档进行录制
(3)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用软件将教学过程拍摄下来。尽量保证语音清晰、画面稳定、重难点突出。第三步,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我做的微课《雨果名言观点题》就是这一类。刚开始我直接把文档录制上去,后来发现颜色太单调,于是又进行修改,将字体颜色改成绿色、黄色两种,并且配上了图片,再次录制。制成后显得非常美观,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ppt微课呢。看来,文档微课要尽量做得美观,这样才有吸引力。
微课还有其他类型,但以上三种最为常见。做微课时,可以采用多种工具,做出不同类型微课。还可以将同一课的不同类型微课合并起来。截断、分割或者合并微课视频,要用视频编辑软件。合并后要尽量选取高清模式输出,不要选取一般模式,否则画面质量就会下降。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我们的微课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将会大有裨益。
微课教学工作总结共3
“微课”与微格教学
马得清
主体自觉、先学后教的教育思想理念来自中国古代的《礼记》。微课利用信息技术和学生注意力集中规律,从微格教学中吸取技术可控的做法,通过上传与在线预习,实现了教学的翻转。但是,除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的引入课堂,教学要素并没有本质变化。
一.认识微课
目前,在全国中小学,微课培训已经成为最热门的培训。然而,对微课的理解却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微课就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小现象、小故事用PPT做成数字故事,目的是用于教学反思、教研活动(如李玉平);用录像机录制传统课程,然后分成多个小片段,目的是用于教研活动和评比(如中国微课程);翻转课堂,把老师上课最重要的点录制下来讲解,目的是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如可汗学院)。
萨尔曼﹒可汗开创了简单的微课程。他的教学方法就是录音、手写、编辑,然后上传,供学生在线浏览、讨论和练习。他所作的微课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和研究。
这实际上就是教学设计中的一种,主要运用了数字化传播技术,目的是方便学生预习和自学。这种设计之所以有效果,关键就是借助数字传播技术,用了视频技术,而且视频时间在10分钟左右,视频里老师不出现,让学生预习、自学,当堂练习,学生搞懂一个问题后继续往下学习。这是先学后教理念的反映,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反映,因此课堂的主要时间是留给学生自学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而我们原有的课堂是教师在场先教,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听课、记忆和理解。这种教法改变了课堂结构,也就被形象地叫做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向教师和同学请教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得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
课堂结构改变了,课堂性质也就从教师以讲解为主变为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加上网络视频技术的系统支持,实际上就自然形成一种基于微课设计制作的课堂学习分析系统。教师借助这种系统就可以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具体学习困难,使得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并成为没一个学生的学习导师。
这种课堂需要教师基于网络视频技术学会微课设计制作、学会学习单的设计制作。
这种课堂设计也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不能超越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时候,也仍然需要精心思考,使得自己的分析和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
美国微课开展情况:美国的一些实验学校,学生回家看可汗学院的视频,到校后只做练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则由教师指导,也可以由已经学会的学生指导。可汗学院的微课具有这样的特点:时间在10分钟以内,内容短小,每次只集中一个问题。这中微小课程和传统课程相同的是教学目标也必须明确。
可汗学院微课遵循心理学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连续时间段为10分钟,即从开始学习到注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这叫注意力10分钟法则。由此可见,可汗学院的微课之所以设计为10分钟,是遵循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规律的,而且在设计上精简教学目标,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解决一个学习问题,使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不带着旧问题的困扰。这样,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可汗学院的10分钟微课也就自然有别于传统的45分钟、50分钟或者时间长度大于60分钟的课程,也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为上课制作的教学用课件,也非从教学录像中切下来的片段。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辨析传统课程和微课程。
除去微课的技术因素,其实,微课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即把学生的学放在核心地位。
我们认为,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不仅决定他自己当下的学习效果也决定他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
二.微课与微格教学比较 我认为,除了对目前微课培训和应用的关注,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微格教学”的发展历史,因为微课和微教学在技术手段上、课程学习目标单一化上、学习内容精简程度上和课程学习时间大大低于传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安排的45分钟、50分钟、超过60分钟)都很相似。
微格教学的英文为Microteaching,在我国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微格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或者教学过程的简化不生动,微格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在这几分钟内要求教师或者师范生将平时40分钟课堂内容能够在这几分钟内完整呈现并且使得学生听懂,理解。微格教学要求,在前2分钟内将这次所要讲的重点内容提出,之后时间用于讲解,练习。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微格教学形成于美国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W.区伦(W.Allen)等人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实录受培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以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一门微格教学课程。在70年代末,微格教学已逐步被一些国家作为培训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采用。微格教学自1963年提出后,很快推广到世界各地。
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师范教育首先接受了这一新的培训方法。在英国,微格教学被安排在四年制的教育学士课程内,共用42周,每周5学时,共计210学时。接受微格教学训练后,这些教育学士师范生再到各中学进行教育实习。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从1973年开始,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来训练学生,为了加强真实性,1975~1978年间实行以真实学生当作角色扮演中的听讲对象,用录像的方法记录训练的过程。1983年在进修的在职教师中进行了实验,证明了微格教学对在职教师培训也有很大帮助。微格教学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得到了认真的研究和发展。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开设的课程每周4课时,上13周课,共52课时。对于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也开设微格教学实习课,时间是每周2小时,共13周。其中悉尼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们,经过了近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开发的微格教学课程,是移植、改进最成功的一例,获得了世界声誉。他们编著的一套微格教学教材和示范录像已在澳大利亚80%的师资培训机构以及英国、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美国和香港地区的一些师范院校采用。可见,微格教学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微格教学需要建设主控室和学习室。主控室用来控制学习室内的摄像设备和镜头,可以监视和监听任一微格教室的图像和声音。并可随时受控暂停在某一个微格教室与之进行电视讲话,也可以对微格教室播放教学录像与电视节目。可以把某个微格教室的情况转播给其它的微格教室,进行示范。可以录制某个微格教室的教学实况供课后讲评。主控室的主要设备包括计算机、主控机、摄像头、录像机、VCD、监视器、监控台等。
它是一个集微格教学、多媒体编辑、影视音像制作、多媒体存储、视频点播、数字化现场直播为一体的数字化网络系统。在这里,观摩和评价系统均采用计算机设备,并通过交换机连接校园网或Internet。信息记录方式采用硬盘存贮,或刻录成光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光盘进行点播、测评与观摩。
它具有这样一些教学特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微格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可以使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由于采用微型课堂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所用时间短,学生人数少,只集中训练一两个教学技能,有利于使受训者明确学习目的,便于把精力集中放在重点上。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可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地发挥。微格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微格教学的实施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等步骤。
微格教学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取自“格物致知”,是推究、探讨及变革的意思,又可理解为定格或规格,它还限制着“微”的量级标准(即每“格”都要限制在可观察可操作、可描述的最小范围内)。微格教学就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如导入、应变、提问、媒体使用、学习策略辅导、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等。对每项教学技能进行逐一研讨并借助先进音像设备、信息技术,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系统培训的微型、小步教学。
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引进这种教学方法。广州师院、华南师大等院所较早开始这方面的研究。1987-1990年间,北京地区一些师范院校在与日本合作的“中日教育工程”中进一步开发了这一课程。
国内学者根据多年的微格教学实践及国内微格教学研究情况,将微格教学的概念定义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从教学理念角度看,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科学、是技术又是艺术。教学作为科学是有规可循的,作为技术是能够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的,并把教学的科学性、技术性看作是是教学艺术掌握的基础。而教学艺术则是教学达到的“神乎其技”的理想境界。以往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上的研究,而对如何把教学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技术研究很少。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不管是微课还是微格教学法,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者都以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单一化、微观化、信息技术化为主,都是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为主,而且从本质上说,微课和微格教学都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做出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性质的尝试,这两种课程学习方式都可以形象地叫做翻转课堂。
而所谓翻转就是颠倒,就是将传统的“先教后学”翻转为“先学后教”。 但是,我们要注意,先教后学的理念并非微课的创新,而是早就体现在传统教学中的“预习”中了,我国先秦之前就有此种思想理念。而且,即便是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传统的教师备课、学生预习、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作业布置、辅导、反馈等要素还是不能少。(马得清)
微课教学工作总结共4
在学期初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第一单元写景习作教学时,本人发现不少学生对写景的作文不感兴趣,也许是三年级的学生才开始接触写景的习作,因此不知该如何去写,所写的习作语言空洞,条理不清晰,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去写,致使习作的重点不突出。而写景作文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决定制作一个关于写景教学的微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颐和园》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篇写景文章,更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在微课制作中 ,以《颐和园》一课的第二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在写这一段时,是怎样抓住特点写景的,最后以清晰的板书总结了写景的方法。并以学生对学校最熟悉的长廊做了小练笔的拓展。从这节微课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要想制作出一节质量高的微课需要细心、用心、精心地去挖掘教材,还要做到语言精练,授课内容通俗易懂。
微课教学工作总结共5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
摘要:“微课程”教学正在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对于促进教育方式变革,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将论述在微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云平台改善学习支持环境,整合最佳教法和学法及评价等作了独到的探讨。
关键词:微课程 创新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评价 “大数据的理念和统计思维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我们过去都以答对试题的个数,或知识点、技能的个数作为评价的标准,所有给出分数的性质都一样。”那么,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学校应该如何评价学生?
一、组合多样化微课程教学方法
1、设计多种方式的提问
为了检查学生完成任务单的情况,教师根据问题的难度和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利用学习软件交替采用随机叫答和点名较大及追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和梳理。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中,学生课前自主寻找36的所有因数。师展开其中一份学习任务单,上面写着“36的因数有:1,36,4,9,2,18,6”。为了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接下来的问题思考,教师打开随机叫答菜单,调出全班同学的信息,并提问: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被随机叫答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我觉得他是一对一对找的,这样比较快。因为1×36=36,所以他先写出1和36,又因为4×9=36,所以他又接着写了4和9。但是他漏找了两个因数,3和12。如果这位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也没关系,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回答完整。让接下来回答问题的同学能放松下来。接着教师追问:还有谁想说?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就能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学可能会回答:我觉得他写得很乱,这样很容易遗漏。我从1开始想,1×36=36,1和36是36的因数,2×18=36,2和18是36的因数,3×12=36,4×9=36,6×6=36,所以36的因数有
1、
36、
2、
18、
3、
12、
4、
9、6。师追问:对于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6×6=36,为什么只写一个6?将这9个因数按从小到大排一排,看起来会更顺一些。此刻,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打开,接下来教师关注有不同方法的同学,提出还有其它的方法需要补充的吗?部分学生可能会用除法找因数。教师让学生展示学习任务单:36÷1=36,36÷2=18,36÷3=12,36÷4=9,36÷6=6。教师追问全体同学:比较他俩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带领同学们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学生不难发现按一定顺序一对一对地找比较快,这样不容易遗漏。教师上课伊始采用随机叫答的方式提问,对前一天的学习进行监控和管理,促进学生学习的反馈与积极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叫答的范围越大,教学效果也越好。
2、设计多角色的学习活动
根据班级学生数组建8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由学生创意本小组名称。小组设组长、发言人各1名,联络员2名,执行员2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活动,并记录各成员的分数;发言人负责在展示环节代表小组发言;联络员负责收发本小组“任务单”、课堂检测单、课堂协作探究作业,同时和其它小组进行互批;执行员主要负责协作探究中的实验操作。组员分工实行轮换制。根据课堂评分,每隔一月进行分工轮换,目的是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等)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轻声交流。小组执行员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完成操作活动,组长在旁认真记录书写,联络员将本小组的结论与邻组交流,发言人则认真记录综合意见,准备发言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非常有序。
3、设计无干扰的互评活动
课堂检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查漏补缺,一般不超过“任务单”难度,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就感。在平台上分发课堂检测练习,并在大屏幕上监控学生作答的过程。检测结束,教师点击收集检测单,如果是选择题则由系统自动批改,其它类型的题目可用随意分发的方式发送给学生批改,检测单上会把学生的信息隐去,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练习中,避免的不必要的干扰。教师巡回于各组之间,用平板电脑拍摄有讨论价值的学生作业和讨论的视频或照片,在检测完毕后将各组讨论、作业情况传送到大屏幕上,让各小组在协作交流中得出正确答案。可喜的是,在一些教学重难点中,正是通过在交互批改的讨论中逐渐明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比听老师讲解要深刻得多,说明协作学习较之于讲授式教学更有益于学生内化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收获学习成就感。
二、组合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是学习的最基本方式,只有自主才能高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本身就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就是应用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处理新信息的过程,从而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道德体系。学习的过程最应该强调的就是自主,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或者说没有自主就没有学习,任何包办代替的方法都不可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只有自主,学习者才能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条件,才能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主动寻找学习信息,可能科学处理学习信息,才能在学习中真正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强调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自主化”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由于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导向和有效引领,自主学习就会蜕变为一种随意性学习、自由性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自主学习的实践误区。
在提倡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教师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自身的主导作用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体性不断张扬、提升、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合作学习
合作是自主学习的高级阶段,合作才能使学习深化。每个人在自主学习中,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需要与同学合作,彼此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别人已经解决了,合作就是互通有无,就是互相帮助,把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弄懂。有的时候,即会你自己认为弄懂了,通过同伴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实现对问题的深化理解。不要以为自己弄懂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和同学进行合作,往往是通过合作让你有了新的收获。更不能认为,自己弄懂了还和别人一起学习是浪费时间,就算是你给别人讲一遍也是你学习深化的过程,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把不会的同学讲会了。合作是深化学习的过程。
教师必须承担好学习促进者这一角色,首先,要培养和激发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愿,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提出或生成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其次,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注重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要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霸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合作成员的表达机会均等;再次,要鼓励成员特别是小组发表独立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同学集体的智慧。
3、探究合作学习
探究是合作学习的高级阶段,可以破解难题与生成问题。合作可以使一些简单问题解决,但一些综合性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攻关,探究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的合作。对同一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探究不但能够破解难题,还能够生成方法与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合作的更高层次,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提出或生成问题,收集证据,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批判的探究精神,并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究证据的科学态度。
三、设计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而大数据思维和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则使原来这一单一成绩评价方式转变为学习评价、成长评价和发展潜能的多角度、综合性评价方式。学生在坚持笔试同时,建立个人电子成长档案,交流和汇报考查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探究学习作出评价。不仅评价结果,而且评价过程;不仅评价知识、技能,而且评价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客体,而且是学习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还包括家长、同学和学生自己。这种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反馈,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电子成长档案
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连续过程,那么评价也应该是连续的形成性评价而不只是终结性评价。建立电子成长档案目的是学生的学习与评价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自主地通过自己参与对自己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活动的评价,进行回顾并作出总结,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档案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家长、同学或学生自己对本人某一阶段的探究学习的评价记录或学生某一阶段探究学习的成果展示或者探究学习过程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记载,或者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的认知情感体验的记载。
(2) 综合探究活动的交流和汇报
有关“头脑风暴法”的研究表明,交流和汇报可以激发参与者创新潜能,并促进他们的方法、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同时交流和汇报过程也是一种交往互动过程,学生作为交往互动的主体,与参与者相互理解、相互激发,发展探究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只要组织得当,学生在交流和汇报中一定能学习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同学的探究学习的同时接受同学的评价。交流和汇报既可以是对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对探究式学习的某一阶段作出总结性评价。它的内容既可以是学习成果的汇报,也可以是个人探究学习的体验心得的交流,还可以是问题提出或探讨及探究前景展望,甚至可以是探究式学习过程的情境的描述。学习成果可以是个人成果也可以是小组成果,可以是实物形式,也可是文字、符号、音像等形式。
总之,在微课程教学中,利用云平台改善学习支持环境,整合最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发展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
微课教学工作总结共6
烟台大学第一届“真我风采”微格课教学大赛总结 11月17日晚上6:30在综合楼112教室,我院承办的第一届“真我风采”微格课决赛成功举办。从初赛到决赛,历时两周,10名选手从70名来自各院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最终,来自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刘婷同学获得一等奖,来自各个学院给的同学都在决赛的课堂上展示了最精彩自我魅力。
“真我风采”教学大赛不仅是同学们展示自我风采,张扬个性的舞台,更是同学们交流思想、创新教学方式的平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同学们更容易发现自身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以教促学,细化同学们需要强化的方面,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营造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人文气息,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的烟台大学。
在此次比赛中,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学生会学习部,作为活动承办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认真仔细,确保大赛的顺利进行。大赛到此圆满落下帷幕,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有很多:
1、多次讨论,策划细致,环节安排合理有序,细节明确
2、校学生会部长例会、院班长团支书例会、海报、宣传板,多元的宣传
方式,提高了活动知名度
3、从初赛到决赛,分工到人,负责到人,负责到点。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团结协作,确保了大赛的顺利进行
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工作中的不足:
1、对初赛参赛选手人数没有良好的掌控,导致后来初赛拖延时间过长,一定程度上影响选手发挥。由于本次参赛过程中报名人员大多为参赛选手的亲友团,所以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让参赛选手对身边好友同学多做宣传,集体报名。
2、初赛时两个场次由于评委评分观念差异导致分数相差悬殊,以后活动中将评分细则做的更加细致清晰,评分栏目多加一些减少评分差。 学习部圆满完成了本次大赛的承办工作。受到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学生会学习部2011年11月25日
微课教学工作总结共6篇(教师微课活动总结)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微课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