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叙事(小学语文老师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2-06-08 12:30:29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教育教学叙事(小学语文老师教育叙事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教学叙事(小学语文老师教育叙事范文)

  美好的情境 求知的乐园 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过初中、高中,后来从事教研工作,这期间还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回想起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许多往事情景历历在目,心生涟漪,但最让我不能平静、也是我一直努力探索、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教育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需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好的情境,求知的乐园。

  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我积累了许多教育教学经验,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情境教育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如何将这样一个成功的教育模式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之中,成为我们化学教师一个新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情境教育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二者如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问题,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体会,浅谈几点看法。

  很多学生进入中学接触到化学以后都说化学难学,问其原因,有很多:① 进入中学以后,原有的化学知识远远不够;② 进入高中的化学课程量要比初中还要多得多,要记的东西太多,而且难度也增加许多;③ 实验方面,由于训练的不是很多,而且也不是很规范,所以学生对实验也可以说几乎是从头开始;④学习方法不适用。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许多学生到中学之后,经过不多时间的学习之后,

  对于化学的学习便有了放弃的念头。所以在学生接触化学之后,使他们产生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是尤为重要的。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教育环节,对于每位化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所以我在情境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认识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在我国,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到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现行的化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要教好化学,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功底之外,还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兴趣一旦有了,积极性自然就高了,教育与教学自然会进行得很顺利。在上化学课时,课前查了许多的资料,但可以说这些资料与将来的考试没有多大的联系。比如说,我在第一节课讲了书本上的主要知识之外,我又泛泛的给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的兴致并不高,于是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下有关砒霜的知识,其中不乏有许多具体而微妙的数字,同学们象听故事似的听着。在我讲完之后,同学们似乎还意犹未尽,这是我利用了这一有利的情境,来说明化学知识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对学生首先树立了一个要将化学学好的标杆。然后我又继续结合海盐的现实,说明了海盐虽地处江南水乡,但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必要的环保设施没能及时跟上,致使许多良好的淡水资源

  遭到了污染,当然这一状况在不断得到改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从某个侧面给学生一种信念,即:环保意识。在这样一个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牢固树立起了努力学习化学知识决心,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刚参加工作时,知识功底和教学经验都很少,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机械、死板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几乎没有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很不好。自已觉得对不起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特别郁闷。后来我就不断的反思,原因究竟在哪呢?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们知道我的困惑后,从多方面对我进行鼓励帮助。号召集体备课,多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多次派我出去听观模课,特别是在哈市听了几节化学课,感触颇深。他们的课为什么上的那么好?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究其原因之一是他们特别注重情境创设,是情境的魅力吸引、激发、鼓舞着学生。在他们的启发下,自己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情境创设这一重要环节,用不同的形式创设恰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地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感触最深的是,1998 年我在双城市兆麟中学任教,当时教两个班化学课,第一节绪言课我就创设了多种情境,用多媒体形式展示火箭发射、化肥生产、药品制造等情境,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讲化学史故事的情境,描绘我国辉煌的化学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严谨务实等。通过恰当的情境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刺激,兴致盎然,激发了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后的每节课我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习惯,学生也愿意与我交流构通了,愿意上我的课了,自然我这两个班的化学成绩也名列前矛了。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地努力,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平凡走向成功。我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三维目标到教法、学法,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确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运用情境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下面是空气中氧气成份的测定一节课的部分案例与反思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 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 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 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 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 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 1/10,为什么? [生 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想想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什么状态? [生 5]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样改进呢? [生 6]改用木棒 [生 7]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 [生 8]改用在空气中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 [生 9]不行,燃烧就一定生成新物质。

  [生 1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做一做。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边介绍边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享、得出结论)

  这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教学的艺术就是使学生成为提出问题的主体。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通过多次反思,我想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些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心态,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他们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做到生生互动。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如果能够灵活的运用适当的情境教育,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原子核结构的有关内容时,学生往往比较难以理解。可以形象的做一比喻:核外电子绕核运动就好比“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但在一定条件下,电子的运动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电子的得失,就好象当“孙悟空”遇到“唐僧”时,“便摆脱了如来佛的控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奇妙的想象和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有关知识。又如,在“原电池”教学中,针对“原电池原理”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请学生自己将锌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再将铜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最后用导线将锌片与铜片连接后一起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对比观察,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

  处就在于运用学生亲身参与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设想、悬念、试误、游戏、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众所周知,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记的东西太多太多,这也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要使学生记住全部的知识点,除了课后不断的温习之外,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本质理解透彻。但由于客观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无法集中精力,例如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可以说是最难上的两节课,在这个时间段,同学们都比较瞌睡,难以聚精会神的听讲,这时可以创建一种活跃的课堂情境,比如讲个笑话或是出个脑筋急转弯来刺激学生,使其从昏昏欲睡之中重新振作起来,精神百倍,听课效果自然不用多说。我曾经在课堂上出过脑筋急转弯:一个警察有一个弟弟,但是这个弟弟从来不向这个警察叫哥哥,WHY?(是女警)也曾经讲过笑话,用一个小笑话或者是脑筋急转弯的两分钟时间,来换取学生有效的三四十分钟,是划算的。

  三、发展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就象人一样,是一个活着的个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正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对推进和深化我国的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并没有停止,它积极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根据人在活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全面发展的原理,吸收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模式,更加全面、辨证地把握知识、学生和社会的内涵

  及其关系,又提出了开发情境课程的主张,试图通过实验研究,克服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工具主义、经验理性主义、学科本位等倾向,促使课程资源在优化的情境中实现融会贯通,从而建构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同时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教师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和研究能力,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通过课题的研究,推动学校管理的深刻变革,确立以课程管理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新战略和新思维,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些教育者更多的使命,更艰巨的任务,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完成所肩负的任务。

  情境教育不仅对知识的传授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深刻的影响。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的热点和焦点。传统的道德教育受应试教育、权威主义、认知主义道德教育模式的桎梏,屏弃道德生活的时间特征,重知识的传授,轻行为的养成,重工具理性,少人文关怀,难以解决现实的道德困境。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之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紧迫而重大的任务。针对道德教育面临的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应该以情境教育的自身优势为依托,力图克服工具主义、理性主义德育观的不足,在优化的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新时期,新起点,新要求、新目标,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皮亚杰曾说过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化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这些教育者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我深信,情境教育势必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做为一名教研员、教育工作者,理应全力以赴投入到课改之中,不断研究、探索、推广、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的全面、均衡、迅速发展,做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以上只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和思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指导。

  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教育叙事范文

  教育教学叙事征文范文

  教学叙事

教育教学叙事(小学语文老师教育叙事范文)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教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