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3篇,供大家参考。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1
摘 要: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烦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对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的的心理效益进行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效益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心理效益
新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低下,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中体育锻炼是其中的一种应对方式,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可以得知,如果学生可以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境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负性心境有所降低或改善,而不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境变化的效益也不一样,体育活动确实能够改善一些不良心境,从而增进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效益。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心理易发生急剧变化。
(一)心理压力大。
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矛盾和冲击,则可能导致心理失常。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多,心理存在更多的压力源,如:父母的期望过高、学习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等等。
(二)环境适应能力低。
环境适应能力差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更为明显。因为在上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的,而一上大学就要离开父母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猛然间很难适应。还有就是在高手众多的高校中自己在中学时间的优势荡然无存,加之有的学生因专业、学校等原因,感觉自己上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受到一定的挫折便会出现情绪低落和玩世不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
(一)能降低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压力)系指内外刺激事件对人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或不适。压力对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导致不良的健康后果,所以心理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减轻或控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已成为我校大学生教育生活中一个最为敏感的问题。
(二)能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一些团体项目的运动(如:篮球、乒乓球团体赛、足球等),这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这方面的原因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都可以得到证明,因为现实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如男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明显不如经常参加的,参加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大学生对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三)能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挫折是指个体在实行行为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致使行动受阻、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但是长期持续的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挫折心理疾病的焦虑、抑郁有缓解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另外,大学新生还应该适应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从容处理,既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若能从运动锻炼中体会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需要,可能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人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
三、不当的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如果锻炼不科学、方法不得当,则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一些负效应。下面我就从锻炼成瘾和心理耗竭这两个不利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一下不当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的影响。
(一)锻炼成瘾。
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锻炼成瘾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从归因的角度来说,积极锻炼成瘾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锻炼行为,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而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通常将锻炼过度或锻炼消极成瘾现象称为“锻炼依赖性”。
(二)心理耗竭。
当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时,其主观感觉乏力,进而对锻炼的兴趣减退,锻炼动机水平与热情降低,运动时注意力分散或者感到力不从心,烦躁易怒,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在情绪性抑制反应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后,不仅运动能力下降,而且情绪不稳定、意志减弱, 还可能会加重情感紊乱。在适应性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如果得不到及时恢复或恢复不足时,超过临界点之后,便开始对其运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锻炼中的适应能力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李大昭。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考试周刊,20xx:43。
[2]岳 芳,罗光霞。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发展的研究[C]。第八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xx。
[3]李 闽。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初探[Z]。文教资料,20xx—2。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2
一、目前学生的心理出现的问题
(一)学业重,压力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元型人才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出于对孩子将来前途的考虑,为他们选择了很多业余学业,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沉重的思想包袱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消极,沉重的学业加上很多业余学科,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头痛失眠等严重症状。
(二)没有很坚强的意识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在意志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在我国,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其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差,当他们自己处于一个环境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做,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有甚者,他们将在学校攒下的所有衣服,周末拿回家要父母帮助细,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由于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情绪低落,更有甚者甚至动了辍学的念头。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学校中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家庭背景等,这些原因使其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跟其他群体中的人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被孤立的局面,而在学校中许多奖项都是由同学们一起评定的,被孤立起来的人往往得不到这些荣誉,这样就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危害其健康人格的成长。
(四)不能积极地对到生活中的困难有些同学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由于其对成功的渴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点点挫,击,如果不能快速的将其摆脱,就会对那些不能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锻炼在心理情绪调整中的重要性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经调查研究发现,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人得到快乐,还能阻止不良情绪的发生,进而有效的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指出,恰当用力的活动能够减轻精神上的负担,也能够减轻心理负担,这样就好比我们在发怒时,可以将怒气通过摔东西等手段进行发泄,通过行为动作可以有效的改善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的负面情绪接踵而至,为了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并将它坚持下去,这样可以缓解我们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心理承受力,使我们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
(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关专家提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直接表现人类的心理适应水平,它在人类的心理健康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拥有很多朋友的人,总是能有很好的心情,对各种事情都充满好奇,这些人生活愉快,能够很好的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比较孤立的人总是一副无精打采,浑浑噩噩的样子,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该种环境,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是在人多的地方发生的动作,因此能够很好的帮助人民进行相关交流,忽略掉一些烦恼,从而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提高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通过工作人员对一些长寿人群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具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以看出,适当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积极、乐观,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在其人格的树立上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作用。目前,如何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研究人员能够尽快的研究出有效的方法,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联系,不仅要将强学生体制的锻炼,也要注重其心理,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作出贡献。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3
一、设计理念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有的同学从活泼好动变得沉静好思,有的从谨慎害羞变得热情大胆,有的从孤独自卑变得开朗自信??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同学相反,他们变得忧郁、偏执甚至好斗。面对压力他们害怕、紧张,没有信心;面对同学他们敏感、孤僻缺乏自尊;面对挫折,他们灰心丧气,失去目标??心理健康是幸福人生的支柱。体育活动对改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来维护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材分析
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学习各项运动科目之前,应对体育的作用进行讲解,使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运用体育运动来增强自信,调整情绪,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另外,教材还突出了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相应的体育运动进行合理的心理辅导。
三、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这个被称为“黄金期”、“美妙期”、又被称为“烦恼期”、“危险期”的人生特殊转折阶段,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阶段,更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了解自信,自尊,以及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2、技能目标:明确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信,学会通过运动来合理的调整情绪。
3、情感目标:了解健康的心理对人生的意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五、教法
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形象的讲解健康心理对于人生的意义。通过课件、图片讲述一些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一些悲剧。
2、问卷调查:根据教材要求,对学生们进行自信程度调查,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
3、师生互动:通过学习,让学生讨论,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调节消极情绪的方法。制定短期的锻炼计划。
六、学法
1、分组讨论:观看短片或图片后,学生分组讨论,什么原因造成的'悲剧;讨论控制情绪的方法等。
2、实践:通过学习,了解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量身为自己制定训练计划,以便于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
七、教学过程
主题: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地点:多媒体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1、2班学生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自己,有针对性的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学生的现状导入部分:
通过观看短片视频和图片文字,使学生们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有多大。基本部分:
1、问卷调查:根据教材上给出的问卷对学生的自信程度进行调查。
2、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讲述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怎样利用体育运动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针对调查结果分析讨论: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自卑、自信、自负的行为表现和对正常学习生活的影响。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是健康。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学会通过体育运动来宣泄情绪。
5、合理制定锻炼计划:要求学生们课下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并分小组互相监督,慢慢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八、预期效果
使90%以上的同学能够独立完成锻炼计划,会适当的通过体育锻炼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增强信心。健康的心理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对待有问题的学生要有耐心,慢慢矫正。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