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3篇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时间:2024-02-17 19:51: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3篇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供大家参阅。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3篇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

  1、医务人员洗手时必须使用流动水设施洗手。

  2、洗手建议使用洗手液,如使用肥皂应悬挂晾干,保持清洁干燥。

  3、特殊单元应配备一次性干手纸或干手器等干手物品。手术室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盛装消毒巾的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

  4、洗手池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每日清洁或消毒。

  5、洗手池边应配备“六步洗手图”,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洗手;手术室应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6、手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7、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8、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9、下列情况应进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当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10、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11、医务人员不得戴假指甲戒指等饰物,要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12、摘除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13、手卫生合格标准: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2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内容包括洗手、戴手套、使用面罩、护目镜、口罩和隔离衣,具体措施为: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合格的防护用品。

  7.医务人员若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暴露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三、术语和定义

  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l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教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如传染病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3

  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如下:

  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衣、专用防护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严格禁止针头回套操作,以防刺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凡新来医院的医、护、技人员,必须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化验结果全部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

  6、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7、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二、医院感染应按照标准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对象:

  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

  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

  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

  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

  着装要求:

  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防护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

  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

  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专用防护面罩。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3篇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相关文章:

幼儿园房屋设备安全防护制度4篇(幼儿园房屋安全防护措施)

职业学校手机管理制度3篇(中职学校学生手机管理方案)

职业培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4篇 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规章制度

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制度3篇(企业职业健康管理规定)

作业场所职业管理制度8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6篇 用人单位建立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设施防护的管理制度10篇 安全防护设施管理

防护设施管理制度5篇(设施和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管理制度5篇(作业场所管理规定)

设施防护管理制度8篇 防范设施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