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热心网友“j0695”收集的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供大家阅读。
今年国庆假期,我再度阅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 本书由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创作。实际上,在六年级时,我就已经读过这本书,但那时并没有太多感触。如今重读,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绿山墙的安妮》的故事主要围绕绿山墙的兄妹俩,他们希望收养一个男孩来帮忙做农活。但意外之中,他们迎来了一个爱幻想、话很多的红发女孩——安妮。 性格严肃的玛莉拉原本打算把安妮送回孤儿院,但经过短暂的一天相处后,她发现这个红头发的女孩乐观可爱,于是决定收留她。而极为内向的马修,心里又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他第一次见到安妮时就被她深深吸引。 安妮给我的印象是:爱幻想、爱说话、真实直爽。正因如此,安妮常常惹出麻烦,她不断犯错误,也时时纠正。然而,安妮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她对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每一株木都充满了爱心,并给它们一一取了名字。她对家人、朋友、同学和老师都怀有一颗善良、纯洁、热忱的心。她对知识和学习充满热情,展现出积极向上、奋发拼搏的精神。 安妮聪慧而勤奋,于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不幸的是,马修去世了,安妮为了照顾玛莉拉而放弃了学业,选择与玛莉拉一起生活在绿山墙的农舍中。 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怀中,小孤女安妮逐渐成长,变得成熟。 其实在初次阅读这本书时,我并不明白安妮内心真实的感受。 而当我再次细细品味时,突然意识到安妮实际上是很孤独的。正如那句话所说:“越是爱说话、爱幻想的人,越是寂寞。”安妮喜欢说话,因为当她没有话可说时,她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她热爱幻想,因为没有朋友,大家都觉得她是个怪胎,所以在她无话可说时,只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她看起来不那么孤独吧! 书中提到,玛莉拉最初并不喜欢安妮,但她对安妮感到十分同情,因此选择留住她。许多时候,玛莉拉的态度显得很严厉,但她每次都会让安妮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正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她也是这样的人。表面上总显得凶巴巴的,老是批评我做得不好,其实我知道,她都是为了我好。每次我想要什么的时候,她都会尽量去满足我。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绿山墙的安妮》,我特地查阅了有关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信息。 此书的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出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的克利夫顿(现称新伦敦),从小由外祖父母抚养,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四周环绕苹果园的老式农舍中,参与各种农活。她接受了外祖父母严厉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爱德华王子岛是加拿大最美丽的省份之一,为小露西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终身热爱,这一点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因此书中的安妮总是沉醉于对自然的幻想。 蒙哥马利成家时已经颇有声望。她的创作灵感常常来源于日常琐事,她的围裙口袋里总备有一个小本,灵感一闪而至,便立刻记录下来。在翻看小本本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则引发她创作灵感的消息:“一对年迈的夫妇向孤儿院申请收养一个男孩,却阴差阳错接来了一个女孩。”正是这一句点滴,蒙哥马利创作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并于1908年出版了《绿山墙的安妮》。 这让我受到启发,生活中的趣事都可以记录下,整理归纳,最后写进作文里。 总体而言,读完《绿山墙的安妮》,我收获颇丰。明白了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更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生活才能更美好,明天才能更加精彩。 其实这次我也没有太用心去阅读,毕竟之前已经读过,只是大致翻看了一遍,很多情节已然记不得了。我打算再仔细品味,揣摩书中其他角色的内涵。我认为每一个角色都并不像表面上那样简单,比如林德太太。起初看她对安妮的态度时,似乎很尖锐刁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尽管她的言辞犀利,然而,她的处事风格却是果断而高效的。 因此,作者笔下的每个角色都是经过精心打磨而成的,只有对故事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每一个角色,感受到他们的独特魅力。 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女孩和男孩无不可以被视为另一种安妮。 有时我在读这本书时,都会感觉书中的安妮就是我自己。因为我们都非常敏感,而安妮却直接表现出来;相比之下,我只是表面无所谓,将事情默默藏在心底。 我们常常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主人公的精神。例如安妮的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快速成长!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相关文章:
★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12品9篇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内容
★ 优选《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12篇(绿山墙的安妮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