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7篇

时间:2022-10-08 16:34: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7篇,供大家参阅。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7篇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1

  作者:宋·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释】

①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②碧:青绿色。

③背窗:身后的窗子。

④凤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钗名有时因钗头的形状而异。

⑤人胜:古时正月初七为“人日”,剪彩为人形,故名人胜。胜,古代妇女的首饰。

⑥角:古时军中乐器。有彩绘者,也称画角。

⑦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⑧牛斗: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摩间羯座之一部分)、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人马座一部分)。非一般的所说北斗星和牵牛星。

【讲解】

  此词当为李清照南渡后的.最初几年所之作品,是以寻常词语抒发对曲折多致的心绪,也是一首描写乡愁的作品。上阕写黄昏后的室内外的景象,及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阕写拂晓室内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不言愁而愁自见。不假雕饰,意境幽远。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一写外景,一写内景,外景辽阔高远,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广袤无垠的美妙画卷:那嘹嘹亮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只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在飘洒,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借归鸿碧云抒发的就是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内景是室内狭小的环境,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静谧岑寂的景色: 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描写作者形容服饰,只见在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凤钗,以及凤钗上所装饰的用彩绸或金箔剪成的人胜或花胜。“人胜”、“花胜”都是古代妇女于人日(正月初七)所戴饰物。一个“明”字和一个“轻”字,看似愉快,却给人以哀愁的感觉。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彻夜的未眠,转眼就到了白天,此时的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报春的梅花想是开放了。从“残云碧”到“凤钗明”再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室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春意看花难,何以难呢?因为时在早春,西风还留有余威,外出看花,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所以词人说“西风留旧寒”词人如今人既憔悴,心亦凄凉,不欲看花,其原因何止畏寒一端这“旧寒”不只是天寒,而且是心寒。既想赏花,又怕春寒这是曲笔,表现了婉约词特有的情致,增强了抒情力度。这两句语淡情浓,这正是词人在《清平乐(年年雪里)》描写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的对生活几乎彻底失望的心情的显现。

  这首词运用曲笔,以浅淡之语写深挚之情,意味隽永,值得用心玩赏。

【赏析】

  此词也写早春思乡之情。声断,声尽的意思。鸿雁北归,已不闻声,极目天穹,唯有残云如碧。词人之心亦已随鸿雁归飞矣!

  所思如此,词人并未明言,只写夜来窗外春雪迷蒙,炉烟静炷。炉烟直,极言静境。烛光下,凤钗溢彩,钗头人胜轻盈。《荆楚岁时记》载:“人日(旧历正月初七)剪采为人……又造花胜以相遗。”宋时风俗,于立春日戴人胜。隋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可见人日戴人胜亦是表达乡思的传统意象。

  下片也不直写乡思。只写角声中,天色渐明。漏,古代计时的器物。晓漏残,曙色开。牛、斗,星宿名,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斗转星横,意味着天将破晓,词人一夜不寐可知。

  最后两句语淡情浓。因为春寒料峭,恐怕去赏花的心情也没有了!这正是词人在《清平乐(年年雾里)》描写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的对生活几乎彻底失望的心情的显现。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2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

  菩萨蛮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李清照45岁那一年,是人生的转折点,金兵已入侵北宋两年,她和赵明诚住了的山东青州府已失陷,家藏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在南京即位。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随之南迁。第二年赵明诚病故,赵明诚的死给李清照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满目惨淡使得她更感凄楚悲凉。于是,李清照带着丈夫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等物流徙各地,曾住过建康、金华等地,最后才落脚于杭州。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最初几年,以寻常词语抒写作者曲折多致的心绪变换,是一首写乡愁的极品之作。

“归鸿声断残云碧。” “归鸿声断”,是写听觉,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一鸣一断肠。鸣叫声深深搅动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雁南飞归衡阳,而作者却只能滞留京杭,何年何月可归;“残云碧”是写视觉,雁声已断,雁儿去那拉?想当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现如今早已没有锦书可寄!遥望远空,高高的碧天,只有残云一片。 短短一句词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听归鸿,望碧云,在古诗词中往往寄托着旅愁;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柳永《夜半乐》:“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晏几道在《思远人 》有“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秦观的《江城子》中有“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此三人皆有可思可想之人,可去可归之处。作者却是亲人已逝,家园已毁,独自凭栏。词人在这里借归鸿碧云抒发的.就是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

“背窗雪落炉烟直”,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炉 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烟”下着一“直”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此处以窗外纷飞的雪花作室内香烟的背景,气氛之静如此之妙。看似暖意融融,心底却透出寒意点点,雪花之大,炉烟之轻,暗含作者心境的冷与空。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抒写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是多么甜蜜的思念呀!而今是人已亡,家已空,只有无限忧伤。

  两句诗一写外景,一写内景,外景辽阔高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寂寥无垠的空间;内景狭仄单调,在我们面前呈现了落寞岑寂的境界。内外比衬,外景色调越大、越空,内景就越小、越暗。越发突出了一个柔弱凄苦无助的中年女子的孤独与无助。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描写作者的形容妆扮,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以及凤钗上所装饰的用彩绸或金箔剪成的人胜或花胜。“人胜”、“花胜”都是古代妇女于人日(正月初七)所戴饰物。农历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南朝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这一天要“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剪五色绸或金属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进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旧态而成新人的意思。人日节诗人都有诗赋,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在蜀州(今崇庆县)任刺史的高适想念杜甫,写了一首题为《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寄赠杜甫,诗中有“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句子。

  作者在人日节一定会想到这些风俗习惯,以前和丈夫过节一唱一和惬意无比,而今生活太寂寞太孤独,不如独自梳妆打扮一番,重享昔日美丽容颜。一个“明”字和一个“轻”字,用字轻盈,看似给人欢快之感,实则暗含哀愁,窗外簌簌的雪花,室内虚无缥缈的炉烟,没有一虫一鸟一花一木,在雁断云残、雪落烟升的凄清气氛中,烛底的凤钗即使再明,凤钗上的人胜即使再轻,孤独一人,如何欢愉?

“角声催晓漏”,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此处代指时间;词人通过听觉转到视觉,着一“催”字,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曙色回牛斗,牛、斗,星宿名,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斗转星横,意味着天将破晓,词人一夜不寐可知。从“残云碧”到“凤钗明”再到“曙色回牛斗”,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室以至枕边,时间从冥冥薄暮到寂寂深夜,以至天明。时空转换跌宕跨越很大,作者巧妙地通过景物的变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手法巧妙圆转流畅。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转眼天光大亮,阳光明媚,此人不禁产生一股游兴,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然而此念方生,即已消退。因为时节虽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所以词人说“西风留旧寒”。词人如今人既憔悴,心亦凄凉,既想赏花,又怕春寒。不只是天寒,而且是心寒。这是曲笔,实则怕勾起过去和丈夫同游园之痛。表现了婉约词特有的情致,增强了抒情力度。

  这首词运用曲笔,以浅淡之语写深挚之情,意味隽永,值得用心玩赏。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3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此词也写早春思乡之情。声断,声尽的意思。鸿雁北归,已不闻声,极目天穹,唯有残云如碧。词人之心亦已随鸿雁归飞矣!

  所思如此,词人并未明言,只写夜来窗外春雪迷■,炉烟静炷。炉烟直,极言静境。烛光下,凤钗溢彩,钗头人胜轻盈。《荆楚岁时记》载:“人日(旧历正月初七)剪采为人……又造花胜以相遗。”宋时风俗,于立春日戴人胜。隋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可见人日戴人胜亦是表达乡思的传统意象。

  下片也不直写乡思。只写角声中,天色渐明。漏,古代计时的器物。晓漏残,曙色开。牛、斗,星宿名,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斗转星横,意味着天将破晓,词人一夜不寐可知。

  最后两句语淡情浓。因为春寒料峭,恐怕去赏花的.心情也没有了!这正是词人在《清平乐(年年雾里)》描写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的对生活几乎彻底失望的心情的显现。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4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释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钗名有时因钗头的.形状而异。

  人胜:古时正月初七为“人日”,剪彩为人形,故名人胜。胜,古代妇女的首饰。

  角:古时军中乐器。有彩绘者,也称画角。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摩间羯座之一部分)、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人马座一部分)。非一般的所说北斗星和牵牛星。

  赏析

  此词也写早春思乡之情。声断,声尽的意思。鸿雁北归,已不闻声,极目天穹,唯有残云如碧。词人之心亦已随鸿雁归飞矣!

  所思如此,词人并未明言,只写夜来窗外春雪迷蒙,炉烟静炷。炉烟直,极言静境。烛光下,凤钗溢彩,钗头人胜轻盈。《荆楚岁时记》载:“人日(旧历正月初七)剪采为人……又造花胜以相遗。”宋时风俗,于立春日戴人胜。隋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可见人日戴人胜亦是表达乡思的传统意象。

  下片也不直写乡思。只写角声中,天色渐明。漏,古代计时的器物。晓漏残,曙色开。牛、斗,星宿名,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斗转星横,意味着天将破晓,词人一夜不寐可知。

  最后两句语淡情浓。因为春寒料峭,恐怕去赏花的心情也没有了!这正是词人在《清平乐(年年雾里)》描写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的对生活几乎彻底失望的心情的显现。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5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6

  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翻译赏析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前言】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以寻常词语抒写作者曲折多致的心绪变换。上片写黄昏后的室内外的景象,及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室内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不言愁而愁自见。全词语言精美,不假雕饰,意境幽远。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碧:青绿色。

⑶背窗:身后的窗子。

⑷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⑹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⑺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翻译】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鉴赏】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州”下着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从“残石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所不同的是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永。宋人张端义谓易安词“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调者难”〔《贵耳集》卷上〕。构成淡永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格词轻灵而感情深挚;二是语言浅谈而意味隽永;三是细节丰富而不痴肥。仔细玩索,当能得其崖略。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7

  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阅读答案及翻译

  菩萨蛮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后的最初几年。

(1)分析词首句中“归鸿”“云碧”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2)词中的“催”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分)“归鸿声断”、“残云碧”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2分)“归鸿”和“碧云”在古诗歌传统中往往用以寄托羁旅愁思,这里借归鸿碧云表达的就是作者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和思乡之情。(2分)

(2)(4分)“催”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角声急促,催促黎明的到来,(1分)反映了词人因思乡而彻夜难眠的苦况。(2分)

  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赏析: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以寻常词语抒写作者曲折多致的心绪变换。上片写黄昏后的室内外的景象,及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室内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不言愁而愁自见。全词语言精美,不假雕饰,意境幽远。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州”下着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从“残石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所不同的是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李清照《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共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