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7篇 关于名人的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2-10-12 07:56: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7篇 关于名人的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赏析。

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7篇 关于名人的阅读题及答案

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1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11.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参考答案:

  8、(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 9、A

  10、 (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11、(2分)画绝 痴绝(每点1分)

  文言文翻译: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状貌。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顾恺之经常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曾经绘出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

  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 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

  因此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2

(1)我不是孝顺女,总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① ,从不知感恩,还时常惹他们生气,顶嘴耍赖也不以为过。但有几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并觉得无论怎样的真情实意,只有表现出来才是最真实的。

(2)去年爸爸70岁生日,我送了一块语言报时表和两瓶酒给他。爱酒的他② 要把那两瓶普通的花雕酒留下等远方朋友来时共享,手表则立马戴在手上。尽管自动报时声把他折腾得一宿没睡好,但平时遇到熟人他仍会乐颠颠地按一下,告诉人家是女儿送的礼物。一天,我见他不停地按表,就嗔道:“这样很费电池。”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我觉得就像你在告诉我几点钟……”我猛地感悟:这不仅仅是千金难买的慈父童心啊!

(3)去年,我心血来潮,忽然拉上母亲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歪打正着,那天是母亲的生日。看着看着,她打起瞌睡来。我捅捅她,问她好不好看。她没睁眼就答:“好看,好看,这么热闹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到呢!”尽管不识字的她把故事理解得南辕北辙,但这并不妨碍她事后与老姐妹反复津津乐道。其实,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

(4)过年了,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父亲惊奇地问:“你发财了吗?”一句话问得我双眼③ :我为父亲的知足而感动,为自己多年来对双亲的忽略而羞愧。曾几何时,做儿女的我们,习惯了对别人慷慨大方,而不善体恤父母,我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愿为父母洗一只碗……下班回家,放松肢体,等待父母送饭莱上桌;在外受气回来,举止粗鲁,余波殃及双亲,使得父母赔上不少小心……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等待父母的爱和关怀,而不知回报,哪怕是父母给予的千分之一。也许,父母之于我们,抚养的辛劳,成长的牵挂,是我们难以偿还的,但不要轻视一声真诚的问候,一个尊敬的举动,一点④ 和关注。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它会照亮父母的晚年。

(5)马上动手,给我们的父母一份关注,一份体谅,一份惊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嗔( )道 歪打正着( ) 妨碍( ) 慷慨( )

  2.根据上下文语境,将下面词语填人文中①~④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缘分 决意 潮涌 体察

  B.本分 决意 潮湿 体察

  C.本分 执意 潮涌 体贴

  D.本分 执意 潮湿 体贴

  3.第二段中,“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不仅反映了慈父童心,而且因为女儿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的这件事,使父亲感受到了女儿的爱心,心中充满了感。

  4.第三段中,“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一句,“我”要表述的是什么?

  5.第四段中,“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竟使父亲感到“惊奇”。父亲感到“惊奇”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画线句“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揭示了儿女们的关爱对父母的迫切与重要,这样写的好处是 。此外,本句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里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7.本文通过三个事例,阐述了一个中心。请从文章中找出能反映主旨的关键语句,归纳整理后,连贯地写在下面。

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3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

【答案】C

【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②④⑥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A

【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译文: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译文: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译文:

【答案】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4

  1.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C.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2.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些名流虽入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

  C.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

  D.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往往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

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5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面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贵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更喜欢人群,更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中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会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速,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其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6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

  2.【答案】A

【解析】②④⑥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

  3.【答案】A

【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4.(9分)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5.(3分)

  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注读】王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王湛为母守孝3年),遂停墓所(墓所:墓地)。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略:几乎)不过(过:拜访)叔,叔亦不候(候:等待)。济脱时(脱时:偶尔)过,止(止:只)寒温(寒温:问寒问暖,寒暄)而已。后聊(聊:姑且)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音辞: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济意外,济极惋愕(惋愕:吃惊)。仍与语,转造(造:进入到,达到)精微(精微:精深微妙)。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敬:尊敬、恭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严肃不苟的样子),心形俱肃(肃:恭敬、庄重)。遂留共语,弥日(弥日:整天)累夜。济虽俊爽(俊爽:学识造诣很深),自视缺然(缺然:不足),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翻译】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于是留下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慨地叹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

【注读】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聊:姑且、随意)问叔:“好(好:喜欢)骑乘不(不:同“否”)?”曰:“亦好尔(尔:同“耳”)。”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策:马鞭)如萦(萦:围绕盘旋),名骑无以过之。济益(益:更加)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翻译】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少有能骑的人。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还喜欢吧。”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 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一种。

【注读】【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德:品行和才能),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异:另眼相看)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用此:拿这个)何为?颇(颇:略微)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脱:偶尔)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测:测度)。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骏驶:高大而迅捷),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小驶: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但:只是)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猝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不相胜:不分高下)。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别:区分)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蚁封:即蚁垤(dié),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耳!”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让马盘旋奔跑),果倒踣(踣:跌倒、摔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就像这样)。】

【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住在墓边。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罢了。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

【注读】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叹述:便感叹便讲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辄:总是)以湛调(调:调笑)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实:实际)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笑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 济常常没话回答。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 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

【注读】【《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德宇:气度﹑器量)。时人谓湛上方(方:比)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翻译】【《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器量。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

【断句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7

《名士与名流》的阅读题及答案

  名士与名流孤 岛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面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贵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更喜欢人群,更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中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会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速,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其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1.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C。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2.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些名流虽入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

  C。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

  D。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往往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

  试题答案:

  1。C

  2。C

  3。A

名士与名流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7篇 关于名人的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