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范文3篇(中国人婚恋观)

时间:2022-10-14 17:37:59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范文3篇(中国人婚恋观),以供借鉴。

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范文3篇(中国人婚恋观)

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范文1

  关于2012中国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暑假调查地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哈尔滨、西安、成都、武汉、长沙、昆明十个城市调查内容:关于2012中国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中国社会学会方法研究会和神州调查数据采集中心于今年七、八月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哈尔滨、西安、成都、武汉、长沙、昆明十个城市所在高校的1200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婚恋观总体健康,并呈现开放趋势。城市在婚前性行为在开放度上比农村大,男性比女性开放度大很多。

  一、大学生婚恋观总体健康 呈现开放趋势

  在择偶标准上看重个人品德、脾气性格和志同道合。评价婚姻幸福的条件也以?感情?、?性格?和?生活理念?为主要标准。对大学生恋爱,%的学生认为是纯洁值得珍惜、%的学生认为是好好经营可以修成正果。然而,在回答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同性恋、夫妻婚后分工、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等问题的看法时,呈现出相对?开放?的趋势。如与传统的夫妻分工模式有所不同,仅%的学生表示赞成?男主外,女主内?、而近乎一半的人认为?双方共同打拼,地位平等?。在问及?婚后与父母同住?的态度时,也有半数被访者表示?不赞成?(%),仅有%的学生表示?赞成?。

  调查显示,有接近5成的受访者在中学就有了初恋;超过4成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有了初恋;显然,大学期间恋爱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普遍行为。

  二、婚前性行为随意性、开放性增加

  在回答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这一问题时,有%的受访者表示?尝试过?;有%的受访者表示?想尝试,但没有行动?;表示?不想尝试?的受访者达到%。可见,与以前的数据相比,婚前性行为的随意性、开放性在增加。但婚前性行为的开放度在城乡、男女性别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得来看,城市在婚前性行为在开放度上比农村大,男性比女性开放度大很多。

  在问及?你是否会选择一毕业就结婚?的问题时,仅有%的同学选择?会?,有%的同学选择?视毕业时具体情况考虑?,%的同学选择?不会?。如何看待?毕婚?,%的同学表示?是涉世未深的冲动选择?,%的同学认为?经济不独立,会对婚姻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的同学表示这是?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生活选择,应理性看待?,%的同学觉得?这能够解决剩男剩女问题?,%的同学表示?如果不毕婚,就会毕分?。

  三、在财产和感情的选择中更偏重感情

  最近出台的对婚前贷款买房、财产分割的新司法解释,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比较而言,反对的声音还要高一些。调查显示:有%的受访者认为新司法解释能够鼓励夫妻双方一起奋斗;有的受访者认为新司法解释使得双方财产更明晰,避免纠纷;当然,也有%的受访者认为是?偏向强势一方,有损弱者利益?,有%的同学认为这是?男人的‘福音’,女人的‘悲剧’?。值得注意的是,受访的大学生在处理自己的个案的时候,还是非常重视感情因素的,尤其是男性受访者。调查显示,在男方出资购买房产时,有大约5成的女性受访者希望能够在房产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而在男性受访者中,愿意加上女方姓名的高达72%。显然,法律是刚性的判断,感情却是温情眷恋的。

  四、大学生婚恋观从?保守?到?开放?

  对婚恋观开放程度的评分测试表明,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的开放程度正处于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型过程中。其中较开放的群体,相对年长、有过恋爱经历居多、男生为主,父母职业以白领为主、月生活费至少800元以上超过1000元的居多,高校大多所处沿海城市,学生原籍大多来自城市。而较保守的群体,相对来说年轻一些、女性为主、父母职业蓝领为主、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上、高校所处内地城市,学生原籍大多来自农村。

  五、大学生婚恋上有非理性观念和行为

  在问及?你周围的同学或者朋友中,有没有发生过恋爱的过激行为?时,结果显示%的人表示?有暴力行为?,%的的人表示?有争执导致受伤?,甚至有%的人表示?有自杀行为?。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年心理发育尚未稳定,加之幼稚纯真使他们常常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胜于生命,一旦恋爱受挫,感情一时冲动,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造成严重后果。高校内这种恋爱中的过激行为应引起各级领导、教研人员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劝告恋爱中或正在追求爱情的大学生:爱情固然美好,但生命更加可贵,应好好珍惜,理性地对待爱情和生命。

  结语:

  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共同探索和通力配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和行为。社会教育将持续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净化社会舆论环境,减少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婚恋观。家庭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摇篮,是传送健康理念﹑知识的重要载体,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表模块一份,大家参照模块,根据小组的主题设计问卷。

  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表模块

  说明: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参加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请仔细阅读下列问题,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就可以了,答案的选择对你没有任何影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之用。对于你们的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基本信息

  1、你的性别()A男B女

  2、你是否是独生子女()A是B不是

  3、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A文科B理科

  4、你的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5、你的家庭所在地()A城市B城镇C农村

  6、你父亲的职业()A教师B商人C公务员D工人E农民F其他

  7、你母亲的职业()A教师B商人C公务员D工人E农民F其他

  8、你父亲的学历()A本科及本科以上B高中C初中D初中以下

  9你母亲的学历()A本科及本科以上B高中C初中D初中以下

  二、婚恋观

  1、你的恋爱状况()

  A从未恋爱过,也未考虑恋爱B已考虑恋爱,但未开始C恋爱中D以前恋爱过,现在没有

  2、(可多项选择)你为什么恋爱()

  A寻找人生伴侣B因寂寞寻找感情寄托C证明自己的魅力D生理和性的需要E同学和社会的影响F经济需要G好奇心H其他

  3、你恋爱的途径()A朋友介绍B通过网络C父母之命D自己找

  4、(可多项选择)你会看重对方的哪些条件()

  A相貌身材B家庭背景C气质性格D发展潜力E经济实力F父母意见G人品H地位I共同爱好J学历K其他

  5、你对双方的学历有何要求()A男方高于女方B女方高于男方C两者一样D无所谓

  6、你认为恋爱和学业哪个重要()A学业重要B恋爱重要C一样重要

  7、你对爱情和工作的态度是()

  A要爱情,不要工作B要工作,也要尽量维持爱情C不要工作,保全爱情

  8、你是如何看待失恋的()

  A天涯何处无芳草,有机会再找一个B吸取教训,有利于以后的恋爱 C不能接受现实,纠缠不休甚至报复D还有很多美好的生活,不能让失恋妨碍我的正常生活E不清楚

  9、你是否有和大学恋人结婚的打算()

  A一直有B以前有,现在没有C以前没有,现在有D从来没有

  10、你觉得哪种因素是促使你结婚最重要的原因()

  A真心相爱B经济利益C繁衍后代D性需求E其他

  11、在感情成熟以后,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

  A只恋爱不结婚B在校期间C一毕业就结婚D工作几年后

  12、你会在何种经济条件下结婚()A双方父母赞助B经济独立后C不清楚

  13、你对在校大学生结婚有何看法

  14、你如何看待爱情与婚姻()

  A婚姻是爱情的坟墓B婚姻是爱情的必然结果C有爱情不一定需要婚姻

  15、你恋爱时能达到的亲昵程度()

  A牵手B接吻C可抚摸非敏感部位D可抚摸敏感部位E发生性关系

  16、你是否能够接受婚前性行为()

  A不接受B可以接受,但自己做不到C可以接受,如果感情成熟,自己可以做到D不接受也不反对

  17、你能接受配偶以往的性经历吗()A不能接受B勉强接受,但心中有阴影C能接受

  18、你认为爱情与性交的关系应该是()

  A喜欢柏柆图式的无性之爱 B先有爱后有性 C爱和性可同时产生

  D先有性才会有爱 E最好有性而无爱

  19、你对婚外性行为的态度是()

  A不必干涉B如果基于爱情,应该肯定C如果配偶能容忍,别人就不该干预D不光彩

  20、你认为学校在对大学生婚恋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怎么的服务和帮助()

  A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和帮助B什么都没提供C提供了一点服务和帮助D不清楚

  21、你的家长在你大学期间谈恋爱的态度是()

  A赞同恋爱,不赞同结婚B既不赞同恋爱,也不赞同结婚C赞同恋爱,也赞同结婚D不清楚

  谢谢合作,祝你学习愉快!

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范文2

  大学生婚恋观的状况分析及对策

  执笔:董刚强、陈理想 材料:杨郁、周晓彤、周翔宇

  概念的界定

  婚恋观的界定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恋爱观的界定

  所谓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或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中的桃花源蜜语,不是轻弹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爱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马克思和燕妮的崇高爱情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才经受住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现状分析

  1.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恋爱普及率高且呈明显的低年级化倾向。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性,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近一半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并且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近10%的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都恋爱了”,自己也得恋爱,否则显得没有魅力或不正常;同时,还有近2%的学生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保持多角恋爱关系或关系模糊。其动机也比较复杂,有的是为了显示个人魅力,有的是难以区分友情与爱情。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但值得肯定的是,多数大学生恋爱的价值取向比较单纯。%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专一的爱情”,%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建立家庭”。这说明大学生能将爱情作为恋爱与婚姻的真谛,受社会功利性恋爱动机的影响较少,保持恋爱动机的纯真性。

  2.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

  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共同语言(33%)、性格(%)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在女生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3.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

  审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普遍状态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性的观念。调查显示,有近1/3的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持认同态度;近8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传统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但不能将大学生性开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点。因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只有双方真心相爱、恋人关系稳定、将来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受道德约束的。同时,男生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性行为的责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会对性行为负责,而80%的女生希望对方对性行为负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理解、宽容态度,反映出传统贞操观在大学生的婚恋意识中在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态度在对自己和对他人身上是有区别的。就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希望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对自己的婚恋对象保持童贞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这种矛盾态度会影响大学生未来对婚姻的满意度,可能的结果是婚前性放纵与婚后幸福感成反比。这种负关系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4.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在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调查中,虽然有78%的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但只有%的男生与25%的女生选择恋爱是“为了将来婚姻”;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校园恋情是难有结果的,只能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奉为爱情格言。这说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尽管在校大学生拥有结婚的权利,但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的不足3%。“毕业即失恋”是大多数校园爱情的共同结局。既渴望爱情有结果,又迫于现实压力而放弃爱情,反映大学生对恋爱结果理想化与现实并存的矛盾心理。只注重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5.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

  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面对恋爱纠纷,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智对待,%的同学表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但要查清原因,汲取教训,重新开始。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往往情绪失控。当恋人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8%的人表示可能“采取报复措施”;13%的人表示“当恋人提出分手时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而恰恰是这少部分人群的偏激、不理智,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不稳定因素。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逐年升温,婚恋观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显着。1.教育者观念落后。

  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将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禁止大学生恋爱”的年代。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和教师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恋问题。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更是有损所谓的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对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漠视和忽视,客观上弱化了婚恋观教育的效果。2.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

  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恋观教育篇幅较少,内容粗略、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重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为超越社会的认可。3.婚恋观教育形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这种教育形式较适宜于团体性普及教育,比如传授基本的婚恋常识、婚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恋爱道德与婚姻法律责任,但不适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而婚恋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碰到的婚恋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4.婚恋观教育方法落后。

  在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上,现行的教育方法手段单

  一、粗糙,预防性教育不足,惩罚性教育有余,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婚恋观教育“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如为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教育者平时对学生的恋爱不管不问,出现问题时往往用严格的校纪校规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

  改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1.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

  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符合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能因为大学生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恋爱问题有一定的私密性,就主观认为大学生恋爱问题纯属个人私事,教育者没有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泛化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2.丰富婚恋观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将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恋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恋爱、婚姻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之所以校园恋情会演变成校园暴力,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不善于表达爱情、不能理智对待失恋。国外一些大学包括中学对学生的婚恋教育非常细致,小到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艺术指导值得借鉴。

  3.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

  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改进婚恋教育形式。大学生婚恋教育应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加强普及型教育,即普及婚恋常识、婚恋道德、婚恋法律责任,培养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包括安全、健康、文明教育。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二是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婚恋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婚恋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同学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体化的教育和指导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培养信任感,这样,一旦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出现问题便能主动与教育者沟通、寻求帮助,或由教育者主动出面干预、化解矛盾。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尊重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交流、沟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进行指点与疏导,尤其是要建立恋爱挫折干预机制。因为完善的恋爱挫折干预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4.开展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符合大众需要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

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范文3

  中国婚恋观大事记1、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2、1980年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新婚姻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3、1982年

  广州市成立国内第一家青年婚姻介绍所。

  4、1984年

《中国妇女》杂志在第6期上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成为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5、2001年

  修订后的婚姻法公布施行。

  6、2005年

  首届中国婚博会在北京举办。

  专家谈婚恋观变化 吉林日报记者杨华

“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营,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大款??”一段简单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在婚恋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引导青年端正婚恋动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显得非常必要。日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我省的两位婚恋方面专家。

  省委党校家庭社会学者李莉介绍说,近年来,人们婚恋观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形式上来看,婚恋的私人化和自主性大大增强。组织、单位逐渐退出包括婚恋在内的众多私人生活领域,结婚无须报请组织批准,离婚也无须对组织负责,人们选择婚恋对象的标准和要求更倾向于当事人自己说了算。首先体现在择偶方式日趋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一改过去的组织介绍、媒人说亲的单一方式,社会上陆续出现了婚介所、媒体征婚、集体相亲等多样化的择偶方式,集体结婚风行一时。近年来,青年们更是通过网络渠道“广泛撒网、重点培养”,通过网络结缘、婚恋的青年人不在少数。其次,婚礼形式从简单、朴素向热闹、繁琐和奢华发展。从1990年我国出现第一家专业婚庆公司开始到现在,专业婚庆公司已经铺天盖地,婚礼策划也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再次,就是婚恋组合的多元化和不稳定性,出现了未婚同居、未婚先育、婚外情、同性恋,甚至还有个别的同性家庭,并且离婚率快速上升。

  从内容上来说,婚恋观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择偶标准比以前更加理性和现实。改革开放之前,青年人在选择对象时,非常注重对方的政治条件。20世纪80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

  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择偶标准中,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在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观中的实用主义倾向愈演愈烈,在考虑双方感情因素的同时,对方的经济收入、物质条件、教育程度等实在的因素,成为择偶时不可回避的重要参考条件。其次是性观念大大开放。性话题已不再令人羞于启齿,性和谐也已成为衡量婚姻家庭幸福美满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是夫妻彼此之间的牺牲、奉献、忍让、迁就意识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互爱、尊重与独立。

  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赫雅书认为,当今人们的婚恋观变化还体现在生育观和离婚观两个方面。她说,现在夫妻间的生育观已经呈现进步性的特点。随着现代女性的日益独立和自立,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逐渐进步。一项在全国六大城市进行的调查表明,在对“80后”青年的访谈中被问及将来想要男孩还是女孩时,多数青年的答案是男女都一样。可见,“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正日益淡化。与此同时,青年人的离婚观念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年轻夫妻普遍暴露出婚姻脆弱的问题,“闪离”现象突出。对离婚的态度上,“合则聚,不合则离”的观念被人们逐渐认可。在面临婚姻的抉择时,受到我国社会化日益成熟、世界各国婚姻潮流以及自我的经济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考虑自我发展、生活享乐等要求更高,从而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而非婚姻维系的时间长短。

  在这种大气候下,如何学会维系婚恋关系的和谐稳定,不仅关乎着个人的幸福感指数,而且影响着社会大环境的稳定。李莉认为,现代婚姻家庭的责任仅仅强调彼此忠诚是不够的,而更应强调的是经营情感的责任,很多人的婚恋关系不和谐,主要原因就在于不会科学地处理婚姻家庭关系,一旦出现裂痕,自我拯救、修缮婚恋关系的能力很不够。她劝诫那些已经走进婚姻的人们,经营婚姻情感要牢牢把握以下原则:平等、理解、沟通、成长和道德。而对于正处于恋爱阶段的青年男女,她建议:谈恋爱的时间要尽量长一些,并且要多用心灵去沟通,而不是用身体去交流,性生活应该放在婚姻的时段里去经历,否则经过短时间的相处就发生性关系,很容易影响双方对彼此的正确认识,这样走进婚姻是很危险的,势必受到冲动的惩罚。

  赫雅书呼吁,在传统婚恋观正面临着挑战、新的婚恋道德观仍处于形成的阶段,我们应当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要借助各种媒介工具,广泛传播高尚的精神理念和道德准则,正确引导婚恋价值观,为青年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针对近些年我国青年存在性道德偏颇和婚恋观困惑的情况,应当致力于对青年在婚恋观方面“尊重”、“责任”、“节制”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正确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引导青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使青年婚恋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范文3篇(中国人婚恋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