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3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2-10-26 16:27:15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3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阅。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3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

《围城》中方鸿渐被家乡中学校长邀请去学校演讲,校长想必是个大有学问的,预先给他出了个演讲题目《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演讲时却因穿错了衣服没有带演讲稿,方鸿渐上了讲台没有摸到演讲稿,惊慌的忘记了演讲稿里都写了什么,情急之下暴露了思想真相,原来一脑子鸦片和梅毒。小说里这样写一个原因可能是小说整体就这风格,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个题目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而是回避了正面解释这个问题。现在将这题目拿回来再来看,那么钱钟书原本对这问题究竟是怎么认识的呢?这个问题的复杂性钱钟书自然是知道的,他后半生百万字的著述《管锥篇》,以及整部《围城》其实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一是要先回答什么西方文化是什么?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没有弄清楚或者理解不对路,那么所得到的答案也肯定不对路。首先就来看看中国文化是什么?不就是所谓的国学吗?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王小波基本是完全否定了国学的价值。王小波的想法典型,也很普遍。王小波是比较极端的,就是鲁迅这样极端的人说话也不敢把话说死,在《拿来主义》也只是谈论鸦片可以治病的理论。《拿来主义》的道理自然是没有错的,不过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滑头主义。

  胡适的思想口头上比较西化,他主张全面西化,但是他的学问却相反是标准的国学,问题变得看起来有点奇怪,为什么胡适主张全盘西化,而做的学问却是国学呢?他自己可能也无法说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也五四时期文人们一个普遍的现象,满世界折腾一圈子,最终还是都抱起了古籍,就是鲁迅也研究起中国小说史。王小波可以将话说死,说了痛快,看了舒服,因为他自己是不做文学问的。要做学问就避不开要谈论这些东西,因为需要一个叙述的载体,当然可以更简捷的认识问题,一句话色既是空,其他什么都不说全世界都概括进去了。钱钟书则比较高明他不明说,他不肤浅的做愤青。从《围城》中的戏说,却隐约可以看出他的倾向,他的内心或者说本能中有些抵制西方文化的情绪,但并不是明确的反对西方文化,一些问题实在是不可以定论。

  象王小波这样认识是比较痛快,但是一些事是没有办法痛快的。对于中国学人或者一般的学生,学本国历史,就要比美国学生累太多,历史比较长啊。一个美国历史专家大概也要比中国历史专家轻松很多。当然这是一个玩笑了,不过也是一种现实。但美国历史也许变的非常细致,估计一个特别点的刑事案件就可以写进历史。在美国电影《国家宝藏》中,编剧能想出来的美国最重要的文物只是《独立宣言》原件。有一个词叫做博古通今,但是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就困难了,什么样才能叫博古。谁要是能写个《四库全书通考》那他一定可以算是一个博古的人,这还是玩笑了,《四库全书》现存的有79000卷,不要说写个通考,就是看一偏,估计没有成为一个博古的人,肯定就成了一个废人。没看过谁敢做评断呢?谁敢象王小波那样说呢?

  王小波没有直接说他喜欢西方文化,他说他喜欢法拉利,怎么弄点铜丝绕吧饶吧,就能弄出电磁,太神奇了,换句话说他喜欢科学,这也是西方文化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原因。科学和民主本来关系不大没有直接的关系,极少有那种严谨的学术体系将这两概念放一起研究的。“五四”时期用了两个非常蹩脚的比喻:“德”先生和“塞”先生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浓缩成西方文化的精华,被极力的倡导。民主对中国的影响首先不说,先说对文人的影响,却教会了中国文人假装没有民主自由,为什么可以假装没有自由呢?主要是因为对这个词意思没理解,所以只能假装没有。这个词的对于社会学的意义也不去说,其实所谓民主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面子,所谓的人权也就是面子。有面子就是有民主了,就有人权了,要死要活的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到底在要什么?面子和民主本质是一个东西,但是有人既想要民主,却反对要面子,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对科学的态度,圣人也是有态度的,孔子说“君子不肖小艺。”这个小艺的艺就是指科学。

  中国西化最彻底的部分是教育制度,小孩子没有多少民主思想所以对于教育的改革没有多大意见。改变教育体制不象改组清政府那样严重的涉及一些人的切实利益,所以非常谨慎,甚至弄的潭嗣同这样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改成。说是重视教育功在千秋,但几千年传统教育方式说扔就扔,扔的非常干脆,也可以说是改革的不太谨慎。传统教育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不值钱,原因是教育是功在千秋,反过来说就不是当务之急,改了就改了,应个景的事而已。那么传统教育和西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传统教育是从《五经四书》开始学起的。《五经四书》实际上是早期人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人类来教育。用西方的思想来说,《五经四书》一类的书,被胡适等编写成哲学史,成了大学以后甚至专业学者才去学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是从哲学教育开始的。而西式教育是反过来的,是从“小艺”开始的。西式教育实际的教育方向是将人向工具性的方向教育,而不是把将人教育成人。“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而这批人恰恰都是具有传统教育的根基。而当这批人过去之后,就基本成了青黄不结的局面。完全的西式教育究竟教育出了什么?启蒙教育从哲学教育开始是不是真的是个错误?从哲学开始对一个人来讲教育模式和方向将是开放的,发散的,而西式教育实际是闭合的。这对于呼吁什么民主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人来讲,实际效果和他们的愿望是相反的。传统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差别还可以做一个直观的比较,在红楼梦中十三四的小孩的情商和智商,是现在二十岁的大学生很难达到的。请你自问你在二十岁的时候,是不是有林黛玉十三岁时候的才情,你三十岁的时候人际交往能力是否达到薛宝钗十五岁时候的水准。你也许说那她们数理化是不行的,其实你要是和林黛玉现在是同学成绩能比她好吗?这种假设不可以实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情商和智商不高的人学什么都不能学通透。《红楼梦》中也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个比较也许太特别不具有普遍性,至少可以看出读《五经四书》的结果不是想象的那样把人读成书呆子。但这种现象也还是十分令人费解,唯一的解释就是现在的西式教育将人教傻了。

  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打笔墨官司很难说出个统一的结论,所以说点实在的中西文化的交锋。一般历史教科书里将太平天国运动定性为农民起义,这也没有太大错误,不过这次农民起义和以前的农民起义是有不同之处的。主要是指导思想上实际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变了型的,看起来不是纯粹的基督教,但实际上正统的基督教是不可以用的,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这次起义的失败的原因至今也还是众说风云,和历史中的起义结局也不太一样。每逢天下大乱的结果基本都是改朝换代。而太平天国却奇迹般的被镇压了。曾国藩等人组织军队和太平天国对抗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忠君爱国,而是太平天国以外来文化,侵蚀华夏文明,是为了维护华夏文明,具体的说就是维护儒家的道德理论体系,太平天国则实属乱了纲常。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于儒家思想相比,首先就败掉了。太平天国的思想不成熟不完善,只能得的一些盲目的跟从者。而曾国藩所汇聚实际是当时知识精英阶层。湘军将领们不乏深受杀身取义的儒家思想教育的人,而天平天国的理想基本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洪秀权就是为了过个皇帝瘾,而当集团内部发生利益冲突时,没有一套类似儒家思想成熟的行为准则来协调。其组织结构的涣散,实际是其伦理结构不稳定的结局。湘军壮大以后,有人就怂恿曾国藩称帝。湘军很特别不是真正的清政府的政府军,其最初的建制实际是民团。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历史中就成了军阀割据。曾国藩的处境类似曹操,至少可以割据一方。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反而是自己大规模的裁军,曾国藩恪守儒家的行为准则,他完善了个人的行为操守。相反如果他称帝,他则成了国贼。曾国藩是儒家思想平天下的典范,这种思想的完善直到清代才有人真正的完成。而在以前基本是被“成者为王,败者为贼”的伪儒家思想所左右。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2

  浅谈中西文化差别: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

  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

  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西方国家在饮食,音乐,电影甚至是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电影和音乐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现在许多中国人喜欢看美国大片,现在许多中国青少年崇尚非主流,喜欢跳街舞,其实这些都是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西方的音乐对中国的影响就更大了。现在许多的中国人喜欢听起源于美国的摇滚乐以及爵士乐,而对于中国的戏曲则没有一点兴趣,而有些人则干脆连中文歌都不听了。这还是很可以理解的,这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古典音乐有些不符合现代人的趣味,其节奏太慢,实在让现代人难以接受,而中国的流行乐又大多是抄袭外国的音乐,所以说实在难以让人产生极大兴趣。

  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的比较,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西方节日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宗教方面,星座占卜方面,以及文字方面。他的到来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不是灾难性的,而是在中华文化强大的再生能力面前壮大了我们民族文化,如拼音的运用、电脑知识的运用,以及《周易》文化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就像元朝、满清的文化,反而维护了我们民族文化一样,强大的易理哲理会令更多的西方人叹为观止。同时,也通过和西方文明的碰触,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和善”在精深的文化中的继续发展,和她产生的古老渊源。也在和西方文明的撞击中,让更多的中国人投入到研究、学习、使用古文化的行列中。虽然有些懒惰的人不愿费脑子去研究中国的古文化,随意写出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对中华文化来说这无伤大雅,因为众多的中华文化的捍卫者在一代代崛起并影响着一代代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外国的汉语热也将逐步升温,中华文化正在上升至一个新的格局,绝不会轰然倒塌。

  终上所述,中华文化在和西方文化的交往中不会失落,而且正是上升的大好机会。崇拜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比我们现在发达,所以在文化互相碰撞的时候,西方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优势文化。文化的优势是不可小视的。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但是自己的文化却传承了希腊的东西。抱着学习态度的人自然是很多的。从洋务运动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的。事实上,我们对于这种优势文化的学习对我们自己本民族的进步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要忘记自己的传统,不要崇洋媚外。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西方文化的确是对中国青少年有许多不良,这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确实是一种侵蚀,但是全盘否定西方的一切也是不正确的,毕竟西方有许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并保留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滚滚而来的洋流,我们应该包容接受,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保存传统文化和对待西洋文化上,日本人就做的非常好,因此我们应该像日本学习如何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韩国利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所以我们在接受洋文化时不能舍本逐末,让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我们手里旁落他家。()

  中国西化最彻底的部分是教育制度,小孩子没有多少民主思想所以对于教育的改革没有多大意见。改变教育体制不象改组清政府那样严重的涉及一些人的切实利益,所以非常谨慎,甚至弄的潭嗣同这样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改成。说是重视教育功在千秋,但几千年传统教育方式说扔就扔,扔的非常干脆,也可以说是改革的不太谨慎。传统教育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不值钱,原因是教育是功在千秋,反过来说就不是当务之急,改了就改了,应个景的事而已。那么传统教育和西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传统教育是从《五经四书》开始学起的。《五经四书》实际上是早期人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人类来教育。用西方的思想来说,《五经四书》一类的书,被胡适等编写成哲学史,成了大学以后甚至专业学者才去学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是从哲学教育开始的。而西式教育是反过来的,是从“小艺”开始的。西式教育实际的教育方向是将人向工具性的方向教育,而不是把将人教育成人。“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而这批人恰恰都是具有传统教育的根基。而当这批人过去之后,就基本成了青黄不结的局面。完全的西式教育究竟教育出了什么?启蒙教育从哲学教育开始是不是真的是个错误?从哲学开始对一个人来讲教育模式和方向将是开放的,发散的,而西式教育实际是闭合的。这对于呼吁什么民主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人来讲,实际效果和他们的愿望是相反的。

()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3

《围城》中方鸿渐被家乡中学校长邀请去学校演讲,校长想必是个大有学问的,预先给他出了个演讲题目《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演讲时却因穿错了衣服没有带演讲稿,方鸿渐上了讲台没有摸到演讲稿,惊慌的忘记了演讲稿里都写了什么,情急之下暴露了思想真相,原来一脑子鸦片和梅毒。小说里这样写一个原因可能是小说整体就这风格,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个题目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而是回避了正面解释这个问题。现在将这题目拿回来再来看,那么钱钟书原本对这问题究竟是怎么认识的呢?这个问题的复杂性钱钟书自然是知道的,他后半生百万字的著述《管锥篇》,以及整部《围城》其实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一是要先回答什么西方文化是什么?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没有弄清楚或者理解不对路,那么所得到的答案也肯定不对路。首先就来看看中国文化是什么?不就是所谓的国学吗?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王小波基本是完全否定了国学的价值。王小波的想法典型,也很普遍。王小波是比较极端的,就是鲁迅这样极端的人说话也不敢把话说死,在《拿来主义》也只是谈论鸦片可以治病的理论。《拿来主义》的道理自然是没有错的,不过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滑头主义。

  胡适的思想口头上比较西化,他主张全面西化,但是他的学问却相反是标准的国学,问题变得看起来有点奇怪,为什么胡适主张全盘西化,而做的学问却是国学呢?他自己可能也无法说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也五四时期文人们一个普遍的现象,满世界折腾一圈子,最终还是都抱起了古籍,就是鲁迅也研究起中国小说史。王小波可以将话说死,说了痛快,看了舒服,因为他自己是不做文学问的。要做学问就避不开要谈论这些东西,因为需要一个叙述的载体,当然可以更简捷的认识问题,一句话色既是空,其他什么都不说全世界都概括进去了。钱钟书则比较高明他不明说,他不肤浅的做愤青。从《围城》中的戏说,却隐约可以看出他的倾向,他的内心或者说本能中有些抵制西方文化的情绪,但并不是明确的反对西方文化,一些问题实在是不可以定论。

  象王小波这样认识是比较痛快,但是一些事是没有办法痛快的。对于中国学人或者一般的学生,学本国历史,就要比美国学生累太多,历史比较长啊。一个美国历史专家大概也要比中国历史专家轻松很多。当然这是一个玩笑了,不过也是一种现实。但美国历史也许变的非常细致,估计一个特别点的刑事案件就可以写进历史。在美国电影《国家宝藏》中,编剧能想出来的美国最重要的文物只是《独立宣言》原件。有一个词叫做博古通今,但是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就困难了,什么样才能叫博古。谁要是能写个《四库全书通考》那他一定可以算是一个博古的人,这还是玩笑了,《四库全书》现存的有79000卷,不要说写个通考,就是看一偏,估计没有成为一个博古的人,肯定就成了一个废人。没看过谁敢做评断呢?谁敢象王小波那样说呢?

  王小波没有直接说他喜欢西方文化,他说他喜欢法拉利,怎么弄点铜丝绕吧饶吧,就能弄出电磁,太神奇了,换句话说他喜欢科学,这也是西方文化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原因。科学和民主本来关系不大没有直接的关系,极少有那种严谨的学术体系将这两概念放一起研究的。“五四”时期用了两个非常蹩脚的比喻:“德”先生和“塞”先生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浓缩成西方文化的精华,被极力的倡导。民主对中国的影响首先不说,先说对文人的影响,却教会了中国文人假装没有民主自由,为什么可以假装没有自由呢?主要是因为对这个词意思没理解,所以只能假装没有。这个词的对于社会学的意义也不去说,其实所谓民主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面子,所谓的人权也就是面子。有面子就是有民主了,就有人权了,要死要活的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到底在要什么?面子和民主本质是一个东西,但是有人既想要民主,却反对要面子,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对科学的态度,圣人也是有态度的,孔子说“君子不肖小艺。”这个小艺的艺就是指科学。

  中国西化最彻底的部分是教育制度,小孩子没有多少民主思想所以对于教育的改革没有多大意见。改变教育体制不象改组清政府那样严重的涉及一些人的切实利益,所以非常谨慎,甚至弄的潭嗣同这样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改成。说是重视教育功在千秋,但几千年传统教育方式说扔就扔,扔的非常干脆,也可以说是改革的不太谨慎。传统教育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不值钱,原因是教育是功在千秋,反过来说就不是当务之急,改了就改了,应个景的事而已。那么传统教育和西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传统教育是从《五经四书》开始学起的。《五经四书》实际上是早期人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人类来教育。用西方的思想来说,《五经四书》一类的书,被胡适等编写成哲学史,成了大学以后甚至专业学者才去学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是从哲学教育开始的。而西式教育是反过来的,是从“小艺”开始的。西式教育实际的教育方向是将人向工具性的方向教育,而不是把将人教育成人。“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而这批人恰恰都是具有传统教育的根基。而当这批人过去之后,就基本成了青黄不结的局面。完全的西式教育究竟教育出了什么?启蒙教育从哲学教育开始是不是真的是个错误?从哲学开始对一个人来讲教育模式和方向将是开放的,发散的,而西式教育实际是闭合的。这对于呼吁什么民主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人来讲,实际效果和他们的愿望是相反的。传统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差别还可以做一个直观的比较,在红楼梦中十三四的小孩的情商和智商,是现在二十岁的大学生很难达到的。请你自问你在二十岁的时候,是不是有林黛玉十三岁时候的才情,你三十岁的时候人际交往能力是否达到薛宝钗十五岁时候的水准。你也许说那她们数理化是不行的,其实你要是和林黛玉现在是同学成绩能比她好吗?这种假设不可以实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情商和智商不高的人学什么都不能学通透。《红楼梦》中也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个比较也许太特别不具有普遍性,至少可以看出读《五经四书》的结果不是想象的那样把人读成书呆子。但这种现象也还是十分令人费解,唯一的解释就是现在的西式教育将人教傻了。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3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英语作文6篇(关于中国的作文英语7句)

传统文化中秋作文4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12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2篇(观我们诞生在中国有感)

有关企业文化演讲稿模板6篇(企业文化演讲主持稿)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5篇(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感动中国人物作文12篇 关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作文

中国战疫心得体会3篇(对中国战疫的体会)

春节的传统文化作文3篇(关于传统文化春节的作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左右12篇(关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