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楚汉浪漫主义读美的历程读后感)

时间:2023-09-27 20:13: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楚汉浪漫主义读美的历程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楚汉浪漫主义读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1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2

  这是我第三次捧起这本书。第一次在大二,全然没有接触过美学和艺术的我只觉得味如嚼蜡;第二次是在去年一战备考时,书翻了一半,我问学长:“这书读了对考试意义大吗?”在得到学长否定的答案之后,我果断放弃,只记得当时觉得这是本好书;第三次便是现在了,抛下了所有功利心和目的性之后,我虔诚地捧起这本好书,不贪多,也不贪快,每周两章,在董老师上课之前读完对应章节,甘之如饴,如痴如醉。至今虽还未读完全书,但所思所想已足够下笔。

  首先,读《美的历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畅快,先生文笔流畅,文采斐然,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千年的中国历史在先生的笔下仿佛一幅幅传神的画卷徐徐展开,带着每一位读者去感受属于每一个时代的与众不同的美,然而这种美虽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盘根错节的因果关联,它们一脉相承最终积淀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文学作品也有“神韵”的话,我想先生的作品足以称得上是“气韵生动”。

  其次,我有感于这本书的纯粹性,换句话说就是“去政治化”的叙述。因为最近也有在阅读王宏建教授的《艺术概论》,所以这种感受就尤为明显和强烈。这两本书同样成书并首次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意识形态尚未放弃对文学、艺术发生影响的时代,《美的历程》却基本已经做到了就美学而谈论美学,就艺术而谈论艺术,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也有在豆瓣上看到,有读者对先生在书中谈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不满,但我个人认为这未免对政治太过于敏感,这种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乃至过激的。

  下面,我仅以我现有的、粗浅的美学和艺术学知识来谈一下对《美的历程》一书的一点有关理论层面上的感悟。

  其一,我认为,全书在写作时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思路或者是观点,就是“时代精神决定论”,作者在行文和构思时,常常先论及每一个时代或者朝代的政治、经济背景,继而引发对该朝代艺术作品、审美观念的具体论述。比如,在进入夏代,早期的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之后,艺术品从古拙的陶器变为了狰狞可畏的青铜饕餮。再比如,魏晋时期,政治等级森严,长年战乱,灾病流行,生死就成了那个时代文艺的最大命题。诸如此类,皆是如此。这种写作思路其实很明显带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同时,我觉得这种思路也有着丹纳的影子,即:“影响艺术生产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三大方面:种族、环境与时代。但好像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经济这一他律性的因素,而丹纳更加侧重种族这一主观性的层面,即:”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决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又是由环境决定的,而环境又是由种族决定的“。所以,在我看来,李泽厚先生的这种思路兼具了两种观点,他既不否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又格外关注每一个时代下超脱个人的集体意识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下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作者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关注,因为正是形式积淀着民族时代精神。所以,在他的笔下,美是一种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其二,我认为书中最迷人的一章是魏晋风度一章,其中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于人性的赞美,他十分肯定人的审美主体性,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他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史学家的观点,给予了魏晋时代最高的评价。在作者的眼里,魏晋时代的文人和艺术作品就仿佛像是黑格尔笔下的”古典型艺术“,其内在和外在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和统一。作者认为,魏晋文人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叹息正是人性的觉醒,其中散发着的是人性的光辉。但与此同时,这种所谓的人性又不是自私的、利己的,这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曹丕,在他身上闪现的除了美好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之外,还激发了他理性的担当,即创作和传递的热情。要让历史记住辉煌的存在、要让后人瞻仰现时的风采,这是世俗化的知识分子的时代感与使命感。先生的论述将整个时代置于了中国文艺的最高点。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点感悟,但我知道,扣上这本书,也仅仅只是进入美学世界的钥匙,其中的种种美好还要我去一点一点挖掘。

《美的历程》读后感3

  一本书是否受欢迎,我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有吸引人之处。而吸引就要靠书中的内涵体现出来。

  这个寒假,我在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叫做《美的历程》。这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文化英雄”李泽厚先生写的。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许多图片在我的历史书上也出现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是激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因此,这个寒假,开始了我的“美的历程”

  从盘古开天辟地,美便贯穿整个历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阅读者本书,我认为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词已不足以表现其中的分量。通过艺术之美,让读者品味历史艺术美之瑰丽的本质。与单纯文字审美有本质不同,作家李泽厚的美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读书时,为中国艺术而感到震撼,同时,也无奈于自己的才疏学浅,读书的过程中感到吃力。自以为,这本必读的美学的理论,应更深层次的研读。认真、仔细的阅读,感应心灵的震撼。

  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插图多的书,我们往往读的很快,大多数看的都是图片,很少去看文字。但,当看到这本书时,我却有一种想要在琳琅满目的文字中遨游的感觉。书中的文字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感受着图画中的深层含义。这种正如作者所说的物质劳动力与精神劳动相分离与适应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这是一本叫我读懂文化心里的书,这是一本美学欣赏的启蒙读物。

  文末,李先生在美学层面上,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对待发展。正像李泽厚先生最后所说的——“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4

  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中花,水中月,需要静静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悟。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悟。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事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感悟。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得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一刹那的感悟,在千年风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阴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读后感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西方,形成了具有学科性质的美学。可见,美,概念之深,范围之广,需要探究研究的内容之博大。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美,更多会用艺术品来表现。绘画、雕塑、影像等各种美术工艺,来展示美。在西方,人们又是如何来“审美”的呢?我们可以在《西方美的历程》这本书里了解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不是枯燥的学术性的美学研究,而是赋予了鲜活的知识和见解。既让我们了解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史,又通过图文了解了美学产生的必然性以及美学史上的代表作品,并从中对美学发展中的人物有了较明朗的了解。

  这本书从西方美学的发源地——希腊爱琴海写起,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运动、再到德国古典美学到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条理结构很清晰。古今中外,很多人写过关于西方美学的著作以及讲演稿等,这本,我觉得更适合中国人阅读,因为对于西方美学而言,我们属于外国人,对西方的历史发展、美学形成,还是存在一定的陕隘和片面的认知。通过这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西方美学的发端发展。

  苏格拉底是西方美学的轴心人物,他和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书中有较多的篇幅讲述三人的哲学思想。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提柏拉图说过的话——艺术”和真理隔着三层“。我的理解是艺术架构于真理的基础上,模仿现实,但是又有脱离,现实可能是残酷的,艺术却可以只保留其中美好的一面,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此后的历史阶段,艺术家们也会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时代黑暗的一面。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关于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说是在蒙娜丽莎人物肖像的背景里隐藏着几种动物,有很多画家专家在解读画作的隐含的内容。不知道是后人想得太复杂了,无中生有,还是真的这幅画里有未解的“达芬奇密码”?聊这些,总是因为众人对西方美学的深入研究,想通过名家名作来探求西方美学。

  研究西方美学,提高艺术品味。但是对于我等俗人,阅读这样的书,虽然不能登峰造极,但是多少能培养一些审美情操,关键是对西方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当下和将来,欣赏艺术作品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本身对绘本艺术感兴趣的人而言,在解读西方美学,了解艺术发展史上杰出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之后,可以激发自己的艺术修养。

《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楚汉浪漫主义读美的历程读后感)相关文章: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1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感悟

美的历程读后感6篇(美的历程读后感知乎)

《美的历程》读后感9篇(美的历程读后感知乎)

《美的历程》读后感8篇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3篇(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小说美的历程读后感3篇(美的历程各章节读后感)

观看《美的历程》著作的观后感3篇(《美的历程》读后感)

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5篇(《美的历程》读后感2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集合5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