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7-20 12:06: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一次上图书馆借书,无意中看见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借回家后经过几天的阅读,我真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在阅读期间,我数次流下眼泪。我从中感到了一位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的教师。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教授、学者、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了李老师与学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分别是一、爱心与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二、与玩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生的培养。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五、沉重的思考——有一位女学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以群众学生的通信。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要在学校里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在学校中获得将来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其次是我感受的`是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爱他们才能是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才能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和他们真正心贴心的进行交流。他才成为了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正因为李老师知学生的心,他才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我觉得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是我们现代需要的老师。我们都应积极向李老师学习。

  书中的许多话现在让我记忆犹新,比如那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是每一位老师头疼的事情。而通过阅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后,我了解到许多的方法,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离不开六个字——民主、科学、个性。首先“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其次“后进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育主动权教给后进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科学。最后“后进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向李老师一样用真心、爱心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向李老师一样多多专研教学、专研学生,我们的教育一定成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在学校中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是中下等生心中的榜样。教师喜欢优等生十分自然,因为他们学习认真,学习成绩好。但他们即使天生是块“美玉”,也同样需要教育者的精雕细琢才能成器。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第四部分中,我读到了自己忽视的一个问题——优等生的培养。我总感觉老师在后进生身上花的时间太多了,有时真的不划算。如果我们把补差时间花在培优上,可能取得的效果会更好。一方面给后进生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却给优等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但对于优等生的培养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优等生长期处于班级的顶峰,长期听惯了老师的表扬,各方面的能力也强,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在与其他优等生的竞争中,也容易产生狭隘情绪或嫉妒心理,这些对他们健康成长很不利。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对优等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优等生自尊心特别强,各方面能力也强,教师对他讲的道理,他也懂。因此,他们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评,排他性和自我管理的愿望强烈。有时,干涉越多,说教越甚,他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所以,最好是让他们“自我内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自己感觉到改正缺点的必要,以此产生自觉自愿地弃旧图新的动力。找优等生谈话,不断给优等生暗示,挖掘优等生内在潜力,调动优等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我新接手的这个班级,有一名优等生——李某,不好管理,虽然是女生,但性格像男生,早在一年级我和班主任老师谈话了解到,这个学生的能力特别强,如果用好了,她肯定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如果没有正确发挥她的作用,那她反倒会成为班级的消极分子。在开学的第二天,我就找她谈心,把老师对她的一些夸奖转达给她,同时也向她暗示,我希望她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老师的小帮手,配合老师英语科目的管理,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务,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也很负责地完成任务。但我深知,她随时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我得经常找她谈谈。

  我认为对于优等生,老师应该做到几下几个字:“放”,这个“放”不是放纵,而是放手,他们对于课本知识往往不需要老师多加讲解,就能快速接受,这样他们就有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各方面水平都非常有帮助。“引”,这个“引”是引导,老师要利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优等生进行正确引导,如如何与科任老师相处,如何与其他优等生相处,如何在班级中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发挥自己学习成绩优秀的优势帮助后进生等等。在临近毕业的时间,我感觉优等生的思想比较浮躁的,这时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免走上不正确的道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看过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也在教育论坛上感受过窦桂梅、薛瑞萍的成长历程,我被名师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超越于常人的胸襟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爱心,一颗博爱的心,一颗宽容的心。然而,这次读书我最深的感触不是作品的内容,也不是名师们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睿智,而是他们那一种敬业精神。

  我在反思:我们跟名师的距离在哪儿?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至今为止,我看过了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还有《做聪明的教师》等等,这些有名师们所编写出来的专著,不是漫无边际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案例以及反思。我顿悟:我们跟名师并非那么遥远,只不过是名师手中比我们多了一本书、一支笔而已。

  是的,同样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的的最高境界,因此他们不懈学习,善于积累反思。在教育论坛上,窦桂梅老师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学反思仍然闪烁着光明;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雏形仍在论坛;张祖庆更是至今仍在论坛上耕耘……

  如此看来,我们与名师的距离真的就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距离了。我们日常找借口说工作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而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反思,懒于积累。让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吧。李镇西老师在每周21节课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他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做好这“五个一”何惧我们成不了名师?回想我在新世纪学校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这两年是我工作以来感觉到压力最大的两年,但也由于这份压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备课、用心上课,再慢慢地学着写工作日记,写反思。

  在学习中仰望名师,让自己一点一点的蹒跚学步,把距离慢慢缩短;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失误,一点一点地改正,同时一点一点地进步。我想,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两年时间里,我学到了之前十年里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也正如此,我的教学水平渐渐有了起色。虽然距离名师路途遥远,但正如李镇西在《做最好的老师》的序言中所说: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我相信,只要我能朝著名师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尽管我成不了名师,但明天的我一定会比今天的我更精彩。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翻看这本书,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 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 《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 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 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 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 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 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 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 反思过去的 ” “随意” “从容” ,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 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 鼓励, 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 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 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6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爱心与教育》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

  最近,学校下发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要求我们青年教师认真阅读并写好阅读手记。一开始,我的阅读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谈不上精读,只是浮光掠影的浏览,但渐渐地,我被李老师对学生,学生对李老师这种深厚的师生情所感动。借用书中的一句话: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

  “爱心”是架通师生间情感的天桥。“爱”便是根本。教师只有全身心地爱学生,时时刻刻地眷恋着学生,学生才会有尊敬你,才会喜欢你,才会爱你。

  李老师让我想到了自己初中时的政治老师凌任其老师。当时,我们班各科成绩都是全校倒数第一,唯独政治全校第一,超过县平均很多。一开始上政治课也有那么几个顽皮的捣乱,可老师总是笑眯眯地几乎是宠爱的语气和他们谈话,就一小会,然后继续上课。他当时已经临近退休,两鬓斑白,可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即使在冬天上课也会汗涔涔。他是用心在交我们啊!渐渐地,课堂上的我们越来越专心了,我们怎么忍心不去听讲呢?正是爱感动了我们,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现在的我也是一名教师,我的理想就是爱贯始终,用爱抹去他们心中的烦恼与伤痛,用爱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用爱伴着他们成长,成材。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爱是情感的催化剂,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不仅要做好优等生的培养,更要关爱那些特殊的学生,把爱的阳光洒向他们,让他们的心田充满爱的阳光。前几年我接了小时的班级,班中有个叫严婷的女孩,她的母亲常常到学校接她,可她的母亲是个聋哑人,每次来接她,她母亲总是和她打手势。同学们常常嘲笑她。为此,她很难受。可她又不能向全班同学发怒,于是就把怒气发向了母亲。有时我看到她和母亲打手势,虽然不清楚在说什么,可是从她的表情我可以看出她对母亲的`态度不是很好。她的性格有些自卑内向。面对这种情况,我找她谈话,告诉她老师的外婆也是聋哑人,拉近和她的心灵距离。告诉她母亲有残疾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母亲是给予她生命,将她养大,最爱她的人。作为她们的亲人,我们应该加倍的爱她们。一次次的谈话,一个个故事,使她渐渐地不再为母亲的残疾而自卑。另外,我趁她有病不在的时候专门开了个班会,让班上同学了解她的情况,适当地引导,同学们说出了很感人的知心话,知道了应该如何关爱她、帮助她。大家有了思想的转变,行动也改变了,总是找机会同她聊天,帮助她,甚至别的班同学嘲笑她时大家也会挺身而出。渐渐的,她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我愿做一片绿叶,一滴露珠,去陪衬,去滋润,让他们开得更娇艳!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守望教育》读后感3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合集9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6篇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12篇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7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课件

爱的教育读后感经典11篇(《爱的教育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4篇(谛听教育的春天文章摘要)

《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12篇(爱的教育读后感读后感)

教育漫话读后感3篇 教育漫话第一章

《教育漫话》读后感4篇(教育漫话读后感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