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角度量教案模板共14篇(人教版角的度量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1
常见的量
教材分析:
通过上节课对常见的量的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让学生再一次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
意义,提高解决与常见的量的简单问题的实际能力。 学生分: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学生通过第一学习,对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和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其他的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也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还会结合量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个别的单位的实际意义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单位之间的换算出现差错。
3.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将借助生活中一些现实情境, 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
教学目标:
1.巩固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结合具体情景感受不同的单位,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合
适的单位;掌握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单位即数量
中的“量”。
2.让同学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整理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引导
同学们整理和反思的复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对“常见的量”的复习,不断向同学们渗透反思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反馈课前对“常见的量”的整理情况:
1.师:昨天老师我们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整理了我们知道的计量单位,现在请你们拿出你们的学习成果,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出一份代表你们小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
2.整理好的小组把自己组的作品到前面的展台前进行展示。
3.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常见的量”的知识补充完善,并让学生了解
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做游戏,感悟计量单位的大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这是数1,它后面藏着一个名称,请仔细观察我的动作,或者是语言,猜猜后面藏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先示范,学生当小老师
1 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所占的空间
两袋馒头约重1千克,成人心跳75次约1分钟,地球自转一周约是1天┅┅
师:在游戏中,我们对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再一次回顾这些单位的实际含义。】
三、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常见的量。
唐功红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75千克以上级决赛中,以305千克的总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的世界冠军。
刘翔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沉睡13年只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
师:请你观察,上面的两段话中有哪些量?有哪些计量单位?
3 生回答。
2.想一想、填一填,选一选。
(1)1个苹果约重10();吕老师体重约60();卡车的载重量约3()。 (吨,千克,克,斤) 绕操场走一圈约用5();火车提速后从北京到郑州约5();从学校大门口 走到班上约需4()。(秒钟、分钟、小时)
(2)吨=( )千克 时=( )时 )分
日=()日()时
3吨40千克=( )吨
2 .5分=( ) 秒 40元=( )分
(3)每一年的大月有()天,每一年的小月有()天; 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二月有( )天。
(4)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5时就是( )时,夜里12时就( )时, 也就是第二天( )时。
(5)修改“小马虎”的日记
2006年2月29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天一亮我就起床了,一看表才17:30,挺早的!我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我拿起8平方米的毛巾开始洗脸、5毫米长的牙刷刷牙,太好了,我才用了10秒钟时间。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饮而尽。吃过早餐,我搬着5吨重的花盆向奶奶家出发。
师:同学们,你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么?请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借助生活中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这些量的实际意义,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四、作业。
运用正确的量的单位,写一篇去超市购物的数学日记。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过去所学过的“常见的量”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先让学生在课前将量的单位进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设计出自己组认为合理的整理案的环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沟通与碰撞,把一些好的想法与同伴分享,错的地方得到了指正。 在整理的基础上,我又安排了学生
2 感悟计量单位的大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量的单位意义的体会;较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2
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量一量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幼儿运用工具实践操作的能力。
3.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记录材料:幼儿人手一份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块桌布,引导幼儿猜想桌布的长短。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我还需要再来裁几块这样正方形的桌布,但我还不知道这块桌布的边到底有多长,所以今天就请小铺来帮我量一量这桌布的边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用吸管测量桌布的正确方法
教师:“你想到用哪些工具来量这块桌布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其实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根一样长短的筷子,请你来量一下这块桌布的边有多长?”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试一试,只有一根筷子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数的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纸上。”
3.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1)幼儿讲解自己测量的方法。
教师小结:从头开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缝隙,这样才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量一次数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长。
(2)教师: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用一样长短的筷子测量了桌布,次数是多少?你从这张表里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同样长短的同一工具在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的时候,它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探索、测量。
1.请幼儿观察各种测量工具,引导幼儿比较各种测量工具的长短。
(1)教师:“等一会我们还要来量,还是这块桌布,但请你们要换工具了?换什么样的工具呢?换了工具后测量的结果会怎样呢?在测量前我们先看一下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
(3)幼儿第二次操作。幼儿选择两种长短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教师重点指导测量有困难的幼儿。
(三)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展示记录单,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
教师:“你刚才用的是哪种工具来测量的?短的测出来时多少?长的测出来时多少?”
2.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记录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教师:“看看你的记录表,再看看黑板上大的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用的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用的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四)游戏:量一量
教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如果量黑板,你想量的次数多一点该用什么工具?想要节省时间,快一点的话测量的次数少一点,该用什么样的工具?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测量了好多次,我们不但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还发现了测量的规律,当我们用同一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长度的东西时,测量的结果是一样。当我们用不同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场长度的东西时,工具越长,次数就越少。工具越短,次数就越多。
教师:回家后,你再去试试,我们用相同长度的工具去测量不同长度的东西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活动延伸:
1.丰富区域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充足的物品,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学习。
2.请幼儿运用所学方法,量一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和家庭成员的身高。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3
物质的量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4)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5)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6)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技能。 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技能。
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方法]
(1)对比—比喻—联想结合方法;(2)启发式教学与讲练结合方法。 [教学用具]
LCD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 (投影)
1、什么是物理量?质量、体积是不是物理量?
2、如何知道一瓶水质量和体积?一瓶水有多少水分子构成?
3、(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什么?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难以称量,当称量物质的实验操作时,微粒与可称量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过渡] 以上问题启发思考,使学生寻找假设桥梁,引入正题。
[阐述] 本章知识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 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 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开发学生思维。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
[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 单位名称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 单位符号 m kg s A K mol cd
[投影]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整理知识] 先投影表中前五个物理量,使学生回答单位名称和符号,再投影后两个物理量。 [讲解]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它能够把难以称量的微粒与易称量的微粒集体紧密联系起来。
[板书]
二、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符号:n),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2.物理量:问题:(1)物质的量能否称为物质量或物质质量?为什么? 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是物理量,是专有名词,不是词组,不能随意增添或简化任何字,不能拆开理解,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1、粒子:问题:(2)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须指明基本粒子或其组合?
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因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很庞大;比喻:×1023粒大米平均分给10 亿人,则每人可得百万吨大米。所以阿伏加德罗常数用于微观世界才有意义。使用时,须指明微粒符号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4.一定数目:问题:1mol是什么意思呢?1mol粒子的粒子数目是多少呢? 。 [启发] 正如丈量布匹一样,用尺作基准是必然的,那么计算微粒的基准是什么?
[板书]
1、基准——阿伏加德罗常数:中所含的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1023 mol-1
集体:表示的不是单个微观粒子,而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约为×1023个。
5.数学表达式:
[投影] 问题: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已知某物质的微粒数,能否计算出其中含有微粒的物质的量?
n=N/NA
因为NA相同,所以n与N呈正比.AaBbCc
N(A)==a N(AaBbCc) n(A)==a n(AaBbCc)
[板书]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1023个。 [举例]
1摩尔氧原子约为×1023个 1摩尔水分子约为×1023个 1摩尔氯离子约为×1023个
中,含有
molH。
2molCH4中,含有
molC,
molH。
×1023个H2O中,含有
molH,
molO。 作还原剂时,失去的电子数是个。
[思考]通过上述例题,请总结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板书]
三、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使用时注意事项
[投影]
1、摩尔使用仅限于微观世界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等),用于宏观世界则无意义。
2、使用时要用化学式指明微粒种类或其组合,不用该粒子 的中文名称。
[板书]
1molS、1molH
2、1molNa+、1mole-、1molCO2
3、摩尔倍数单位
1MmoL=1000 kmol
1kmol=1000 mol
1mol=1000 mmol [投影] 巩固性练习题:
[提问]
1、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①1mol氢 ②2mol离子氢 ③1molNaOH ④1mol盐 ⑤1mol汽车
[投影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2、填充下表
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 ①概念 ②符号
③单位 ④单位符号
3、比较与×1022个O2分子所含分子数的多少。 [投影答案]
方法一:中含O2分子数N N(O2) = n(O2)·NA = ××1023mol-1 = ×1023 > ×1022 故所含氧分子数比×1022个氧分子数多。
方法
二、n(O2)==N(O2)/NA==×1022/×1023mol-1 =
物质的量是表示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故所含氧分子数比×1022个氧分子数多。
小结: 1.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三个概念。 2.本节重点学习公式 n==N/NA及其变形。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4
篇1:《量一量》教学反思
《量一量》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重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准备要充分。为了预防活动课学生只是单纯活动,而没有反思。我先让学生把需要测量的物体记录在练习本上,不至于测量后完了记录数据。
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采取4人小组活动的形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长组织得最好。
测量中学生的卷尺不够长该怎么办?有的学生把好几个尺子接在一起,有的学生用铅笔放在地上做记号,但不知道只要把每段长加起来就可以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没有理解。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活动前要具体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一步一步师范,或请会的小朋友来师范,才能保证活动中的高效。
篇2:集体备课教案及反思量一量比一比
量一量,比一比
绵阳市西山路小学----刘骄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的物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
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材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2.教学难点:借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课前准备:
1.提前分好小组 。 2.准备好测量记录表 。 3.准备好测量工具。
4.提前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各种工具。
旧知复习,引起冲突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个长度单位,谁来说说看?谁能比出1厘
米?那1米呢?
学生用手分别比出1厘米,1米,
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
明确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师:孩子们比得真好,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能比出60厘米吗? 如果老师告诉你课桌的长约为60厘米,你能比吗?
孩子们,要了解生活中其它事物的长度,只记住1厘米和1米,够吗?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明白只记住1米和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其他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的这些常见的物体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他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师:今天我们量一量,比一比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老师希望孩子们通过这节课不仅能熟悉身边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还能用这些长度和高度去估计我们没法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或高。(板书:量一量,比一比)
引入新课,揭示主题
量一量,建立长度概念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知道哪些长度或高度了呢? 请你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我们熟悉的事物,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和
高度呢?并且我们还要将他们测量出来。
熟悉的物体有很多,但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要全班一起来合作测量出我
们这些物体的长度,我们已经分成了10个小组,组内讨论你们最想选择测量的是哪一个物体?
汇报分小组任务
你们手中已经拿到了我们今天的任务单,请你们把小组选择的测量物体写
(1)师:孩子们,你们选择物体的长度和高大概有多少,你们能先估一估吗?请
你写在记录单的相对应估一估一栏,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上合适的长
度单位。
想要知道估得准不准确,该怎么办?下面进行我们的测量活动。
(2)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小组讨论,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说说原因。
(3)测量活动
明确任务和分工,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表上。测量完请迅交回测量工具,小组整理数据完后,请坐好!比一比,哪组测得准确,哪组纪律最好,哪组最先完成任务。测量完毕,对小组结果进行分析汇总。误差大,利用错误资源进行纠正,确定正确地结果。
孩子们的测量方法可能不规范,那么这些测量出来的结果也只是一个较为接近的数,为了以后用起来方便,我们把这这些测量结果看成整十数。
刚才我们已经用测量工具了解我们身边熟悉的物体长度和高度,但如果我们还想知道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有时测量也不是很方便,该怎么办呢?
比如:我们刚才测量过门的高度了,在测量的时候小朋友就发现自己的身高够不着,那如果想要知道我们教师的高,测量就不方便了,你能想个什么样的办法,不测量就能知道教室的高大概是多少呢?(小组讨论)
在不方便测量的时候,我们更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寻找身边已经知道物体长度或高度作标准去比一比,估一估。那么今天我们测量的就是身边熟悉的物体,你觉得记住他们的长度或高度有用吗?
记一记,深化长度观念。
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
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让孩子明白熟悉的物体可以作为测量标准去估计其
他的长度或高度。
用一用,深化数学经验
快看啊!可爱的小精灵给孩子们带了一个神秘的任务盒子,想打开吗?
师: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如果不用尺子,你们会用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为测量标准,来描述这个长度吗?
让学生利用已知的身边的事物对6米进行描述。(以一庹长等作为标准来描述) 突出以什么作为标准,量的结果大约是6米。
想要感受一下以一庹长为标准,鳄鱼的身长是多少吗?
先出示一庹长图,再出示肩宽图,让孩子们比较哪种方法更合适、更方便?
小结: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其他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加直观清楚的知道其他事物的到底有多长,有多高。
练习: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总结回顾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高度。
说说你们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效果预测
预设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能估计和测量熟悉身边一些事物的长度,能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教学反思
本次实践活动课能够顺利的进行,我们在课前相应的作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自愿为前提,为学生提前分好了小
组,明确了小组各成员在实践活动课中的任务,都有测量活动的机会。其次,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准备了足够数量的活动记录单、米尺、卷尺、皮尺、软尺等。最后,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活动素材,也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积累数学经验。
本次课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在活动进行时,出现了很多种问题,如:不同的学生可能测得的数据不同,如何认识整理这些数据,怎样把数据以恰当的方式记录下来等,这些都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过的。当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时,如何选择恰当的“单位”,这些“单位”如何累加在一起,如果不够用怎么办等问题,都在活动中出现。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关注,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讨论了问。这样的活动过程的指导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智慧,还提高活动实践的实效性。
经历了数学活动未必就获得了数学经验,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对实践活动有内省和反思的过程。在本次课的活动中,老师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反思,并了解学生是否熟知了一些常见长用的“测量标准”、掌握测量方法、形成了对某些“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等。我们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本次课的收获,并以数学故事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提升数学经验。
篇3: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反思
《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线段,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而要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的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量一量,二是比一比,量是比的基础,量为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比是量的升华,在比的过程中学生能构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体会量的本质,发展长度观验。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环节。注意引导学生在测量之前先估测、步测同时注意把测量任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验测量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每人“身上的尺”长度不一,并通过举例、估测来体会身上的尺在生活中的用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选择测量的物体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肩宽、步长、两臂展开的长、教室长、讲台长等,有了这些长度表象作为参照,就为后面用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度去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打好了基础。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学生测量活动之前,
我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先对所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并将估测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调整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也是需要有方法的,但从学生记录的数据来看,部分学生估测时随意性还是比较大。
在开展活动课前,我还曾有担忧,因为活动课的变化因素太多了,学生会太吵、太热闹,但结果比我预想中还好,大家兴趣很好,都积极合作,这应该归结于课前准备和安排吧。我觉得,教师对各项活动准备充分,对学生活动情况的预测到位。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到位的话,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我想,只要肯用心,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好。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5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一、课堂学习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
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二、课后学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给下列字注音
猷( ) 笃( ) 恸( ) 舆( )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 子敬素好琴( )
何以都不闻消息( )( ) 此乃英雄也( )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1)语时了不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索舆来奔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径入坐灵床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 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6
数学广角
——等量代换
江汉区滑坡路小学 尹莲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知等量关系,初步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用等量代换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丰富的数学情景中,让学生感受等量代换与古代生活、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感悟等量代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学
1、曹冲称象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那你知道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体重的? 生: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线。再叫人把象换成石头,直到船身上的线和刚才一样高。这时石头的质量就是大象的体重了。 师:这个同学讲得真好!同学们,聪明的曹冲是拿什么替换了大象的体重的? 生:石头
2、生活情境
师:就是石头,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种替换思想。请看,妈妈在超市里买了一盒水彩笔(课件),回到家发现买重了,她想去超市换(课件出示)那她可以换些什么呢? 生:闹钟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都是12元。 师:还可以换?
生:3支钢笔,因为3支钢笔也是12元
师:的确,不管是物品的质量还是商品的价格,只要他们存在相等的关系就可以进行交换,在数学里这样的思想方法我们就称为等量代换。(出示课题)
二、分层导学, 探究等量代换的基本策略
1、例题教学
(1)知道了什么?分析题意
师:今天我们就用等量代换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件)请看! 天平认识吗?(认识)现在天平是?(平的)那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一个西瓜4千克
师:也就是一个西瓜的质量和4千克? 生:相等 师(课件):这幅图你发现什么? 生:4个苹果的质量等于1千克。
师:说得好,有了这两个发现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来看,西瓜和苹果看起来是没有联系的,我们要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学生讨论
(2)怎么解决?学生反馈,学具展示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千克砝码等于4个苹果,那4千克就等于16个苹果,那一个西瓜就等于16个苹果。(点2-3人说)
师:说得好,你们听懂了吗?谁愿意在黑板上来摆一摆? 生上黑板挪学具
教师小结,边说边演示课件 (3)教师小结,回扣课题
师:同学们,看似没有联系的西瓜和苹果我们是通过谁来实现代换的? 生:砝码
师:对,砝码就像是连接西瓜和苹果之间的一座桥,我们就是借助这座桥来实现等量代换的。
三、巧练促学,巩固等量代换策略 (1)课后做一做,由一倍量到两倍量
师:瞧,动物们在进行体重大比拼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课件),请你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帮帮他们吧!把你的思考过程试着写一写吧!
教师巡视,投影展示学生写法。学生说思维过程,课件展现代换。(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展示,不重复展示)
师:我们是通过谁来实现这题代换的呢? 生:小猪
师:那小猪就是连接羊和牛的一座? 生:桥。
(2)课后练习第3题,由图到纯文字
师:比完体重,走,我们去看看小兔子们在做什么吧!(课件出示)全班读题,这要怎么解决?思考下,在小组中讨论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多说
课件演示代换过程(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展示) 师:这题里咱们是借助谁来实现等量代换的? 生:大萝卜
师:嗯,大萝卜就是连接大白菜和胡萝卜的一座桥。 (3)课后练习第4题,由等量到不等量
师:听,小鸭子和小鸡吵起来了,我们快去看看吧。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
生:我知道了2只鸭子和一只鹅一样重,4只鸡比2只鹅轻 师:说得真好,那请大家来帮帮它们吧 学生独立思考反馈,多人说 课件演示思考流程图。(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展示) 师:这里我们是通过谁来联系小鸡和小鸭子的? 生:鹅。
师:说得对!我们看,鹅和鸭之前有等量关系,但是鸡和鹅之间却是不等量关系,这和我们之前的题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仍通过找鹅这座桥将鸡和鸭联系起来,找出了鸡和鸭的不等量关系。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咱们今天学了一种数学思想,就是(生答等量代换)。并学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交流延学,拓展应用
师:生活中,我们通过货币来换取我们需要的等值商品,在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货币之前,人们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物品。(课件)
现在尹老师就带领大家到跳蚤市场来看看物物交换,市场上的公告写着?(生读)那文文带了6支钢笔去了跳蚤市场,她可以换哪些东西呢?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等量代换
一个西瓜的质量=4千克
4个苹果的质量=1千克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7
《等量代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知等量关系,初步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用等量代换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感悟等量代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话说齐天大圣惹怒了如来佛祖,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后唐僧去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悟空向他求救。唐僧说:“要我救你可以,你得先回答我几个问题,答对了,我就救你。”悟空爽快地答应了。(出示曹冲称象图片)见多识广的悟空马上就说出了故事的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曹冲称象》。
师:谁能简单的用几句话将故事的内容说出来? 生:??
师:表扬他。本来是要称象的,结果却称起了?? 生:石头。
师: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大象的重量和石头的重量一样。 师:所以大象的重量换成了称石头的?? 生:重量。 师:诶~~可别小看这么一换,这一换却换出了一个重要的解题方法——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二、新课。
师:孙悟空顺利的通过了第一关,正高兴地哈哈大笑。谁知,唐僧在地上画出了这么一个图形,(出示课件)从来没有学过数学的悟空一下子傻眼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图上的东西有谁认识?
生:我。
师:那你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啊? 生:这个叫天平,这个叫砝码,
师:它们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测量物体重量的。 生:称重的。??
师:你们从图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出示图片) 生:一个西瓜等于4千克,四个苹果等于1千克。
师: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西瓜和四个1千克的砝码一样重,四个苹果和一个1千克的砝码一样重。那8个苹果和几个一千克的砝码一样重?
生:2个。
师:3个砝码和几个苹果一样重? 生:12个。
师:你真聪明,表扬他。那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出示问题: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请用课前所发的学具,在学习小组内换一换,将你的方法边摆边说,看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开始。(学生操作老师适时参与)。
师:时间到。老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摆一摆。(示意学习举手)你来。(生上台摆。)
生:因为一个砝码和四个苹果一样重,和学生摆老师协助。 师:经过摆一摆,我们发现几个苹果和一个西瓜一样重? 生:16个。
师:谁会列式算呀? 生:4×4=16(个)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 师:承蒙各位“大侠”的顶力相助,齐天大圣又顺利地通过一关啦!大圣那个高兴啊,可就在这时,唐僧又出了一道题。(出示课件)诶~~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头牛和四只猪一样重,两只猪和三只羊一样重。 师:表扬他。(出示图片:一头牛等于?只羊)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先小组内说一说。开始。
生小组合作。
师:时间到。谁来说一说?(示意学生举手)你来。 生:等于*只羊。 师:你来。
生:等于6只羊。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两只猪等于三只羊的重量,所以两只猪换三只羊,再将剩下的两只猪换三只羊。所以一头牛等于六只羊的重量。(生边说,师边出示课件。没说对或不完整则请其它同学帮忙)
师:列式为?? 生:3×2=6(只) 师:两头牛呢?
生:可以换12只羊。 师:列式为??
生:3×2×2=12(只) 师:嗯,真不错,表扬! 2.练习2 师:(出示课件)谁来说说,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一只鹅和两只鸭一样重,两只鹅比四只鸡重。
师: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好孩子。那你们认为“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生:鸭。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一只鹅和两只鸭一样重,所以两只鹅就和四只鸭一样重,而两只鹅比四只鸡重,所以四只鸭比四只鸡重,所以一只鸭比一只鸡重。
师:表扬他。 3.练习3 师:齐天大圣在你们这些“小英雄”的帮助下果然无所不能啊,这么难的关都闯过来了。可哆嗦的唐僧还不罢休,想验证一下悟空的火眼金睛。于是又出了第四道难题:(出示第四关:火眼金睛判正误。)我们也和孙悟空一起来炼就“火眼金睛”,好不好?(出示图)
生:错。
师:为什么?(示意学生举手)
生:一个汉堡等于两个鸡腿,两个鸡腿等于六个冰淇凌。所以一个汉堡应该等于六个冰淇凌。
师:表扬他。(出示下一张图) 生:对。
师:你们真棒!(出示下一张图) 生:错。
师:为什么?(示意学生举手)
生:因为苹果比香蕉重,而香蕉比梨重,所以苹果大于香蕉大于梨。
师:表扬他。(出示下一张图) 生:对。
师:不错呀,你们的“功夫”也越来越厉害了啊。
四、运用拓展
师:就在孙悟空以为自己马上可以得救时,唐憎又出示了最后一道难题。(出示第五关)“用一个杯子往空瓶子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带水共重50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带水共重700克,问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子各重多少克?”(用“○”表示一杯水的重量;用“□”表示空瓶子的重量。列出等式。)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算一算。
??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因为○+○+○+□=500,○+○+○+○+○+□=700。所以3个○+□可以用500替换。也就是○+○+500=700,所以○=100,□=200。所以一杯水重100克,空瓶子重200克。
师:你真聪明,表扬他。好了,通过大家的帮助,孙大圣终于如愿以偿地地获救了。同学们,也学了一身过硬的数学“本领”。大家说说,你都学了哪到了哪些“功夫”?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8
教学内容:北京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百花园,第85页《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的过程中,体会“中间量”作用,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等量代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4、在丰富的数学情景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等量代换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曹冲称象
师:故事里的的曹冲是怎样称出来大象的重量? 生:先让大象上船,然后做好标记,再用石头代替,最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就行了。 师:聪明的曹冲,用石头替代了大象。这样的代换,在我们数学上叫等量代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等量代换。 (3分钟) 【设计意图:利用讲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出课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体验等量代换思想
师:同学们都玩过跷跷板吧!今天呀,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玩起了跷跷板,想去看看吗?
师:谁来说说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一只小猫和一只小鸭同样重,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同样重)
师:你从哪看出了小猫和小鸭的体重一样。(跷跷板平衡了,说明左右两边的小动物同样重)
师:谁还有补充?你还发现了什么?(一只小鸭和一只小狗同样重)
师: 小鸭和小狗没有在同一个天平上出现过,你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相等呢? (生:一只猫的质量=一只鸭的质量,一只猫的质量=一只狗的质量,可以把一只猫换成一只鸭,所以一只鸭的质量=一只狗的质量)
教师:为什么能把一只猫换成一只鸭?(因为一只猫的质量=一只鸭的质量) 【设计意图:借助跷跷板平衡的直观信息,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找到等量关系。初步尝试让学生结合观察到的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中间量的简单代换过程,使学生感知等量代换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价值。】
(7分钟)
三、合作分享,应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问题 1.体重大比拼
师:老师刚刚得到一个消息,今天,小动物们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重大比拼,非常热闹!想看吗?(想!)快坐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现在小动物们有了一个难题,需要大家帮助:两只小羊和几只小猫一样重呢?
小组合作要求:
1.先独立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3分钟)
2.小组内进行交流(7分钟)
(1)按顺序发言。一人说,另外三人倾听,不插话。
(2)下个人如果同意说:我认可你的想法。如果不同意:我和你的想法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我有补充。我有新的想法。
(3)发言人要认真倾听,最后把大家的想法融合自己的想法再说一遍。 3.全班分享(5分钟)
预设1:文字表达的——1只狗的质量=2只猫的质量,所以两只狗的质量就等于4只猫的质量,那么1只羊的质量=4只猫的质量。 预设2:图上做标注的。
预设3:列算式的——2×2=4。
预设4:因为1只狗的质量=2只猫的质量,那么每只狗都能换成2只猫,两只狗就能换成4只猫,所以1只羊的质量=4只猫的质量。 总结:同学们真是很聪明,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借助谁找到了2只羊和8只猫之间的等量关系的呢?(借助小狗)对!通过小狗我们才将小猫和小羊之间建立起了等量关系,在这里小狗就是它们的“中间量”,换句话说,也就是应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的时候,关键是找?(中间量) 【设计意图:借助平衡秤呈现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准中间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找中间量,来感知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引入经典,深化等量代换内涵
师:早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等量代换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因为那时候钱还没有产生,如果他们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怎么办呢?(换)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出示:用4个番薯可以换两棵大白菜,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思考: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进行交流 全班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等量代换的方法的灵活应用情况,通过体验古代人的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等量代换思想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的,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7分钟)
五、归纳小结。
师:谁来说说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我们在进行等量代换时要注意什么?(只有相等的量才能代换,找准代换中的中间量)
师:那么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类似的问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相信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你们也会变得比曹冲更聪明。 (3分钟)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9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一:课前活动
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最棒的,老师觉得耳闻不如眼见,所以,今天我带来几道智力测试题,想考考大家,你们同意吗?好 ,请认真听题: 1.小智和天天同岁,天天和小平同岁,请问小智和小平谁大? 2.红红和小亮同岁,小亮比思思大,红红和思思谁大? 学生积极回答。
师:果然名副其实。售货员阿姨碰到了一个小问题,有一位小朋友想把100元换成零钱,请大家帮帮忙,他可以怎样换?
学生积极回答。
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希望大家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老师期待你能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故事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曹冲称象》,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然后说一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的?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称象过程)
1.曹冲让人把大象赶到了船上,在船舷边上画出水的印记。 2.曹冲让大家往船上装石头,直到水升到船舷边上画好印记的位置。 3.曹冲让大家把石头一块一块地称出来,最后把每块石头的重量加起来。 4.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师:在这里,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关系的量,这叫等量,(板书等量)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称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所以曹冲就用和大象重量相等的石头来代换,(板书代换)聪明的曹冲在称象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他,并应用他。
三:探究推理
星期天,爸爸想带明明出去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安排这一天的行程的。(出示课件)先去买水果,再去吃早餐,最后去动物乐园玩。
(一) 买水果
明明和爸爸来到水果店买西瓜,(出示课件)水果店的老板用的是什么称?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当天平平衡时,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是等量的) 说的真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你获得什么信息?
1.一个西瓜的重量=四千克砝码的重量 2.一千克砝码的重量=4个苹果的重量 3.一个西瓜可以换?个苹果?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钱币,人们想要获取自己所需的物品,都是用等量的物品来交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学一回古人,进行一次物品的交换。
现在请大家拿出学具,在小组内进行交换活动,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活动之前,请大家参考交换小提示。(出示课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讨论,汇报交换过程。
1.因为一千克砝码和四个苹果是等量的,所以四个砝码就和16个苹果是等量的,把四个砝码换成16个苹果,就可以知道一个西瓜可以换16个苹果。
2.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4个砝码的重量,一个砝码又可以换4个苹果,4个砝码总共要换四次,即四个四, 16个苹果。
小结:根据重量相等,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刚才,我们借助砝码这个中间量,得出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16个苹果的重量。 在生活中借助中间量进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一致运用到现在。
顺利的换完西瓜和苹果,明明又买了一个橙子和一串葡萄,共400克,这时,爸爸发话了,再拿一个苹果吧,然后重量由400克变成了550克,小朋友,你可以知道哪种水果的重量呢? 在这里,我们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天平左边多了一个苹果,天平右边多了150克,说明150克就是苹果的重量了。
(二) 吃早餐
父子俩买好水果,一起来到德克士餐厅,餐厅的阿姨正跟小朋友玩换物游戏呢!答对的小朋友可以获得免费的早餐。同学们,来,我们一起努力吧! 1.两个汉堡可以换四个鸡腿,一个鸡腿可以换3个冰激凌,3乘4等于12,所以两个汉堡可以换12个冰激凌。 2.一个汉堡可以换 两个鸡腿,一个鸡腿可以换3个冰激凌, 那么,两个鸡腿可以换6个冰激凌 ,2乘6等于12,所以两个汉堡可以换12个冰激凌。 小结: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可以想出与众不同的解决办法。
(三)游动物乐园 在大家的帮助下, 明明吃到了美味的汉堡,这真是令人愉快的一天。现在 , 父子俩来到动物乐园。动物乐园门口,智慧老人不卖门票,只解决问题,说只有答对问题的孩子才有资格进园游玩。你们有信心帮明明获得通行证吗? 小组讨论回答:
一个三角形和三个正方形是等量的,我们可以用 三个正方形换一个三角形,就得到了四个正方形 的和是240,那么,一个正方形是60,三个正方形是180,即一个三角形为180.明明顺利过关,爸爸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大家一起来帮忙吧! 小组讨论回答:
三个三角形和两个圆的和于41是等量的。我们用41 代换 三个三角形和两个圆的和,就可以得到41加两个三角形的和是59,用59减41得到两个三角形的和为18,一个三角形就是9,接着用9代换三角形,就可以得到两个圆的和是14,那么,一个圆就是7。 (1) 明明和爸爸终于进了动物乐园,里面真热闹,猪,牛,羊正吵得热火朝天,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请看大屏幕,你获得什么数学信息?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一头牛的重量等于4头猪的重量,一头猪的重量又等于两只羊的重量,4头猪总共要换四次,即四个二只羊,一头牛的重量等于八只羊,那么两头牛的重量等于16只羊。
一头牛的重量等于4头猪的重量,两头猪的重量又等于三只羊的重量,4头猪里有两个两头猪,即两个三只羊,所以,一头牛的重量等于6只羊。两头牛的重量相当于12只羊。 (2)刚解决完这边的问题,那边就又发出求救信号。走近一瞧,原来是鸭和鸡在比重量。同学们,你知道鸭和鸡到底谁重一些吗? 请看大屏幕,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只鸭的重量=1只鹅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比2只鹅的重量轻一些) 现在,请小组讨论一下,鸭和鸡到底谁重一些。
讨论小提示:直接比较一只鸭和一只鸡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转化为2只鸭和2只鸡,或4只鸭和4只鸡的比较。 汇报交流:
方法一.我是转化成2只鸭和2只鸡进行比较的,2只鸭的重量=1只鹅的重量,
2只鸡的重量<1只鹅的重量 ,所以2只鸡的重量<2只鸭的重量 ,即 1只鸡的重量<1只鹅的重量。
方法二.我是转化成4只鸭和4只鸡进行比较的,1只鹅的重量=2只鸭的重量, 2只鹅的重量=4只鸭的重量,2只鹅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 所以4只鸭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 ,即1只鸭的重量>1只鸡的重量 。 小结: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
四:回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说明 你们都是最棒的,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做个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扬起理想的风帆,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10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双丰局一小:李春朵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10
9、11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初步运用其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计算、推理等活动,亲历学习过程,体验思考的快乐。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原理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谈话:老师早就听说伊春黎明小学的学生可聪明了,尤其是三年一班的学生,最善于思考,善于倾听。是这样的吗?今天让李老师见识一下好吗?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神秘礼物呢?但老师可不是白送的哟!你们哪个组的同学在学习参与过程中善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就可以为你们组得一个青苹果,五个青苹果换一个红苹果,四个红苹果就可以换到老师手中的一份神秘礼物,有信心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吗?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分别用一支水彩笔换学生和手中一桶水彩笔;用一个小本子换学生手中的一个大本子;用1个1千克的小西瓜换学生手中10千克的大西瓜。
分别提问:你们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不换的原因,让学生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意义。)
2.师小结:刚才在我们的交换过程中,同学们提到了数量相等,价钱相等,重量相等。这样相等的量在数学中叫做等量。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等的量是可以替换的,在数学中叫做等量代换。(师板书课题:等量代换)生齐读课题。其实等量代换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用这种方法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 .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老师讲述:妈妈给芳芳买了一个大西瓜,但今天芳芳不想吃西瓜,想吃苹果,芳芳就来到水果摊前想把西瓜换成苹果,到了水果摊前,芳芳犯了难,她不知道一个西瓜能换几个苹果。卖水果的叔叔笑着说:“苹果和西瓜的价钱相等,只要重量相等就可以了,叔叔在天平做百年托盘上放上西瓜。”
1)(课件出示一个西瓜等于4千克)问:谁知道天平右边托盘上放的是什么?(生答:砝码)。这个西瓜有多重?(生答:4千克)
2).(课件出示4个苹果等于1千克)问:这又是什么意思?(生答:4个苹果重1千克。) 3)(课件出示一几个苹果和一个西瓜同样重)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动笔画一画,算一算,换一换,和同桌说一说。(学生交流) 2 .(1)学生汇报。(老师及时引导评价。) (生答:16个苹果和1个西瓜同样重。) (2)能不能用换的方法来想一想呢?
(生答:把一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4个砝码就换成了16个苹果。) 3.师课件演示代换的过程。
4.小结:西瓜和苹果之间本来没有关系,是通过砝码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然后进行了代换。(板书:西瓜-——(砝码)——苹果)
(设计意图:在解决“几个苹果和1个西瓜同样重”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探究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再用课件演示换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摆脱具体的形象思维。学生亲历了整个探究过程,在全过程中感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三.解决问题,应用等量代换思想
1.(1).(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课件),瞧!小朋友在干什么?其实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在玩跷跷板,但是它们遇到了问题,老师知道你们是热心的孩子,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出示课件109页做一做图)问:它们遇到了什么问题?(生答:?只羊和2头牛同样重。)
(3).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生1:先把4头猪换成8只羊,1头牛和8只羊同样重,2头牛就和16只羊同样重。生2:1头牛和4头猪同样重,2头牛就和8头猪同样重,把8头猪换成16只羊,2头牛就和16只羊同样重。)
(5).师问:两种方法都是把什么换成了什么? (生答:都是把猪换成了羊。)
过渡:我们为猪,牛,羊解决了问题,瞧,鸡鸭鹅也来凑热闹了。
2.(1)(出示111页4题图)生观察。发讨论提纲,让学生分项讨论,并填充空白处。
(2)学生讨论交流。
(3)汇报。(生1:把两只鹅换成4只鸭,4只鸭就比4只鸡重,那么1只鸭就比一只鸡重。生2:把鹅和鸡都减半,1只鹅就比2只鸡重,再把1只鹅换成2只鸭,2只鸭就比两只鸡重,1只鸭就比一只鸡重。)
(4)两种方法都是把什么换成了什么?(生答:都是把鹅换成了鸭。)
(再次呈现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重点,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把等量代换的思想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四.拓展应用。
1.(1)(课件出示“优”换笑脸图),你们看懂了什么?
(2)生观察思考。
(3)汇报(生1:把30个优换成10张笑脸卡,再用10张笑脸卡换2颗星。生2:15个优能换一颗星,30颗星能换2颗星。)
过渡: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一座聪明屋,你们敢闯吗? 2.(1)出示115页第一题。
(2)老师说题意。
(3)学生交流。
(4)汇报。(把三角形换成三个正方形。)
( 使学生对等量代换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你们闯过了聪明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其实早在1700年以前,就有一个和你们一样聪明的小朋友,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了大人们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生答)
3.(1)边讲边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大臣们说:“称一称吧。”可是大象太重了,把称称坏了。怎么办呢?这是七岁的曹冲说:“我有办法了!”他让人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看船下沉了多少,就在船舷上划条线,把大象赶回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为止,这样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了。
(2)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高明的办法吗?用什么代替石头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
(3)生思考后汇报。(用人代替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
(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从而也了解“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来源于生活,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拓展活动。
1.收集每组获得的青苹果数,然后分别换红苹果和神秘礼物。 2.送神秘礼物。
老师寄语。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11
《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8-89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测量长度的过程,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测量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我们在认识米和厘米时都用到了一个工具就是尺。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尺有哪些?(课件出示各种尺)
二、介绍方法
1、你能用手势告诉我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划的时间,注意观察找出不同的、相差较大的来进行对比。
2、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对物体的长度做出估测,古时候
的人没有尺,就用这种方法来测量物体,我们看看他们都用了什么? (课件出示各种测量方法)
3、像这样一庹、一拃、一步……都是他们常用的,甚至到现代有一些我们也常用。
工人师傅要给讲台铺地毯,可是不小心把皮尺丢在了路上,今天我们就来帮助他解决讲台有多长的问题?(板书:讲台有多长?)
三、小组合作
想一想,我们可以借助身体的哪一部分来帮助工人师傅测量讲台的长度?
1、你想测量身体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师提问)
2、同桌合作,来测量。
3、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
(学生测量后汇报自己的数据,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测量的数据不同呢?我们选哪个数据来记录呢?
四、
1、测量课桌的长度
现在先用我们身体上的“尺”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你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长。
小组讨论:你想用什么当“尺”。
一个这样的“尺”够吗?请同学们来帮帮你吧? (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当尺进行测量)
2、测量讲台的长度。
估计一下讲台有多长?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选择什么当“尺”比较合适。 (学生在讲台前由老师带领进行实际操作) 师:我来帮忙行吗?为什么不行?
五、
板书学生的测量数据
讲台的长大约(
)厘米
(
)米
那么我们这样测量出的数据只是一个近似数据,我们请出一个工具来帮我们一下,(出示皮尺) 实际测量,板书(
)米
六、总结
虽然我们用身体当尺进行测量出的数据不准,但是它已经很接近准确的数据了。
七、
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看着大家还意犹未尽,来说一说你对这一节课的感受吧。 板书设计:
讲台有多长?
肩宽:
大约30厘米
教室长:(
)个(
)长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大约(
)厘米 一拃:
大约15厘米
大约(
)米 一庹:
大约1米12厘米
汇报表格:
一、
我选择自己身体的(
)测量,用(
)来量 测量后的长度大约是(
)厘米
汇报表格:
一、
我选择自己身体的(
测量后的长度大约是(
汇报表格:
一、
我选择自己身体的(
测量后的长度大约是(
)测量,用(
)厘米 )测量,用(
)厘米 )来量 )来量
二、
我用(
)当“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经过测量有(
)个(
)长。
计算一下(只写算式,不计算结果)
经过计算讲台大约长(
)
二、
我用(
)当“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经过测量有(
)个(
)长。
计算一下(只写算式,不计算结果)
经过计算讲台大约长(
)
二、
我用(
)当“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经过测量有(
)个(
)长。
计算一下(只写算式,不计算结果)
经过计算讲台大约长(
)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12
《量一量》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红沙河小学 樊新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
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长短直尺、卷尺、三角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粗?××有多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13
篇1:第十二周 红绿小人 第十四周量量影子有多长 第十六周生日月份猜猜猜
第十二周 教案:红绿小人
活动目标:
1、学会分辨身体各部位的左右,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2、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红绿两种色纸的小人、各种用具图片、“左、右”字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分辨身体各部位的左右
难点:能将左右延伸到生活中的事物
活动过程:
一、说说辨辨:(价值分析:通过说说辨辨,尝试区分自己身体上一些部位的左右。)
1、老师先在左手上带手环:这是哪边的手?
——出示“左”字
那右手在哪里?
——出示“右”字
2、师:在我们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有左右的?
这些身体部位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激发幼儿大胆地讲述并演示出来。
小结:原来身体各部位的作用真大,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身体。
二、制作红绿小人:(价值分析:通过红绿小人,进一步感受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并了解左右手的分工。)
1、师:看看老师带来了一个奇怪的人,他叫红绿小人。看看他的身体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了解一个小人的身体有红绿两部分,红颜色的是右(左)边;绿颜色的是左(右)边。
2、寻找红绿不同的小人肢体,将各部分肢体钉在恰当的部位,然后用即时贴贴上相应的纸剪物品
三、游戏体验:(价值分析:通过游戏活动,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并了解幼儿对作于的区分情况。)
1、游戏:根据出示的“左、右”字或指令、找手中的糖等,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和回答。
2、合作游戏:学跳兔子舞,区分左右。
第十四周教案:量量影子有多长
活动目标:
1、使用同一种材料、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比较影子的长短。
2、幼儿对进行影子测量有兴趣。
3、在活动中教育幼儿互相学习、协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操作任务。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昨天,小朋友在操场上相互帮助画下了自己的影子,请小朋友根据昨
天所看到的影子与物体的相对关系,来操作幼儿用书第7页《找影子》,看看太阳在哪里,找出小朋友和大树正确的影子方向,并把它们圈出来,看谁最棒,做得快又对。
2、教师:小朋友真棒,很仔细地找出小朋友和大树正确的影子。下面,我们一起到操场去学习测量影子的本领好吗?教师带领幼儿到操场尝试测量。
二、活动指导
(一)尝试测量影子。
1、选择测量工具。
2、测量影子。
教师:找到自己昨天画的影子,量一量影子多长?再和你的朋友量的结果比一比。
3、交流。
幼儿交流测量影子中的问题。如:在测量中幼儿不会首尾相接地进行测量,幼儿对不同工具测量的结果比较时产生了问题等。
(二)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1、教师请在活动中用小棒首尾相接测量影子的幼儿重现测量过程。
2、教师:为什么他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一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量。
3、展示用绳子测量的方法。
(1)教师用绳子进行测量。
(2)教师:我用绳子进行测量和你们用小棒量,结果一样吗?(不一样)
(三)比一比
1、教师:与使用同样测量工具的朋友比一比,看看谁的影子长,谁的影子短。
2、教师、小朋友在测量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如:发现自己比别人高,为什么影子量出来比别人短?
3、教师:昨天画的影子和今天画的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昨天和今天的时间不同,明天同一时间再来画影子。与今天的影子比一比看看影子是不是一样。
三、活动结束
1、教师简要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了解了首尾相接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协作,做得很好,今后继续发扬。
2、结束课时,组织幼儿回教室。
第十六周教案:生日月份猜猜猜
活动目标:
1.口算加减算式题,知道不同的加减算式题会有相同的得数。 2.在游戏中了解同伴的生日,有关注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全体幼儿的生日月份汇总背景图。
2.教师照片及得数为其生日月份的加减算式题卡,幼儿照片及得数为幼儿生日月份的加减算式题卡。
3.计算版、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猜老师的生日在几月份
1.了解生日月份汇总图里的个数字代表了一年中的个月份。 2.猜猜两位老师的生日密码
小结:陆老师的密码是两个数字相加的“加法密码”。
赵老师的密码是两个数字相减的“减法密码”。
二、猜猜朋友的生日在几月份
老师这里有许多小朋友的生日密码卡,请每个孩子选择一张,只能选朋友的,不能选自己的。
1.破解密码后贴到相应的月份后面。 2.汇总朋友的生日月份。 3.哪个月过生日的孩子最多?
4.哪个小朋友和老师在同一个月里过生日的? 小结:同样是这个月的生日,可是他们的密码(算式题)却可以不一样。相同的一个得数,可以编制出不同的算式题。
三、猜猜我的生日是在几月份。
1.大家一起为“我”的生日月份编制密码,进一步体会同一得数课编制不同的加减算式题。
2.孩子们为自己的生日月份编制密码。
孩子们编制算题(计算板上操作)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验证孩子的密码编制的是否正确。
四、活动延伸
尝试为自己的生日日期编制密码。
篇2:幼儿教案
教 案
量量影子有多长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引发幼儿对探索影子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绳子、小棒、粉笔
活动过程:
一、画影子
指导幼儿在操场上相互帮助画下自己的影子。
二、量影子
请幼儿从各种测量工具中选择一种,量一量自己的影子有多长。
三、比一比
1、幼儿与使用同样测量工具的同伴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影子长、谁的影子短。
2、幼儿互相交流测量结果时发现问题。(如:幼儿发现自己比别人高,但为什么影子比别人短?)
四、再量影子
1、换一个地方再画下自己的影子。
2、使用第一测量时用的工具,量一量这次影子有多长,和第一次测量的影子的长度比一比。
活动小结:
“量量影子有多长”这个活动源自于幼儿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生成了这个活动,它引发幼儿对探索影子相关问题的兴趣。
教案
(二)
认识蚕豆
一、活动名称:
认识蚕豆
二、活动准备:
蚕豆种子若干,盛器几只(可用碗、盆、盘或大蚌壳等)
三、活动过程
1、把蚕豆分给小朋友玩。
2、老师提问:这是什么?
让孩子们一起触摸,玩弄或将蚕豆轻轻地撒向桌面,听听豆子与桌面碰击所发出的清脆的“滴哩嗒啦”的声音,使孩子感受到蚕豆的种子是硬硬的,有点像小石子,蚕豆的颜色,有的呈灰黄色,略大的一头有一条黑线。
3、给幼儿讲:刚才我们知道了蚕豆是硬硬的,像小石头,其实蚕豆也是有生命的,它在“睡觉”,现在我们来想办法使它醒过来,看看蚕豆是怎样生活的。
4、指导孩子将蚕豆放入盛器内,再倒入适量的水,让孩子们记住蚕豆干瘪的样子,过一两天再观察蚕豆发生了什么变化。
5、过一二天后,孩子们会发现:蚕豆变大了,长得胖乎乎
的。
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孩子观察盛器中的水,是多了还少了,让孩子了解蚕豆是会吸水的,蚕豆把水喝光了,就长胖了。
6、再引导孩子们添加适量的水,蚕豆要喝水,再过几天,蚕豆就会张开“小嘴巴”啦!蚕豆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芽芽”啦!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告诉孩子们“小芽芽”是蚕豆的根,再过天还会有什么变化。
几天以后,在这根的周围又长出一些细小的根,胚芽发育,又长出细小的、绿色嫩叶,孩子们的观察情绪在老师的指导下,兴奋起来。讨论蚕豆长“白胡须”啦,蚕豆长出“绿辫子”啦。
四、活动延伸:
在蚕豆茎叶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数数叶片的数目,比昨天多了几片,叶片长大了没有。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14
教案评价量规
导入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 (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 (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 (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 导入内容(60分) (54-60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相关度高,过渡自然,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48-54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有较高的相关性,能较好地过渡到讲解内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48-36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有一定的相关度,过渡基本自然,能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兴趣。 (36-0分)
导入的内容设计与主题相关度不高,过渡不自然,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态(10分) (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体态语运用得当。 (8-9分)
教态自然,大方。较好地运用体态语。 (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体态语配合计课的语言。 (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体态语配合讲课语言。
语言(10分) (9-10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适中、清楚,有一定的起伏。 (8-9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较好,语言清楚,有一定的起伏。 (6-8分)
语言基本规范,普通话基本标准,语速过快(慢)、语言基本清楚。 (6-0分)
语言有时不规范,不能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过快(慢),有些语言听不清楚。。 合计 总计 教学设计实验评价量规之二―――提问技能评价量规 等级 项目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提问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 (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 (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 (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 提问内容(60分) (54-60分)
问题内容明确,提问方式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恰当,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且分析评价准确,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表扬、批评和鼓励。 (48-54分)
问题内容较明确,提问方式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较恰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分析评价较准确,对学生做出比较恰当的表扬、批评和鼓励。 (48-36分)
问题内容基本明确,提问方式基本上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基本上恰当,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分析评价基本准确。 (36-0分)
问题内容不明确,提问方式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问时机不恰当,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确认和评价。 教态(10分) (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提问时运用的身体语言恰当 (8-9分)
教态自然,大方。较好地运用了身体语言。 (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身体语言配合问题的提出。 (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身体语言配合提问语言。
语言(10分) (9-10分)
语言规范,提问语言区别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变化明显,恰当。 (8-9分)
语言规范,提问语言区别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变化较明显,恰当。 (6-8分)
语言基本规范,提问语言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区别不大。 (6-0分)
语言有时不规范,提问语言与讲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相比,没有变化。 合计 总计 教学设计实验评价量规之三―――演示技能评价量规 等级 项目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演示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 (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 (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 (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 演示内容(60分) (54-60分)
演示的内容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对学生有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匹配。 (48-54分)
演示的内容较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较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对学生有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较匹配。 (48-36分)
演示的内容基本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基本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基本匹配。 (36-0分)
演示的内容不科学规范,演示的时机不恰当,演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对学生没有启发性,演示环节与整体教学活动不匹配。 教态(10分) (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配合演示内容运用了恰当的体态语。 (8-9分)
教态自然,大方。配合演示内容较好地运用了体态语。 (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体态语配合演示 (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体态语配合演示。
语言(10分) (9-10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配合演示内容使用恰当的讲解语言,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8-9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配合演示内容使用较恰当的讲解语言,能够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6-8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配合演示内容使用的讲解语言基本恰当,基本上能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6-0分)
语言有时不规范,不能使用普通话讲课,没有配合演示内容使用恰当的讲解语言,不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合计 总计 教学设计实验评价量规之四―――讲解技能评价量规 等级 项目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讲解技能的教案设计(20分) (18-20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16-18分)
教案写作规范,设计思路较清晰,过程完整。 (16-12分)
教案写作基本规范,有一定的设计思路,过程基本完整。 (12分-0分)
教案写作不规范,设计思路不清晰,过程不完整。 讲解内容(60分) (54-60分)
讲解条理性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对学生有启发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其他教学技能相配合,且过渡自然,讲解
方式与教学内容匹配。 (48-54分)
讲解有条理性,结构较合理,重点较突出,对学生有启发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其他教学技能较配合,且过渡较自然,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较匹配。 (48-36分)
讲解有一定的条理性,结构基本合理,重点基本明确,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有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其他教学技能基本配合,有过渡,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匹配。 (36-0分)
讲解没有条理性,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对学生没有启发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与其他教学技能相配合,过渡不自然,讲解方式与教学内容不匹配。 教态(10分) (9-10分)
教态自然,大方。体态语运用得当。 (8-9分)
教态自然,大方。发较好地运用体态语。 (6-8分)
教态基本自然,能运用一定的体态语配合讲课的语言。 (6-0分)
教态不自然,不能运用体态语配合讲课语言。
语言(10分) (9-10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适中、清楚,有一定的起伏。 (8-9分)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较好,语言清楚,有一定的起伏。 (6-8分)
语言基本规范,普通话基本标准,语速过快(慢)、语言基本清楚。 (6-0分)
语言有时不规范,不能使用普通话讲课,语速、过快(慢),有些语言听不清楚。。 合计 总计 教学设计实验评价――综合技能的评价
200 –200 年第 学期《教学设计》实验课程成绩表 姓名 导入技能(10分) 提问技能(问题的设计、提问的时机、过程是否完整)(10分) 讲解技能(内容讲解是否清楚、正确;层次是否清楚)
(50分) 演示技能
(运用媒体的时机是否恰当,是否配合了讲解的内容)
(20分) 教态语言
(教态、语言使用方面)
(10分) 得分总计 (备注:4个文字教案齐全,每缺少一个教案扣除5分)
角度量教案模板共14篇(人教版角的度量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角度量教案模板(共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