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供大家参阅。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
1、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七、拓展思考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八、作业
1、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唐雎
前倨后恭 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 有智有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傅雷家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情感。
2、研读第一封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学生谈感受。
2、在以前,通讯工具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书信则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译家傅雷,在他的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信,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创设情境。
二、整体感知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封信,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书,是写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第一封信
再次阅读第一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明确: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
⑴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⑵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古战场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4、总结:
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5、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指导学生掌握赏析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小结、谈感受
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先研读下一封信。
五、布置作业
摘抄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沁园春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惟余莽莽惟:只。(2)须晴日须:等到。(3)略输文采输:差、失。(4)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外国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虔qián信镶嵌xiāngqiàn深邃suì
晨曦xī瞰kàn望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3)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2、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祖国》作者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2、《黑人谈河流》的作者是休斯,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星星变奏曲》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朦胧ménglóng覆fù盖冻僵jiāng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2)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2、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江河。
《雨说》
1、作者简介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诗集。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2、读准加红字的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哑(yīnyǎ)襁褓(qiǎngbǎo)
3、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田圃】田园。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耸立】高高直立。
【洗礼】——接受人入教时所举行的一些宗教仪式。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敬业与乐业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旁骛()亵渎()骈进()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断章取义:引证书籍,只取一句或数句,而不顾及全文与其本义。
旁骛:不专心正业,而去追求正业以外的事。
亵渎:轻慢;冒犯。
3、词语积累。
断章取义不二法门旁骛亵渎骈进征引敬业乐群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本文,应该明白作者演说的思路是如何的。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思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
(2)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3)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2、作者为什么主张"敬业"?
作者用朱熹的话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提出"为什么该敬呢"一句设问。作者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人"。于是,他又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3、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论证"乐业"的?
"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重要性时,梁启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这句设问下面,列出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相信任何一个曾经专注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都会有同感和共鸣。
三、问题研究。
1、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3、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达标测试卷及答案 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测试卷
相关热词搜索: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 上册 语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