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精选生物实验教案3篇 生物实验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精选生物实验教案1
目的要求:
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
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作比较。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讨论:
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实验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发达。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提示:
1、你所观察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是相互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发达程度怎样?
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测?
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察来检验吗?如果不能,请你查找资料。
(见课本提供的资料,对你理解鸟的飞行会有所帮助。)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结论是:
表达和交流:
实验三动物的绕道取食
背景
“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在前面介绍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中,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失败的尝试,受到许多次轻微的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动物越高级,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失败”学会绕道取食。当然,也不排除不经过“尝试与错误”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
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就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提出你的探究问题。
你提出的问题是:
作出假设:
你所做出的假设是:
制定计划:
你所制定的计划中,应当包括: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准备适当的食物,选好实验场所,设置障碍等。参考课文插图作为示例。
实施计划:
按你确定的计划进行探究。认真统计一下动物需要经过几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解决绕道的问题?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吗?你的结论是:
讨论:
1、跟同学交流这个探究的过程、结论和结果、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2、你对家养的小动物进行过学习行为的训练吗?它们有哪些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这项探究活动对你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精选生物实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精选生物实验教案3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学习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难点:撰写调查报告。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组要想了解北关市场的各种蔬菜其销售状况,这时我们常用到调查法。
2、当你走进农田,要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应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尝试应用调查法
1、自学教材P7—P9页,结合调查活动,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自学提示:
(1)结合红背景内容,熟悉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
(4)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5)结合P9页讨论题,讨论回答
2、小结讨论,交流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1、自学P9页最后一段,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自学提示:
(1)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
(3)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2、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三、系统总结
四、拓展应用
小明在调查神童山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铁铲将该植株挖出,带回学校请教老师。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简述理由。
五、诊断评价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D、形态结构
3、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订合理的,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调查过程中要,对调查结果要,有时要用。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实验设计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探究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新课改下的生物实验整合点和切入点,构建整合的环境。
搭建优化实验过程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要求:
1.认识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3.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
三、探究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稀碘液(或龙胆紫),水纸。
2、实验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组,共分14组。
3、课时安排:l课时。
四、实验探究过程:
一、实验预习探究提纲:(投影展示,师生切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
2、刮取口腔黏膜时为什么要消毒牙签?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为什么要涂抹几下?吸
精选生物实验教案3篇 生物实验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 初一下生物实验室教学工作总结5篇(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案3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