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最新8篇

时间:2023-08-30 16:49:18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重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具[演示[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学生

  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

  4、练习

  5、小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并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说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会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和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学习难点: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导学内容和步骤:

  一、前置学习:

  欧姆定律的内容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单位:

  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R----电阻---欧姆

  3.欧姆定律中的“导体”指的是 。

  4.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5. 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二、展示交流: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1—3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写解、答;要有公式;要带单位。

  三不:最后结果不准用分数;不准用约等号;不准用除号。

  三、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4题,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归纳:解题步骤:

  1.根据题意画电路图;

  2.在图中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综合运用电学规律列式求解。三种方法(单一法、整体法、比例法)。

  四、达标拓展:略

  五、教学评价:略

  六、教学反思:略。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资源库

  结论: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资源库

  结论: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xx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资源库

  结论: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3、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鸡蛋、硬纸片、铁架台、细线、纸箱、木块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

  新课: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实验: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师提问: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

  (学生回答)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

  3)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

  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要向他们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惯性呢?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1、打棋子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将七个象棋子叠放讲台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个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惯性鸡蛋实验:突然弹击鸡蛋与水杯间的硬纸片,鸡蛋有惯性,不会随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水杯里。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

  教师强调: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外力、处于何种状态无关。惯性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不是力,

  板书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5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

  求:G=?

  解G=mg=×/kg=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重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具[演示[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学生

  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

  4.练习

  5.小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气压强,会计算一个大气压强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并理解生活中人们对大气压强的运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将生活与物理学科联系,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动手和认真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测量的原理。

  【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实验:表演魔术“能飞的液体”。用杯子盛满一杯水,将塑料片盖在水杯子上,将杯子翻转,杯口朝下,杯中水悬空在杯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不会落下,什么力托住了水?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也能产生压强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从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贴在墙上的粘钩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脱落?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猜想各种原因。

  猜想一:用力挤压粘钩使得粘钩粘住不会下落。

  猜想二:粘钩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钩不会下落。

  猜想三:大气压力压住粘钩,使其无法下落。

  再由教师做出猜想验证的范例:如果大气压强是使粘钩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内外压强相等,吸盘便不会再贴在光滑的墙面上。同样,组织学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开一个小洞,杯中的水是否还能悬空?从而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实验探究:大气会不会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底部扎几个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提问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瓶壁上扎上高度不一方向不同的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提问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得出结论:大气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测量大气压强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让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气压强,从实验现象中产生疑问:大气压强如此大,为什么平时感觉它不大呢?为测量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说明测量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播放录像)。

  提出问题:

  (1)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答: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2)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答:真空。

  (3)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

  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4)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

  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110页1。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最新8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写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关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5篇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英语

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11篇(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版本

八年级生物教案【合集15篇】

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案14篇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3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关于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3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八年级第二学期物理教学工作总结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