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教案 篇1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20xx年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 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 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
15 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对比
(详、正) (略 写) (详、侧)
孙权 劝学 —对— 吕蒙 就学 —话— 鲁肃 赞学
(善 劝) (肯 学) (敬 才)
刮目相待
启示:开卷有益
八、教学后记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问文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教学环节如能紧凑一些,将随文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劝学》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劝学》的教案 篇3
课题
《劝学》
课型
文言文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焉”4个文言常用虚词;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力点
1、学习从三个角度对比论述中心的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背诵全文
教育点
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PPT)
师:“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你知道这几句话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吗?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的,是关于学习的诗句。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类似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PPT显示,学生朗读,标记重点):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共32篇,内容异常丰富。他一生“序列著述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论题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笔力浑厚,音节整齐,语言质朴、精炼。
三、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PPT)
中zhōng輮róu砺lì参cān省xíng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跂qì臾yú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小组成果展示:(展台展示)
第一组:通假字
①暴pù已是“曝”的古字②“輮”通“煣”,使……弯曲。③“有”通“又”。④“知”通“智”zhì,智慧。⑤“生”通“性”,资质,禀赋。
第二组: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②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用心一也(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江河)⑤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非蛇⑥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第三组:词类活用①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④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第四组:一词多义
①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②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向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每月十五日)
③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吾尝跂而望矣(连词,修饰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承接关系)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关系)
④于:青取之于蓝(介词,从)而青于蓝(介词,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第五组: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②.省略句輮(之)以为轮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蟹(有)六跪而二螯③.倒装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②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译:(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精神智慧”;“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焉,语气词,“了”。译: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精神和智慧得到提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比喻为帮凶、走狗。“强”读qiáng,强健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地下的泉水。“用心”,“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老师的讲解,自译全文,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六、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一)问题探究:(PPT)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荀子说人要学习,而且要不停止。那么学习什么?荀子也给出了界定,那就是要学习儒家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作者是如何来论述的呢?
生范读第一节
生:作者并没有直接来论述,而是通过青、冰、木来说理。
师:由蓝到青,由水到冰,由木直到弯曲,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条件可以改变,得到提高,由此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提高,成为一个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正是学习的意义。(教师板书: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意义)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设喻。
师:连用五个比喻句,借助自然现象说明一个抽象的到底,这是设喻。(师板书:设喻)
生齐读第一段。
生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教师检查,纠正易错字。如:已、輮、有、槁暴、砺、己、知。
(二)研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的论证和第一段有什么相似的之处?
(学生默读)生:仍然是用设喻来说理。
师:找出比喻句并翻译。
学生展示,补充。
生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略)
生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略)
生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略)
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略)
师:连用四个比喻句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译)
师:借助外物,可以使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声音更强,走的更远。人的本性没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在于能借助外物来弥补不足,取长补短,改变恶的性情,达到另一种境界。
(教师板书:弥补不足,学习的作用。)
学生自读第二段,背诵。
师检查背诵。(抽查,强调抓住比喻句来梳理思路纠正易错字。如:臾、跂、致、生。)
(三)研读第三段:
师:人要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应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1:要认真学习
生2: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精神
生3: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生4:要不断的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5:多读书,读经典著作,让自己更加有教养:
生-----------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有道理,好的学习方法确实可以事半功倍,荀子在《劝学》里又给了我们哪些思考呢?
生范读第三段
教师提示:其他生标画出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
生展示自己画出的语句(略)
师:开头四个比喻句,(学生齐读)这四个句子强调的是什么?
生:积累
师:你有哪些积累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谈自己的做法。如:积累好的语段、名言警句等)
师:不这样做会怎么样?
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要做好积累,还应该怎么做?
生:要坚持。
师:作者是如何来论述的?
生齐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金石可镂。”
师:这里仅仅是用了设喻来论证吗?
生:还有正反对比。
(师板书:对比)
师:有了积累和坚持还不够,我们来看最后一组比喻:“蚓无爪牙之利------”
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生翻译(略)
师:注意把握这个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其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作者借助蚓和蟹来告诉我们学习还要专一。只有专一,才能做好事情。
学生再读全文,背诵。
小结:
本文是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但读来却不枯燥乏味,正是因为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有一下几点特点:(PPT)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七、跟踪训练(PPT)
①.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òng)
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
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
D.须臾(yú)镂刻(ló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
②.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横渡)
③.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D.然而不王者
④.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B.②③C.②④D.①③
⑤.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
A.①②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⑥.《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
八:布置作业(PPT)
1、完成相关练习题
2、背诵全文
教后记: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把握和处理上有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中适当降低难度,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解决基础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对重点难点问题给予解答,这样更有针对性。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提前布置下去,在预习中积累一部分。小组成果展示中补充自己没发现的。安排课下继续整理并积累。
朗读,仍然是学习语文的法宝。结合本篇文章采用设喻说理和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以及排比的使用,安排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收获。
《劝学》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齐读此词,导入新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诵读课文,品评人物
(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在自由朗读后,挑战无标点而读)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生挑战后,明确停顿,再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根据情景,补充对话。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揣摩语气。
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曰:“ 。”(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曰:“。”(蒙乃始就学)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齐读课文,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提示:
初,权谓曰:“卿今掌事,不可不学!”
蒙军中多务。
权曰:“孤卿治经为邪!
但当,见耳。
卿言,若孤?
孤常,自以为。”
蒙乃。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非复!”
蒙曰:“,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肃遂拜,而别。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
“刮目相待”后,请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想象鲁肃有何表情、动作、语言?这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畅谈感受
1、请用“伤仲永,我悟到蒙,我懂得。”的句式,谈
谈学习了《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感受。
2、教师明确
《劝学》的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机动的写作特点。
教学假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懂得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懂得其意义和用法,接着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考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懂得,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已,结束,学习不能够结束,不能够放松,不能够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解释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解释学习能够使人提高自个儿、转变自个儿。)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解释学习能够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解释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能够已”。
第3段:解释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3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运用学习、运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运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运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运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啥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本事,擅长运用处界条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个儿,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能够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释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对照,解释学习必须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来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能够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安排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答复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地方,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润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因此”。)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劝学》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板书】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自己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①②③④
坚持⑤⑥⑦⑧
专一⑨⑩
《劝学》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2、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同学们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讲到了学习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运用的论证手法又是什么呢?
明确:比喻论证。
登高博见;臂见者远;声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
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不足。
总结(和“人”联系到一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同学们将自己在第三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明确:风雨兴焉。“焉”释为“这里、此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一个表承接的连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锲而舍之。“锲”意为“雕刻”。“而”是一个表假设的连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为名作动,“向上”、“向下”义。
用心一也。“用”意为“由于、因为”。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的连词。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判断句。
4、这一段阐述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有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用的是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呢?
明确: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大海 —— 贵在积累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专心致志
三、总结:
课文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法,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面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生动形象、明白晓畅,论证严密,不愧为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劝学》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劝学》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过程方法
1、利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背诵、默写
情感态度
价值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初通文章大意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弥补不足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青出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
輮木为轮
改变自己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教学主案(教学内容)教学辅案
(教学方法、手段、活动)
一、导人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一句话让我们有了一个总体印象,接着第二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发展人的能力,那么接下来本文怎样进一步展开论述呢,就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余下部分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研习第3段
实词
须臾之所学:片刻
跂而望:提起脚后跟
博见:广
闻者彰:清楚
假舆马者:借助;凭借
致千里:到达
绝江河:横渡
虚词
跂而望:表修饰
而致千里:表转折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
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性
古今异义(古/今)
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
假舆马者:借助、利用;不真
绝江河:横渡;断绝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
实词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
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词类活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特殊句式
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式
本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五、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劝学》的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我考一考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有奖抢答赛。老师会在幻灯片上显示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的文言知识,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的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劝学》的教案(精品12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