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语文》优秀教案9篇(小学优秀语文教案设计),以供参考。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天鹅的美丽、可爱,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渗透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环境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图片,能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天鹅的美丽、可爱。
教学难点:体会孩子们对天鹅真心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有关课文内容的天鹅图片及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天鹅吗?在哪儿见过?什么样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你们现在想见一见吗?
(设计意图:以天鹅为话题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唤起学生已有对天鹅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出示课件(天鹅的图片):看着眼前的这两只天鹅,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什么样的天鹅”吗? (出示:( )的天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天鹅有更形象和客观的了解,并学会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学生边读边思考:天鹅是怎样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第二自然段,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所感染,激发学生有更强烈的情感去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边放课件边叙说:天鹅们一会儿在水上跑来跑去,一会儿飞上天空,一会儿又到岸边去走一走,时间过的真快,太阳就要下山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湖面上,也洒在天鹅的身上,吃饱了的天鹅又在干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听边欣赏天鹅的美丽图片,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欣赏天鹅的同时感受到时间流过的过程,为后边课文理解孩子喜欢天鹅做好铺垫。)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便读边思考问题。
2、指生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3、看课件理解:
①找一找:第一幅图:这些天鹅在干什么?(在岸边散步)
第二幅图:这些天鹅在干什么?(在水上轻轻地滑行)
②问:你们怎么知道是“滑行”?什么是滑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从图中找答案:滑行就是慢慢地向前游。)
(设计意图:在本自然段中,“滑行”一词的理解是个难点,借助直观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自己去感悟“滑行”的含义,这样的理解一定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深刻的。在这个观察与感悟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借助图片信息自读自悟的能力。)
③对比两幅图理解:为什么说“那些滑行的天鹅如同一只只美丽的小帆船。”?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喻句,通过两幅图的直观对比,使学生非常形象的认识到天鹅与小帆船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明白为什么说天鹅如同小帆船。)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看课件(缺少词语的第四自然段):指生把缺少的词语填上。
(设计意图:加深对“躲”、“悄悄”、“尊贵”词语的感悟,为指导有语气的朗读和下面的质疑做好铺垫。)
3、学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躲”在芦苇丛中?为什么要“悄悄地看着”? 为什么把天鹅称为“尊贵的客人”?
(设计意图:从词语入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4、学生解疑,从中感受孩子对天鹅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课文:
1、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的读一读。
3、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选择,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有感情的朗读,并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读能力。)
四、作业:搜集有关天鹅的知识。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2
教材分析: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二册教材修订后的新增篇目,在教材中被安排在第二组,属略读课文。全文向读者介绍了宋庆龄和保姆李燕娥之间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宋庆龄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真诚平易对待他人的优秀品质。文章截取了她们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断展开叙述,语言朴实,内容生动,感人至深。教学中应抓住她们之间的身份差别,体会人物语言、行为,进而理解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自读点拨拓展感悟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和作者柯岩。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体会宋庆龄尊重爱戴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
2、抓住人物的具体事例和具体表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自主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审题激疑,感知内容。
1、你听说过宋庆龄这个名字吗?对于她你了解多少?(关注学生认知基础,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2、你了解宋庆龄的保姆吗?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自由谈话,有意识地引发对比,在伟大与普通的对比中,激起学生疑问,引导学生从题目的理解中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读书质疑,学读定向,自主研讨,交流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地对话,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针对学生读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理解。教师可以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参考性题目,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如:(1)“晋谒”“搭讪”“绝口不提”“显赫”的意思。
(2)李燕娥对敌人的利诱,为什么都能一一拒绝?
(3)通过读文和课下搜集的资料,你认为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
(4)你认为,宋庆龄和保姆之间和谐融洽的关键是什么?
(尊重学生的读书方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汇报交流,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人物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与启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讨论进行相机点拨。
三、拓展理解,加深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宋庆龄,加深对人物精神境界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收获,联系现实及自身谈感受。
四、实践活动,指导课外学习。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成一篇读后感。
2、读读柯岩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和
充满同情
宋庆龄多次夸赞保姆
伟大人物悉心照顾普通百姓
设计墓地
尊重爱戴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3
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角色的转变,实现文本对话,在互动交际中体会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表面,不唯一”的道理。
2、通过对教材的延伸拓展,体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通过“导入激趣”、“人机互动”等环节的设计,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内容,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文本对话,在交际中体会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表面,不唯一”的道理。
2、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让我们边看边听,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1)
画外音:
凤凰:我们鸟王国要评选劳动模范了,大家说选谁呀?
鸟1:我推荐猫头鹰当劳动模范。
鸟2:对,我也同意。
鸟3:为什么推荐猫头鹰呢?
鸟1:因为他是田园卫士,捕鼠能手,所以应该当劳动模范。
鸟合:对,我们都推荐猫头鹰当劳动模范。
凤凰:嗯,虽然大家都推荐了猫头鹰,但是为了公平、公正,我要派乌鸦和麻雀去调查一下,看看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
2.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呢?老师给大家几种选择,请同学们拿起遥控器选择一下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a出示题目,学生选择
(课件2)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呢?
①当然能当②就它能当③调查后评④不能当
b明示选择结果
c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答案,没关系,让我们在学习中解决。下面我们就先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己出声音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确。
(三)指名读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选读第几自然段,在他们读课文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①听一听他们是不是把字音读准确了。
②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谁?
2.(课件3)学生读书,按自然段出示课文原文,发现问题纠正读音,请读错的同学再读一遍。
3.理解“耻笑”的含义
①.刚才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发现一个词语,我都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你们能不能帮助我理解一下。
②(课件4)出示课件,“耻笑”中的“笑”在文中指什么?下面哪个意思更准确?
如果让它当劳动模范,会损害我们鸟国的`形象,让外国耻笑。
(1)“笑”指声音和表情。(2)“笑”指心里的想法。
③学生选择
④明示人数。
⑤请学生谈理由。
⑥再次选择(课件5)
4.解决读书前的提问
①(课件6)课文中主要写了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凤凰猫头鹰乌鸦麻雀”
②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推荐劳动模范调查
③你能用上这七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提示,要把这些词语都用上)
④故事的结果怎么样呢?你们想不想也参加这次调查,看看结果怎么样?
(四)转换角色,学习课文。
1.学生自选角色,变换角色。
扮演乌鸦、麻雀、猫头鹰的分别起立,明确自己的身份。
2.师变换角色,发布命令。
①乌鸦和麻雀,请你们分别读一读自己说的话,做好准备,一会儿向我汇报。
②猫头鹰,请你把乌鸦和麻雀说的话都读一读,想想它们的汇报,你满意吗?(学生读书)
3.乌鸦汇报
①请乌鸦汇报
②出示句子。(课件7)这样一个懒汉,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反问句)
③你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
④那你们就再汇报一遍这句话,告诉我和其它鸟儿,猫头鹰不能当。
⑤指名多读几遍。我听出来了,你不同意。
4.麻雀汇报
①请麻雀汇报。
②我听出来了,你们也不同意。
③你们不同意的理由跟乌鸦一样吗?
④哪只麻雀再出来汇报一遍。
⑤我听明白了,你们也不同意。
5.表示不满,再次发布命令。
①我对你们的这次调查,可不太满意。
请乌鸦起立a猫头鹰在夜晚干什么?你调查了吗?
b你们的调查存在什么问题?
板书(要全面)
请麻雀起立:a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呢?
b我说的话什么意思?
c我不需要你们回答。我也指出了你们在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呀!
板书(不表面)
②乌鸦、麻雀,你们说怎么办?
③我发布二号命令,“你们再去调查!”
(五)拓展延伸,进行交际。
1.现场调查猫头鹰
请猫头鹰到前面,乌鸦、麻雀进行采访。
我们的评选要公平公正,不能只听猫头鹰自己介绍自己,怎么办?
2.人机对话,调查邻居。
(课件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要多方调查,才能准确判断,乌鸦、麻雀,你们快向邻居调查吧。
根据学生的问题点击课件,回答问题。
3.观看实景录像(课件9,加解说词)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说怎么办?
(观看猫头鹰夜晚捕食的录像)
4.最后判断,再次汇报。
①我们听了猫头鹰的介绍,又调查了邻居,还亲眼看到了猫头鹰捕鼠的情景,你们说经过这样的调查,猫头鹰能头劳动模范吗?
②回应问题:对了,刚才谁选择了“调查后评”和我的想法相同,大王,我就是这个意思。
③这回你们都同意猫头鹰当劳动模范了,不过可不能这么汇报,(课件10)请你们用“猫头鹰”和“劳动模范”两个词语,并选择下面的标点符号说一句话,表达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
句号(。) 感叹号(!) 问号(?)
a选择b练说c汇报
5.通过猫头鹰当劳动模范,请到台前交际。
①你们当上劳动模范了,有什么要对大家说。
②乌鸦麻雀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让猫头鹰回答谁问得好,请你来颁发奖章。
③凤凰提问,别的鸟能当吗?
刚才有谁选了就它能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吗?看来当劳动模范的人选不唯一。
(板书不唯一)
④请你们推荐其它鸟。
(课件11) 谁能(干什么),怎么不能当劳动模范呢?
6.评价大王
①给大王提提意见
②下次竞选大王
四、板书设计:
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
要 不 不
全 表 唯
面 面 一
【教学反思】
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大赛,对我来说,无论是备课能力,还是上课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反思这节课,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1、更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含义。课堂教学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的一部分。越是来自生活的东西,越会得到学生认同,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参与。课文《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这篇课文的内容就来自生活,我借助教材,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来扮演,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参与表演。通过“汇报、再次调查、讨论、颁发奖章”等环节,再现生活的内容,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际中,拉近了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自然对所学的内容有所感悟。
2、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开发教材,才能真正地用活教材。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教材为我所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设计了让学生进行“再次调查、最后进行颁奖”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表面,不唯一”的道理。
3、信息技术要为语文学习服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发挥展示、呈现等功能。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利用教学课件“激趣导入”的环节,设计了“人机对话”的环节,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反思这节课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应该注意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及时调整,顺学而导。在这节课上,当我与学生交际的时候,感觉引导的不够到位,评价地不够及时。今后应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4
《掌声》一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两次掌声中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变得活泼开朗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关爱,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人人要懂得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这些道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经验不足,情感体验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掌声,以掌声感悟小英的情感变化,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掌声的深层内涵。
一、以两次掌声,感悟小英的情感变化
课文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时,我先从重点段切入。开课时,我先问学生:课文中的掌声是谁给谁的?(板书:小英)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分别在什么时候给的?随即出示第四自然段,分别划出两次掌声的有关语句,接着围绕第一次掌声,同学们在怎样的情况下给小英的?展开学习、讨论。首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13自然段,可以大声读、轻读、默读,也可与同桌合作读或边读边用笔圈圈划划。自学完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或自己的话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分组试讲,基本上都能完整地回答。生:因为小英从小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一次演讲课,她很不愿意上台演讲,但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上台了,所以同学们要把掌声送给她。师:那么后来教室里又怎么会响起第二次掌声呢?学生再读第四段后,自然会从中找到答案。生:因为小英讲的童年故事十分动人,普通话也很好,这是同学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同学们又给了小英第二次掌声。师:掌声热烈、持久,面对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微笑着走下讲台。
演讲前小英是怎样走上讲台的呢?这时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小英是犹豫了一会儿再走上去的。小英是慢吞吞地走上去的。小英是红着眼圈走上去的。接着学生的发言,老师即说:对呀,小英刚才是眼圈儿红着走上讲台的,现在是微笑着走下讲台的,可见小英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谁能通过朗读,把小英的情感变化表达出来呢!接着让学生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以情感变化,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两次掌声使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小英原来是个怎样的人,现在变成了怎样的人?再让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明白小英原来是个忧郁自卑的孩子,现在变得活泼自信了。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板书:忧郁自卑、活泼自信)。师:我们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小英原来是忧郁自卑的?引导学生再联系13段,找出有关语句来理解。生: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小英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孤独。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表示小英怕别人嘲笑她,瞧不起她。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中可以看出小英紧张、害怕的神情。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说明小英开始拿不定主意,极不情愿上台的样子。师:刚才大家从小英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看出小英原来确实是个忧郁自卑的孩子。现在又从哪里看出小英变得活泼自信了呢?生: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师:就这些吗?小英可能还会参加哪些活动?生:画画、下棋、郊游、劳动师:从此以后,小英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会参加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
又如: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师:注视就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着,同学们的注意力那么集中地看着小英,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要是你们是小英的同学,你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生:小英勇敢些,不用怕,相信你会成功的!小英,你一定要自信,我们支持你!小英,你终于走上讲台了,祝你成功!师:小英在同学们的期待、鼓励、信任的目光中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当她结束演讲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时此刻,小英心里有许多话想说,可是,她太激动了,什么话也没说出来,你们能帮她说出来吗?要是你们就是小英,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生:谢谢大家的掌声,是同学们的掌声鼓起了我的'勇气。谢谢大家对我关心、鼓励。
我永远忘不了这掌声,我非常感谢这掌声。小英没有用语言来表达对同学们的感谢之情,而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们完全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情感变化中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以人物的心理、领悟掌声的深层内涵。
掌声是那么神奇,它能使人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它能改变人的性格。所以小英非常感谢这掌声,也永远忘不了这掌声。是啊,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接着问学生:你们需要掌声吗?特别在什么时候?生:在我没有自信的时候。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我取得进步的时候。在我获得成功的时候。师:当别人给我们掌声时,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当别人与我们一样需要掌声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你们想把掌声送给谁呢?为什么?接着出示句式训练:我想把掌声送给_____,因为______。生:我想把掌声送给老师,因为老师工作十分辛苦。我想把掌声送给爸爸妈妈,因为他们把我从小养大很不容易。我想把掌声送给残疾儿童,因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关爱。我想把掌声送给环卫工人,因为他们美化城市,使我们能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训练完后,接着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课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段,所以在教学时,我也强化了对此段的理解,突出了中心。然后进行小结: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掌声的深层内涵,它不光是拍手、鼓掌的表示,它还包含着对人的____________?学生根据自己的发言分别上台板书: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附板书:
掌声
小英
忧郁自卑
活泼自信
鼓励
支持
尊重
信任
关爱
最后归纳板书,深化中心。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要懂得正确地看待自己,对自己的缺点、不足,甚至是缺陷,不能忧郁自卑,要鼓起勇气,活泼自信地面对生活。同时也要正确地看待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宽容别人,关爱别人。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看着屏幕上的歌词,学唱《掌声响起来》这首经典歌曲吧!
大家在掌声中、歌声中结束了本堂课的学习。两次掌声把学生引入了文本,贴近了角色,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感悟揣摩领悟掌声,使学习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相信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做人。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 一 册:《d t n l 》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声母d t 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d t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习读带调音节和拼音词。
教学重点
1.学会4个声母d t 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d t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习带调拼读音节,练习直呼音节。
教学难点
1.掌握d t n l的音和形,尤其是n和l的读音要区别开来,通过文中的表音表形图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强化记忆。
2.练习d t nl与a e i u ü拼音,指导学生练习直呼音节。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拼音卡片若干 3课时
生活中有哪些字是带这些声母的?你能用这几个声母拼出哪些音自主学习思考
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d t 两个声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d t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一备预设 二备调整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声母:b p m f,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什么?(声母)声母一般都站在音节的最前面。
2.认读韵母卡片,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为什么?(单韵母)
3.复习带调音节
二、揭示新课内容
1.引导看情景图。
(1)出示幻灯片。
(2)讨论
①图上画了什么地方?
②图上有谁和谁?
③他们正在干什么?
④孙悟空的表情怎么样?
⑤哪吒心里会想些什么?
(3)小结图意。
哪吒和孙悟空战了几个回合后,哪吒敌不过孙悟空,败下阵来。哪吒心里想:他的本领特别大!悟空见哪吒逃跑了,乐得哈哈大笑。
2.引导语境歌。
(1)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都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
(2)边学语境歌,边出示拼音卡片:d t n l
(3)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4个声母。
三、教学声母d和t
(1)教学d的读音。
①出示座钟笔筒。
讨论:图上有什么和什么?
②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字母的样子,就有点像连到一起的座钟和笔筒。出示声母d。
③教师范读三遍。
④领读,齐读,指名读。
(2)教学d的书写。
①d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母有点像?
与b区别。指名说说不同的地方。
(b半圆在右下,d半圆在左下)
②谁能想个顺口溜记住d?
(座钟笔筒d d d 或反写6字d d d 或b字反写d d d )
③请小朋友看看书上d的写法。
谁来说说d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指导笔画。
④d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有头向上升,有尾向下拖,没头没尾中间坐” 的顺口溜)
⑤学生在书上描红。
2.教学声母t。
(1)教学t的读音。
①出示模特图,指名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出示声母t。告诉学生:它和模特的“特”的读音有点像。
③教师范读t。
④指名说说读t时要注意什么?
⑤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2)教学t的字形和写法。
①指名观察图画,说说怎样借助图画记忆。
(t的竖像模特的身子,弯部像模特拖在地上的裙子,一横就像摸特的首饰) ②t和f比较。
③启发学生自编顺口溜。
④自学t的写法。
⑤检查自学情况:t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t有两笔,先写竖右弯,再写短横)
⑥我们在四线格中怎样写t?
⑦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教学 d t与a o e i u 相拼的音节
1.出示:da de di du
ta te ti tu
指名逐个拼读,直呼,教师注意纠正读错的音。
2.学生自由试读,标出有困难的音节。
按顺序读,指名读。
五、课堂巩固
1.幻灯出示:
d—a→ t—a→
d—e→ t—e→
d—i→ t—i→
d—u→ t—u→
同桌之间互相拼读
2.<习字册>练写d t,老师再次提示正确的书写笔顺
六、板书设计
d t
da de di du
ta te ti tu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声母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一备预设 二备调整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小组竞赛,比比哪组学生掌握得好。
2. 接读顺口溜:(说得好的奖小红旗。)
座钟笔筒d d d
时装模特t t t
二、教学声母n 和 l
1.教学声母n。
(1)教学声母n的.读音。
①出示哪吒出关图。
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②出示“n”。告诉学生:这个字母和哪吒的“哪”读音有些相像。 ③教师范读。(师边走边读,以便让所有学生都有个初步印象。) ④教师再次范读,学生体会。
⑤领读,齐读,指名读。
(2)教学n的字形及书写 。
①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n?
②自学书写方法。
③指名到黑板前写n,师生共同评议。
④学生在书上描红。
2.教学声母l。
(1)教学l的读音。
①出示小丑表演图。
图上画了什么?这位演员表演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②出示声母l,告诉学生这个字母的读音和快乐的乐有点像。 ③教师范读l。
④范读,领读,“开火车”读。
⑤比较n和l的发音方法。
(2)教学l的字形和写法。
①启发学生说说l的记忆方法。
②要求学生自编顺口溜:一根小棒l l l;心情快乐l l l。 ③讨论:在四线格中,l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④学生在书上描红。
三、教学n l与单韵母a e i相拼的音
1.出示:na ne ni
la le li
2.学生自由拼读。指名逐个拼读 。
3.要求学生用支架法练习拼读。
4.自由练习拼读,指名按顺序拼读,打乱顺序拼读。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ā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相提并论”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积累并学会运用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导入
1、从前,过往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罐,另一个是铁罐。(课题板书,并出示图片)
2、读课题,陶罐和铁罐都是什么用的?
3、教学多音字:“盛”当表示“放东西”含义时,读chéng。 二、自学课文并检查
1、陶罐和铁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大声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读课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开始铁罐瞧不起陶罐,后来陶罐被当成宝贝,铁罐却消失了)
三、朗读对话,体会神态
1、写铁罐看不起陶罐的是哪几段?
2、读1至9段,找出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3、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读好课文、读好对话的秘诀,就是找到提示语,找到表示表情、态度的词语。表示表情和态度的词语叫“神态”的词语。
4、快速阅读1至9段,找出神态的词语。
思考并讨论:你觉得铁罐像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傲慢、轻蔑、恼怒)
5、表演:这些神态谁表演的最像。
6、这3个神态的词语能不能互换顺序?为什么?
7、读出越来越生气、越来越蛮不讲理的语气。
8、陶罐呢?他是什么神态?(板书:谦虚、争辩、理会)
9、陶罐争辩什么?他懦弱吗?
10、读出谦虚但并不懦弱、坚定的语气。
11、你们看,找对这些表示神态的词语,对话就读好了。只要根据提示语,找到感觉,带上表情,课文一定能读好。
12、读了对话,“奚落”这个词语意思知道了吗?(用很尖刻、很难听的话,去嘲笑、讽刺别人)“相提并论”呢?(两样东西好坏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比较)
1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体会性格
从这些对话和神态中,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一只怎样的铁罐。(板书:盛气凌人、傲慢无理、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谦虚有礼、坚定、有志气、据理力争)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10段,感受事物的变化
1、时间飞逝,时代起了什么变化?读第10段。
2、覆灭是什么意思?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正是我们上一课学的道理)
二、朗读对话,体会不同的结果
1、一只骄傲的、盛气凌人、瞧不起别人的铁罐和一只谦虚有礼但并不懦弱的陶罐,结果一样吗?读11至17段。
2、用自己的话说他们两个的结果:陶罐被人发现,仍然光洁、美观、朴素,很有价值,被当成了宝贝;铁罐却不见了。
3、铁罐哪里去了?(生锈腐烂了)
4、上节课,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读好对话的秘诀,怎样才能读好对话?
5、马上边读边找到神态的词语(惊讶、兴奋、高兴)。
6、表演。
7、读好对话。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积累本课表示神态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耐心、语重心长、亲切……)
2、看图,编写童话。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八、入、大、天4个字。认识王、足、口、讠、亻5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为即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加油.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准备:
1、游戏用品准备。
2、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生活中的好朋友,你认识他们吗?
(出示球)
2、指名说一说你认识那些球
3、学习球指名说一说怎么记。
过渡:各种各样的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那么小朋友知道球是在什么地方玩吗?
板书课题,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对了,在操场上让人想到很多运动,同学们很快乐。那么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让别人听到快乐。好吗?
二、看图说话,学习生字
过渡语:操场上有许多活动,我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谁能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体育活动?
1、生回答完,教师以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情况。)
2、再领学生读一遍。(不读拼音)
3、好了,图上的体育活动,你们都说出来了,请读这些词语,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指着图说话。
3、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由拼拼读读,圈出是生字多读几遍
4、检查生字
同学们真棒,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读了。我们做你演我猜的游戏。
(拿一张词语卡片,小朋友先认一认,然后用动作演一演,让老师猜猜是那个词语)
三、分类识字。
1、那么多有趣的词语都在小组长的.信封里。请小组一起动脑筋给这些词语分类。
2、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3、结合回答引导识记
(1)打、拍、拔都用手所以是提手旁,那么小朋友猜一猜还有那些字是也是提手旁的
跳、跑、踢跟什么有关,再猜一猜那些字也是足字旁的。
小结:有提手旁的字和手的动作有关,跟脚有关的运动通常有足字旁,足字旁是由足变化而来的。当他做偏旁的时候腿一缩,多有礼貌。
(1)上面这样的字我们除了可以加动作记还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记如:提手旁加丁
板书:手
足
拍
踢
打
跳
拔
跑
六、学本课的儿歌。
七、指导书写:八、入
1、让学生比较八和入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
八、介绍08奥运会,进行积极锻炼身体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介绍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听范读
⑷个人自由朗读。
⑸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
⑶耘田:在田里除草。
⑷绩麻:把麻搓成线。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
⑺供:参加。
⑻耕织:耕田织布。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9篇(小学优秀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9篇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评价意见
★ 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心得体会8篇(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
★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小学语文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4篇(小学语文一年级工作总结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