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3篇(鸿门宴教案中职)

时间:2023-10-31 10:39: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鸿门宴》教案3篇(鸿门宴教案中职),供大家阅读。

《鸿门宴》教案3篇(鸿门宴教案中职)

《鸿门宴》教案1

  鸿门宴[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融司马迁广博的学识、横溢的才情、卓绝的思想、独特的审美于一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对后世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史记项羽本纪》将秦汉历史转折时期,一个悲剧英雄鲜明的个性和一生成败的始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作者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揭示了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的悲剧性性格及其失败的必然性。而刘邦能化险为夷,与他知己知彼、知人善任、果敢坚决的性格优势密不可分。宴中人物众多,形态迥异,栩栩如生。矛盾此起彼伏,险象环生,引人入胜。精彩纷呈,耐人咀嚼。司马迁以他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引发我们对人生、历史、性格、命运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千年文章,读来仍荡气回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文言文应“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了解人物分析法,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重新审视民族性格中的传统因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情节结构。(2)抓住人物特点,把握人物性格。(3)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对对联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对联短小精悍,讲求炼字,对仗工整。今天我们来尝试一下。老师出上联,大家来对下联。上联:八千弟子随流水下联:百二河山委大风 , 上联:辜负重瞳,老范老韩皆不识 下联: 枉生双膂,学书学剑两无功。两副对联说的是项羽。下面我们通过一起欣赏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中精彩片段《鸿门宴》来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

  (创设对对联情景,尝试仿写,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积累文言,整体感知

  1 、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1)总结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点,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分组,每组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归类。

  (2)投影小组归纳结果,补充完整。

  2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鸿门宴》是编者加的题目,你认为取此题的用意何在?

  (第一,以鸿门宴为线索,有宴之由来、宴上争斗、宴后余事,这些都是围绕“宴”来展开的。第二,鸿门宴是楚汉矛盾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刘项争斗中最关键的一环,成为各自势力的转折点。第三,鸿门宴是双方表面平和,实暗藏杀机的宴会,后演化为政治集团间激烈斗争的代名词,以此为题简洁明了。)

  (2)鸿门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试有创意地画出情节发展图。

  参考:

  失项i项剑项帐项逃张玉项勿 伯举 王舞 伯闯 王脱 良献 王击 劝增 不庄 翼哙 款邦 留良 授急 谏范 应项 蔽樊 待刘 谢张 璧

《鸿门宴》教案2

  教学目标:分析文中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形象

  能力目标:学会用现代的眼光、自己的眼光,评价人物

  方法介绍:结合时代,结合人物,结合文本(三结合)

  其中文本阅读最重要,也最理性,最具有说服力

  重难点突破:

  一、阅读全文,找出有关项羽心理的词句

  1、项羽大怒曰

  2、项王默然不应

  3、项王未有以应

  二、分析原因

  1、项羽为何大怒

  1)沛公欲王关中(欲和项羽争夺天下)

  2)使子婴为相(秦项不两立—收买人心)

  3).(占有财物

  2、项王的.怒,说明了什么。结合史记项羽本纪,一生最多的表情就是大怒

  不理智,因个人好恶而做决策

  3、项王默然不应,为什么?

  项王已经不想杀刘邦,为什么不想杀?

  刘邦:

  1、戮力攻秦——叙旧(事实:早就想争夺天下)

  2、不自意先入关——奉承(蓄谋已久)

  3、今有小人之言——讨好(回避刘项不两立的重点)

  ——刘邦以情动人,以退为进

  而项羽反应如何——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内心惭愧,抛出曹无伤,掩饰自身的理亏(缺乏政治眼光,局限于个人情感)

  4、项王未有以应,为什么?

  1)秦末之乱

  2)怀王之约

  3)刘邦之功

  ——樊哙以理服人,直言进谏,杀刘则将走秦朝灭亡之路

  项王无以应,不知如何应对,看重道义,但缺乏政治才能,更无政治眼光,和相应的权术

  归纳:1、不理智 、重感情、重道义

  三、拓展

  对比项羽和刘邦的两首诗歌,分析形象

  项羽

  勇武过人,但至死都迷信武力,有情有义,但不懂政治;

  刘邦

  人品低劣,但精于政治,渴望人才,善于用人,终成帝业。

《鸿门宴》教案3

  设计:

  使用:1-22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

  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杯杓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B大王来何操

  C持白璧一双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

《鸿门宴》教案3篇(鸿门宴教案中职)相关文章:

鸿门宴读后感10篇

鸿门宴读后感9篇

鸿门宴读后感8篇

《鸿门宴》读后感8篇(鸿门宴读后感50字)

鸿门宴读后感5篇

《鸿门宴》教案(必备11篇)

关于《鸿门宴》教案3篇(《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学反思12篇(鸿门宴课堂教学反思)

《鸿门宴》观后感3篇 看完鸿门宴的观后感

《鸿门宴》读书笔记12篇(鸿门宴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