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6篇(大班科学教案大全),以供参阅。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1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方法。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 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一根。
3、 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 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巩固正、负极知识,
并请幼儿试装。
② 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 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
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研究玩具需要几节什么样的电池,并从专卖店中配好、装好后,自由地使用电动玩具游戏。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2
活动目标
1、能将常见图形变出不同数量的各种图形,发现图形之间的分割,组合关系。
2、能创造性运用各种图形组合物体形象,学习按一定规律数图形。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拼成的画。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放在袋子中,剪刀。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图形宝宝
师:小朋友科学探索的时间到了,我们一起唱起来把。请幼儿欣赏歌曲《形状变变变》。
(二)视频导入,巩固练习图形
1、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2、在立体图上可以找到平面图形。
3、巩固四种图形,智慧屋中做游戏。
4、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欣赏生活中的图形。
(三)观察、思考图形宝宝的不同用处。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火箭、坦克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组成。)
2、幼儿讨论。
(1)如何记住自己的拼图方法?
(2)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图形都用了多少个?
3、教师出示统计表,请幼儿来做记录。
(四)第二次尝试活动
用折纸或剪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或剪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3
活动目标:
1.对旋转现象感兴趣,能积极主动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2.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转起来,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大胆说出自己对旋转的理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活动难点:
能让所有的材料都转起来,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转起来。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种线形、长条形物品:毛线、布条、树枝等。
材料二:各种平面的物品:纸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种立体物品:积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记录纸每位幼儿一张,记录笔、大风车一个、小风车每位幼儿一个。
3.操作区域和集体活动区域分开。
活动过程:
一、感知发现
1.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个风车,和小朋友边唱边走进活动室:“大风车吱呀吱溜溜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 “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的风车转转转节目就要开始了,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玩风车。(幼儿玩风车)
2.探讨:“你是怎么让风车转起来的?”
教师:我们不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风车会转吗?
教师:对啦,是我们用嘴巴吹,用手拨打,或者利用风吹,风车才会转起来。
教师: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动的呢?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转起来的`吗?
3.教师小结: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风车是靠风吹转起来的;而旋转木马和摩天轮是用电的,叔叔按的开关就是电的开关;自行车的轮子是骑车的人用脚蹬才会转,原来啊,这些东西转起来都要外界给它力才能转起来。
二、尝试探索。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材料想请你们去找找看,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老师这里有记录纸,你们看。(教师讲解记录纸的用法:记录纸都是用图案符号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种物品用图形表示; “猜”是一个娃娃头像一个问号表示;“尝试”是用小手表示)
1.幼儿先猜测每种物品是否能转动,在“猜”的一栏中记录。
2.幼儿动手实验,看到底能不能转动,并在尝试一栏中进行记录。
3.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问: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动的?
4.教师小结:立体的物品容易转动起来,线状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转动。
三、再次探索
师:刚才我们让立体的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想办法,能不能让那些刚才没有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呢?你觉得什么办法能让那些物品转起来呢?把你的想法画在第三栏里。
1.幼儿再次尝试,(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进行辅助),并把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发现:说说你的办法。
师:请小朋友来讲一讲,你是怎么让你的那些物品转起来的,有的小朋友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教教他们吧!(教师根据刚才的指导与观察,请几个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实践归纳
1.请小朋友去尝试刚才没有尝试的物品,你可以试试刚才大家介绍的办法,也可以想想其它办法。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使物体旋转的多种办法。
3.交流归纳。
五、拓展体验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会旋转?
2.试试你的身体会旋转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探索——再猜测——再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物体旋转现象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体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转起来的科学道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小百科: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4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种子的生长过程,探索最适合种子的生长环境。
2、学会简单的观察记录方法。
3、体验探索、观察种子生长发育过程的`奇妙。
活动准备:
1、只有一头破碎的鸡蛋壳人手一个。
2、水、泥土、沙子、小石子
3、各种种子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探索欲望
——将准备好的材料出示,引导幼儿观察、发现。
2、幼儿操作
——幼儿自主选择不同的培育种子的方法,将种子种在鸡蛋壳里。
——给种子贴上标签,摆放在自然角观察。
3、师幼一同设计观察记录表
——设计一张简单的观察记录表,记录不同材质里的不同的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
4、活动延续
——将幼儿制作的记录表及种好的种子摆放在自然角供幼儿后续观察。教师指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工作。并在一个月后。选出最适合种子生长发育的环境。并了解不同种子发芽的周期!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5
目标:
1、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知道噪音对身体是有危害的,喜欢好听的声音。
准备:
1、声音素材:市场的嘈杂声、啸叫声、鸡鸣声、流水声、汽车声。
2、豆子、棉花糖、罐子、玻璃杯、水。
3、各种能敲击的物品:打击乐、积木、碗、瓶子、筷子。
过程:
一、导入 用猜测法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播放声音(鸡鸣声、流水声、汽车声),用猜测的方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依次播放)
师提问:是什么声音呀?
生回答:(鸡鸣、流水声、汽车声)
教师评价:a 你听得真仔细b 嗯,流水声,呦,被你听出来了c(汽车声)这个声音,大家都很熟悉呢!
二、活动展开
1、找声音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生活中的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声音,找出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了解“振动”。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能发出声音呢?
瞧,今天,吉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你们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待会儿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玩好之后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让它发出声音的?
(2)幼儿探索游戏
师提问:你是怎么让它发出声音的呢?
幼儿讲述自己探索的感受。
师:哦,他说敲一敲就有声音了。
师小结:两个物体相碰撞产生振动,就发出声音了。
2、了解声音强弱与用力大小和振动幅度的关系
师提问:刚才啊,你们每个人都敲了一样东西,敲出来的声音一样吗?
怎样敲可以使它的声音大一些呢?
怎样敲可以使它的声音小一些呢?
去试一试!
教师下位即时指导。
师提问:你是怎么让它的声音变大的呀?(用力敲)
怎样敲可以声音小一些呢?(轻轻敲)
教师在幼儿为难的情况下讲授一下振动幅度对声音强弱的影响。师:看,这个锣,我距离近点,远点敲,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师:用力大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用力小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
3、了解不同物品的音色特点,谈谈对不同声音的感受
师:这么多物品敲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
我们依次按接火车的方式,一个一个接着敲下去。一起来感受一下不同物体敲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听听它有什么特点。
敲声音游戏。
谈感受:你对哪件物品敲出的.声音印象最深?为什么?这种声音怎么样?
教师引导:我对这件物品,音叉的声音印象深刻,它的声音很清脆。
4、通过探索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通过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提出疑问,激起幼儿思考的兴趣,引导幼儿答疑解惑。
过渡:我这里有两个罐子,这两罐子一样,猜一猜,如果分别敲它们,声音会一样吗?(幼儿猜一样)
请一位小朋友敲一敲(哦,一样)
(1)教师出示两个相同的罐子,敲一敲(为什么我的罐子敲出来的声音不一样呢?)
在此过渡中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想不想找出这个秘密呀!
教师提供材料(豆子,棉花糖)(玻璃杯、水)
(2)分组尝试:请你们二人为一组,二个好朋友拿同样的罐子,利用桌子上的材料,试一试怎样让相同的罐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3)讨论总结
讨论:在你尝试之后,你有什么样的发现,怎样可以改变罐子的声音呢?
总结:原来,放置东西的多少,软硬也能使声音变化。
5、分辨好听的声音和噪声
师引导:装满东西声音发生了变化,用力敲打声音也会发生变化,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声音真是有趣,在生活中,你会喜欢什么样的声音呢?
(1)师:小朋友们,这样的声音你喜欢吗?
教师放一段柔美的音乐
幼儿谈感受(优美,听了舒服)
师提问:这首音乐很优美,很好听。
(2)听噪音,谈感受
师:这样的声音呢?你也来听听看。(放市场的吵杂声、幼儿的啸叫声)
幼儿谈感受
师提问:听了这样的声音后,你有什么感受?(吵,不舒服)
师小结:好听的声音不刺激我们的耳朵,使我们的心情愉悦,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噪音。
三、结束部分
简单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作为本活动的延伸。
师:声音很奇妙,还有许多作用呢?
看ppt图片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运用
(1)辨析熟悉的来人
(2)挑西瓜
(3)看病:听诊器
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呢。
活动延伸:回去后可以继续了解一些声音的作用,明天我们来分享你收集的知识。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6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真实存在的,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特性。
3、体验空气在塑料袋里被挤压爆炸“嘭”一声的乐趣,了解空气污染方面的知识。
【活动准备】: 塑料袋、凳子、垃圾桶、扇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直接出示塑料袋,绕着所有幼儿从幼儿前面走过套一袋空气。(直接导入,不让导入过程显得繁杂、冗长)
二、空气是怎么样的?
1、 询问老师袋子里装的是什么?(空气)
2、请幼儿观察老师手中的'空气有何特性?(无色)
3、请幼儿上前问一下袋子里装的空气有什么味道?(无味)
三、空气会流动
1、撕破充满空气的塑料袋并挤压,问幼儿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请几个幼儿上前用身体来感受袋口空气的流动。并向其他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
2、之前我们用我们自身来感受,还可以借助什么来帮助我们知道空气流动起来就是风吗?(引导:例如扇子)适当延伸至如果空气流通速度和量变大会变成风。
四、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1、老师之前在自己的面前装了一袋子的空气,还有哪些地方我们没找?那里也有空气吗?
2、分发塑料袋,把幼儿分组,分别安排到教室的不同地方装一袋空气,回到座位上。
3、请每组的小朋友说自己是在哪里装的空气。
4、教师展示往塑料袋里吹气。原来我们身体里也有空气的呀!空气真是无处不在。
5、请小朋友往袋子里吹气,捏紧塑料袋,然后一起“放鞭炮”。然后将破损的垃圾袋放到面前的垃圾桶内。
五、空气污染
1、请小朋友们用右手捏住自己的鼻子,左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并维持一段时间,之后询问幼儿的感受,引导其了解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2、你们知道有哪个东西会污染我们身边的空气吗?(汽车尾气、爸爸抽烟的烟雾等)
3、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减少空气污染呢?(植树造林、少抽烟、少开私家车等。)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6篇(大班科学教案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