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5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以供参考。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
学习目标:
1、和同学交流课内外阅读时遇到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有“新鲜感”的语言魅力。
2、能养成主动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习惯。
3、通过看图、感悟、诵读,理解并体会古诗,积累《所见》一诗。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体会有“新鲜感”的语言魅力,能养成主动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习惯。
难点:
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教法学法:
图文结合讨论交流感情诵读
学习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阅读记录表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
二、交流平台
(一)师:孩子们,老师在读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很不一样,具有新鲜感的句子。
课件出示: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生自由读句子、指名读、齐读句子。
1、师:这个句子选自我们这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你觉着这个例句什么地方具有新鲜感?和同桌交流交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树枝不摇、鸟儿不叫、蝴蝶停歇突出了窗外的安静。)
再读句子。
3、拿出课文纸,画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四人以小组交流具有新鲜感的地方。指名交流。
4、师:遇到这样有新鲜感的词句,我们该如何做呢?
板书:摘抄积累反复阅读
5、抄写积累的有新鲜感的句子。
(二)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篇泰戈尔的散文诗《职业》。师范读。
自由读文,你有什么感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选择自己热爱的,能为别人做奉献的事业。)
在这篇散文诗里,老师很喜欢这一句有新鲜感的句子。
出示: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1、指名读句子,其他人边听边想:什么地方有新鲜感?
预设:更夫。(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来提醒人们时间的.人。)
说了说这句话蕴含的丰富哲理。
2、默读诗歌,画一画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抄写下来。
(三)读一读自己所积累的词句。
师:就像旅行总能看到新鲜的风景,阅读时我们也总能遇到新鲜的词句。在平时的课内外阅读中,遇到这样有新鲜感的词句,不仅要摘抄积累下来,还要反复阅读。
三、日积月累
(一)师:童年是最幸福的,因为童年生活无忧无虑,丰富多彩。老师想请你们回忆一下,你最难忘的童年趣事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告诉大家。
生自由表达。
师:假如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古代,去看那个时候的孩子喜欢玩些什么,一定很有意思。
生读:《村居》师: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干什么?(放纸鸢)
生读:《宿新市徐公店》师:这些孩子又在干什么?(追黄碟)
生读:《小儿垂钓》师:这个孩子在干什么?(钓鱼)
(二)出示:《所见》
1、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袁枚笔下的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2、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师: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顺了,还不算会读。我们还要读好诗歌的节奏。师范读。各种形式诵读。
3、孩子们,请你们看看这幅图,谁能告诉我“牧童”是做什么的?
4、齐读,想想:牧童在干什么?板书:牧童
根据回答板书:骑黄牛、唱着歌、听到蝉叫、闭口站立。
5、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师:孩子们,看,这个小牧童起着黄牛,嘴里还唱着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嘹亮)从哪儿看出来的?(振林樾)什么意思?(在林中回荡)
小牧童走着走着,忽然听见--蝉在鸣叫。师点明:鸣就是鸣叫的意思。
小牧童听见蝉在鸣叫心里--想要捕蝉。谁来说说“欲”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牧童想要捕蝉呢?立是什么意思?
6、袁枚笔下的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悠闲自在、机智聪明、活泼可爱)从哪儿感受到的?指导朗读。读出他的--
7、师:这首诗很简单,我相信你们很快就能背诵下来。自己先试着背一背吧。
指名背。齐背。(节奏)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重点句体会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头饰。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顺势导入
1、你对自己的长相哪里最满意?为什么?
看看老师的左右手,哪只漂亮些?(左手)对,所以老师把漂亮的戒指也带在左手上。可左手右手各能做些什么事呢?(对比右手虽不好看,但比左手更有用处)
2、有只漂亮的梅花鹿也跟我们一样,对自己的模样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一起去书中认识认识这只梅花鹿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新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用开火车、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1~10段
1、文中的.梅花鹿对自己的模样满意吗?它最喜欢自己的哪些部分,对自己的哪一部分最不满意?(自读、勾画、汇报)随机理解赞叹匀称赞不绝口欣赏陶醉等词。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巩固赞叹赞不绝口欣赏陶醉等词的理解。
四、学习11~13段
1、出示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自读第11~13段,说说是指的什么?随机理解抱怨没精打采等词。
2、指导感情朗读。随机体会逼近犹豫挣脱拼命等词。
五、表演、复述
小组内完成,班内展示。
六、揭示寓意
1、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对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课外阅读
介绍《伊索寓言》,请生进行课外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要求:
1、变序学文,指导朗读。
2、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干取得胜利的道理。
4、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夸一夸越王或教育吴王一番。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两国都想征服对方的心愿。
3、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好不好?请把语文书翻开到135页。
二、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出示图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一定都已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在干什么?
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他卧薪尝胆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找找看!
2、谁愿意自告奋勇读一读?
3、出示:白昼,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是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身不忘兵败会稽的羞耻。
读读,想一想: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卧薪”是什么意思?“尝胆”懂吗?那么,卧薪尝胆该是怎样的滋味呢?
4、勾践是越国的`大王,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身呢?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决心?(板书:报仇雪恨)
5、协助理解,指导朗读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不忘报仇雪恨。白昼,他()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了一只苦胆,()饭前,()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身不忘兵败会稽的羞耻。
和课文中比一比,看看老师漏掉的是哪些词?这样好吗?为什么?
6、学生自由读,比较,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7、要求学生在自身的书上把这几个词圈出来,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读出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决心来!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屈辱是什么呢?
2、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
3、指名读。
4、为什么这些对勾践夫妇来说,是受尽了屈辱?
出示:勾践夫妇在越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
在越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
在越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
在越国生活上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却还要_______________。
先同桌互相练说,再说给大家听。
5、对于勾践夫妇来说,这些就叫——屈辱!而且,这屈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整整三年,真是(板书:受尽屈辱)
6、小朋友们,现在你们就是勾践,你在吴国受尽屈辱,度日如年,谁来读?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可是,越国的大王怎么会跑到吴国去受尽屈辱的呢?
2、请小朋友们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可以大声朗读,可以轻声地读,可以在心里默读,还可以和同桌一起读等等,待会儿告诉老师原因。
3、交流,板书:兵败求和
4、越国打了败仗,越国人民家破人亡,除了这样做,勾践还有其它方法吗?你从哪些词中看出的?(万般无奈只好)
5、指导读1、2句,读出勾践的万般无奈。
6、对此,吴国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反应呢?
7、指名读3、4句。
8、交流。“后患”指什么?
9、指导读出骄傲的语气。
10、这一节懂了吗?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示出来。(齐读)
五、导读第五自然段
1、过渡:吴王怎么也没想到,后患未除,最终竟让他——灭国了,这真是后患——无穷!
2、齐读第5自然段(板书: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六、回顾第四自然段
真是让吃一惊啊,当年是吴国的手下败将,当年是吴王的奴仆,今天竟然突降奇兵,灭了吴国!小朋友们,这正因为勾践二十多年来一直卧薪尝胆,有着报仇雪恨的决心啊!让我们含着对勾践的敬佩之情,再回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七、写话,总结
1、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夸一夸越王勾践?那么,又想不想教育吴王一番?
2、出示写话要求:
根据故事,用自身的语言夸一夸越王勾践,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表示向越王学习的决心;
或者,想想吴王惨败的原因,用自身的语言教育他几句。
3、交流
4、小朋友们,后来根据这个历史故事,就形成了一个成语——卧薪尝胆,意思就是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八、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熟读课文,把《卧薪尝胆》的故事先讲给爸爸妈妈听,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2、建议好学的小朋友课后读一读《破釜沉舟》等历史故事,准备在阅读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卧薪尝胆
(报仇雪恨)
兵败求和转弱为强
(受尽屈辱)(灭掉吴国)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等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并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悟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1、课前,同学们对课文已做好充分的预习,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争论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展示读词并借用一下词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打猎为生射雁充饥煮烤争论不休
老人评理两全其美抬头一看无影无踪
过渡:真好,故事讲的既简洁又完整。不过,要想把故事讲的既生动又形象,就要把兄弟俩争论的对话读好。对于读好人物对话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二、品读课文,指导读好对话。 (第三小节)
1、渗透朗读对话的方法。
预设:生1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生2要把文字读准、读对,把课文读流利了才能读好对话。
生3一边读一边想象兄弟俩争论的场面。
生4读好语气。师问:兄弟俩的语气相同吗?生:不同。
师小结:是呀,兄弟俩在对话时有着不同的语气。为什么不同?生:因为他们在争论。师: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种读书方法——如何读好不同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随机板书:不同语气
2、训练
(1)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的第三小节。用直线标哥哥的.话,用曲线标弟弟的话,看他们共有几次对话?(2次)
(2)同桌两人一人做哥,一人做弟,分角色练读一遍第一次对话。
3、展示指导读书预设效果
(1)指导读好第一次对话:读谁像谁
生1组:读第一次对话。若没有读好
教师及时指导,告诉同学们,读哥哥的话时就把自己当成哥哥,读弟弟的话时就把自己当成弟弟。做到读谁像谁。
教师及时范读,大家都像老师这样来练一练第一次对话。
再找生1组同学读一读,进步了,读出了兄弟俩争论时的不同的语气。(及时表扬)
教师小结:真好,听了这位哥哥和这位弟弟的争论,好像是真的一样,同学们感觉怎样?掌声相送。
(2)指导读好第二次对话:关注提示语
过渡:是呀,到底是煮着好吃,还是烤着好吃呢?兄弟俩争的是越来越激烈了。谁来接着读这兄弟俩的第二次对话?
生2组:读第二次对话
师:他们读的怎样?(有点争论的语气)大家注意观察这次对话中,哥哥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话的?谁发现哪个词描写了哥哥说话时的语气?(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那弟弟又怎样?(很不服气)
(3)出示课件:图文对照会读的更好。请同学们看插图,仔细观察兄弟俩争论时的表情,你看出了什么?(争的激烈、快吵起来、快打起来了)眉、眼、嘴、手
咱们让他们再争论一次好吗?生2组再次争论更激烈,进步了。(掌声)
师:真好,我发现咱三一班的同学,特别会观察,越来越会读书了。就像这样读对话时,注意了像“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这样的提示语,再结合插图,就读好人物对话。读出了人物不同的语气。
(4)同桌2人分角色练一遍。
师:看看哪两位同学,能像刚才那组同学读的一样好,甚至能超过他们?
(5)充分展示:指名两组同学来读第二次对话。
师总结方法:你们真棒,此刻,赵老师最想做的是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你们学会了读对话时,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书方法。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一就要把自己当成那个人物,二要注意对话中的提示语,三要学会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变化。这些你们都做到了。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下面咱们一起来合作,完整的读这段话。
4、师生合作,读第三小结。男生:哥哥女生:弟弟师:旁白
过渡:就这样兄弟俩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谁也不罢休,(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后来,又怎样了?谁来接着往下读?
三、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指名读4、5段。
2、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就这样1分钟,2分钟、、、10分钟过去了,你好像看到了——生1:他们还在争论。你好替他们担心。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子的哥哥和弟弟?生2、生3、、、师:争论什么?生6:怎么吃大雁。师:有解决的办法了吗?生:两全其美,煮一半,烤一半。师:哎,真可惜呀,当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非得无影无踪了。知道了故事的结果,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俩说些什么?
3、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及时点评并表扬。
4、那么,盛老师班上的同学有怎样的感想?指4名同学读一读。
随机板书:抓住时机先做起来
5、学习双省略号的用法。
师:为什么用两个省略号?生先说——师总结:省略一段文字,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6、此时,盛老师听了同学们的话是怎样做的?齐读最后一段。
师: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的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理解“聚精会神、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生:同学们说的感想非常好。(预设)生:同学们认真专心地听课。
生:同学们通过《争论的故事》,明白了抓住时机,不能浪费时间。
生: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不要只顾着争论,不管做什么,关键是先做起来。
7、师小结:同学们的感悟十分深刻,理解的非常正确,赵老师也要向大家投去赞许的目光,还要为大家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会感悟、会学习的孩子!
四、送名言
1、总结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争论的故事》,从中明白了做事要——抓住时机,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下面老师要送给大家几句名言,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想一想,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送名言。
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
——狄斯累利
良机只有一次,一旦错失,就再也得不到了。
——勃朗宁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
——巴尔扎克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你看那个最容易写错提醒大家。
烤评剖辩嫩键笨聚赞
2、教师范写(辩聚)——生描红——练习写2个(表扬:握姿、坐姿,对照课本生字,争取一个比一个好)——展示。
3、总结:同学们,书读的好,字也写的漂亮。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坚持每天下去,你一定会写的越来越好,甚至会成为中国的书法家的!加油!
六、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把《争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其实,生活中像这样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书籍或网络上查阅。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毛遂自荐、的麦穗等故事。读后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读出不同的语气辩聚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
2.能用几句话或一段话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以此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4.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写作方法,并抓住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1—2课时
一、玩游戏,猜猜他是谁
1.看图猜人,课件出示经典动画人物图片:猪八戒、海绵宝宝、光头强……
2.读文猜人,课件出示谜语:腰围虎皮裙,手拿金箍棒。火眼金睛辨善恶,妖魔鬼怪消灭光。(猜一神话人物——孙悟空)
3.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出上面的人物的。(学生交流,尝试归纳识人方法。)
师过渡:通过刚才的游戏,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要如何介绍才能让同学们很快地猜中你说的那个人?自己先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
4.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按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相貌上与众不同的地方。(整体到部分、上到下)
(2)抓住人物性格、语言、行为及爱好等突出特点进行描写。
二、介绍同学,交流讨论
师过渡:按照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请你在班级中选择一个同学,试着用几句话或一段话来介绍他(她),让其他同学来猜一猜,注意不能说出这位同学的名字。
1.同桌互说互评,按下列要求尝试口头习作。
(1)要求抓住一两个特点介绍一位同学,不说出同学名字。
(2)互相评议介绍得是否准确。
2.指名发言,全班交流。
3.你们猜出来了吗?他是用什么方法突出同学特点的?(选择最明显的一个外貌特征,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或爱好来举例说明。)
三、听范文,打开思路
1.(课件出示范文)教师朗读一篇介绍班上同学的文章,请同学们认真听并思考:
(1)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个同学的?是如何介绍的?
(2)文章是用什么方法突出人物特点,让大家猜出人物名字的?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方法:按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不必面面俱到;通过描述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四、学生习作
师:把刚才我们的口头介绍用笔写下来,写好之后读一读,看看哪些地方写得还不够清楚,再动手改一改。要求:
1.突出人物特点,语句通顺、有条理,文中不得出现所介绍的.同学的名字。
2.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习作:猜猜他是谁
特点
外貌
事例
[教学反思]
开学后的第一次习作课,我认为重点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表达,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得敢想敢说。课前的看图猜人和读文猜人游戏,都是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能引起学生兴趣。再逐渐过渡到教材上写人物片段的练习,使学生在说与思的练习过程中,逐步明白介绍他人的方法,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来写。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5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3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