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5篇

时间:2023-11-14 10:48:03 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培化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班共有学生19人,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期末检测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且质量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审题习惯、书写习惯、检查习惯和作业是否及时完成等)还有待培养。

  在学习态度方面,本班大约有20%的学生学习被动,大约有8%的学生作业存在欠交或迟交的现象,作业有错不自觉订正的情况更为普遍。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既要学习新的知识“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又要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所有的知识,可见学习的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学困生,存在更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本学期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学困生的帮扶上都是本学期工作的重点。通过培优辅潜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潜能生得到较大进步。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扩展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1、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特征;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了解体积的推导过程。

  2、培养学生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和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加强学生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认识。

  3、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运用比例知识接应用题。能运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

  4、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好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定目标。

  六、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演练计算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思维和概括、判断、推理能力,以及以此类推、举一反三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加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感。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七、辅差措施:

  1、思想教育,转化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2、根据学生的知识缺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补缺补漏。

  3、多一份关心、帮助,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使其体验成功、努力学习。

  4、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5、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

  6、加强作业指导、抓质量。

  7、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学生带动后进生,促使他们的转化。

  8、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教育。

  八、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一单元一圆柱和圆锥

  1、教学准备;

  1。圆柱的表面积;

  2。圆柱的体积;

  2、实践与活动;

  3、练习一四单元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1、变化的量;

  2、正比例五1、画一画;

  2、反比例六1、观察与探究;

  2、图形的放缩;

  3、比例尺七1、练习二;

  2、整理与复习总复习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整数;

  2、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九数与代数

  1、常见的量;

  2、数的运算:运算的意义十数与代数

  1、估算;

  2、计算与应用;

  3、运算律;

  期中检测十一数与代数

  1、运算律;

  2、用字母表示数;

  3、方程十二数与代数

  1、正比例、反比例;

  2、探索规律;

  十三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线与角;

  2、平面图形;

  十四空间与图形

  1、立体图形;

  图形与测量;

  2、图形与变换;

  3、图形与位置

  十五统计与概率

  1、统计与概率;

  2、可能性;

  十六解决问题的策略

  十七小学数学全面复习

  十八做好期末质量检测准备工作

  十九期末考试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 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 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阻碍点 观察范围

  高 大

  变化 变化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3

  六年级数学综合练习题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六年级数学综合练习题

  练习二十的第7、10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的第15*题。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的第5、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有关知识.及数的整除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及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教学过程:

  一、有关数概念的练习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复习中的问题.适当出一些题目进行练习。如出以下判断题:

(1)大于2而小于6的数只有3、4、;这三个数。

(2)最小的八位数比最大的七位数大,(3)因为0.30=0.3.所以。把0.298保留两位小数得,也可以写成。

(4)在整数的末尾添写三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5)在小数的末尾添写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6)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7)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8)能被3整除的数是奇数。

(9)不能被4.整除的数也不能被2整除: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前面出错比较多的题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有关四则运算的练习

  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上: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二十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可以让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供其他同学参考。

  2.笔算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汀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哪道题用了简便方法。对没有用简便方法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2)做练习二十的第12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最后的思考题。

  三、小结(略)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内容教材P56~61页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老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注一、情境激趣蕴思 二、实践探索感悟特征 二、参与探索,体悟特征。三、实践制作,深化认识 四、身体游戏,升华认识(媒体放:1、千手观音)师:同学们对这个画面熟悉吗?这些画面中舞蹈演员的动作造型美吗? 实在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些造型都体现一种艺术的对称美(板书:对称)(媒体放:2、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物体都是对称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建筑物艺术中的对称美,(播放照片)师:对称使这些建筑物看起来这样的赏心悦目。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师:是啊,对称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多。对称让我们感受到美。1、媒体出示**、飞机、奖杯等画面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什么吗? 2、折一折。认识对称图形我们把**、飞机和奖杯画下来,可以得到如屏幕的图形。(课件出示图形。)老师已经把这些物体画成了平面图形送给了大家,请你拿出这三个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自己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在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对折图形。师: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怎么样?(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猜一猜叫什么名字?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三)猜一猜。(课件出示)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师:请小朋友猜想一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 选择一个图形,说一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说说为什么。(注意:要说这个“三角形”、这个“梯形”、这个“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不能说“三角形”、“四边形”等是或不是轴对称图形。)(4)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4.分组活动,丰富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组图形或图案:如①各种标志、②各国国旗、③各种交通图标、④各英文字母等(一个小组只发一组图形或图案(见教材“想想做做”中的习题)。1、2、3、4、汇报研究结果。并说明理由。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验证。1、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教师电脑演示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是它成为一个对称图形。3、想像练习:给出四个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想像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并说说为什么。师:其实我们每个人不借助别的任何东西,只要用自己的身体就能创造出很多对称的造型,同学们有兴趣来做一做吗? 学生答。学生谈一谈 学生说一说名称 学生说出名称。观察,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到“它们也都是对称的物体”。学生折一折,比一比。学生汇报。分别指3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一下。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请小朋友们结合手中的图形纸片,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同桌合作,折一折,比一比。小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判断其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随后大组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用纸剪一棵松树、学生操作 学生独立完成后到前台展示,说说是怎么画的。学生先讨论并设计一个或几个符合要求的对称造型,然后指名学生到前台来展示自己的造型,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造型给予评价。(可以多叫一些同学有次序地来展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6

(二)已知126×45=5670,直接说出5670÷45和5670÷126的得数,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这两题的结果,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三)引新: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分数除法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演示课件:分数除法的意义)

  1.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教师提问:半块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求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就是求几个 ?求4个 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2.两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列式:2÷4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列式:

  教师提问: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

  4.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练习反馈.

  根据:,写出,(二)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出示例1.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演示课件:分数除以整数)

(1)求每段长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多少呢?

  米平均分成2段就是要把6个 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 米是 米.

(3)教师板书整理.

(米)

  2.教师质疑:如果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6段怎样计算?

  也可以这样想: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就是求 米的 是多少,列式是:

  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6段,就是求 米的 是多少,列式是:

  3.教师继续质疑:如果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怎样计算?

(米)

  为什么采用转化成分数乘法这种方法比较好呢?

  组织学生观察 在转变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4.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二)求未知数

  1. 2.

(三)判断.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已知两个分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用除法解答.()

  3.()

  4.()

  5.()

(四)解答下面各题.

  1.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什么数乘以6等于 ?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二)解下列方程.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七册。【教材简析】

“商不变性质”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商不变时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抽象概括出商不变的性质。本节课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并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求新知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饼子的机会教育帮助了它。猴王分别给每只猴子8块饼,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8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完。”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肥肥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到:”太少,太少,还不够吃。”猴王最后说:”那我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2.启发提问,导入新课。(1)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其它小猴子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教师的提问把专心听故事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8块饼,平均分2天吃完。” “16块饼,平均分4天吃完。”

“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

“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

  得出以上的条件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小猴子平均每天能吃几块饼。

  8÷2=4(块)

  16÷4=4(块)

  32÷8=4(块)

  64÷16=4(块)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猴王四次分饼,看起来分得的饼是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的饼,块数都是一样的。(2)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3)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8、16、32和64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2、4、8和16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quot;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猴王分饼”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二、进行新课(一)揭示商不变的性质1.观察比较。(先填表,再比较)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除数 4 20 40 400 800商

  学生发现这五组题的商都是6。然后,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并回答问题。(1)第2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生:第2组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5倍,商没有变。)”都”扩大5倍,也可以说”同时”扩大5倍。(板书:同时)第3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怎样?(生:第3组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第4、5组分别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怎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什么规律?(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说得好!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板书:相同倍数)

(3)请同学们以第5组为标准,拿第4、3、2、1组分别同第5组比较,看被除数和除外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又发现什么规律?(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商不变。)

  2.归纳小结。

(1)师生共同比较两种变化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把两种情况总结概括成一句话”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

(3)提问:如果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扩大,或者扩大的倍数不相同,那么这个性质还存在吗?(用上面的例子,说明被除数、除数扩大的倍数不相同,商就发生变化。)

[这个反问提得好。紧接着用刚才的例子,让学生具体地看到了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不相同,商就变了。不仅使学生确信商不变性质的正确性,而且也培养学生要从各个侧面去研究事物,不是只看一面的思想方法,这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二)应用商不变的性质1.教学例11。

  口算:3600÷600

  4800÷400(1)口算出得数后,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如把被除数3600和除数600同时缩小100倍成36÷6,得6。(2)要求学生在4800÷400这一题的基础上,编出两道题目,使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了,而商不变。2.做一做。(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根据132÷12=11,很快写出下面几道题的商,并且要说出道理来。

÷=

  1320÷120=

÷1200=

  264÷24=

  2640÷240=

÷2400=

[由132÷12=11,到求÷2400,?要求逐步提高。这种形式的练习,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要求说出道理,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3.教学例12。

  计算:8760÷120=

  引导学生讨论:(1)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有没有简便的算法?(2)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零都可以划去?(3)(出示÷1200)这道题怎样简算?被除数末尾有三个零,计算时为什么只去掉两个零而不去掉三个零?

[这道题目的出现,作为例题的补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做一做。

  计算:8060÷620

÷2705.小结、质疑。三、巩固练习1.”猴王分饼”的故事中,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教育帮助贪吃的小猴子肥肥的?

[前后照应,很有必要。]2.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28÷14=()

(28×3)÷(14×3)=()

  280÷140=()

(28÷7)÷(14÷7)=()

  56÷28=()

  算完后,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商为什么都是2?

[算后提问,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商不变的性质。]3.根据”300÷60=5”,?分别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300÷5)÷(60○□)=5(2)(300○□)÷(60×2)=

  5填写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两题的题意。即,(1)被除数缩小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当();(2)除数扩大2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当()。4.在()里填商。(1)24÷4=6()(2)24×2÷4=()(3)24÷(4×2)=()(4)(24×2)÷(4×3)=()(5)(24÷6)÷(4÷2)=()

  讨论:(2)式和(1)式比: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2倍;(3)式与(1)式比: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缩小2倍。可见,要使商不变,第一个条件是: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

  继续把(4)式与(1)式比,(5)式与(1)式比,得出商不变的第二个条件是: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必须”相同”。

[整个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是在商的变化中巩固商不变的性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四、课堂作业书本练习二十第1-3题。五、课堂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预习提纲:

  1、课本中哪杯水更甜?为什么?

  2、什么是化简比?

  3、化简比的根据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4、试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今天讲台上多了两个杯子,这是老师课前分别调制好的两杯蜂蜜水。你现在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

  你们需要老师提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数据信息:

  蜂蜜水

(1)号杯:2小杯18小杯

(2)号杯:40毫升360毫升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联系最近我们所学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1)号杯2:18

  蜂蜜与水的比(2)号杯40:360

  二、探索新知

  1、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再次提出问题:

  哪杯蜂蜜水更甜,你现在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想想办法,先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的想法与依据。随学生回答板书。

  2:18=2÷18=2/18=1/9

  30:270=30÷270=30/270=1/9

  比的比值都是九分之一,也就是说,两个杯子中的蜂蜜与水的比其实都是是1:9。(式子后板书:1:9)

  2:18=2÷18=2/18=1/9=1:9

  30:270=30÷270=30/270=1/9=1:9

  说一说,这个同学是怎样判断出来哪杯蜂蜜水更甜的?

  小结:看!虽然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但两杯中蜂蜜与水的比实际上都是1:9,比较的结果是一样甜。

  2、理解化简比,揭示课题。

  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根据学生发言,师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你能列举几个“最简整数比”吗?

  通过例子认识到,就像分数约分一样再不能约分了,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指化简过程,揭示课题:比的化简

  你是怎么理解化简比的?(随学生回答在化简比的过程上板书“化简”)

  刚才化简比时,用到了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小结: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比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性质化简。

  3、化简比的方法。

(1)独立尝试:同桌两人分别选一道。(找两人板书)。

  出示小黑板:

  化简比:24::60

  交流:说说你的思路。(方法、根据)

(2)小组活动:

  化简比:

:/5:1/4

  这两组比与前个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把这两组比化简?并试一试。

(3)全班展示、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的智慧。

(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4)归纳:怎样化简比?

(必要时,小组先讨论一下再在全班交流。)

  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唯一,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比的方法可以统一,就像求比值一样,只不过最后写成比的形式罢了,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仅一步之遥。

  4、看书质疑。

  三、巩固提高

  1、化简比:

(要求:学习有些吃力的可只化简前三组比,程度一般的学生至少化简四组比,程度好的学生要求全做。)

  21::/5:5/71:4/::1/4

  2、课本第53页第2题。(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并判断:这几杯糖水中有一样的吗?)

  四、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学习化简比十分重要,也很必要.

  五、作业:课本第52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比的化简

  比化简最简单的整数比

  1)号杯2:18=2÷18=2/18=1/9

  蜂蜜与水的比一样甜2)号杯30:270=30÷270=30/270=1/9

  教学反思

  1:9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米,高是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 =(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2024=(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

=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314=(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心中的风景三年级作文【必备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竖式》教学反思【7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学设计锦集7篇

观察大熊猫日记三年级300字6篇

四年级中队工作计划优秀15篇

二年级家的作文300字(精彩11篇)

我喜欢的小动物四年级作文550字【锦集7篇】

认识钟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最新4篇)

二年级作文下册优秀7篇

《小王子》读书笔记五年级作文500字(汇编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