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村居》教案7篇 村居教案小学,以供参阅。
《村居》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村居》教案2
设计意图
古诗《村居》选材于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课程《幸福的种子》系列活动。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幼儿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幼儿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敏感力。
活动目标
1.通过配乐欣赏、赏画吟诗来感受诗中山村热闹的春景。
2.尝试用绘画形式表现古诗《村居》,根据图片理解古诗的内容。
3.学习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绘画形式表现古诗《村居》,根据图片理解古诗的内容。
难点:学习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
1.背景音乐
2.PPT
3.笔、纸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照片,引入古诗《村居》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幼儿春天时在幼儿园活动的照片)
——你们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幼儿园的大树和小草都有了什么变化?
——这些照片让老师想起了一首古诗《村居》。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古诗《村居》。
——请小朋友们仔细听古诗。(教师朗诵古诗)
——你在古诗中听到了什么?(第一遍)(草、杨柳、儿童……)
——听得真仔细,这首古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这一次,你听到了什么呢?(二月天,教师可以追问:你觉得二月天是什么意思呢?)
3.播放 PPT,幼儿边看古诗画面边听教师朗诵古诗,再次完整感受古诗,并理解古诗大意。
——小朋友们都听到了古诗中的很多内容,那你猜猜看这首古诗是写什么季节?
——对,写的是春天的山村美景,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播放 PPT 古诗画面)(柳树、小草、小鸟、儿童、风筝)
——请你来说一说第一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是什么意思?(幼儿尝试逐句理解古诗,教师加以补充更正)
——古诗《村居》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春景,早春二月,村子里的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早早的回家,赶忙趁着东风使劲吹的时候,把风筝放上蓝天。
4.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古诗《村居》。
——这样一首美好的古诗,我们可以用什么美好的画面去展示这首古诗呢?(逐句请幼儿用笔画出来)
——好了,我们一起看着你们画的古诗把这首古诗朗诵出来吧!
5. 幼儿尝试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这首古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那古人是怎样朗诵古诗的'呢?
——(教师起立模仿古人摇头晃脑朗诵古诗)古人朗诵古诗和我们平时念儿歌有什么不同?(幼儿谈论交流)
——对的,念儿歌比较欢快,有节奏,而朗诵古诗我们要慢一些,要有感情、有韵律,还要摇头晃脑。
——现在我们也学着古人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这首古诗吧。
6.延伸活动。
——我们也趁着在这美丽的春天出去放风筝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兴趣比较浓,活动目标基本实现。古诗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让幼儿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因此,我让幼儿模仿醉酒的人摇头晃脑两手左右摆动,感受“醉春烟”。整首古诗
中最能引起幼儿共鸣要数后两句,由于他描写的就是幼儿的生活与游戏,就能使幼儿产生共鸣感。幼儿对于绘画展现古诗《村居》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从幼儿根据每一句诗画的一幅画,不看诗就知道画面描写的是哪首诗。
不足之处: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表达要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对于古诗的解 释注意通俗易懂,语言儿童画,朗诵示范要注意语言的节奏韵律。自己对古诗教学也缺乏经验,在教学方法策略上应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要适时调整,做进一步改进。
《村居》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村居》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村居》教案5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村居》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村童
加一加:“诗”“讠+寺”;“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村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妆绿丝剪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村居》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 学生练读。
(2) 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平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 (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 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板书:?)
我们一会儿再解决这个问题。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 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 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
(7) 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 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 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 (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指导写“忙”字。
(3)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习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2、比赛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3、配乐背诵,边背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五、解疑
1、这首诗我们先读到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呢?
(老师指板书)
“草长莺飞二月天”为什么不说“二月天草长莺飞”?
2、请同学们按“草长莺飞二月天”读一遍,再按“二月天草长莺飞”读一遍,看看怎样读更好听。
3、让学生写出“天”“烟”“鸢”的拼音,然后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韵母都是 ān)
4、小结:《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你们说得真好!他们的韵母都一样,这样写诗,听起来特别好听,特别有味道。如果换成了“飞”字味道就差了。
六、扩展活动
1、(配乐)自由动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2、评析学生作品:
(实物投影打出)
《村居》教案7篇 村居教案小学相关文章:
★ 大班数学教案7篇
★ 实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案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案
★ 中班数学教案《比一比,说一说》3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比一比说一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