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西门豹》教案7篇(西门豹教案第二课时),供大家参阅。
《西门豹》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复述这个故事。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西门豹”。
板书课题:西门豹
“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过渡语: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齐读课题
看课题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
默读课文
划出生字、新词,认读生字,查字典联系课文理解新词
再读课文
第1—9自然段为第一段,第10—1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6自然段为第三段
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的顺序给课文分三段
分段朗读课文
《西门豹》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传授: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语。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复述能力。
3、思想教育:知道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兴利的人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为什么要将计就计。
三、教学准备:
西门豹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语,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二、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读书展示
3、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记叙了西门豹在邺地,破除迷信,惩治首恶为民除害及兴修水利的事。)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一、(19)调查情况了解原因
二、(10、13)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三、(14)开渠引水兴修水利
5、交流字词重点内容
荒()灾()徒()溉()
慌()灭()陡()概()
谎()
凿(业)部魏(鬼)部
荒芜田地因无人看管而长满野草。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形容很害怕。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作业:熟读课文,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了解内容,学习复述。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这节课我们讲一个我国战国时代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兴修水利的故事。
(二)、探究学习
分段学习19自然段。
出示:①西门豹向老大爷问了哪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了哪几个问题呢?
1、学生读懂题意
2、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一画,小组讨论
3、汇报
了解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与真相。
⑴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⑵首恶分子是巫婆和地方官绅
⑶给河伯送的媳妇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⑷漳河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4、指名读19段,记住内容的先后顺序。
5、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朗读课文讨论:这部分主要写西门豹到邺后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摸清了原因,了解了官绅与巫婆勾结坑害百姓的真相。
6、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说出来。
学生复述
(三)、学习1013自然段
1、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呢?
请你们读101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2、默读、边读边思考。
交流汇报
①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去说一声为由,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②又以巫婆怎么不回来,让官绅去催一催为由,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③当西门豹又要让其他官绅们去催时,那些官绅们知道根本没有河伯,把他们投进漳河是死路一条,跪下来求饶。。周围的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载体河伯娶媳妇,这一大害就铲除了。
3、朗读10、13自然段
4、练习复述这部分内容
组内练习、评议
指名复述、评议
小结:这部分记叙了西门豹在给河伯娶媳妇那天,将计就计,巧妙的揭露了巫婆官绅的鬼把戏,惩治了首恶分子,教育了百姓。
(四)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浇田地,邺这个地方变得怎么样呢?
学习第14自然段
默读思考讨论汇报
由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这个地方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学生朗读练习复述
(五)朗读全文,练习看板书复述。
《西门豹》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略读课文是一个剧本,讲的是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坏人的故事。
课文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背景。接着介绍了西门豹惩治坏人、破除迷信的经过。西门豹惩治巫婆、地方官员的方法很巧妙。他将计就计,一方面戳穿坏人的诡计,惩治他们,另一方面是为了破除迷信,让老百姓明白河里根本没有什么河神,所谓的河神每年要娶媳妇纯粹是骗人的谎言。
剧本中,人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西门豹主持正义,为民做作主,嫉恶如仇,且很有计谋;巫婆和地方官员贪图利益,坑害百姓,面目丑恶。人物的动作、神情描写也很传神,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保证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平等,关键是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场”,即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文本语言为依托,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感悟人物形象,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本课是一个剧本,课堂上变学生为“演员”,变课堂为“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反馈,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西门豹惩治巫婆、地方官员方法的巧妙。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巫、乙、娶、歹、诲”5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课本剧。
3.默读课文,弄清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一步一步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弄清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一步一步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的。
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体会人物的心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可以预习课文并根据人物的身份制作头饰,以方便表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板书“西门豹”,谁知道这三个字怎样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请学生自由说。
[关于复姓,现已不多见。所以研究一下西门豹的姓名是有必要的。]
2.其实,西门豹只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个小小的县官,可历史上曾有“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的记载。课文讲的就是他管理邺县时的一些事,他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后来民不敢欺他?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字词。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学生可以动笔把课文中的生字圈画出来。借助注音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记忆字形。同桌间可以互读互认。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读词语:巫婆娶媳妇为非作歹教诲乙
提醒学生注意;“乙、娶、歹”都是第三声,要把声调读准。“诲”字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三声,而且,字形要与“悔”字进行区分。
②理解词语:
巫婆:旧社会以装神弄鬼、骗钱害人为职业的女人。
为非作歹:做各种坏事。
教诲:教训;教导。
2.认识新文体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交流汇报。
①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②整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③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3)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出新的文体——剧本。
[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特别之处,使学生对剧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读后交流。
(主要讲了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坏人的故事。)
三、课堂,置留问题
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读书,我们不但认识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还知道了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故事。那么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的呢?下节课,你就会明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西门豹
破除迷信
惩治坏人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你就会体会到西门豹所用方法的巧妙。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探究:
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的?他是怎么说的,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其他人又有什么表现呢?
2.学生读文,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所得,教师引导点拨。
(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物的特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
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坏人方法的巧妙。)
西门豹:
●语言:
“听说……我特地过来看看。”
“哦,……让我瞧瞧。”
(看姑娘是假,破除迷信、惩治坏人是真。)
“这个姑娘太丑了,怎么可以献给河神呢?”
(为惩治巫婆以姑娘不“漂亮”为由,不能献给河神)
“我看这么办吧,麻烦您老人家去向河神通报一声,……送巫婆见河神”
(把巫婆投进了河里,救了那位姑娘。)
“去了这么久,……这点小事都办不成,麻烦你们去催一催。”
(把官员投进河里,惩治了官员)
“要不,你去催催。”
“你们一定……你俩去帮帮他们吧!”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我怎么能饶你呢?”
(使官员说出了真相)
“今天先留下……就别怪我手下无情”
“大家看到了……问题就能解决了”
(使老百姓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除迷信。)
●动作:“看了一眼”“来回走了几步”
●神情:“假装相信”“生气”“高声对百姓”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朗读。学生通过富有个性的朗读,与文本角色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感受人物。]
其他人物:
巫婆:
●语言:“天灵灵……保太平……”“河神……要发大水的”“可是……可不是闹着玩的”
“啊!……救命啊1”
●神情:惊慌
(从巫婆的语言及神情,体会出这也是个骗局。)
地方官:
●语言:“大热的天,大人辛苦了。”“我们?大人……”“不,不……救命啊!”
“大人,饶命啊!”“这些都是……被巫婆骗了。”“我们都被巫婆骗了。”
●神情:惊慌
●动作:跪在地上
(从地方官的表现,百姓看得清清楚楚,“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也就彻底地破除了。)
4.西门豹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破除了迷信,惩治了坏人,让百姓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此时,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其他的人呢?如果是你,还可以想出什么办法来破除迷信?
(1)学生再次通览全文,仔细研究。
(2)学生汇报。
西门豹:主持正义为民作主疾恶如仇有计谋
巫婆和地方官员:贪图利益坑害百姓面目丑恶
[在和交流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想其他的.办法,不但可以发散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拓展练习
同们想不想根据剧本的内容来演一演西门豹惩治坏人的这一幕呢?如果想演好,你应该怎样去做呢?
(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物的特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1.自己伴组小组练习表演,师巡视发现表演好的。
2.选小组表演。
五、全文,置留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了吧。
2.学了课文,演了课剧本,你有什么感受,学到了什么?想不想把这些记下来?
拿出你的笔,写出你心中的真实体验吧。
板书设计
西门豹
破除迷信
为民作主
惩治坏人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疏通——漂亮——谎言——
2.剧本中,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坏人时的语言很巧妙,你最喜欢他说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
3.在这个剧本中,有许多人物,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人物,写几句话。
4.想象一下,西门豹在破除迷信.惩治了坏人之后,又会做些什么呢?请你续写剧本。
5.把这个剧本的内容当做一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朋友听。
教学建议
1.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在理解课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为课本剧的表演打下基础。
2.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和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西门豹》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知道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距今20xx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二、合作交流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3、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5、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6、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品读体验
1、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绅祸害百姓的事实后,可采取归些办法惩治他们?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巩固延伸
现在谁来说说20xx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西门豹》教案5
【教材简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 尊重科学的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再就是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老师重点点拨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以读为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深刻感悟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旱灾、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4、学习本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5课(板书课题:西门豹),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西门豹)。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叫“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西门豹在邺当地方官时为百姓做的一件好事。
二、学习新知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 理解字义
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抽读17张生字卡和10个词语。
②?正音:烦:fán? fan(“烦”本音是二声,但在“麻烦”一词中读轻音)绸:chóu?“绸”和“饶”是翘舌音,读时应加以注意。
饶:ráo??
渠:qú??“渠”是撮口音,注意检查学生的口型。
③?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褂:注意中间部分:上面是一个土字,下面是一个提土,不要写成“谁“字的右边。
饶:字的右边不要多点儿,可以与形近字比较记住它,如:绕、晓等。
渠:是上下结构,木字旁。
灌:是左右结构,三点水旁。
④?理解词语:(可用查字典法、近义词理解法、反义词理解法)
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官绅:指旧时候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人烟稀少:指住户人家很少。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
面如土色:脸色和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带着问题读课文
默读课文,然后标序号,再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了解写作顺序:
起因(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伯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板书:摸清底细
经过(第10~15自然段):讲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以那位姑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和官绅头子先后投入漳河。惩治了官绅巫婆,教育了百姓。
板书:破除迷信
结果(第16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
板书:兴修水利
3、总结:课文先讲起因(略),再讲经过(略),最后讲结果(略),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组段成篇的。
4、布置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课文。
《西门豹》教案6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弄清河伯娶媳妇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并进行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方面的教育。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运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这一方法,巩固“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重点。
课前放松活动
师:到这儿上过课吗?看看媒体教室与我们的教室有什么不同,说得越多越好。要东张西望、七嘴八舌地大声说,可以站起来说,可以指指划划,但嘴不能停。
(生同桌互说)
师:要抓住各种机会练习自己的说话能力,说得越多,越经常,就会说得越好。
一、定向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西门豹》。“西门”是两个字的姓,是复姓。先想想应该怎么学习一篇新课文?
生:根据预习和课后的问题来反复学习课文。
师:对,有目的的学习,才能有高效率。等会儿要先看清预习要求和课后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2.师:老师整理出两个问题,请快速阅读课文,解决这两个问题。
(出示小黑板)
⑴ 用──划出西门豹说的话,用( )标出本课的重点词句。
⑵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说清起因、经过、结果。
3.指名:
小结:
概括主要内容,我们通常运用这三种方法:
⑴可以根据课题扩句成为主要内容。
⑵写人的文章,把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说清楚了,也是主要内容。
⑶抓住课文主要句子,说通顺,也是主要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读一篇课文,迅速找到主要内容,胸有全局,你就会学得更快。
文中有重点句,句中有重点词,找到了重点句重点词,你就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1.师:这些是本课的重点词,快速记忆这些词,看看规定时间内,你能记下多少个?
出示:
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都是……给闹的
投进漳河 提心吊胆 磕头求饶
明白内幕 开凿渠道 灌溉庄稼
(指名)
2.师:根据课文内容,把每一行的三个词连成一两句话,记得就更快了。自己试着说几遍。 (指名)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闹”:“每闹一次”“年年闹旱灾”各是什么意思?
生:闹──造成;每闹一次──娶一次;年年闹旱灾──产生,发生。
师: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懂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有时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有时另外换个词,如果意思不变也可以,还可以查字典理解。
(生叙述过程中,师提示“用上主要人物叙述”)
在每一行词后相应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师:这是经过,课文写得最详细,把什么人说什么话怎样做,周围人如何都细致描写出来,平时写作文也要这样;
小结:
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了,自己试着再说几遍,一直到说通顺为止。像这样,抓住重点词连词成句,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写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写得很生动。把自己当作是西门豹,把刚才画出的句子说一说,多练几遍,看看自己说得好不好?
1.生自由看书读。
2.出示小黑板:
西门豹: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我也去送送新娘。
对巫婆:不行,……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
对官绅头子: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对众官绅: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好吧,再等一会儿。
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惩治。
3.读,读中感悟:
第一句读出若有所思、恍然大悟、痛恨、讽刺四种不同的语气。
第二句读出十分客气但态度坚决,男生读后齐读。
后几句生自由感悟练读。
4.生合作读:
师根据小黑板的词语说提示语生读西门豹说的话,提示如下:
西门豹通过仔细调查,了解到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因为河伯娶媳妇闹的,他决定将计就计,揭穿骗局,让老百姓明白真相,于是他说──
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看到满脸泪水的新娘,他假装客气,不动声色地说──
惩治了巫婆之后,他继续假戏真做,假装着急地对官绅头子说──
处罚了两个首恶之后,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让官绅们胆战心惊,也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清骗局。他继续客气地对──
从官绅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在老百姓了解了真相之后,西门豹不露声色地──
在破除迷信之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
5.同桌合作,一个介绍西门豹在什么情况说这话,一个读西门豹说的话。
6.根据小黑板的提示,自己当老师,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各位老师,开讲。
7.师:自己会说这个故事了,再来感觉一下课文怎么写的,你一定会有新发现。
导读课文中所描述的这样。无论说长说短,都要注意突出主要内容。
四、小练笔
1.师:战国时期的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临漳县北部。西门豹为官一任,破除迷信,发展农业,造福一方。临漳县要为西门豹立传,请大家帮忙。要求:写出这个人物做过的最为主要的事,并对这个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不超过三句话。注意用上“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惩治”这些语。
2.生写。
3.反馈:
生: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在任邺县(现河北临漳县北)县令期间,曾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破除了当地“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开凿十二条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发展农业生产。
……
《西门豹》教案7
教材分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对故事情节有所把握。学生要真正融入感情,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感受祖国的优秀文化。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2.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内容。
2.利用设计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自主探究的主题。
3.自主合作探究西门豹做法的'巧手之处。
三、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运用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2.教学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西门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读课题说理解。
[ 设计意图]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4、读生字新词。
5、小组交流课文大意。
6、师生共同小结: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交流,掌握本课生字词及课文大意。
(三)、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西门豹》教案7篇(西门豹教案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主题班会教案3篇 二年级防溺水主题班会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empirenews.page--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empirenews.page--祝福青春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