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孤独之旅教案3篇(孤独之旅教案第一课时)

时间:2023-12-27 12:47: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实用孤独之旅教案3篇(孤独之旅教案第一课时),供大家参阅。

实用孤独之旅教案3篇(孤独之旅教案第一课时)

实用孤独之旅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⑵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⑵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⑶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⑶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

  1、主旨探究:

  ⑴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⑵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

  2、语言探究:

  ⑴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①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②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心理活动的发展: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C、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D、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E、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F、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②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可以概括为两点:

  A、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B、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情感的孤独,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⑵品味语句:

  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①“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③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⑥“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②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实用孤独之旅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出示文中插图)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教后反思

  杜小康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实用孤独之旅教案3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

  作者及工作单位

  绥德实验中学 学员姓名马莉娜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各种表现人物的方法,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也已具备不错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阅历,但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的准确把握等有一定难度的鉴赏小说的方法还需要不断加强。另外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这部作品上世纪90年代和农村生活的背景,如理解有困难可以给孩子们适当的介绍。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通俗易懂又精美传神的句子。

  4、学习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坚定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的妙处。

  2、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孤困难的勇气。

实用孤独之旅教案3篇(孤独之旅教案第一课时)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案模板4篇(《孤独之旅》的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我不愿孤独》3篇 我不愿孤独教案反思

《孤独之旅》教案4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7篇(孤独之旅优质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8篇 孤独之旅优质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5篇

孤独之旅读后感9篇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8篇(学习缩写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教案6篇 孤独之旅教案一等奖

孤独之旅教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