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精品(合集5篇)

时间:2024-01-13 08:14:11 教案

伤仲永教案精品 篇1

  教学建议

  一、深刻的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尽合乎实际。文中虽然有这一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三、先扬后抑、突出主旨的写法

  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四、见闻录的叙事方式

  半功倍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闻”三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把这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至泯灭。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叙事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真切之感。

  五、简练精当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十分简练,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全篇行文严谨,力求简洁,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结尾段以“余闻之也久”开端,以下均承此省略“余”字,如此等等。这篇短文笔墨极省,以至精简到难以再删一字。对本文的这一特点,可以逐字逐句体察、品味。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尽量独立完成练习,以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略做点拨,适当答疑。虽然本课没有背诵要求,但仍要重视朗读。课文一定要读熟,最好能背下来。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勾划出生字词。正音。

  二、朗读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补充练习:

  ①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提问:

  ① 这篇文章写了一回什么事?

  ② 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开头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情况?

  ③ 课文介绍了他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是怎样的?前后是一种怎样的变化?

  2.点拨重点词语

  ① 生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时间表示法

  ② 隶、未尝、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称等

  3.练习: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 父异焉

  ② 邑人奇之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父利其然也

  总结:意动用法,活用后可理解为“以…为…”“认为…”“把…当作…”

  4.点拨重点语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放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四、讨论:

  方仲永为什么从“指物作诗立就”而变成了“泯然众人矣”?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五、研读最后一段

  1.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

  受之天/不受之天/受之于人/不受之人

  材人/众人

  2.作者认为方仲永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与上面的哪些句子相呼应?

  3.作者认为从方仲永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再次朗读课文。

  七、讨论

  你对方仲永这件事怎么看,你认为造成方仲永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其父“不使学”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伤仲永教案精品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案精品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了解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学习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力求读顺,克服读音障碍

  2.查找王安石的有关资料,课上介绍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解题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克服读音障碍,并理解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克服读音障碍

  3.理解文章大意

  ①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

  ②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③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当堂检测

  抽问重点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文言词汇

  2.翻译句子

  二、研读赏析

  1.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当堂测试

  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伤仲永教案精品 篇4

  一:导入、作者及题解

  二:朗读训练,理解字词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

  2.自由读一遍,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4.速读,理解字词,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

  三: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1.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得知的?请说出你的结论及依据。.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点、经历及结果。

  2.一个天生聪明的人最后沦落为“泯然众人矣”,你认为谁应该为他的沦落负责?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剧决不只是他父亲一个人造成的。

  3.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那么,文章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看法呢?让我们读第三段,并联系文章标题“伤仲永”,讨论并概括作者在这些议论里所表达的观点。

  四:小结拓展,思维训练

  1.小结课文.

  2.先天的天资与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点对学习的影响更大?(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言之成理即可)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伤仲永教案精品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资料连接】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问题解读】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好好学习,以致长大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听范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3、指名朗读,掌握朗读节奏,师生共同指正。

  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4、全班齐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译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将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2、组内、班内共同释疑,教师适时帮助。

  三、精讲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重要的文言字词:

  1、通假字:扳通“攀”

  2、一词多义:

  之、于、其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写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名词活用为状语

  (3)、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

  (5)、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名词活用为动词

  3、几个特殊句式

  a、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

  b、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

  c、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四、当堂检测

  1、解释划线的词世隶耕未尝识书具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

  2、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五、小结

  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那么,原因何在?作者流露出怎样的观点?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复述文意。

  二、自主学习(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讲,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体验反思

  1、由方仲永你想到了什么?(可从父母、自身、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谈,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学习等教育。)

  2、假如你是方仲永,你将怎么做?

  五、拓展提升

  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借方仲永由一个五岁能诗的神童,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希望正处于后天教育的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伤仲永(王安石)

  伤?

  叙事神童泯然众人

  议论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案精品(合集5篇)相关文章:

《新年好》音乐教案4篇 小班新年好音乐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小老鼠和大狮子3篇 小老鼠和狮子的故事大班教案

高二英语第五单元教案范文3篇 人教版高二上册英语第五单元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3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口算除法教案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精品教案精品11篇

大班数学教案12篇

初二语文教案4篇 八年级初中语文教案

初二数学教案9篇 初二数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10篇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可爱的毛毛虫》3篇 小班美术教案《可爱的毛毛虫》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