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的语文教案3篇 中学语文初二教案

时间:2022-07-12 08:30: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二学生的语文教案3篇 中学语文初二教案,供大家品鉴。

初二学生的语文教案3篇 中学语文初二教案

初二学生的语文教案1

[教学构想]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注》一书做的注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也可堪称一篇美妙绝伦的描景散文。

  针对本文的特点,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笔者有以下思考:

  1、本课宜以“美”为情感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并利用电教多媒体,引导学生去感受三峡的景色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若学生能感知这些美,其兴趣一定会高涨,从而主动地去探究“美”。

  2、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须注重积累与归纳。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且还能利用课_释来读懂文章大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有问题的词句可由各小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决,这样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体会作者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文中的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争当堂背诵。

  2、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通过展开想象来体味作品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_释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3、教师录制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的配音朗读。

  4、作者郦道元简介及《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5、教师利用网络_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2、导言:

  听着如此优美的乐曲,欣赏着如此多姿的画面,让我们乘上白云,飞越高山流水,来到三峡这个秀美的名胜风景区尽情地游一游吧!

(音乐是最有穿透力的无声语言,而画面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极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有关作者──郦道元的简介

  2、有关《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

  郦道元(466或469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关于《水经注》】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叫《水经》,《水经注))则是以注释《水经》而得名。

《水经注》本书共四十卷,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内容,注文达30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本环节的相关资料以幻灯片投影形式呈现,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帮助,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分清节奏、把握语调。

  2、生在背景音乐中试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3、教师请四名学生轮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师生共同评议。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感染学生,更是不着痕迹地给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学生的试读和轮读是对其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检测,在轮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的诵读要点。)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四五人为一小组,学生结合自我预习情况,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3、播放背景音乐,师生齐读课文。

(本环节的读的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浅显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预习时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仍有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探究。)

  四、想象意境,体会写法

  三读课文,想象意境

  1、这篇文章充满了“美”,郦道元用凝练的笔墨,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三峡的万千气象,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山势图、夏水图、春冬图、秋景图),学生选取课文中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借助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老师饱览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三峡美在_________,我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说话。

  师示范说话:三峡美在山的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我从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中读出来的。

(想象的过程就是把握文章景色特征的过程,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能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技巧,为突破本文重点作准备。)

  四读课文,体会写法

  3、《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描写角度多变,生动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细致描绘呢?请你从文章结构、动静描写、正侧描写、感观描写等方面体会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师示范说话:文章第一自然段总写三峡的峰峦重叠、高耸入云的山势。“两岸连山”是正面写山的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则是从侧面写山的“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夸张手法正面写山的“高耸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3、学生配乐齐读,再次体会三峡的美。

(学生以前已学过一些写景的文章,具备初步感知写景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示范说话能给学生体会写作技巧提供一个导向,无形中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体会与评议,固巩学生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思考

  1、多媒体展示现今三峡开发建设后的一些图片,感受三峡的巨大变化,促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2、有人说:三峡的开发建设可能会破坏自然美,课后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三峡的文章、诗句及现今开发现状等,为三峡的日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此设计着重于让学生积累,开拓视野,也激发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

初二学生的语文教案

初二学生的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认识三峡。

  2、掌握重点实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预习检测(3分钟)

  1《三峡》选自。本文作者,他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全长约二百公里。

  3、给下列字注音

  阙嶂曦襄御泝湍啸属涧

  三、自主探索(一)(8分钟)

  默读课文,结合文_释,解释下列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于,在

  略无阙处毫无

  略无阙处通“缺”缺口

  重岩叠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冲上山陵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即使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御:驾

  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飞流冲荡

  良多趣味实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连接不断

  自主探索(二):(10分钟)

  边读课文边结合课_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大意。无法解决的问题,画出注明。

  翻译方法指导: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山峰和怪柏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合作探究:(8分钟)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峡连绵不断的山势和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再现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五、当堂检测(10分钟)

  1、解释下列词语:

  略无阙处沿泝阻绝

  乘奔御风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

  2、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抽查清

  抽查清:

  每组的3号同学给组长翻译第二段。

初二学生的语文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_价值。

  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

(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A)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D)具体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2、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②“夫战,勇气也。”--“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3、补

(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③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①_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_》)--那个表演_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_》)

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

  4、换

(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1)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5、调

(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②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③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6、变

"变",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①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二)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六、作业

  独立思考,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1.交流翻译心得。

  2.小组内提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难点,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明确:

  三峡的山、水。

  两个。

  一层:三峡的山。

  二层:三峡的水。

  2.第二个大层次又分成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夏季的三峡。

  春冬的三峡。

  秋季的三峡。

  四、研读第一层次:三峡的山

  1.作者集中写三峡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

  2.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3.作者是如何体现三峡山的特点的?

  明确: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来写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再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势高大狭窄的特点。

  4.本文是为《水经》作注,应该重点在写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才开始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山势造就水势,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读第二层次:三峡的水

  研读:夏季的三峡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涨流急,交通阻断。

  2.在写夏季三峡水是,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去体现三峡特点?

  明确:

(1)王命急宣--侧面体现

(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对比。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初二学生的语文教案3篇 中学语文初二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教案模板范文3篇(教案模板初中语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范文语文愚公移山大全 部编版愚公移山教案

《口技》初中语文教案3篇(初中语文课文口技)

北京初中语文教案模板共3篇

小学语文教案通用15篇(初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相关热词搜索:初二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