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精品3篇

时间:2024-04-09 09:4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精品3篇,供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教案精品3篇

中班科学教案精品1

  设计意图:

  孩子上中班以后,除了人人皆知的要开始换牙外,牙齿上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发生——长出人生第一颗智齿(长出来就是恒牙),俗称“六龄齿”。其位置是从牙齿中间开始往两边数第六颗,终身不换。牙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所以,这时让幼儿发现牙齿的一些“事儿”,认识牙齿的重要:一颗都不能少,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学会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保护牙齿从源头开始,幼儿终身受益,教师义不容辞。

  活动目标:

  1.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认识切牙、磨牙,体会牙齿的重要性。

  2.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并形成习惯。

  3.喜欢上身体探究,继续发现之旅。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一张菜刀图片、一个石磨实物、幼儿人手一份熟花生米和一块梨子、一张张开的牙齿图片、一些浸泡过的花生米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身体的一些器官,并知道其作用。

  活动过程:

  一、说说,发现身体的能量之源——牙齿。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身体上的哪个器官?为什么?

  (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2.师:听你们说了那么多,想知道老师喜欢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引出正题:牙齿)猜猜,老师为什么会喜欢牙齿呢?

  环节自评:从泛泛而谈到导入正题,引起幼儿对天天使用却又被他们忽视的牙齿的重视。借猜老师的想法,打开幼儿思维的大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吃吃,初步发现牙齿吃东西时的秘密——分工合作,切、磨。

  1、初步认识牙齿。

  师:刚才你们讲了那么多喜欢牙齿的理由,牙齿长什么样呢?天天在嘴巴里,看得还真不多,今天让我们仔细瞧瞧吧。

  【通过观察张开的牙齿图片,幼儿从颜色(白)、形状(前面的长长、高高的,后面的方方、矮矮的)等方面初步认识牙齿。】

  环节自评:此处的初步认识牙齿环节,过渡自然而又异常重要。因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他们基本上都是从颜色和形状上认识牙齿,而这两个认识维度,恰巧为后面的环节奠定基础:形状,区分切牙与磨牙;颜色,找出龋齿。

  2、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

  (1)师:刚才你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牙齿能吃东西。那牙齿是怎样吃东西的呢?幼:咬、嚼……

  (2)师:什么形状的牙齿咬,什么形状的牙齿嚼呢?(幼儿说出猜想)

  (3) 师:小朋友们刚才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吃东西体会一下吧。(幼儿现场体验——吃花生米、吃梨子,细细体会牙齿是如何吃东西的,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前面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后面方方、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嚼碎。

  环节自评:牙齿天天用,真没细细品。牙齿怎样吃东西,还从没有仔细关注过,先猜想,然后验证,采用幼儿喜欢又直接的方式——现场吃,对幼儿来说不仅快乐,而且是那样的迫不及待,一寻究竟。

  3、进一步认识牙齿:切牙、磨牙。

  (1)(出示菜刀的图片)师:这是什么?(菜刀)菜刀有什么作用?(切菜)菜刀用来切菜,把大的菜切小。你觉得什么形状的牙齿的作用跟菜刀的作用差不多?(幼儿回答)哦,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就像这把菜刀把食物切下来一样,这种形状的牙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切牙。

  (2)(出示石磨实物)师:这是什么,认识吗?(磨子)它有什么用呢?(老师现场用石磨对花生米进行加工)看,经过磨子的加工,整的花生米怎么样了?(碎了)它像我们嘴巴里的什么牙齿呢?(宽宽、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切开来的牙齿,叫切牙,那像这个磨子一样,把食物磨碎的牙齿会叫什么呢?(磨牙)

  环节自评:采用图片、实物,循循善诱,生动形象地认识牙齿——切牙、磨牙,借用巧妙,原本晦涩的知识幼儿訇然开朗,并且一个个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4、小结:牙齿的重要性

  (1)师:现在,关于牙齿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幼儿纷纷发表看法)

  (2)师小结: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不同的作用,他们一起努力,为了我们将食物轻松地吃下去,给身体提供营养。看来,牙齿一颗都不能少。

  环节自评:牙齿的神奇分工让幼儿惊叹不已,对牙齿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心头的想法蠢蠢欲动——要保护好牙齿。这样的意识,水到渠成。幼儿毕竟是幼儿,教师的总结,加深幼儿印象,并承上启下。

  三、看看,发现龋齿——观察同伴的牙齿,发现蛀牙。

  1.师:小朋友们嘴巴里的牙齿少不少呢?请张开嘴互相看看。(幼儿互相观看牙齿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他的牙齿有的是黑色的;他的牙齿上有洞洞;他有蛀牙……

  2.师:为什么会有蛀牙呢?想想,有了蛀牙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

  3. 观看录像——蛀牙的危害。

  环节自评:发现同伴牙齿的秘密,幼儿乐此不疲。观看录像,在幼儿已有蛀牙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把他们对蛀牙危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带来心灵的震撼——蛀牙带来的后果真可怕!保护牙齿的意识愈加强烈了。

  四、刷刷,赶走蛀牙虫——在游戏中学会刷牙。

  1.师:怎样才能不让牙齿有蛀牙呢?

  幼:不吃糖、漱口、刷牙……

  2.师:刷牙是最简单有效的保护牙齿的方法,那一天刷几次牙合适呢?小朋友们会刷牙吗?

  幼:早上一次;早一次,晚一次;晚一次……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3.师:刷牙要每个部位都刷到,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刷刷牙吧!

  环节自评:在游戏中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天天刷牙的习惯,寓教于乐。

  延伸活动:

  身体上还有好多的秘密,小朋友们发现了别忘了跟老师、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哦!

  活动反思:

  1.以生为本,经纬适度。

  活动选材从幼儿身体上的器官——牙齿出发,在途中(幼儿园集体活动中)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使用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最终到达影响深远的——牙齿终身健康的终点。小小的牙齿,多多的“事儿”——乳牙、恒牙、乳牙 20颗、恒牙最多32颗、6岁开始换牙……切牙、犬牙、磨牙……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什么样的“事儿”是他们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目标该如何定位……秉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教学活动要符合孩子的认识规律,注意孩子当前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和情感背景,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果子。可见,本次活动课题的敲定、环节的设计、内容的涉及,做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幼儿兴趣盎然,知识点恰如其分,教育影响悠远深长。

  2.本真教学,寓教于乐。

  活动秉持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幼儿主动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说说、吃吃、看看中发现牙齿的秘密、体会牙齿的重要性、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学会基本的保护方法,并养成习惯。童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所以运用借鉴、影像资料、游戏等教学形式,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蕴涵其中,幼儿“乐”中有“得”。

中班科学教案精品2

  活动目标:

  1.乐意交往、交流,学习用简单采访的方式来收集信息。

  2.知道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主要猜测。

  重点难点:

  1.乐意交往、交流,学习用简单采访的方式来收集信息。

  2.知道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主要猜测。

  活动准备:

  1.调查访问用的记录纸和笔。

  2.活动前,请幼儿园中部分受访者沟通,请他们去了解相关的内容。

  3.请部分家长作为志愿者在相应时间来幼儿与活动。

  4.恐龙灭亡的假说。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请幼儿在幼儿园随机进行采访,了解其他人对于恐龙消失得原因的看法,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采访方式。

  1.我们可以无问问幼儿园的人,也许他们能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可以问谁?

  2.问他们什么问题,怎么问?

  3.三个小朋友为一组,去采访三个人。

  4.使用纸和笔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

  二、幼儿自行出去进行采访,教师和家长志愿者随后观察。

  三、幼儿回来后,可以在其他的时间来交流采访结果。

  1.你们喜欢采访吗?有没有遇到困难?

  2.分享一下你们采访到的答案。

  活动反思:

  对探索的话题,我们班幼儿是比较积极的,在请幼儿自由的探索说出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有些说恐龙是走丢了,等等···最后我做了卡片让幼儿自己回家与爸爸妈妈谈论后再交来分享他们猜的恐龙消失的原因,达到了家长与老师共同教育的原则。

中班科学教案精品3

  活动目标:

  1.在听听说说绘本故事中,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用多种材料的进行测量,探索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次数、长度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蜂蜜蛋糕树》绘本ppt、表格(次数一样,测量工具不一样;长度一样,测量工具不一样)、操作材料、测量工具(木棒、棉签、回形针)、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绘本,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阅读绘本,学习测量

  1.阅读绘本前几页提问:小老鼠和阿力挖到蜂蜜了吗?为什么没有挖到?

  2.出示图片,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长度的关系

  出示蜂蜜的路线图:

  小熊猫从家门口走了五步,小老鼠也走了五步,小老鼠是用什么测量了5步?(小老鼠的脚步,我们也可以叫它测量工具。)

  老师示范测量,上一次的测量是下一次的开始大河马阿力也走了5步,它的测量工具是什么?(阿力的脚步)

  阿力走的长度,谁来表示一下?请个别幼儿测量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没有挖到蜂蜜了吗?

  3.师小结:

  小老鼠的脚步小,用来测量的测量工具短(我们用一个更加规范的词叫做“短”)所以测量出来的长度短;河马的脚步大,用来测量的测量工具长,所以测量出来的长度也长,因此,虽然都走了五步,测量了五次,但是长度不一样。

  4.绘本画面七我们看看它们有没有发现?

  5.原来,小小的测量还有这样一个秘密呢,怪不得它们挖不到蜂蜜。测量还有什么小秘密呢?请你来发现一下。

  三、幼儿测量

  1.老师把大熊猫的家到蜂蜜的距离画出来了,请你用老师提供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一下,看看测量结果都一样吗?

  师交代要求:请你每次选择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好以后,把测量次数记录下来。

  2.记录幼儿的操作结果

  3.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的次数最多?

  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的次数最少?

  为什么?

  4..师小结:相同的长度,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次数越多。

  四、欣赏后半部分小朋友们真聪明,故事里的小老鼠也很聪明,我们看看它有没有挖到蜂蜜。

  师讲述后半部分绘本内容

  师小结: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蜂蜜蛋糕树》,好听吗?

  活动反思:

  1.目标的修改:对活动目标做了修改,有原先的“探索用多种材料的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改为“用多种材料的进行测量,探索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次数、长度的关系”前者注重幼儿的测量技能,能用多种材料进行测量,并且对于测量的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通过测量来进行验证。这与我们活动的重点及活动过程不相符合,经过修改后的目标,更能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通过测量活动,发现测量次数、长度与测量工具之间的关系。

  2.活动材料的修改:第一次活动时,提供长短不一的相同类型小棒;第二次活动是提供大小不同的圆形物品若干。第一次的.材料过于单调,活动过程中,只要求幼儿用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对于测量结果,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测量工具长短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因为小棒的长短过于明显,测量过程中的探索性不强,而语言的总结性对幼儿来说比较难。第二次圆形测量工具的提供,不太科学。首先是圆形物品在作为测量工具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其次,圆形物品之间的比较都是大小比较的,但作为测量工具,应该是长短之间的比较,不规范。第三次活动时,提供幼儿三种测量工具:回形针、棉签、小棒。三种测量工具属于三种物品,幼儿在长短上要通过比较,再来概括,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并且,让每个幼儿用这三种工具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在测量的过程中,有了比较,就有了发现,于是产生疑问,仔细研究,发现秘密。因此材料的提供要规范,科学,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中班科学教案精品3篇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范文4篇

中班预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模板3篇

优秀大班科学教案4篇

关于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模板6篇

中班主题班会教案:交通安全6篇

热科学活动教案6篇

中班科学教学总结3篇

优秀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12篇

中班重阳节活动教案模板7篇

拼图形中班教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