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观潮》教案6篇,供大家赏析。
《观潮》教案1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观潮》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品读赏析,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
二、作者及文章简介
1.通过媒体资源介绍作者周密。
2.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简要讲解大潮背景。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本文的范读视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
2.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再细品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文章是如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五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小结,探究学习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课下,请同学们将下面的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六、板书设计
28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观潮》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 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 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 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 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 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 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 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观潮》教案4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
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
▲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势)
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观潮》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重点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生2:钱塘江大潮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感到激动,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我更热爱祖国的河山了。
3.同学们,我们从图片和资料中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那么,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1.生字学习。
(1)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3)学生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注意:“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同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同步指导。
2.词语学习。
(1)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读一读。
(2)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如在理解“山崩地裂”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上文提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如同万马奔腾而来,其声势之浩大,有如天地崩裂一般,令人神往而敬畏。
(4)通读课文,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钱塘江大潮?
预设: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等。
(板书:气势磅礴)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2.说说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日期。
生2: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地点是盐官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找关键词,并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
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2.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大潮的特点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导探究主题
1.复习生字词,听写。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这一“天下奇观”的?(板书:时间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预设1: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
预设2: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
师总结:第1自然段,一句话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
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3)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4)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及时进行补充。
师总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具体交代了观潮的最佳时间——八月十八,最佳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运用成语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若隐若现、人山人海。
3.赏析第3~4自然段。
(1)放录音,听范读第3~4自然段。
(2)品析第3~4自然段的朗读方法。
师总结:读第3自然段时,语速要略慢一些,声音要稍微平静一些,要把“平静”体现出来。读第4自然段时,语速要快,声音要高亢,要体现出紧张的气氛。
(3)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指名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默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潮来时的情景?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纠正。
课件出示:
(5)细读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潮的。
学生读第4自然段,找重点语句,并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师总结: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这样的直接描写让我们对大潮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大潮的恢宏气势感受得更加深刻。
(6)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学生读第3~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预设:“霎时”表明时间很短,点明潮涌速度之快。“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体现出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依旧”写出了“潮前静→潮来动→潮过静”的变化。这段文字更加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表达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之情。
三、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预设:运用时间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从“早上”“午后”“过了好久”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四、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很多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篇。(课件出示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3~4自然段。
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
《观潮》教案6
教学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了解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2、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词语认读
二、学习3、4两段
1、师:自由读读3、4自然段,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你特别喜欢的,用波浪线划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教师了解情况,并做适当的个别指导。
2、指名说说读读(配多媒体)
生:我特别喜欢:“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来读一读。
师:看到那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当时的心情怎样,会有什么动作,会说些什么,咱们表演表演。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这样的场面就是——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师朗读指导(个别读、小组读、范读、自由读、展示读)
3、师:谁再来说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个句子。
师:你欣赏他读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确,不太有感情。
师:你能比他读得有感情吗?
生:能。学生读
师:他读地有感情吗?
学生评议。
师: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语气逐渐加重,他读出远到近的气势。我们大家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
4、生:老师我喜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你们也喜欢这句吗?
很多学生都叫起来:“我喜欢!”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好根据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作者是按( )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和大潮( )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2)、( )比作( )
三、指导背诵:自由读,集体背,个别背,配乐背。
四、课堂小结: 钱塘奇观天下传,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同学们,过几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了,有机会去欣赏欣赏钱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吧。如果不能亲临现场,也可以观看电视直播或上网观看。
《观潮》教案6篇相关文章:
★ 观潮的教案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