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

时间:2024-05-01 14:3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供大家参阅。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2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4*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相关文章:

《风筝的歌唱》大班教案3篇

《纸船和风筝》教案3篇

《纸船和风筝》教案12篇

《纸船和风筝》教案5篇(纸船和风筝优秀教案)

纸船和风筝教案5篇

《纸船和风筝》教案4篇(纸船和风筝 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2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6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理想主题班会教案3篇 理想主题班会课

《理想风筝》说课稿6篇 理想风筝课文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