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井》教案12篇 井课文教案,以供参阅。
《井》教案1
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院子里有一口水井,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发现水井坏了,不能打水了,怎么才能把水井里的水弄出来呢?成了孩子们争论的问题,有的说找个小碗取水,有的说放石头,有的说用勺子,有的说用钓鱼竿拴上筒,有的说用管子,听着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取水活动。孩子们通过小实验,采用不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掌握一些生活原理,更有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愿意通过自己的尝试寻求答案。
2、思考并实践用不同的工具取水,能够比较不同工具取水的差异。
3、能应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思考并实践用不同的'工具取水,能够比较不同工具取水的差异。
活动难点:能应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使用不同材料成功取水的经验。
物质准备:水井模型、水盆、幼儿收集能取水的工具、抹布、记录板、工具图片、量杯、多媒体等。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多媒体)
1、出示第一次活动图片,幼儿观察。
2、结合水井模型和水盆,观察不同点。
3、筛选工具是否能在水井模型成功取水。
二、验证过程。
1、幼儿自由结组,自主选则的工具进行验证。
2、安全提示:
(1)不推不挤,避免水井模型被打翻。
(2)取水过程中避免把衣服弄湿。
(3)按要求把水运到指定容器中。
小结:幼儿选用的工具是否能在水井模型中成功取水,并在记录板中展示。
3、游戏:相同时间,取水工具取水最多获胜。
小结:分析获胜的原因。
三、问题梳理,引出下次活动。
1、说一说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展示幼儿过程照片,帮助幼儿回顾。
3、抛出问题:如何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出下次活动)
活动总结
一次偶然的户外游戏,让孩子们发现幼儿园里的水井损坏了,不能打水了,这可愁坏了孩子们,议论声此起彼伏,“水井坏了,水就出不来了,多可惜啊!”“我们想想办法看看怎么修一修吧。”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将“水井”搬到了室内,这就延伸出我们今天的活动。
第一次活动孩子们在生活中收集自己认为可以取水的工具,并进行了在水盆中取水活动,结果发现所有的工具都能够成功取到水。当再次带领幼儿观察水井的特点时,孩子们的表述就是“好深啊、好窄啊”,第二次取水的活动我们便结合水井的深、窄的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幼儿挑选可以在井中取水的工具,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可是由于“水井”太深了,一些短小的工具就会因为够不要水,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打消孩子们再次游戏的兴趣,这也就说明活动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游戏后的喜悦,反而会因为活动的深入,打开了幼儿想继续探索的欲望。
活动中一名幼儿因使用粗水管未能成功取水,引发出幼儿关注水管粗细,能否成功取水的好奇心,为下次活动做铺垫。
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倡导的就是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兴趣,让孩子们获得生活经验的同时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井》教案2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默读课文,能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
教学难点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默读课文,能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你们在哪里见过井,说一说你讲过的井是什么样的。
二、新授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的结果
3、比一比,组词语
傍()吩()咐()胖()
膀()粉()符()拌()
4、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间,城下面画ν。
乘凉(chéng chèng)记载(z?i zài)痴痴(zhī chī chī)嬉笑(xī x?)
多音字组词:系Xì jì铺pū pù数shuǔ shù
5、仿照例子,再写出几个词语:干干净净、碧绿碧绿、一颗一颗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的李子()的印痕()的水井()的味道()的坡度()的大萝卜
()的星星()的大缨子
三、、自由读深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深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第三段(8)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四、、思考每一段的段意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段意
一段: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二段:井水清甜凉。
三段:古井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课后小结:请同学利用批注的方法在书的旁边写下段的主要内容(可以只写几个字或是画在书上),然后观察所写的内容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把写同一内容的段落进行归并。学生按照此方法进行操作,正确率较高。最后请同学记住这种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描写的井水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美和欢乐。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新授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2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中什么?
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绝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齐读课文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标划: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词语表现出儿童情趣?(趴在井图上,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星星。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处理课后阅读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体会。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这一点“我”是清楚的,所以用叹号。井水的深度我们是不知道的。所有用问号。遥远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说明井水很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标划。井水为什么甜?通过什么事写井水的甜?把含盐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课文是通过洗菜,洗大萝卜这两件事写出井水的甜。指名读边听边想:井水的甜美,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从哪些语句中体现了来的?(嬉笑声,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的缨子。真是可爱极了。)全班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5、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井水的“凉”?(通过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6、齐读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出井水三个特的?(采用了有概括,有具体事例来源照井水的清甜凉。)
7、这么了的井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
8、齐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1)看到这口井,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体会的?(饮井不忘挖井人,赞美了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劳动,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2)为什么到现在,作者还在思念这口古井?(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代人的怀念和敬爱。)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文章的内容学生能够轻易理解,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了请同学读中感悟上。在品词品句时已经能够体会出古井带来的甜美和欢乐,再次引导学生读书时,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虽然咱们没有见过那口古井,但是古井里的水有多么清澈,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思考这是为什么?
二、新授
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法。
请同学进行小节
启发学生利用具体实例来把一句话写具体。
出示题目,学生自己思考
小组内交流
学生自己完成
交流
板书设计
清
井井水特点甜
凉
联想劳动带来欢乐
课后小结:指导全班学生练习写一个内容,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最终写的结果内容丰富,效果较好。在课后的练习时请同学自由选择内容练习写作。这样的设计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井》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附件下载
《满井游记》导学案8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袁宏道,明朝著名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三袁”,又称“公安派”。鄙弃官场,淡与名利,曾长时间隐居田园和外出游历。本文曲折的表现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怀。
2.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重点词语: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书上批注)
2.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写水: 。
写山: 。
5.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书上批注)
6.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作者在这样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拓展延伸:搜集摘录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意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检测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与其兄 、其弟 合称为“公安三袁”。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后 如倩女之靧面 飞沙走砾 髻鬟 凡曝沙之鸟 若脱笼之鹄 呷浪之鳞 红装而蹇者
3.指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组: ( )
A土膏(很稠的糊状物)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茗(茶)
B乍明(初、始) 曝沙之鸟(晒) 辄(就)
C披风(开、分散) 汗出浃背(湿遍) 呷(吸)
D晶晶然(样子) 脱笼之鹄(天鹅) 鳞(代鱼)
4.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5.选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是一篇记游小品,北国的料峭春寒,非但不能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了许多新鲜感。
B.这篇游记抓住了春天的景象,突出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特点。
C.选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是“脱笼之鹄”,又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
D.选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郊游的所见所感。
我的收获:
《满井游记》课后题及答案
《满井游记》课后题答案
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满井游记》学案7
《满井游记》学案
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 廉海龙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学习目标
1、 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2、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过程
一、背景资料
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
4、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认识的字以及难读的句子的节奏。
(温馨提示:难句停顿:●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丰富词库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地( )花朝节( )砾( )辄( )土膏( )浅鬣( )髻鬟( )罍( )蹇( )汗出浃背( )曝( )呷( )
四、疏通文意
6、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理解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先小组合作解决,若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
7、让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五、整体感知
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一下。
六、品味课文
9、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内容,请找出来,写出赏析词。)
(1组找写人的。2组找写景的。3组找写物的。4组找写作者心情的。)
10、请从景物描写的文字中找出比喻句,并做简要的分析。
11、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横线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
七、写作天地
12、模仿作者描写满井初春景色的方法,用两三句话描绘初夏的景物特点。
八、学习小结
13、我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14.背诵积累本文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达标检测
15、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B.麦田浅鬣寸许(liè)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
C.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qiàn)
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á)未百步辄返(zhé)1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 ______。
18、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
《小石潭记》导学案16
《小石潭记》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记”这种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给加点字注音。
隔篁( )竹 水尤清冽( ) 为坻( )
佁然不动( ) 往来翕忽( ) 为嵁( )
俶尔远逝( ) 犬牙差互( ) 寂寥( )
悄怆幽邃( )( )( ) 龚古(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 (2)佁然不动 佁然:
(3)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许:
(4)斗折蛇行 斗: 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6)不可久居 居:
(7)悄怆幽邃 悄怆: (8)以其境过清 以: 清: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 为坻:
佁然: 俶尔:
翕忽: 幽邃:
(2)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 ( ) 如鸣珮环 ( )
为坻,为屿 ( ) 四面竹树环合 ( )
潭西南而望 (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乃记之而去 ( ) 明灭可见 ( )
隶而从者 ( ) 水尤清冽 ( )
世隶耕 ( ) 以其境过清 ( )
卷石底以出 ( ) 参差披拂 ( )
以其境过清 ( ) 犬牙差互 ( )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 今: )
佁然 (古: 今: )
小生 (古: 今: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乐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2、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久居
3、清 (1)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4、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隶而从者
5、以 (1)以其境过清
(2)卷石底以出
(3) 全石以为底
6、而 (1)记之而去
(2)隶而从者
(3)潭西南而望
7、差 (1)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
8、见 (1)下见小潭
(2)明灭可见
9、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同游者
10、环 (1)鸣佩环
(2)竹树环合
11、为 (1) 全石以为底
(2)为岩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 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2.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难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全文处处写景,但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两个词。
二、品味揣摩,深入探究
(一)仔细阅读体现作者“乐”的部分,思考:
(1)“乐”在文中出现几次,请找出来。
(2)作者“乐”的原因何在?请抓住有关的语句仔细的揣摩,然后作出分析。
(二)、作者为何由“乐”变“凄”?同样请抓住有关的句子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作分析。【每个人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大家讨论后总结一下答案,由一个组员准备作汇报】
(三)、文中笔笔是写景,我们却是处处能见情,请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回忆过去我们学过的文章,哪些还是用了此种写法的?
(四)小组交流其它疑难之处
三、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并穷( ) 绮丽 (2) 尝以( )一珊瑚树
(3)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满井游记》导学案6
《满井游记》导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五.【课后反思】
六.【课下作业】
熟读背诵全文,识记重点词句翻译。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满井游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 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答:
《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19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井》教案4
目的要求
1、观察窖井和装饰灯的外形,主动发现可能会存在的危险。
2、乐意参加情景剧表演,知道要远离窖井和装饰灯。
准备圆形的蛋糕盒、方形的纸盒若干、教学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学挂图,提出问题,导入活动。
1、师:清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上画得时什么地方?小区里人们在干什么?
2、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在这幅图上,你能找到哪几个地方需要注意安全吗?
二、组织幼儿讨论窨井和装饰灯可能存在的危险。
师:1、为什么在窖井的安全盖和装饰灯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呢?
2、窨井的安全盖下面是什么呢?你认为他有什么危险?
3、装饰灯是电灯吗?你认为它有什么危险?
三、阅读幼儿用书,了解如何避免窨井和装饰灯带来的伤害事件。
师:1、清小朋友们打开书,看看猜的对不对。
2、怎样才可以避免窨井和装饰灯的'危险呢?
四、组织幼儿分组表演。
师:1、今天我们一起排一场表演,内容就是"远离窨井和装饰灯"。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圆形的蛋糕盒、方形的纸盒,它们可以做什么场景?(用盒子代替窨井和装饰灯)2、我们每一组小朋友在一起表演,想一想,在窨井和装饰灯旁边我们会玩什么
游戏,会发生什么故事?等一会请每一组的小朋友上来表演。
4、请幼儿分组进行表演。
五、小结。
《井》教案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记游小品,而且是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名利,耽爱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文章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通过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交流中把握);
3、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引导掌握本文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及作者情况落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一)、教法
探究性阅读法。通过质疑、探究等环节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新型阅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致力于对话、解读、重建、理解与分析,而不是告诉、传递和灌输。
(二)、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质疑交流法(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接触了三位仕途失意、降职被贬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或是怀着内心的`愤懑不平,或是心系着苍生社稷,或是以旷达脱俗的胸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陶渊明式的有官却不想做的文学家——袁宏道,他笔下的山水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满井游记》。
(二)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整体感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
(三)初读,落实基础(课前利用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四)做好探究准备
通过网络、工具书、印发资料等方式:
1、了解作者情况,所创文学流派及其风格。
2、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3、阅读课文,对疑难之处做上记号,并试做初步探究,以备小组交流。(说明:探究性阅读往往费时较多,故安排学生课外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本课置于一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有一个全景观照,从而避免理解的片面性。)
(五)互查(利用早自习完成)
1、检查朗读,看朗读的流畅度,诸如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是否准确。(小组长负责,教师抽查)
2、检查理解。(同桌合作,一生读完原文,一生翻译,纠错,交换角色。)
3、互相提出问题,并试着给出解答。
(六)质疑
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迅速归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论题更集中,以提高探究效率。
疑难问题整理归类: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本文写的是“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特征?
6、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蕴含什么哲理?
(七)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展开深入探究。(注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如下策略?小组通常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要进行具体分工?最关键的是选定组长、培养组长。)
(八)交流
各组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文本作出正确解读。
《井》教案6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井》教案7
教学目的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题目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2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3生字燕yān廿niàn砾lì鹄hú娟juān鬣liè
茗míng蹇jiǎn呷xiā浃jiā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4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5赏析研讨
a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作业:
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
《井》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 huán)脱笼之鹄(hú)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满井游记》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茗míng罍léi髻鬟jì huán汗出浃背jiá B、偕jiē膏gāo娟然juān飞砂走砾shòo C、蹇jiǎn靧huì倩女qiàn脱笼之鹄hú D、呷xiā廿niàn明媚mèi羽鳞鬣liè
2、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3、画线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未百步辄返
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E、风力虽尚劲游人虽未盛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⑵描写波光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是()
A、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地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天地显得很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C、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柳条有舒展开的,没舒展开的,柔嫩的梢头像一件披风披在柳树上,麦苗出土了,刚一寸左右。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文中表现“闲适满意”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
4、“游人虽未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B
2、D
3、C
二、课文语段阅读题
1、⑴若脱宠之鹄;
⑵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⑶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C、注意原文中语言点:“将舒未舒”意为“将要舒展开还尚未完全舒展开”;“披风”意为“在风中散开”。
3、悠然自得
4、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井》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范仲淹的指引下,登游了湖山辉映的岳阳楼。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
二、品读赏析
1、了解作者、咬文嚼字。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积累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时、始、乍、得、然
(2)词类活用
(3)重点虚词:之、夫
(4)其它:土膏(肥沃)微润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构内容
o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o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o第二部分(2)满井春色。
o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7、合作探究:
(1)第一自然段可否删掉?
明确:运用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2)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3)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明确: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抑→扬)
课后小结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课后习题
1、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板书
城中余寒-----(叙事) ----欲出不得
《井》教案10
同课研读 异构呈彩──我的《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比较谈。
我的老同事要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定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一文。前天来电说此文一课时设计难度较大,叫我出出主意。设计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成败。的确,对于一节课来说,文本的驾驭能力即教学设计乃是决定一节课的质量如何。为此,我在认真研读了本文后给出了AB两种教学思路,仅供我的老同事参考。现写出希望批评斧正。
A种思路
一、设计思路
扣准“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四步骤设计思路来组织教学。这样由浅入深,从音到字到文意把握到重点美句欣赏最后用自己的习得体验来谈谈本写景文的情感内蕴。
二、学习步骤
1、情境引入:
“她轻步走上草地,玉指玩摸树木,她把气息吹给细柳枝、嫩桃树。虽然我没见到她的到来,我已感到了她的存在。”这个她是谁呢?
(万事开头难。老师用这样一句话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猜猜文中的“她”是谁?以此来亲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和学习冲动,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走进课堂,并这一情景与本文的刻画的早春景象吻合,形成很好的文本内容铺垫。)
2、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词:朝辄廿乍妍靧髻鬟鬣茗罍曝蹇浃堕恶,请学生根据工具书和注视下已经提供的拼音快速从文中找到并结合所在语句读准。
(这个环节的设计在本文是不可忽略的,本古文生字词较多,如果没有这一铺垫,学生是无法顺利进入文本正确朗读的。至于要用什么方式更快速有效的把握还需考虑。)
3、读懂文意:
播放录音或范读文本,学生自由朗读并完成两步骤要求:
⑴ 独立看注释翻译,
⑵ 不懂处小组内合作解疑。
(这是文言文学习不可或缺的步骤,疏通文本文意是基础,是为文本的内容赏析搭好脚手架。)
4、读赏美景: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景最美的句子。
⑴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⑵ 谈谈作者的写景手法。
(这是学习的关键点,也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落点。以一个开放性问题入手,让学生找美句,描美句,赏美句。)
5、读出自己:
你认为本写景文想表露一种怎样的情感爱好?老师再用一问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品赏后谈谈作者在描写北国满井的美丽景象时是本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爱好的。
(其实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由文本的内容解读拔高到作者的情感倾向。这也很好的凸显本文的主旨,让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喜好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很好的熏陶和强化。)
补充作者材料,增强认识:袁宏道,不愿意做官,却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在文学创作上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灵”,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
B种思路
一、设计思路
由于A种思路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也比较好,各方面落实也扎实,不过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传统,在优质课评比中很难以巧妙驾驭文本的特色取胜,为此,我在考虑是不是有一种更新的文本解读方法来重新设计。我又回归文本继续探究。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北国早春景致。由此,我想到何不用本学期我倡导并尝试的“专题教学法”来设计呢?
本文新的设计思路由此而生:整堂课围绕“满井春韵”这一专题来进行设计,由回忆写春诗句导入到“找春”“读春”“品春”“写春”为线索把整篇文本解读下来,既集中又挖深一点学有所得。
二、学习步骤
1、诗歌导入:
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老师出示早春诗典范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请学生领会诗中描绘早春的词句“初”“早”“新”“渐欲”“才能”等。
(这一导入让学生背熟知的诗歌,一下子就能达成师生互动,学生有了发挥才华的时机,他们喜欢,积极性也来了。)
2、找春:
在听读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时,请学生拿笔划出描写满井春天的词语句子。
(这是初识文本的行为。)
3、读春:
让学生把划出的描春句子读出来。这一步骤着重解决生字读音,疏通写春句子的意思和正确朗读个别难度句子的节奏停顿。如:山峦为晴雨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些句子的确不易读顺。
(这一环节是下环节“品春”的基础,只有会读并懂其意了,才好品出其中美之所在。)
4、品春:
请学生根据找到读出的写春美句从作者蕴含的情感和采用的写法角度进行品赏。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关键。这是语言品读赏析和作者情感的解读的着力点环节。我重锤敲击,从中也探究作者之所以能把早春美景写得如此之美是因为在写景时运用了很多写作手法。如白描的笔法: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还有比喻的妙用: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在这一环节还可以通过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进一步谈及袁宏道其人形象: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5、写春:
要求学生运用文中修辞:比喻和拟人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春天。范例:“她轻步走上草地,玉指玩摸树木,她把气息吹给细柳枝、嫩桃树。虽然我没见到她的到来,我已感到了她的存在。”
(这一环节我的设置出发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了本文写景手法后能学而致用。因为现在的课堂过于注重口头上的“头头是道”,反而让学生在动笔时往往词不达意的现象而有意安排的。)
以上两种教学思路殊途同归,共同达成文本的内容解读和作者心灵世界的领悟。一是,整节课扣准一个“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等四步骤从字词句到思想内蕴层层深入、由表及里进行研读;一是,整堂课围绕“满井春韵”这一专题进行设计,以“找春”“读春”“品春”“写春”为线索构架本文的教学思路。可见,一篇看似无从下手的文言文,只要紧扣新课标的有关精神,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并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设计,那也一定能上出精彩的课!
《井》教案11
一、 目的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 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文章
(1) 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 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 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 复述课文内容
2、 了解课文内容
(1)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3) 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五、 课堂测试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 ( ) 波色 ( )明 清 ( )见底
( )然如拭 鲜 ( )明媚 泉而 ( )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满井游记》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一词多义
1、乍:
波色乍(zhà)明 (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突然,忽然)
2、鳞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波浪像鱼鳞似的一层一层的
呷浪之鳞(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指鱼类和爬行动物)
3、然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
4、虽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虽然)
游人虽未盛 (即使)
5、得
欲出不得(能,能够)
悠然自得: (得意)
6、时
冻风时作 (时常)
亦时时有(常常)
于时冰皮始解 (这时)
7、之
脱笼之鹄 (助词,的)
倩女之靧面 (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郊田之外 (表限定关系,以)
8、始
于时冰皮始解 (开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才)
《井》教案12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满井游记》教案设计。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2、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3、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井》教案12篇 井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 大班体育游戏丢沙包教案8篇(幼儿园大班户外游戏丢沙包教案)
★ 防溺水的安全教育教案14篇(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幼儿园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