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凡卡教学反思8篇(《凡卡》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凡卡教学反思1
一、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如:听完录音朗读后我问: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也可用文中的)来形容凡卡的生活?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出来了:悲惨、可怜、凄惨、没有指望、连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个学生却说“猪狗不如”这是我课前根本没有预设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这不是我们平时骂人的话吗?“ XXX, 你猪狗不如!”这时,我分明看见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评判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凡卡的生活猪狗不如。”“凡卡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这两个句子迅速在我脑中闪现,显然后者才符合语言规律。于是,我告诉学生“应说成凡卡的生活连猪狗都不得不如,课文中也讲了连狗都不如。”别看就这样一个词语,它关系到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即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这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潜移默化的,以后他就会在准确上下功夫了。所以,平时上课与学生对话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纠正学生的说法。
再如:讲到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一个学生谈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让学生探究“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
二、在取舍之间徘徊
课后,总觉一种遗憾在心头。虽然自己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但是,后面为了把所有内容上完,设计了“凡卡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和“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三个问题探究凡卡乡下的生活和寄信后的内容。
这样,虽然也有探究学习的痕迹,细而一想,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让学生钻吗?难道学生就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自始自终就没有一个问题要问吗?这就是我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大胆,要懂得取舍,有舍才有得。特别是这篇很长,就更应在取舍之间作出决断。我完全可以在学生读完苦苦哀求内容后问:“学到这,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时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凡卡一定要让爷爷带他回乡下?”“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爷爷会来接他吗?”——对这些问题老师加以整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探究阅读,这样就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体、个体,树立了学生本位意识。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想什么。这让我想起课伊始,听朗读信的内容录音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凝神听着,只有一个学生在窃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这么苦吗?可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他后来再也没有笑。我想他或许走进了凡卡的心灵,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
但我疏忽了,课结束时,应让他起来谈谈为什么他会有此变化?那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凡卡教学反思2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一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求异”的思维训练,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推测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深入理解新知识的精妙之处。
凡卡教学反思3
教《凡卡》这课时,我引导学生带着课后的三个问题进行默读,然后交流。更多的还是依据学生的学情生成新的教学思路,随机调控课堂,感觉非常满意。平时上语文课,我很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我比较喜欢使用朗读,在我看来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默读,前一篇课文的教学我没使用默读,也没提及默读。
因为平时在观察高年级学生读课外书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默读。从某种角度讲,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随着年级的.提高,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在阅读书报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用默读的方式。当然这种默读还是无意识的,比如要有意识地提高默读的速度,要有意识地边默读边思考,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凡卡》一课的教学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默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学生对课后三个问题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预想的。尤其是第二处问题的交流,具有“史无前例”的突破!多数孩子一开始都认为凡卡的学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惨遭遇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凡卡骨子里还隐藏着坚强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怜凡卡的同时,唾骂的是鞋店的老板、老板娘、几个伙计,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课的教学,我没有引导学生去同情凡卡,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唾骂和怪罪,学生的交流中已经蕴含这些了,我为何还要再去强化这些呢!因为这些都不能触动我和学生的心弦,不能撞击我和学生的心灵!
凡卡教学反思4
第一、解决长文短教的问题。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预习时,便让学生找出“凡卡写信内容部分”“凡卡回忆部分”“凡卡寄信部分”。而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集中力量塑造凡卡所受的非人待遇的悲惨命运,借此来营造一个对比的氛围。而这个环节其实就已经开始在“凡卡写信内容部分”中品味了。而第二课时便有时间来解决后两个部分的内容了。
第二、为了凸显对比的写作手法。除了第一课时极力渲染凡卡悲惨的遭遇外,在第二课时,我以此为引子“凡卡写信时脑海回想到的只有非人的悲惨遭遇吗?”以此引出学生对凡卡写信时回忆部分的学习。那么通过朗读相关的内容,同学不怎么费力就发现在回忆中是很快乐。这时,对比的.感受已经初具模型了。进一步,我让学生思考“凡卡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忆起这些欢乐的回忆的?”根据前文对凡卡悲惨遭遇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感觉到是在诸种痛苦之下,进而他们也就对现实的残酷与欢乐回忆构成对比理解到位了。
凡卡教学反思5
今天,我本来准备上《凡卡》这一课,可是没有上成。原因是孩子们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影响了我的情绪。
但是,当我冷静下来之后,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一个老师怎么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呢?这一节课就是孩子们不预习,按照我的思路也一样可以上成功的啊!这件事情说明什么?说明我的修为不够,孩子们没有预习,难道就没有上好课的办法了吗?这不是无能还是什么?
带着深深的自责,我在上课后的25分钟时,开始了教学。我首先让孩子们把凡卡的信完整的找出来(这就是预习作业)。然后小组讨论,从凡卡的信里看出了什么?孩子们都说凡卡的命运很悲惨,值得同情。我进一步提问,凡卡是做什么的?孩子有的说凡卡是佣人,有的说凡卡是奴隶,有的说凡卡是做工的,只有少数人说凡卡是学徒。我抓住孩子们对凡卡身份的`模糊,直接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会认为凡卡是佣人、奴隶、做工的?孩子们开始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凡卡虽说是学徒,可是他做的就是佣人和奴隶做的事情,所以大家对凡卡的身份认定不清。本来是孩子们的模糊认识,但是由于我的正确引导,使得孩子们对凡卡的认识清晰了,并强化了。
当我正准备更深一步引导孩子们理解凡卡,内心的想法的时候,下课铃响了。一节本来可以上的非常成功,非常生动的阅读课,由于我刚上课时的情绪,耽搁了。我自责,可无法挽回!
作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不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也要把它向好的方向引导。何况有时候,究竟是不是坏事,还说不清呢!不要放弃、不要急躁,进入教室目的只有一个──上好课!教室不是我们情绪的宣泄室,而是我们教书与人的神圣殿堂。但一个看似成熟的老师--我,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耻辱,一种失败!
但是,我一定会改正!人就是在一次次的修正自己的错误中成长并成熟的!
凡卡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乞求、凡卡的回忆等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探究,指导学生从读中悟,以悟促读,然后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加以想象,并相机对莫斯科的气温情况进行介绍,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凡卡悲惨生活的体会。
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凡卡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达到披文入情,从而真正体验到凡卡痛苦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1、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2、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体会到作者写乡下生活的'“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预设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
1、在介绍凡卡的两个名字时,用时过多。
2、没有及时对学生完成《学习指导丛书》的情况进行发馈等等。
凡卡教学反思7
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
本课我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而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是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凡卡教学反思8
一、交流背景为学文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作者契诃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课时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1、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2、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凡卡教学反思8篇(《凡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