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 教学设计方案流程图,供大家参阅。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一、教材:苏教版第二册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水在他们中不同的状态,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三、教学时间: 第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这阵子天一直下雨,你知道是下的什么雨吗?你观察过这些雨都落到哪儿去了?
2、雨点落到这些地方在干什么呢?有个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思考写了一首《雨点》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板书课题:雨点
3、出示“雨点”图,师述:看,小雨点多可爱呀!谁能把课题读好?指名读课题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听,小雨点落下来了。播放下雨的声音。
2、让我们来看一看雨点落下来的情景,配乐,老师范读课文。
3、诗歌写得多有趣啊,你们想读一读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多读几遍,遇到我们课后要学的生字词把它圈出来。
4、检查自学:
(1)、抽读词语:
a、指名拼读:落进、睡觉、小溪、散步、奔跑、海洋、跳跃、(小卡片)
b、指名领读:(不带拼音)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2)、生字读好了,课文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课文,学生再评,再指名读。
(三)理解课文:
1、过渡:课文能读通了,怎样才能读好呢?我们再深入地学习,把课文的意思都弄懂了,就会读得更好。
2、轻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雨点落进了那些地方?用“……”标出,在那里干什么?用“△△△”标出。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3、交流:
(1)、雨点落进了那些地方?
a、生答师出示图片: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要求学生说话要完整。(图片随意摆放)
b、谁能用一句话来回答: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和_____里。
c、看看这几幅画可以怎么排列?
学生上来排列,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排?(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等)
d、师小结:书上作者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因为雨点落进池塘里,池塘里的水要流进小溪里,小溪里的水要流进江河里,最后所有的水都要流进海洋里。
e、谁能读出他们不同的气势来?指名读再齐读: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2)、雨点落进这些地方在干什么呢?
a、生答师出示雨点各种姿态的图片与相应的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b、想一想,课文该怎么读呢?学生自由练习。
c、指名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d、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它的姿态也就各不相同,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加上动作把它表演出来?找个好朋友一起练一练。
e、指名上台表演朗诵课文。
f、配乐朗诵课文:叫几对好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在下面演。
(四)扩展训练:
1、快速看课文,这首诗歌共有4句话,每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你能用这样的句试也说一举句诗吗?“雨点落进______。”
3、这阵子绵绵的春雨给世界万物带来了春的生机,老师让小朋友去找春天,相信小朋友都有许多收获。请你用“春雨落在(什么地方),(什么)(怎么样)。”再来说说。
4、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学着书上的写诗方法,写一首《春雨》的小诗。
(五)、板书:
雨点(图片)
↙ ↓ ↓ ↘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 池塘 小溪 江河 海洋
△△△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教学前思:
1、一年级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在理解字词时,我采取多种形式:看图理解、听音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
2、学生的个性能力不同,所以在指导学生认记字形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学生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背,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定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排 中 游 流 唱 两 岸 树 苗 绿 江 南”等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三个偏旁。
3、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笔画 偏旁和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收集学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课前介绍;
2、清越的古筝音乐;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绿油油”朗读时应读成“lǜ yōu yōu”。
3、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先借助课件,演示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穿着红衣裤的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河水清清,鱼儿在水中嬉戏欢跃;两岸树木茂密,鸟儿在林间飞舞歌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近处,绿油油的禾苗一望无际;远处,几间青瓦白墙的房屋若隐若现。(音乐欣赏)
(一)、悟江南
一、直接导入。
1、师:小朋友们坐过竹排吗?(板书:竹排)
(如果有,请他来说一说,再出示课件。如果没有,就直接出示课件“竹排”。学生看图理解,随机正音:排)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小小竹排画中游。(指名读课题,正音,读得美些。)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3分钟。
A、教师巡回,随机正音。
(圈圈读读你认识的字,当小老师念给全班同学或同桌听;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认认字。)
B、指名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四人小组交流问题,能在小组中解决的就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待会儿全班交流。
三、交流问题。(在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
?词语方面的问题:
★顺水流:可以请学生边读句子边用手势表演,然后自己读句子做手势最后共同边读边表演。
★树木密:先请学生说说,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懂得这是指树木多,枝叶茂盛,一棵挨着一棵。出示树木“密”和“疏”进行比较。
★禾苗:你见过禾苗吗?(见过,就追问:在什么地方?是什么颜色的? 没见过,就带孩子们看看禾苗的图片。)最后,都引出:绿油油。你还见过绿油油的什么?
★江南鱼米乡: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鱼儿游)哪个地方告诉我们这儿稻米多?(禾苗绿油油)(课件出示)学生读有关句子。
?有关课文的问题:
★小小竹排在哪里游?学习最后一句。(积累:风景如画)
★为什么说江南鱼米乡?学习2、3、4句,随机理解词语: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方法同上)
★为什么小竹排在画中游?全班讨论,引出江南好风光,就像一幅画。从而学习2、3、4、5句。随机理解词语: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方法同上)
小结:江南的小河多,有许多鱼虾,种了很多水稻,是个特产丰富的地方,所以称为鱼米乡,那里的景色十分美,人在其中就像走进画中一样,所以就说“小小竹排画中游”。(积累:鱼米之乡)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
一、揭题导入:
1、 出示课题:老师:今天我们学习-----《杨氏之子》。指名读题,齐读。
2、 解题:
老师:知道题目意思吗?
学生:杨氏的儿子。
学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马老师父亲姓马,马老师就是------生(马氏之子)
老师:(指名) 你父亲姓 ----王,你是-----王氏之子
老师:你是----李氏之子 你是----
二、节奏诵读文言文:
1、 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觉得可以了就举手示意。
2、 检查自读情况。
老师:有人读就有人听,读文言文时要要有停顿,同学们要仔细地听。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读得太快。
学生:句号处要停顿。
再指名朗读,评价。
老师:有没有什么地方和他们读得不一样?
学生:……
老师:有些地方没有标点,但你们有停顿,是哪些地方?
学生:孔君平 ? 诣其父 中间有停顿 (老师马上在中间处打上问号。)
学生:家 ?禽
学生:杨氏子? 儿? 父?
3、再读课文,释疑,读出节奏。
老师:文中有个多音字。为wèi 而不读wéi 同学们,有问题我们就要读课文,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看注释,想想意思,你肯定会有收获。
学生再读课文
老师:读着读着,想着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自学互助,读好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学生:孔君平是人,后面要有停顿。
老师:孔君平是去干什么?
学生:拜见杨氏。
老师:拜见,怎么知道的?
学生:下面注释写着诣就是拜见。
老师:现学现用,马上就知道字义了。
学生:孔君平拜见杨氏,杨氏不在,把他儿子叫出来。
老师:再读这句,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解决了。(老师划去先前画的问号)
老师:是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好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那 夫子家 ?禽呢?我们现在家禽要连起来,指什么?
学生:鸡鸭鹅
老师:听说过养孔雀吗?(没有)孔雀是指什么?(鸟,会飞的鸟。)那么夫子家禽就是----
学生:夫子家的鸟。
齐读。
老师:知道句子的意思吗?指名说。
学生: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父子家养的鸟。
读好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老师:君家 后面要停顿吗?
学生:要
学生:君在古文中是对别人的称呼。
老师:这里谁为谁设果?
学生:为孔君平设果。
老师:谁为孔君平设果?( )为( )设果,果有杨梅。课件
学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老师: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之后感觉怎样?学生:简洁明了。
师 :为什么不是孔君平为杨氏之子设呢?
学生:应该主人为客人设。
老师:你很会学习,感谢你。
老师:同学们,读读注释,想想意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会意文言文:
1、 齐读课文。
2、 了解文章大意。
老师:古文跟现代文写法上有些相似,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是围绕一个句子来写的,哪个句子?
学生:第一句。
老师: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子九岁。
老师:是吗?
学生:聪慧
学生:十分聪慧
指名读,齐读。
老师:甚聪慧就是---
学生:很聪明。
老师:这么简单的故事,杨氏之子甚聪慧又从哪儿知道的?
四、领会妙处,运用文言文:
结合学生的体会,引入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精妙。
再读课文,杨氏之子甚聪慧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从对话中看出了他的聪明。
老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以下是师生合作读的内容。)
老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笑。
老师:为什么会心地笑?
学生:老师一次比一次读得重。
学生:比较好笑。
学生:老师说个没完了。
学生: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同学也把提示语去掉。
老师:你觉得老师在刁难他吗?
学生:不是。
老师:你更感到什么?
学生:他们两个在开玩笑。
老师:孔君平把玩笑开在哪里?
学生:开在姓氏上。杨氏姓杨,杨梅中也有个杨字。孔君平的玩笑开在水果上。
老师:琢磨一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他把杨氏子和杨梅联系在一起,杨梅和杨氏成了一家人。
老师:这么会听的孩子。用一句话就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老师:仅仅表现他会听吗?
学生:他还很会说。
学生:也跟孔君平开了个玩笑。
老师: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说,------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老师:杨氏子真会听,回答得如此巧妙。他的聪慧还表现在哪里?
学生:应声答曰就是马上回答,脱口而出。
老师:还有其他词吗?
学生:不假思索 毫不犹豫
老师:多么聪明的孩子!不仅会听,还会应答。这真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感受一下。老师是孔君平,你们是杨氏子。角色朗读。
老师:我们换一下,老师是杨氏子,你们是孔君平。角色朗读。
学生:此是君家果。
老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这样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
学生:未闻不仅让孔君平下了台阶,还不让他尴尬。
学生:不能去,杨氏子是个小孩,应该有礼貌。
老师:语言要婉转,像张老师这样,太没礼貌了。
老师:杨氏子只有九岁,但他却说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真的很聪慧。
五、背诵积累,延伸拓展:
老师:这篇文章出自一本书《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看看。文章中的生字我们再来记一记。出示课文填空题。
此时铃声响起。
老师:课文填空题同学们可以课后填一填。
老师:这篇古人一共只有55个字,会背诵的同学面朝下面听课的老师背诵一下,不会的也没有关系,可以看着读一读。
老师:谢谢聪慧的孩子们!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质。
3、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情谊。
教学重难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花吗?(PPT出示梅花)
你们学过哪些关于梅花的诗句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字苦寒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看了图和古人关于梅花的诗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梅花有什么特点呢?(不畏严寒,不怕风雪欺压)
大部分的花都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绽放自己的美丽,而梅花却是顶着严寒,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独立。可见它具有非常不屈的品质。梅花不仅是花中的君子,梅花精神也正是炎黄子孙的品格。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第六课《梅花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你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谁能来解释一下“魂”这个字的意思。(灵魂,精神)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梅花有魂吗?梅花魂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呢?我们先保留着这个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共同走进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想一想,本文作者围绕梅花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首先进行生字词的检查(PPT出示词语)
灵魂 腮边 训斥 玷污 呜咽
欺凌 秉性 蒙眬 梳理 衰老
手绢 华侨 白杭绸 抹干净 凉飕飕
不甚在意 颇负盛名 风欺雪压
眷恋 缕缕幽芳 葬身异国 漂泊他乡
(注意蒙眬、曚昽和朦胧的用法,蒙眬、朦胧:指模糊不清;曚昽:指日光不清)
3、你能用最后一排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
4、本文是围绕着梅花发展的,可见外祖父和梅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每当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一起来念一下)
5、看到这里,你们的心里有没有一点悲凉呢?都说“叶落归根”,可是外祖父却葬身在了异国他乡,再也回不到他眷恋着的祖国了。故乡的梅花每年都会再开,可外祖父却再也回不来了。看着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者“我”呢,不禁想起了和外祖父之间的许多往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一谈论到和祖国有关的事,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会落泪。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出外公落泪的句子。想一想外公落泪的原因。
共有三处:
1、
2、
3、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三 探究三苦:体会外公思乡之情
1.我们先来看第一处,谁来把它读一读。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这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当时的我能不能理解?
经过几十年,当作者已成为了大作家的时候,“我”懂得了什么?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怀念的情思再来读一读。
(思乡的泪)
2、探究外祖父的“二哭”,体会他无法回归家乡的情感。
第二次落泪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教师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地哭着,他哭得是那样伤心。)
当得知自己无法回国时,外祖父哭了,是怎么样哭的?(像小孩一样哭了)外祖父和小孩子年龄差这么多,为什么这么形容。(外祖父得知自己不能回国了,感到非常无奈,就像小孩子一样无奈,情不自禁地哭了。)
你能理解老人此刻的心情吗?(自己的孙儿就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同时,因为年纪太大,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心里当然十分悲切。)
让我们带着这种无奈的感情再来读一读。
(悲痛的泪)
3、再来看一看外公的“三”哭
第三次外祖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哭了?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蒙眬)
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难道带回去的仅仅是手绢吗?(他借“我之手”把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祖国,让他也能“魂”回祖国。)
外祖父心爱的孙女就要回国了,可是外祖父却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国,他是多么得伤心啊。在第“三”哭中,还有一个句子能够体现出外祖父的难过,你们找出来了吗?
“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时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的衰老是因为风缭乱了头发吗?
外祖父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了梅花上,还将最珍贵的梅花手绢送给了外孙女带回祖国。至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我们留到下堂课继续学习。
板书:
梅花魂
一哭: 教“我”读诗词时 思乡的泪
二哭: 得知不能回国时 悲痛的泪
三哭: 送“我们”上船时 不舍的泪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 教学设计方案流程图相关文章: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6篇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