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等奖,以供借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课堂教学回顾:
一、导入新课
1、 欣赏“杜甫草堂”视频
2、 走进作者
(1)学生介绍杜甫
(2)屏幕展示“名人风采”,学生齐诵
3、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朗读
二、阅读三部曲
(一)、听读篇
1、 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3、 指名读,师生评价
4、 齐诵
(二)、解读篇
1、 示范解读第一小节
a、这就是一个精彩的画面,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1)学生小组间交流
(2)成果验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怒风洒茅 急
用“急”的情感读第一小节
2、 自学提示
a、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每一个小节的内容,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C、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疑问,提出来
(1)学生分三大组交流讨论,每组完成一小节
(2)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群童盗茅 叹
漏雨难眠 悲
渴望广厦 忧
(3)解答学生疑问
(三)、品读篇
用“掘词法”品读,即挖掘诗中的关键词,充分展现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1、大屏幕展示示例:例如“怒号”一词要重读,以表现风的猛烈和无情;“老无力”一词应读得缓慢、低沉,表现作者的无力、年迈、悲痛……
2、学生用“掘词法”品读,教师评价
3、 我是“杜甫”,我来读!
学生自读后分小节朗读展示。
三、雨夜听心
一首诗就是一颗心,它载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的'耳畔,让我们听到了一颗( )的心的呐喊。
忧国忧民、推己及人(完善板书)
四、千古绝“畅”
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会对杜甫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由于时间关系留作课下作业)
粗浅点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佳作,也是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名篇。本课教学教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清晰流畅。主体部分“阅读三部曲”的设计由听读、解读到品读,步步深入,真正体现了古诗文教学“以读促教”的教学理念。
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不能串讲支解。教师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有导学有自学,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入境入境,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意境,重新焕发了古诗文的生命活力。
古诗教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初步的整体感知阶段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深入品味诗句,理解诗文的内容,真正实现和诗文对话。这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此间教师的评价引导作用不可小觑,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却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推波助澜。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学习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本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大胆想象、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另外,“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的例子,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传授学生品读诗句的方法——掘词法,定对学生大有裨益。不过我想,如果这一环节让学生配合圈点批注的方法,效果一定会更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3、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4、品一品(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5、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6、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7、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8、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3
导入:
万里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而杜甫的茅屋却在凄冷秋风中破损。
1、“茅屋”——
为什么写“茅屋”?
围绕茅屋写了哪些事?
忍能、公然、欺我、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
(可疑的是“倚”杖,为什么是“倚”?)
质疑:
那些气愤和无奈,应该怎样理解呢?
孩子只是顽皮,诗人为何要与一群孩子较劲?
(茅屋,是诗人赖以活命的居所;
是一个纵然残破,却可能给他最多温暖的家;
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应证;
作为侧面,家境的破败人生的不幸可见一斑)
2、“所破”——
“所破”的,仅仅是一个茅屋吗?
1、茅屋破损
2、身体老迈
3、家境破败
4、国家残破
5、一个个家庭破碎
(注意“寒士”与“丧乱”的联系——
丧乱之后,多少寒士在饥寒交迫中生存)
“破”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怎样的一颗心;“忧”天下)
质疑:
为何不写天下,却写——
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
(我的遭遇就是千万人的遭遇)
小结:
正因为有着切身的体会:
我才会推己及人地——
大庇天下贫寒之士
冻死了也无怨无悔
只要他们能够——
“俱欢颜”、“安如山”。
3、“秋风”——
为什么是“秋风”?
课文中的“秋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风雨相联——阴冷黑暗的时代、衰颓败落的国势)
解读:
“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时代的风雨。
“安如山”的也不仅是房屋,更是和平安定的环境。
“风雨”是现实,“安如山”是诗人遥不可及的理想。
——即使“吾庐独破”、牺牲自我也换不来它的实现。
诗人心有深深的.无奈和叹息;表现在怎样的字眼里?
(再读体会)——
“安得”,“呜呼”;“呼不得”,“自叹息”,“老无力”等等。
(“老无力”,岂止是身体上的老无力,还有无以拯救苍生的无力)
小结:
其中,藏了多少渴望、多少无奈,又藏了多少悲愁!
阴冷的风雨中,我们仿佛看见了一道永世不灭的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了一颗一颗善良、仁爱的心。
教学后记:
《石壕吏》末段中的“独(独与老翁别)”,是独自前行、奔赴远方,是独自保全、分道扬镳,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尽管也有同情和悲悯,却终究相离相分、划清了彼此界限。而本篇课文中的“独”,则是置身于茫茫大众之中,作为其中的一员,而去承担、去背荷!感同身受。这竟让我想起了《老王》,想起了知识分子的事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联激趣:
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听读
[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 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
[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 示]:
A、秋风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叹
C、长夜沾湿的苦痛
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
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
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第三、四小组:踏访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特征:破烂不堪、不蔽风雨、千疮百孔、生活艰难
想象:重点表现茅屋的破烂,孩童的顽皮,可加入细节描写。
第五、六小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特征:年老体弱、孤苦无助、焦灼痛苦、彻夜难眠
想象: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小结:
以上三段主要通过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称为“诗圣”,结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说说他的伟大之处吗?
[学生活动]:齐读最后一段,畅所欲言。
[提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总结拓展
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还记得他们的肺腑之言吗?
[学生活动]:积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
(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
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引导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能力目标: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
重点难点:
1、揣摩诗歌语言,进行朗读训练。
2、品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提问: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
明确:《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词的读音。
2、教师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指导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3、学生再次齐读,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4、指名朗读。师指导学生要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