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学设计6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看繁星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方法: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摇摇欲坠( ) 半明半昧( ) 模糊( ) 霎眼( )
2、查字典学习,补充:
萤:萤火虫 荧:荧光屏 莹:晶莹
模:mó模型、楷模 mú模样、模具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3、交流作者情况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二、导入新课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处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夜晚闪烁的群星带给了诗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给诗人以灵感,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呢?(生交流)。今天,我们来共同看看巴金对繁星有怎样的观察和感受。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巴金写了几次观察星空?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从前--------三年前--------如今 时间顺序
2、了解三次看星空的地点和感受
时间地点感受情感
从前家乡回到母亲的怀里(甜蜜,温馨)对星空的依恋
三年前南京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
(亲密,投机)与星星的伙伴之意
如今海上仿佛听到它们小声说话,觉得睡在母亲的怀里(安详,惬意)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四、交流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从不同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美妙。找出文中运
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比喻:萤火虫 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说话 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排比:柔和的 静寂的 梦幻的
五、拓展延伸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阅历都不相同,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
学法指导: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
联想:是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活动。
1、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了联想或想像的语句并分析其间的联系点
2、练习写作
六、自主小结
这节课,我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学到了许多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与课堂同行》
2、按照要求预习冰心诗四首。
《繁星》教学设计6 篇2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探究课文三次描写看繁星的变化特征。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二、教师范读课文
注意读音及字形
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
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
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
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
“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
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产生情况和感受不同的原因: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2.我们能比较一下感受变化的特点吗?
明确: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3.作者是在赴法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三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展示上堂课“望星空”语文活动成果
全班范围内,教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小练笔(让3~5名同学交流)。
学生评价后教师提出: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
二、学生自主学习,读作者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三、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①作者在描写对象时既写眼前景,又由眼前景想到其他,这就是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有的同学自己的描写也有此特点。
②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
五、重点结合第三段品赏文章语言美
1.读第三段,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2.尝试背诵第三段。
六、语文实践
1.同学们看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写出来。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3~5位同学交流,并围绕目标作评价。
《繁星》教学设计6 篇3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观察星天,体会星天的奇异美妙
(这是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在学习联想和想象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培养学生在阅读作家的作品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三、教学重点
学生将自己对星天的观察感受与作者的观察感受进行比较。(这是方法)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四、教学难点
作者对星天的感受理解。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品味中,结合平时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中外有关星天的传说或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品味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浩渺的星空历来让人浮想联翩。有人说,每一颗星都是逝去的亡灵,他们在俯瞰着芸芸众生。也有人说,其实那些星星只不过是混沌未开的虚无,种种美好的传说不过是人们对宇宙无知的一种表现。那么在你眼里,星天究竟是什么呢?每次谣望星空,你都回有哪些感受呢?将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作一个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
(二)、引导学生品位课文:
1、全体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几次观看星天的感受?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词句。
2、找出你最欣赏的词句,并简述理由。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情感不同,观察的景也不同;景物不同,也会影响作者的感情。同样是看星星,就有几乎不同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情感和景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拓展讨论:
1、你可曾观看过星天?有哪些感受?
2、你知道关于宇宙的哪些知识?给大家交流一下。
你知道关于星星的哪些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作业设计与布置:
1、描绘你曾观察过的星天,表述你的感受或看法。
2、课外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3、课外收集有关星星的诗歌和散文,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4、背诵课文第三段。
七、板书
繁星巴金
星天——如母亲似朋友
我爱月夜,但我更爱星天
《繁星》教学设计6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看繁星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方法: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摇摇欲坠( ) 半明半昧( ) 模糊( ) 霎眼( )
2、查字典学习,补充:
萤:萤火虫 荧:荧光屏 莹:晶莹
模:mó模型、楷模 mú模样、模具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3、交流作者情况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二、导入新课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处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夜晚闪烁的群星带给了诗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给诗人以灵感,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呢?(生交流)。今天,我们来共同看看巴金对繁星有怎样的观察和感受。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巴金写了几次观察星空?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从前--------三年前--------如今 时间顺序
2、了解三次看星空的地点和感受
时间地点感受情感
从前家乡回到母亲的怀里(甜蜜,温馨)对星空的依恋
三年前南京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
(亲密,投机)与星星的伙伴之意
如今海上仿佛听到它们小声说话,觉得睡在母亲的怀里(安详,惬意)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四、交流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从不同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美妙。找出文中运
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比喻:萤火虫 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说话 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排比:柔和的 静寂的 梦幻的
五、拓展延伸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阅历都不相同,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
学法指导: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
联想:是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活动。
1、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了联想或想像的语句并分析其间的联系点
2、练习写作
六、自主小结
这节课,我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学到了许多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与课堂同行》
2、按照要求预习冰心诗四首。
《繁星》教学设计6 篇5
一、按照要求读课文:
1、初读课文,标注小节,生字词注音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三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写下疑难问题
二、完成预习书面作业:
1、抄写词语2遍
纳凉半明半昧摇摇欲坠萤火虫霎眼
2、作者看到繁星时,有怎样的`感受呢?摘录相关的句子。
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出作者对繁星的那种特殊的感情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最震撼人心的:一件是天上的星空,还有一件就是我们心里高尚的道德标准。为什么星空能震撼人心,当我们仰望星空,望见那漫天繁星时,又会有何感受呢,让我们走进巴金的星空。(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者对繁星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能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吗?
(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极度的热爱)
2、用圈点的方法,圈划出显示作者行文思路的词语。(先写了、后写了: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又一夜在船上
好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3、用四字短语的形式概括这四幅画面:
夏夜星天——静夜星光——海夜星空——夜空星座
三、体悟感受
1、这三次观赏繁星的时间、地点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请画出文章中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原句试着进行归纳)
【分析】从前——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的特点:幸福、温暖)
三年前——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和我谈话一样。(光明、朋友、谈话:亲切、友好)
如今——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霎眼、母亲的怀里:迷醉、满足、惬意)
一夜——巨人还在跑呢(新奇、惊喜)
2、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繁星呢?(背景介绍)
对家乡的、母亲的思念,对光明的追求
繁星——光明、友谊、自由、爱,作者对繁星的爱其实就是对自由与光明的爱(借物抒情:含蓄而美好)
3、作者描绘了四幅图,比较这四幅图,找找它们的不同。
详略、感受不同、表达感受的方法不同、动静不同、修辞
4、着重分析第三段:描写+感受、修辞(比喻: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排比:海上的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是梦幻的。)
5、小结:比读的角度:
四、总结
作者以自己在海上看星为立足点,回想起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几次看繁星的情景,巧妙的将过去和现在结合在一起,在繁星之上寄托了自己特有的情思。表达对繁星的爱,由此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光明、对母亲的、故土的依恋。
五、作业
1、《伴你学》
2、读完《繁星》,你是否很有收获,你一定有过看到某一景物而产生特别情感或是引起共鸣的经历,那就请用你的笔描绘让你迷醉的那个情景。300字左右,做在随笔本上。
板书繁星(自由、光明、爱)
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总领)
从前——家乡(母亲的怀抱——甜蜜、温馨、依恋)
三年前——南京(光明、朋友、谈话——亲密、投缘)
如今——海上(霎眼、说话、母亲的怀抱——舒心、幸福、安稳)
一夜——船上(巨人、跑——惊喜、神奇)
《繁星》教学设计6 篇6
设计意图: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设计在这节课时,想到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体验游戏的乐趣,并且从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过程中认识了红色和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绿色。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形式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海洋球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请幼儿摸球,当摸到第一个红球的时候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二个红球的时候,教师放慢语速让幼儿加深印象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三个球的时候,让幼儿面对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球(认识绿色球的方法和红色的方法一样)
二、游戏:送球宝宝回家师:“小朋友有家吗?我们的球宝宝也有家。”出示房子。
师:“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告诉幼儿红色房子是红球宝宝的家,绿色房子是绿球宝宝的家,我们一起送球宝宝回家吧""师:红房子是谁的家?绿房子是谁的家?
三、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玩游戏。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和颜色宝宝一起来做个游戏师:小朋友们看看自已身上是什么颜色的小圆宝宝。
师:老师拿出红颜色的宝宝说:“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 老师拿出绿颜色的宝宝说:“绿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记住了我们就开始啦。
四、听音乐,和瓶子宝宝跳舞
师:小朋友手上拿的瓶子,摇一摇,它就会变颜色哦!
师:我们和瓶子宝宝一起跳舞吧!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我们教室里面也有许多的红色和绿色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繁星》教学设计6合集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