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蛇教学设计共14篇 蛇与庄稼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蛇教学设计共1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迟野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丹岱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子的含义。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章大意;通过讲解探究解析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认识。了解封建社会暴政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掌握、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语,背诵三四段。
(二)联系相关背景,理解课文“赋敛毒于蛇”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
(一)把握和赏析课文对比、衬托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
(二)联系相关背景,理解课文“赋敛毒于蛇”的主旨。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今农业赋税对比导入。
(二)新授课 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2.了解写作背景
3.解题:了解“说”这种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种。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音,断句。
5.学生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讲解课文第一段:课件展示重点词语,学生翻译。 2.结合第一段内容教师小结。
(四)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预习
二、
三、四段。
(六)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永州之蛇的特性 “说”一种文体 捕蛇缘由 教学建议和意见: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讲解课文第三段:课件展示重点词语,学生翻译。 2.结合第三段内容教师总结。
3.讲解课文第四段:课件展示重点词语,学生翻译。 4.结合第四段内容教师总结。 5.译文
6.齐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
7.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当时社会是怎么样的?农民的生活如果。
讨论归纳:当时的社会赋税十分沉重,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8.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的? 讨论归纳:从蒋氏的捕蛇生活与其乡邻的生活对比当中
9.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比。从开篇到结束,无一处不是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文章开头,用蛇这剧毒和人们争相冒死捕蛇的矛盾现象吸引读者;接者用蒋氏三代享受捕蛇之“利”却“貌若甚戚”的对比,用作者提议“更若役”却引他的“汪然出涕”的比照,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诉说。诉说中又四次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这毒,真切感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捕蛇 险 “利”
对 反
比 衬 缴税 “安” 毒
蛇教学设计共2
《蛇与庄稼》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文,理解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文,理解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1)正音:呻吟吐痰
(2)写法:肆(左半部);肺(最后一笔是竖);吟(不要多一点)
3、解词。
二、谈话导入文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作者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了一些道理。快速读读文,想想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指名按自然段读文。
2、读后说说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下雨与地面,太阳与地面上的东西,火与水,吐痰与肺结核)
边说边板书: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3、默读文,找出的重点段落,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1)把找出的重点段指名读一读(的最后一段)。读后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质疑(简单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下节解决)
三、听写本的词语
板书设计:
27蛇与庄稼
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第二时
教学目的:
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文,理解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文主要讲了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认定目标
1、弄清蛇能保护庄稼的原因。
2、猫与苜蓿有什么关系?
3、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这些联系之后有什么作用?
过渡: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它们会有什么联系呢?
三、学习第一段
1、投影出示
(1)这段中提到了哪些事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
(2)连续几年庄稼都歉收,老农想出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
(3)为什么田里有了蛇,庄稼就丰收了?说说蛇与庄稼的联系。
2、学生快速默读后讨论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三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小结:蛇把田鼠吃了,从而保护了庄稼。这是老农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田里少蛇使庄稼歉收的原因。现在田里少了蛇,庄稼就丰收了。
4、说话练习: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看看图示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
(1)先分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
(2)归纳:因为蛇能捕捉糟蹋庄稼的田鼠,所以蛇保护了庄稼。因为蛇保护了庄稼,所以庄稼就获得了丰收。
、小结:这段文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蛇与庄稼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第二段
1、投影出示问题。用第一段的方法并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第二段。
(1)故事中提到了哪些事物?
(2)为什么说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关系?
(3)试用箭头图表示出来。
2、学习小组讨论,同时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摆出猫与苜蓿的关系图。
3、订正。学生口述四者的联系。
4、小结:猫和苜蓿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因为有了田鼠和土蜂,他们的关系便密切起来。
五、学习第三段
1、投影出示问题:
(1)说说什么是简单联系,文中举了哪些例子?
(2)什么是复杂联系?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复杂联系的?
2、指名读文,其他学生思考。
3、讨论。
(1)解释“显而易见”的意思。(露在外面的,容易看出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简单联系。)
(2)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不是一下子看出来的联系是复杂联系,也就是多动脑筋才能想到的。文中举的例子是: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了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
(4)指名读这句话,说说“也许”和“甚至”各是什么意思?
()吐痰是怎样让人得病的呢?用箭头图表示出吐痰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
4、前面讲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是简单联系还是复杂联系?
、谁还能举几个事物之间复杂联系的例子。用出示几个事物之间复杂联系的实物例子,学生说说联系。
6、学了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投影出示下列句子)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1)齐读这两句话,理解“它们”、“规律”、“这样”等词语。
(2)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作用?(把事儿做得更合乎咱们的意愿,说明了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规律的重要性。)
7、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篇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联系。像老农一样经过研究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能把事情做好,为人类造福。说明了掌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去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七、练习说话
1、投影出示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
简单联系: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干;水可以灭火。
复杂联系: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蛇与庄稼。
2、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做总起句,举两个例子。最后用“所以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做结尾句说一段话。
板书设计:
蛇教学设计共3
23.捕 蛇 者 说
——柳宗元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三)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板书课题、作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三)范读课文。
(四)正音。
1 啮(nia)腊(xī)挛(luán)碗(wǎn)瘘(1òu)疠(lì) 当(dàng) 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 (shu6)矣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6) 死者相藉(jia)囊(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ǔ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ú)
(五)引导朗读 1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指出他读音或停顿有误的地方。如有不同意见,可查阅工具书,仍然不能确定的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2
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同学相互解决,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注释以外学生易读错的字:募有能捕之者(mù)几死者数矣(jī)(shuò)曩与吾祖居者(nǎng)隳突乎南北(huī)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fú);学生易读错停顿的句子:永之人|争|奔走焉而|乡邻之生|日蹙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4( 六))疏通文意 1
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由一个学生对照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的,做好记号,以便全班交流时提出。 2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统一认识。 3次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
要求:(1)关键字词是否落实。
(2)与上下文是否连贯。
(3)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楚。
(4)表达时,仪态是否自然。 (七)归纳积累
指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
1 (向)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吾祖死于是
(在)
苛政猛于虎也
(比)
2(他的)
专其利三世矣
(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
视其缶
(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那[自己的])
3(好像)
更若役
(你的)
4(治愈)
则久已病矣
(已经)
5(同情)
余闻而愈悲
(悲痛) 6
(怨恨,恨,憎恶)
孰知赋敛之毒??
(毒害) 7
(代蛇)
言之
(代蒋氏的话)
余悲之
(代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代蒋氏自己) 8
(表并列)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转折)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承接)
则弛然而卧
(表修饰)
(八)布置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将课文内容复述给同座听。
第二课时
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内涵,辩证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
1检查作业,指名复述课文。
2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
(二)研读课文
1提问:本文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述他对什么问题的看法?
明确:本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2提问:这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
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
3追问: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学生浏览课文,自由讨论后回答。)再追问:第1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独立思考后回答)
明确:课文1—4段主要是叙,第5段主要是议;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
4学生齐读第5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
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板书加点的字)。
5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呀!)作者心中开始还存有怀疑,然而当他看到蒋氏的遭遇后,却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那么,蒋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样的呢?文中哪几段叙述出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后追问:第3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
2、4段;第3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学生齐读第2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意对即可)
明确:蒋氏一家三代从事捕蛇的差使,爷爷、父亲都死于毒蛇之口,蒋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3 7讨论: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阅读第4段,从蒋氏的答话中仔细揣摩蒋氏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归结并板书。)
明确:蒋氏自己也是认为这是“利”(与纳税比较而言)。蒋氏认为捕蛇之“利”主要表现在:
(1)自己是“以捕蛇独存”,乡邻却因纳税“非死则徙”、“其室十无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卧”,乡邻却因纳税“虽鸡狗不得宁”;(3)自己因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却因纳税“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后死,乡邻却因纳税先死。(加点字板书)
8提问:蒋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第4段中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可以用“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句来概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蒋氏这段答话的纲。作者在这段话中将“役之利”与“赋之不幸”进行了对比衬托,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板书加点字)
9我们在朗读第4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才符合蒋氏说话时的心理?(先让一个学生试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后,再让这个同学或另一个同学朗读。)
明确:用“哀而不伤”的语气来读比较恰当。
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的“利”与乡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相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
(三)拓展深化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参考提示: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古文言文,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比毒蛇和老虎还要厉害,我们对当时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怀有无比的愤恨和批判。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蛇教学设计共4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或从背景介绍导入: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题解题
1 / 7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及句子停顿。
2、正音
3、指名朗读,一人一段。
4、齐读。
四、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然后一人一句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三、总结实词虚词
(一)实词总结 周记本网
2 / 7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写。“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3 / 7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重点虚词:“而”字用法
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 哀而生之乎
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
退而甘食 余闻而愈悲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哗然而骇者 恂恂而起 弛然而卧 时而献焉
熙熙而乐
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 而乡邻之生日蹙
第三课时
一、复述课文
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捕蛇者说》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大意,下面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下课文。
二、分析课文。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节,思考:
①本节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异蛇的“异”? 明确: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写的。 ②永州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其租入”,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 “争”字形象地反映了“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
③永州之人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暗示租税之毒甚于蛇毒
④为什么一开篇就写毒蛇之“毒”呢? 明确:以蛇之毒衬托下文的“赋敛之毒”。
2、阅读分析课文
2、3节。思考: ①第2段中蒋氏自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家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②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4 / 7
明确:他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的神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告诉我们“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九死一生换来的。
③听了蒋氏的叙述之后,作者产生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悲之”、“更若役,复若赋”)
④作者说想要更换他的差事,恢复他的赋役,那将氏同意吗?为什么?请大家阅读第4节,从中找出答案。
3、阅读分析第4节 ①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明确:不同意。因为蒋氏认为“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②在这句话中蒋氏把“役之不幸”和“赋之不幸”进行比较,他认为哪一个更不幸?有什么证据?
明确:蒋氏将自己和乡邻的状况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 ③如何比较的呢?自读课文,找出有哪些对比。 明确:
蒋氏 乡邻
生存状况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 十室九空
生活情况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悍吏之来吾乡,乡邻鸡犬不宁 一年危险次数 一岁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后 先
④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4、阅读分析第5节。
齐读第五节,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 / 7
①余闻而愈悲
明确:“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蒋氏哭诉后,对苛政重赋给人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因而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也更为深切。
②苛政猛于虎。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重税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的。
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明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明确: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社会弊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⑤对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归纳总结:
①主题: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写做特点: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十室九空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还有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
四、课文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理解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这一中心,了解了对比、衬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真切地体会了柳宗元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结尾“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6 / 7
五、布置作业。
①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作课后练习题。
7 / 7
蛇教学设计共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的了解蛇与庄稼、猫和苜蓿之间联系。 2、能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这一部分,并思考写了什么内容。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表现出蛇与庄稼之间的关系。 3、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田鼠与庄稼是直接关系,蛇是通过田鼠与庄稼产生关系的,因而是一种复杂关系。
4、请出几名学生用合适的关联词把蛇与庄稼的关系概括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学生根据第一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段,用简单的方法清晰地表现出猫和苜蓿的关系。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成果。适时的引导学生明确在这个故事中的直接关系和复杂关系。 3、谈感受
四、学习第四段
1、请同学谈谈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2、出示最后一段话。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
大家谈本节课收获。
六、课堂练习
想一想,议一议自己身边的事物,有没有存在复杂联系的,可用简单的文字将其写出来,也可以用图示法表现出来。
蛇教学设计共6
[课堂初三语文]《捕蛇者说》教案设计
涟水县南集中学 石红梅
【教材简解】 《捕蛇者说》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文章。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当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败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同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
4、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 【重点、难点】
1、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说”的体裁特点;
3、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
平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局面呢?我反复思考,认为只有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才能摆脱这一局面。 【教学思路】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 对课文大意理解,我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强化对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及句子停顿。
2、正音
啮(nia)人
腊(xī)之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事者
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
顿踣(bó)
3、指名朗读,一人一段。
4、齐读。
四、试译课文(集体解疑,疏通文意)
1、实词 为
① 动词——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 动词——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 动词——写。“故为之说”。 已
① 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 ② 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 征收。“岁赋其二”。
② 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 恶疮。“可以已??瘘、疠”。 ② 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 缴纳。“当其租入”。 ② 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
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 很。“貌若甚戚者”。
② 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 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 好像。“貌若甚戚者”。 ② 你。“若毒之乎?” 毒
① 怨恨。“若毒之乎?” ② 有毒的。“呼嘘毒疠”。 ③ 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 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 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 sì,饲。“谨食之”。 观
① 看。“今以蒋氏观之”。
② 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虚词 之
① 的。“永州之野产异蛇”。
② 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
③ 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以
① 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 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 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 根据。“今以蒋氏观之”。
⑤ 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 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 之。“时而献焉”。
③ 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 吗。“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 在。“吾祖死于是”。 ② 给。“余将告于莅事者”。
③ 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 比。“苛政猛于虎也”。
3、虚词重点:
而
表前后并列关系 :黑质而白章
哀而生之乎
表前后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退而甘食
余闻而愈悲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哗然而骇者
恂恂而起
弛然而卧
时而献焉
熙熙而乐
2、
翻译。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五、分析结构
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毒蛇之毒和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1层:写蛇的产地、外形特征和剧烈的毒性。 第2层:写蛇的医学功用。
第3层:交代出永州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至4段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1层(第2段):交代蒋氏三代人所受的毒蛇之害。
第2层(第3段):这是个过渡段,写作者出于怜悯、同情之心,想为蒋氏解除捕蛇的痛苦。
第3层(第4段):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是蒋氏对作者提出的“若毒之乎”这一问题的长篇答话。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全篇主旨。 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1层:这一层由“疑乎是”到“犹信”的转折,更增强了赋敛之毒比毒蛇更毒这一主题的表现力。 第2层: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说明了写作目的,即“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思考
1.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捕蛇者说》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4.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七、作业布置:
1.课后归纳出本课中一词多义的词,并写出每个词语的意义。
2.表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 邻)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 死 先 死
对比、衬托
蛇教学设计共7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 1 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读懂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总结文章的写法,并突出这种写法的目的,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扣住中心。
2 因此,本文的教学步骤大致分为这样几步:先读准课文,包括字音和停顿;再读懂课文,包括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接着读透课文,包括分析文章的写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读活课文,在把握文章的中心的基础上,联系本文所叙述的事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引发联想和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从背景介绍导入: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明一个道理。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三、初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及句子停顿;
2、正音:
啮(niè)人
腊(xī)之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募(mù)有能者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貌若甚戚(qī)者 莅(lì)事者
汪然出涕(tì) 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
转徙(xǐ)
顿踣(bó)
叫嚣(xiāo)
曩(nǎng)
隳(huī)突
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3、分段朗诵;
4、齐读。
第二课时
四、读懂课文
1.四人一小组,结合注解疏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2.集体解疑,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 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然后一人一句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5
五、总结实词虚词
(一)实词总结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写。“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 6 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重点虚词:“而”字用法
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
哀而生之乎
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
退而甘食
余闻而愈悲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哗然而骇者
恂恂而起
弛然而卧
时而献焉
熙熙而乐
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
而乡邻之生日蹙
第三课时
六、读透课文。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节,思考:
①本节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异蛇的“异”? 明确: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写的。 ②永州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
7 明确:“当其租入”,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 “争”字形象地反映了“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
③永州之人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暗示租税之毒甚于蛇毒 ④为什么一开篇就写毒蛇之“毒”呢?
明确:以蛇之毒衬托下文的“赋敛之毒”。
2、阅读分析课文
2、3节。思考: ①第2段中蒋氏自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家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②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明确:他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的神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告诉我们“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九死一生换来的。 ③听了蒋氏的叙述之后,作者产生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悲之”、“更若役,复若赋”)
④作者说想要更换他的差事,恢复他的赋役,那将氏同意吗?为什么?请大家阅读第4节,从中找出答案。
3、阅读分析第4节 ①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8 明确:不同意。因为蒋氏认为“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②在这句话中蒋氏把“役之不幸”和“赋之不幸”进行比较,他认为哪一个更不幸?有什么证据?
明确:蒋氏将自己和乡邻的状况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 ③如何比较的呢?自读课文,找出有哪些对比。 明确
蒋氏
乡邻
生存状况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
十室九空 生活情况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悍吏之来吾乡,乡邻鸡犬不宁 一年危险次数
一岁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后
先
④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4、阅读分析第5节。
齐读第五节,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余闻而愈悲
明确:“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蒋氏哭诉后,对苛政重赋给人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因而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也更为深切。 ②苛政猛于虎。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重税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的。 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9 明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明确: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社会弊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⑤对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进步性和局限性)
七、归纳总结:
①主题: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写作特点: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十室九空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还有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
八、课文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理解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这一中心,了解了对比、衬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真切地体会了柳宗元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结尾“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 10 课文,以加深理解。
九、布置作业。
①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第四段,并通过合理想象,承接这一段续写百字左右的故事。(注意内容连贯,想象合理)
【课后反思】
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本以为学生接受起来会很难,但课前学生们预习工作很到位,接受的很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教得也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这说明了学生也比较讨厌逐字逐句的讲授,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辩论味的课堂。喜欢他们自己主导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充满诗意,使语文课充满生命的灵动。 。
蛇教学设计共8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课
件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分是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的中心思想。
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这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得出对比和衬托之处。
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学设想:
本文词语量大,需要理解的实词比较多,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如果字字讲解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读懂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总结的写法,并突出这种写法的目的,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扣住中心。
因此,本文的教学步骤大致分为这样几步:先读准课文,包括字音和停顿;再读懂课文,包括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读透课文,包括分析的写法,把握的中心;最后读活课文,在把握的中心的基础上,联系本文所叙述的事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引发联想和思考。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家,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
从他的那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他如此大的情感波动?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也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部作品,从《小石潭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
二、“说”这一体裁的特点,理解课文题目:
我们学过哪些“说”这一体裁的的?
你能从《爱莲说》《马说》等中看出说这一体裁有怎样的特点?
根据学生生的回答总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从课题看本文会写些什么?(说说捕蛇人的事)
三、读准课文:
.读准字音:(投影出示,指名板演)
啮(nia)人
腊(xī)之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募(mù)有能者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貌若甚戚(qī)者
莅(lì)事者
汪然出涕(tì)
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
转徙(xǐ)
顿踣(bó)
叫嚣(xiāo)
曩(nǎng)
隳(huī)突
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2.读准停顿:新课标第一网
先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部分语段,重点出示以下几句注意读准停顿: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读准层次:
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为什么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时全文的主要部分。而的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异蛇的缘由。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读课文尝试理解文意,将疑问画出。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分别指名读课文,按上节课的要求。
二、读懂课文:
.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以啮人”中的“以”假设连词,如果。
④“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已”是止,这里指治好(病)。
“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小结: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2.指导学生朗读第
2、3段,并疏通文意。
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2)这两段内容还比较简单,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可自行翻译。
重点注意下列几个加点词的意义:
嗣:继承。
戚:忧伤。
悲:同情。
若毒之乎:若,你。毒,怨恨。
(3)提问:根据蒋氏的自诉,你如何让理解他所说的“利”?
明确:蒋氏祖孙三代因捕蛇这差事儿独享好处,令人羡慕。可捕蛇人说出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中连出三个“死”字,却又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悲。三个“死”字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了来的。
(4)提问:说这些话时捕蛇人的神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甚戚”是些捕蛇人的答话时的神态。刚一提到这个话题,用他就显得“甚戚”,可见触及了他的痛处,内心极度悲伤而流露在外貌上。
3.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并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生之:让我活下去。生,使??活下去。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日,用作“蹙”的状语,一天天地。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3)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明确: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4.提问:
2、
3、4这三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如何巧妙深入的?
明确:由捕蛇“当其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诉说,“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引出了下文蒋氏大段催人泪下的哭诉。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三、布置作业
.整理2—4段的翻译。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指名分别朗读并翻译1—4段的内容。
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1—4段的内容。
二、读懂课文第5段
.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
3.指名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
(1)“说”这一文体的特点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的作者表达出一个怎样的道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小结:点明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三、读透课文
.一再写毒蛇之害,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2.为了突出的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的不幸加以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以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与蒋氏“弛然而卧”对比;以乡邻们“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对比??这诸多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有力地突出了的主题。
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乡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
3.“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再读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同桌讨论这一段语言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偶、排比。
大量使用骈句,全文偶句、散句交错使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
四、读活课文
.你认为赋税之毒甚于蛇的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唐代才有的吗?你从哪句话得出这样的结论?
明确:这是自古以来就危害百姓的,从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可以看出。
2.温家宝总理一再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说”?
五、作业布置:
.课后归纳出本课中一词多义的词,并写出每个词语的意义。
2.表情朗读课文,体会的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邻)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
死
先
死
对比、衬托
二
教学目标:
.熟读全文,理解字词句。
2.揣摩本文对比、衬托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3.能联系相关背景了解故事,理解作品主题。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
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映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学习这篇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的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在写悍吏横暴和相邻们在重赋下被迫逃亡、十室九空的情形时,大量使用骈句、对偶句和排比句,表现力特别强。全文偶句、散句交错运用,间以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练,笔力遒劲,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实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因此,要反复诵读,体会其语言之美。从全文内容来看,主要写蒋氏与作者的谈话,而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毒蛇的缘由。接着由捕蛇“当其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过渡非常自然。蒋氏哭诉的一段话,层次非常清晰。最后以即使死于捕蛇也不敢怨恨这个差使结束他的自述,回答了作者先前的“若毒之乎”的问话。的末尾一段作者听了蒋氏的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的中心意思。全文有叙有议,层层写来,紧扣中心,结构安排十分精彩。因此,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显得非常重要,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从蒋氏的话中理解作品的主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这是学习的又一重点。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比较:以他的“捕蛇独存”和相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的“弛然而卧”与相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相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之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相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因此,对比、衬托手法的表现力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想:
本课的许多句式相似,内容理解难度也不大,所以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读通、读懂
课文,解释词义,翻译句子。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写作方法和作品主题。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介绍作者
2.通读课文
二、文学常识简介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十四年(798年)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当时是极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干了十年,后又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地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相关背景:
文中蒋氏所说的“六十岁”是指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在这段时间里,战争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唐德宗元年颁布两税法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可事实是在原税之外又加两税,人民在重税下被迫逃往外乡,可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留存户共同承担),已重者愈重。”作者在本课中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的社会状况。
三、读课文:
.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在课文中标注出他们读音错误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
注意字音:啮(nia)腊挛踠瘘痢莅蹙殚踣藉曩
注意停顿:(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募/有能捕之者
(3)君将/哀而生之乎
而/相邻之生/日蹙
2.课文阅读纠错。
3.齐读课文。
二、解释字词:
.结合书下注释,联系自己的文言积累理解字词。标注出不会理解的字词。
2.字词理解质疑,强调重点字词的意思。
以啮人:如果
可以已大风:用来止,这里指治好病
岁:每年
数:屡次
若毒之乎:怨恨
六十岁:年
日蹙:一天天地窘迫
往往:到处
3.同座互助,串译句子。(注意规律和注意点)
4.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
2.复习课文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日蹙
名作状
岁赋其二
实施建议:一人一句串译课文时,有错误要及时纠正,并回环往复地抽查易错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翻译掌握情况。
译文: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它是)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脖子肿、恶疮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非常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尸体都互相枕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吵吵嚷嚷凶恶吓人的样子,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大概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情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的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更加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获得这篇。
二、自读课文,思考:
.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毒蛇的“异”的?
参考:外形、毒性、医疗效用。
2.从中找出“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当其租入。暗示了“租”的厉害,为下文蒋氏的哭诉做铺垫。
3.蒋氏哭诉的总纲是哪一句?下文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具体比较的?有什么效果?
参考:总纲: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具体:(1)自家三代和同住一地的相邻对比。(2)以悍吏来乡逼索赋税闹得相邻担心害怕,“鸡犬不宁”,与蒋氏因捕得蛇“弛然而卧”和献蛇后“熙熙而乐”对比。(3)以相邻阴赋税而先死,蒋氏靠捕蛇而后死作对比。
这样通过对比反衬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4.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说说作者对劳动人民所持的态度。
参考:余悲之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作者十分同情劳动人民
三、作者将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改革弊端,你认为可能吗?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想法?
参考:不可能,这是他思想局限性的表现,我们如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就能够理解他的这种局限性,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
四、总结语言:
.找出文中活用词。
2.找出文中通假字。
五、布置作业:
.归纳文中“之”“于”“其”“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非死则徙—以捕蛇独存
鸡犬不宁—弛然而卧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殚出竭入—甘食其土之有
先死—后死
实施建议:
对对比衬托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对比、衬托的作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课
件
蛇教学设计共9
《捕蛇者说》说课稿
胡元平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学习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弄懂课文的解释、翻译以及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课文的内容,特别是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巩固习题: 一.阅读选择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点的“去”字,选出意思相同的一组(
) (1)何为不去也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A、(1)(2)(3)(4)
b、(1)(3)(4) C、(2)(3)(4)D、(3)(4) 2.选出对下面一句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1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a.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B.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C.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D.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3.选出分析正确全面的一项(
)
a.<甲>文主旨在于揭露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残酷现实
<乙>文的主旨是反映孔子告诫弟子要行仁政而不能施行暴政。
b.<甲>文重在说明《捕蛇者说》一文的目的是希望统治者能知道民间疾苦; <乙>文记叙孔子过泰山侧的见闻,重在表明孔子及弟子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C.<甲>文写作者对“苛政猛于虎”的说法由“疑”而“信”,从而点明赋敛比毒蛇还毒的主旨; <乙>则通过一妇人家中的不幸遭遇的记叙,表现:“苛政猛于虎”的中心。 D.<甲>文写作者听蒋氏诉说后始而生“悲”,继而生“疑”,终而乃“信”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其感慨;
<乙>文是在记叙妇人诉说之后,以画龙点睛之笔,得出“苛出猛于虎也”的结论。 二.阅读答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君将哀而生之乎:生:
(2)而乡邻之生日蹙:生: (3)殚其地之出:
殚:
(4)犯寒暑:
犯: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为”与“向吾不为斯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D.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列各句的加点的“而”与“号呼而转徙”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4.翻译:
(1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此段文字出自《
》,这篇文章选自《
》,作者是:
三.阅读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1)当其租入 当:____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____
2 (3)吾祖死于是
是:________ (4)故为之说。为: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义:
病:_______________ 俟: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__________
___
4.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
_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毒之乎
b.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D.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翻译“君将哀而生之乎”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最能反映蒋氏内心沉痛之情,打动作者的是哪一句?
板书设计:
捕 蛇 者 说 柳宗元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 邻)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
死
先
死
蛇教学设计共10
《蛇肚子里的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孩子和大人的思考为什么会不用,懂得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中对比描写的作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孩子渴望大人理解的情感。
2.明白大人和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蛇肚子里的象》,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新课: 1.作者介绍。 2.朗读课文。 3.交流生字、新词。
4.梳理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文围绕着两幅作品的产生及相关的故事进行记叙,依此为线索,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3)读课后“思考与交流”第一题的三组句子,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4)“我不得不另选一个职业”和“我始终把作品一号留着??但是没有一回他们不是回答:‘哲是一定帽子’。”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作者介绍:圣埃克苏佩里,生于法国里昂,飞行家作家。代表作品《小王子》。
2.指导写字:指导学生写好“帽”“辍”“懒”。
3.(1)文章主要内容:写“我”画了一幅“蛇肚子里的象”,可是却无法让大人们理解的故事,说明大人和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
(2)分两部分:
(1-4)写“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大人们都不能理解。 (5- )写“我”迎合大人们的视觉,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4.“思考与交流”第一题的三组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
答案详情参考书上187页。
5.“我不得不另选一个职业”和“我始终把作品一号留着??但是没有一回他们不是回答:‘哲是一定帽子’。”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前一句说了事情的结果——不得不另选一个职业;后一句说明了产生这样结果的缘由,是因为所有人都不能读懂这幅画。 6.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懂得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蛇教学设计共11
27、《蛇与庄稼》教学反思
完成了《蛇与庄稼》一课的教学活动后,我回顾整节课,几许感慨,几分兴奋,此时的心中仍然无法平静。从教学之初的设计理念,到整个设计过程的实施,从学生学习效果到作者思想的升华,本节课可以说是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首先,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对作者观点的阐述方法、对认识规律的兴趣和环保意识的加强都已证明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透过了文中的典型事例,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复杂的这一科学道理。
其次,学生对本文哲理性、逻辑性的语言理解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朗读、讨论、发表意见和感想,学生也已基本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有了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态度。
再次,课后的延伸及拓展也很有现实性,接近生活并不失科学意义,把学生由课文引向了生活中的事物、身边的科学,使学生感悟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篇2:青蛙和蛇教学反思
《青蛙和蛇》教学反思
光谷九小 张华杰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它告诉了我们自然界中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蛇吃青蛙是其本性。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是不能做朋友的,这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而文中的小青蛙和小蛇在一次相遇中成为了“朋友”,天真可爱地建立了真诚的友谊,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一天,这是不能长久的。 文章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很有趣,贴近儿童生活,适合引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本篇课文的
四、
五、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紧扣“惊呆、浑身颤抖、脸色苍白”等关键词,帮助学生从青蛙妈妈表情为惊讶、惊恐万分到内心愉怕不已,去体会青蛙妈妈谈虎色变的紧张、惧怕、担心和为小青蛙捏把汗以及暗自庆幸的复杂心情,从语言中抓“坏人、远离”和“?”来进一步体会母亲的担忧。
指导朗读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感受母爱的伟大,借此体会母亲为儿子生命安全揪心、着急、担忧的情景来感受青蛙妈妈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是因为蛇是青蛙的天敌,青蛙与蛇呆了一天却能平安回来,大出它意料之外。借此也提醒学生每天在上、放学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父母会担心着自己的孩子每天能否安全到校,安全到家。篇3:《捕蛇者说》教学反思
《捕蛇者说》教学反思
作者: 加入日期:09-11-07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学生在学习时难度有点大,在教学中我为了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就逐句、逐段讲解。另外加强诵读、背诵练习。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学生还不能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主要症结在于学生对文本读得不透。后来,我仔细思量了一下,我决定做以下改进: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认知性默读,要求:
1、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全文,阅读中注意读课文注释。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诵读,要求: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三、质疑性朗读。要求: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四、巩固性复读。要求: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五、比赛性竞读。要求: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六、体验性背读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
四、五两段。篇4:《可爱的玩具蛇》反思
《可爱的玩具蛇》教学反思
教研室老师对《可爱的玩具蛇》一课作出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指导: 教师的教态较好,语言幽默风趣,有亲和力,有自信。《可爱的玩具蛇》一课中,课程结构较为完整,但内容太少(可添加环节:多欣赏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的启发不够(造型的启发,如:汽车,飞机等等);学生作品和教师示范的作品几乎一样,没有学生自己的创新;蛇的比例失调和绘画是的构图偏小;缺少练习要求(没有明确的作业要求学生的作品就会比较混乱,有时甚至会离题)。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堂教学中应该教师应该自信,因为只有教师自信了,学生才会更加自信。
2、学生思维的启发,美术要求学生有更加活跃的思维,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如:作品、教师示范、影片等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抓住重点难点,欣赏——练习——再欣赏,反复的强调重点难点,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今后,我想我应该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及目标:
1、向石岩中心小学的教师学习,抓好自我的基本功(美术基本功、普通话、板书)。
2、课堂教学继续加强课程结构完整性,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活跃学生思维,多欣赏同学作品、教师作品、大师作品等等。
4、美术作品的颜色档次进行提高,多运用灰色高档次的颜色或多参考名师作品,运用他们的颜色比例。
5、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美术基础。
6、要多走出校园,多听课,多看展览,多与其他学校交流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多多学习,提高自身绘画能力及艺术修养。篇5:《捕蛇者说》教学案例
《捕蛇者说》教学案例与反思
房县姚坪初中 胡昌保
内容摘要:
九年级语文上册学习主题都是“学会读书”,文言文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学文言”,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处于“导”的位置。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里让年轻的思维火花迸发,使他们自主自愿地上好每堂语文课,是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结合我校大力推行的学马安“三环六步自主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精神,我尝试了一种愉快的开放的导读教学方式,在教授《捕蛇者说》这篇经典文言文时,我改变了传统文言教学乏味的一边释义一边解意的教学模式,尝试创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用新的眼光解读经典,用“三环六步”自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请看《捕蛇者说》的教学片断。
关键词:愉快教学 自主学习 模式改革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古代有一种职业,叫做猎人,是专门捕杀野兽的,现代已不存在。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兄台就是一位“猎人”,不过他既不捕猎老虎、熊一类凶猛的动物,也不捕猎野兔一类可以裹腹的小型猎物,而是捕猎一种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动物——蛇。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特殊的猎人:
(一)身份证
籍贯:永州
姓氏:蒋氏
职业:捕蛇
世家:捕蛇
蒋氏是一位资深从业者,那么,蒋氏所捕之蛇是何种类?
(二)猎物:毒蛇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未有能御之者----毒性大!
师:这么毒的蛇蒋氏捕它是为“谋生”还是“致富”?何以见得?
有了这个导入设计,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言文朗读教学环节。
【自我评析】
激趣导入从心理上克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把原本枯燥的文言文变得和电视剧本一样有趣,让学生有了一个探疑的开始和求职的欲望。
【片段二】自学体验,我会读文言
1、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第二遍,要求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第三遍,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片段三】交流展示,雅俗共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情境再现表演:柳宗元微服私访记(主要再现柳宗元与蒋氏对话)。 【自我评析】
文言文朗读教学一定要目标明确,我通常是让学生朗读三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熟悉了教材,分角色朗读是让学生感悟人物思想感情的好方法,我觉得熟悉文本教材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要特别加以重视。
【片段四】小组讨论,合作质疑
师:同学们的读书感受真是丰富多彩!但是,老师相信好戏一定还在后头。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挑剔的眼光去挑战课文,一会儿开始。
(学生开始“搜索”文本,三分钟后,再次交流) 生:这篇文章是真实的吗?如果是那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捕蛇者的真实姓名,而以蒋氏代替? 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后总结归纳)根据课文的时代和文章看本文不应该是虚构的。蒋氏不用真名的原因可能有四点:1.古代劳动人民文化水平较低,没取正式的名字,柳宗元只好以蒋氏代替;2.此文发表后,作者怕“观人风者得焉”,一怒之下而殃及蒋氏,不用真名是对蒋氏采取的保护措施;3.避讳,有可能蒋氏的名字和某些权贵相同,为避讳作者只好以蒋氏代替;4.应蒋氏的要
求,请柳宗元不写出其真名。
生:从《捕蛇者说》的插图上看,那个躬着腰、蓬头垢面的蒋氏年龄应该在
五、六十岁左右,可文中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证明他们在那个地方三代已经住了60年,蒋氏的爷爷、父亲都死于捕蛇,他才干了12年,怎么推算蒋氏都应该正值青壮年呀!
师:你真是太棒了!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已经向我校全体语文教师请教过,也向我的老师刘国庆老师请教过,但他们都没有给我一个圆满的答案,现在我只能解释为年轻的蒋氏显得如此衰老,是因为他过早地被生活压弯了腰,就像中年闰土红活圆实的手却变成了松树皮。
【自我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学生性格较为叛逆,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辨别能力,因此,我放开话题,让学生挑战课文,以激发他们研读文言文的兴趣。说实话,学生有几个问题我备课时没准备,让我措手不及,但因为我积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头”上“动土”,沉闷的课堂被激活了,学生悄悄融入语文学习的“轨道”之中。确实,课堂“动”起来了,教学也就“美”起来了! [片断三]主题拓展,联系生活
生1: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我真为蒋氏生活在那个年代感到悲哀,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还是一个盛世,老百姓生活仍然如此艰难,可想而知其它朝代老百姓是怎么过的日子。 生2:是呀!我父母种田一不缴税,二不缴费,也不交公粮,每亩地国家还补贴10元钱呢!
生3:我还享受了国家的“两免一补”,爸爸再也不用为我的学费发愁了。昨天,班主任还让我提前领取了住读生的生活补贴费625元。
生4:我妈妈暑假得阑尾炎开刀花了1000元,通过农村医疗保险报销了550元。 师:同学们,的确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学会感恩,才会使我们饮水思源。其实,你们的努力就是回赠给国家、社会最好的礼物
【自我评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则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将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现今的环境作对比,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捕蛇者说》这篇文言文与学生们拉近了距离。有了学习兴趣后,生涩的文字不再是学习的障碍,学生在语文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感恩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片段五】总结反思
在以往的文言文学习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一开始就把“精心”设计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据此展开思考、刻意求答,这一做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面对生涩的文言文更加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而这一节课,我一改往日的教法,尝试以开放的自主的导读策略进行教学,在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前提下,放手让他们自己提问,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引导他们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能够思维激发、灵性涌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到底怎么教?“三环六步”自主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得到兴趣与快乐,这只是我自己在这今年的语文课改中的一点探索与小小成果,在此作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大家的指点。
蛇教学设计共12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 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家,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
从他的那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他如此大的情感波动?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部作品,从《小石潭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
二、“说”这一体裁的特点,理解课文题目: 我们学过哪些“说”这一体裁的文章的?
你能从《爱莲说》《马说》等文章中看出说这一体裁有怎样的特点?
根据学生生的回答总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从课题看本文会写些什么?(说说捕蛇人的事)
三、读准课文:
1.读准字音:(投影出示,指名板演)
啮(nia)人
腊(xī)之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募(mù)有能者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貌若甚戚(qī)者 莅(lì)事者
汪然出涕(tì)
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
转徙(xǐ)
顿踣(bó)
叫嚣(xiāo)
曩(nǎng)
隳(huī)突
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1 2.读准停顿:
先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部分语段,重点出示以下几句注意读准停顿: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读准文章层次:
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为什么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时全文的主要部分。而文章的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异蛇的缘由。文章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读课文尝试理解文意,将疑问画出。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分别指名读课文,按上节课的要求。
二、读懂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以啮人”中的“以”假设连词,如果。
④“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已”是止,这里指治好(病)。
“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2.指导学生朗读第
2、3段,并疏通文意。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2)这两段内容还比较简单,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可自行翻译。 重点注意下列几个加点词的意义: 嗣:继承。 戚:忧伤。 悲:同情。
若毒之乎:若,你。毒,怨恨。
(3)提问:根据蒋氏的自诉,你如何让理解他所说的“利”?
明确:蒋氏祖孙三代因捕蛇这差事儿独享好处,令人羡慕。可捕蛇人说出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中连出三个“死”字,却又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悲。三个“死”字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了来的。 (4)提问:说这些话时捕蛇人的神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甚戚”是些捕蛇人的答话时的神态。刚一提到这个话题,用他就显得“甚戚”,可见触及了他的痛处,内心极度悲伤而流露在外貌上。 3.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并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生之:让我活下去。生,使??活下去。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日,用作“蹙”的状语,一天天地。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3)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明确: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4.提问:
2、
3、4这三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如何巧妙深入的?
明确:由捕蛇“当其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诉说,“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引出了下文蒋氏大段催人泪下的哭诉。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三、布置作业
1.整理2—4段的翻译。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分别朗读并翻译1—4段的内容。 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1—4段的内容。
二、读懂课文第5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4 3.指名翻译这一段文字。 4.提问:
(1)“说”这一文体的特点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的作者表达出一个怎样的道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三、读透课文
1.文章一再写毒蛇之害,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2.为了突出文章的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的不幸加以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以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与蒋氏“弛然而卧”对比;以乡邻们“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对比??这诸多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乡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
3.“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再读捕蛇者自陈心曲一段,同桌讨论这一段语言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偶、排比。
大量使用骈句,全文偶句、散句交错使用,间以错综、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
四、读活课文
1.你认为赋税之毒甚于蛇的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唐代才有的吗?你从哪句话得出这样的结论? 明确:这是自古以来就危害百姓的,从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可以看出。
5 2.温家宝总理一再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说”?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归纳出本课中一词多义的词,并写出每个词语的意义。 2.表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幸
(捕蛇者)
以捕蛇独存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后
死
对比、衬托
“赋”之不幸 (乡 邻)
非死则徙尔哗然而骇
先 死 6
蛇教学设计共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懂得只有掌握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4、使学生了解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所举事例,认识掌握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蛇又不吃庄稼,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是啊,把两种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奇怪的题目,课文会讲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读书来寻找答案吧。
[意图:从题目人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咸知-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做一做标记。
2、交流读懂的内容,初步知道课文讲了有关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和简单联系,通过蛇与庄稼、猫和苜蓿、吐痰和肺结核病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明了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板书三个复杂联系。)
3、交流不懂的内容,简单的随机解决,对最后两句话的含义的理解留待下面的教学中解决。
三、细读课文,感悟明理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2)创设情境,同桌讨论:假如你是一个过路人,听说这一奇怪的现象,你会想些什么,问些什么?假如你是当地那位有经验的老农,你又会怎样向别人解释?
(3)班内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弄清令人奇怪的有两点:一是即使风调雨顺,庄稼也得不到好收成;二是把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大丰收。通过回答,理解蛇与庄稼是怎样通过田鼠联系起来的。)
(4)画出蛇与庄稼之间的联系图,总结认识。
2、学习课文第
2、3自然段。
(1)学生自主读课文第
2、3自然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猫与苜蓿、随地吐痰与患肺结核之间的联系(可选择画图、语言表述、表演等不同形式帮助理解。)
(3)学生自选方式和内容,上台讲解,共同评价。
3、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
(1)学生读第3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才能把事儿做的更合咱们的意愿。
(2)讨论交流: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意图: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举例理解后两句话,使学生明白掌握事物间的联系能给我们带来益处。)
四、总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事物之间既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会把事情办得更好一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最后两句话。
2、练习写生宇词。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获,课外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知道自然界中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联系解决问题的?
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1.同学之间交流书写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2.自主练写生字新词。要求:书写正确、规范。
三、布置作业。
你还发现了哪些事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先想想,再写下来。在语文活动课上交流。
蛇教学设计共14
徐玉诺的《跟随者》赏析:
徐玉诺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诗人之一,它的诗都体现了“为人生”的创作理想。在《跟随者》这首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将烦恼比作“蛇”。“蛇”往往被视为阴毒邪恶的象征,而烦恼是人所共有的负面情绪,这两者之间表面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却有内在的相似性——都是人们避之不及的“跟随者”,诗人抓住这一特点,以“蛇”作为烦恼的“符号”,准确地描绘了“烦恼”这种抽象的感觉。 在第一节中,“烦恼是一条长蛇”,诗人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场景——“走路时”、“割草时”、“睡觉时”,概括一天的生活,一天当中的每一时刻都只看到“长蛇”的一部分,夸张地表现了烦恼之长。第二节“烦恼又是红线一般无数小蛇”,烦恼之蛇“红色黑斑的腰部”已在诗歌第一节中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麻一般”的“红线”,再次突出这种令人生厌的“红色”跟随者“普遍在田野庄村间”,给人以视觉的压力,也形象地表现了烦恼的多与密。无论是时间的变换还是空间的转移,诗人似乎都无法摆脱“烦恼”的追随,“开眼是他,闭眼也是他了。”简单的两个动作,流露出人生活于烦恼之中的绝望。第三节,诗人在语义和情感上运用了一个转折,否定了前两节烦恼的象征符号“蛇”,进而感叹“呵!他什么东西都不是!”,诗人跳出比喻的圈子看烦恼,将烦恼从有形化为无形,更显出烦恼之苦的不确定性,诗人认清“他只是恩惠我的”无影无形的“跟随者”,表明了诗人对烦恼开始持接纳的态度,然而褒义的“恩惠”正是以反笔写出接纳烦恼的无奈,诗人再用“尽职”描写烦恼,加深了被烦恼跟随的痛苦。
以往写烦恼的诗篇着眼于对内心愁绪的抒发,徐玉诺的《跟随者》更多地描绘了烦恼本身,诗人没有将笔墨放在自己的感受上,但是读者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孜孜求索而终陷于烦恼之境的苦闷心情,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种种烦恼。这正是《跟随者》的高超之处。
一、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由于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可以充分暗示自己心灵世界的恰切的喻物,这里的“蛇”是诗人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蛇》在艺术上的特点,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重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音节美,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每节四行,
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另一个特点是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象征主义诗人主张摈弃自然主义注重外在描写的方法,要求通过具体物象来感知或喻示抽象观念,并把表达内心作为“最高真实”来追求。这首诗曲折地表现诗人对姑娘思念时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情感。诗人的思念之情被久久地缠绕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揭示自己的某种经验。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诗的最后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作比,是诗人审美感觉的快意和喜悦的些许透视。
三、语言品味
这首诗在词语使用上,注意细微的差别。
蛇代表丑陋、凶残、冷漠的形象,可作者用蛇来比喻相思时的寂寞、郁闷、沉默,用“静静地没有言语”,把一种自我咬噬、自我折磨的心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触目,更具有张力。采用“悚惧”写出人们突然看到蛇时的惊惶、恐惧并且引起厌烦、回避的心理反应。使用“乡思”而不是“相思”,诗人使用了谐音这一修辞手法,“乡思”可谐音为“相思”,而作者之所以使用“乡思”,又是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联系的,因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似乎是是作者寂寞的心情的替代物“蛇”,“蛇”的“乡思”自然是在“那茂密的草原”。 紧接着,诗人又使用了一个隐喻,将“茂密的草原”比喻为“浓郁的乌丝”。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着“浓郁的乌丝”,像“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这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下一节中还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都很好地向我们暗示出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寂寞”这一人生体验。作者希望“蛇”能衔来姑娘的“梦境”,意指自己的感情能与姑娘获得心灵上的感应,至于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在词语的选用上注重情感上的抑与扬、冷与热,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欲扬先抑,欲热先冷,欲浓先淡,从而反衬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四、紧承导读第一段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蛇”的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冯至在这首诗中,却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伙伴!还“潜潜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你”的“梦境衔了来”,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阴郁的病态抒情。但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的。想把人郁积的心力发泄于适当的行动就是欲望;人心成为欲望同社会影响的激斗场,而当后者取得了胜利,就会造成欲望的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压抑,欲望只得逃入隐意识里躲起来,但它又随时要想乔装一番,通过检查作用而闯到意识中去,以求得满足。可是又毕竟出不去,这时它只有通过求梦或白日梦——幻想来获得满足。于是,这些以具体的意象为标志的梦或白日梦,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以显象代表隐义,就出现了象征。现在对《蛇》要进一步考察的,就是白日梦中一个蛇的显性意象究竟象征什么意义或者情绪。不妨注意一下诗人写“蛇”对“你”的示爱:“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如果承认梦中的图像都是睡眠中器官状态的象征,梦中的“戏剧化”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欲望的,那么《蛇》中这些图像和“戏剧化”表现就可以解释成某种白日梦中性行为的象征,而隐义则是追求超文化的动物本能这一主体怪异情结的泄露。
一个冲动——寂寞,也就是单相思,附丽于一个意象——蛇,在两种情境——幻想与现实之间抒发一回,全诗就告结束。
“一己暗恋之情思”——“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年轻的生命萌动出正常的生命渴求,因此对心中美好的异性怀着亲近的愿望,然而“种族记忆”里的民族性格决定了诗人不可能将热烈的相思化作热烈的表白,这里面更有诗人怯懦的性格、节制的古典追求。于是,他只能“静静地没有言语”。
“我”如此想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于是代“你”造一个“梦境”。诗人在这里显然是寄有厚望的:在“我”的眼里,“你的梦境”是“像一只绯红的花朵”的。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周斌
蛇教学设计共14篇 蛇与庄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蛇教学设计(共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