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应用题

时间:2023-05-05 11:18:05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会员“m817”整理的正比例应用题(共7篇),欢迎参阅。

正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篇1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

  (2) 一定,和成比例关系。

  (3) 行驶的 和 的 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广州荔湾区锦龙中小学三元坊小学

正、反比例及应用题 篇2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元坊小学 梁智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 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

  3、 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讨新知

  1、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

  (2) 一定,和成比例关系。

  (3) 行驶的 和 的 相等。

  2、 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 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 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 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 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 分析判断

  2. 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 设未知数列等式

  4. 求解

  5. 检验写答语

  四、 练习提高

  1、 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元坊小学 梁智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 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

  3、 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讨新知

  1、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

  (2) 一定,和成比例关系。

  (3) 行驶的 和 的 相等。

  2、 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 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 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 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 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 分析判断

  2. 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 设未知数列等式

  4. 求解

  5. 检验写答语

  四、 练习提高

  1、 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用比例解决问题 篇3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8=χ/10

  8χ= 1×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正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4

  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的成功之处还有失败之点进行反思。对老师的不断进步有帮助,下面是关于《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一)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来解决归一、归总应用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功之处:

  1.抓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例5中根据8吨水的水费是1元,可以得出每吨水的单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这两种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因此可以写成y/x=y/x的形式。而在例6中根据每包20本和18包,可以得出总本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因此可以写成xy=xy的形式。

  2.理清思路,归纳概括解题步骤。在教学完两个例题之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步骤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得出:一是解设未知数x。二是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三是列出比例式子形如:y/x=y/x(成正比例) xy=xy(成反比例)。四是解比例检验。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算术法掌握的较牢,有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没有体会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主要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2.个别学生没有掌握住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用y/x=y/x的形式,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用xy=xy的形式,导致不会列式子。

  再教

  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出发,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的易错易混淆的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反比例之后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复习导入,一是找出哪一个量一定,二是如何判断另外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特征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使学生清楚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从学生回答问题看,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一定,需要学生自已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出现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还是自已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

数学应用题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例6教学是反比例意义的应用,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的。那么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4、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5、教具:小黑板、课件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思、说、动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三、说教法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课始我设计了“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通过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学生理解问题的水平不一,叙述表达方式不同,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体现了策略的多样化。

  2、在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3、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性。

  变式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紧接着完成书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分式应用题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p58~59例5、例6,练习九3~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教学难点: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新授1、教学例5(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1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3、教学例6(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三、巩固练习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工程应用题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正比例应用题相关文章: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4篇 比例解应用题例6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