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死亡诗社》有感汇总5篇

时间:2023-09-17 16:24:56 综合范文

观《死亡诗社》有感 篇1

  在看过《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后,我主要想从基丁老师和尼尔这两个人物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从基丁老师这个角度来说,他曾经也是威尔顿预科学院的学生,而这里我们就有必要讨论一下这所学校了。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升学率极高的超一流学校,它所坚持的教学方法是完全按照书本,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古板,传统,守旧的方法。我认为就是所谓“完全应试教育”式的教学。这与我国古代的科考制度倒是有几分相似,日夜读四书,论五经,书八股,手无缚鸡之力,甚至还有《范进中举》这样的丑谈。完全限制了人的思想,人的自由,人的灵魂,使人们深受荼毒,而我稍后谈到的尼尔就是最大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社会学家认为: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认同的。所以我认为威尔顿预科学院实际上反映的就是那个古板,传统,守旧,不思进取,拒绝新事物的大社会。而基丁老师毫无疑问就是这个社会的先驱者,开拓者。他意识到了每个人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大写的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意志与思想,要自由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才是有灵魂的人。而那些照搬书本,按照家长意愿行事,万事都顺着安排好的的路做,完全没有自己意志的人只是一个个提线木偶罢了。但遗憾的是基丁老师只是这个大时代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他无法改变整个社会,所以他从威尔顿预科学院这个典型的当时的微型社会开始,尽他所能的使他所教的学生有自己的意志与思想,成为有灵魂的人。而困难远比他想象的要多,他的超前不被这个社会 “秩序”的“领导者”所接受。就像校长,为了维护他所建立的“秩序”而要将基丁老师这样思想先进的人“扼杀”。他们也许并不是刻意如此,但这种病态的“秩序”已深入他们的骨髓,致使他们认为这才是真理。所以他们也只是这个病态社会下的受害者罢了。如此看来,他们也有些可悲呀!不过无论如何我认为基丁老师是成功的,因为他已经把思想自由之花的种子根植进学生心中了。

  其次从尼尔这方面来看,他毫无疑问是这种社会下的受害者。他如此热爱表演,但他的父亲却坚持反对,要让他去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甚至不惜让他转学去军校,而尼尔最终由于自己的想法不被父亲所理解与认可,忧愁绝望之下选择了自尽。我认为尼尔是个感情很沉郁的人,我想这与他最终走向不归路有很大关系。但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这个大社会,这个社会使他无法追逐自己的梦想,使他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而当他想要挣脱时,他只有两个选择,屈服或是毁灭,显然,你而选择了后者。而基丁老师对于尼尔的死是否有责任呢?这点我不置可否。如果没有基丁老师,也许尼尔会按照他父亲的意愿活一辈子,连尝试表演的机会都不会有,如此,他的确可能活下来,但这样的人生真的有意义吗?我相信每个人在面对这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与选择。而屈服还是毁灭,我只能说:“这是个问题。”

观《死亡诗社》有感 篇2

  初看影名,第一反应是电影剧情可能会比较悲凉凄惨,但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它带给我的却是震撼与感动。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里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基丁老师带动下,年轻的学生们在视“传统和纪律”为第一要务的“地狱学校”,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教学,领会到了诗歌的非凡魅力,体悟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感受到了生命追求的另一种可能。基丁老师用他所特有的方式,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规,而是释放属于年轻时代的活力与激情!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

  有勇气展示个性,有勇气追求爱情,有激情热爱诗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寻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并付出不懈努力去对之追逐。在这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片段里,“死亡诗社”代表着一种诗意的态度,明快而欢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温馨而感动。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在影片中,一开始基丁老师因为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让当时的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但在渐渐的接触和了解中,学生们开始理解并接受他甚至成为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这其中我认为和“爱”是分不开的,他在教育中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与诗歌去教育他的学生,以此让他们来明白生命的真谛。

  影片最后,基丁老师被校长呵斥快点离开,沮丧中夹杂无奈,但当伊桑·霍克站上课桌喊起那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心潮腾涌,心里都是感激和喜悦。

观《死亡诗社》有感 篇3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这本来是一篇要上交的作业,我不想去随意百度一下然后东拼西凑成一篇观后感,所以选择来豆瓣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提醒自己。然后再交给老师。

  真实比起优秀更可爱。

观《死亡诗社》有感 篇4

《死亡诗社》是一部外国励志电影,它简直是我从出生以来看过的最感人的一部电影。

  电影讲的是基丁老师教导他的学生们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的故事。一些学生们偷偷违反校规办了“死亡诗社”,每天晚上跑出校门交流诗作,最后被一个叫“卡梅伦”的叛徒告密,诗社里的半数学生被开除,深受学生爱戴的基丁老师也被牵连,一起被开除。看到影片末尾基丁老师离开学校,跟同学们告别的时候,我的眼泪如决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太感动了。

  真正的爱是什么?是无穷无尽的宠爱?是给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还是为他规划一个锦绣前程?不,不,都不是!是给与他自己选择的自由!

  父母生下孩子,抚养他是父母的义务,教导他是父母的职责。但如果像电影中尼尔父亲和那些校规那样处处约束孩子,那就不是教育,那与绑架无异。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都不能随意操控别人。爱是无边的,但爱的方式跟爱同样的重要。电影中尼尔父亲和学校那样严苛的管束,名义上是对学生的爱护,希望他们不走歪路,而实质上却适得其反。

  影片最让我感动和羡慕的是基丁老师,他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而影片的最后,那么优秀的好老师却被学校无情的开除了,太可悲了。故事虽然是发生在很多年前的国外,却很值得现在的我们好好反思。

观《死亡诗社》有感 篇5

  或许你刚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和我一样会把它当做恐怖片吧,但其实这是一部有关教育的影片,不仅不恐怖,而且很精彩。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美国的威尔顿教会学校。那是一个充斥着教条、古板气息的古老学校。以传统、纪律、荣誉、卓越作为学校的四大支柱。然而,基丁老师的到来,却悄悄地改变着这一切。

  当其他老师都以一种正统的、严肃的方式进行着他们的教学的时候,基丁老师却吹着口哨将他的学生带出了教室,带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求知之路。他教他的学生们及时行乐 ,教他们抓紧时间,让自己的生活与众不同。他带领他们领略诗歌的美好,将刻板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手法抛在脑后。影片中有一幕我觉得非常精彩:他让学生们都站在桌子上,告诉他们要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并让他们每个人都朗诵自己作的诗歌,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诗歌唱出来。在基丁老师的影响下,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像他一样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学生。这些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社团。白天,他们忍受着学校里刻板,严谨的教育。晚上,他们打着手电,穿过树林,穿过河流,去赴一个诗歌和梦想的约会。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学生死了,诗社散了,老师也被开除了。当基丁老师即将离开教室的那一刹,一向软弱的托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来,受基丁老师影响颇深的那些学生们也站上了桌子。我想,这些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向基丁告别,他该是欣慰的。他走了,他的思想却留了下来。以后,这些学生也许不会再反叛,他们会依照学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们的心里,永远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学生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有些人说我们中国的教育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学生只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我虽然不太同意这种观点,但是我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顺利考上大学,再找到一个好工作。学校里的很多老师应该都是按照那种正统的模式去教给学生知识,很少有像基丁这样的老师,因为如果学生的成绩上不去,任何独特的教学方式都会被制止。但我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老师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坚持自由与梦想。

  最后,影片中有一段话我觉得非常好,与大家共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人生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观《死亡诗社》有感汇总5篇相关文章:

《死亡诗社》观后感4篇(死亡诗社的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4篇 死亡诗社观影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9篇 死亡诗社观影感

《死亡诗社》影片观后感大学生范文3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 死亡诗社观影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9篇 死亡诗社,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3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