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的7篇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

时间:2023-10-13 14:49: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培养小学生数学的7篇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供大家参阅。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7篇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1

  摘要:

  数学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相对较难的一门学科。数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小学这个时期,是学生们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而要想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关键就是对数学计算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提高

  在小学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重要时期。只有在小学为学生们打好良好的数学基础,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日后数学方面的学习。然而,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数学计算能力的增强,还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有助于智力的提升。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呢?

  1秉承严格的教学态度,增强学生数学基本技能

  要想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师,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秉承严格的教学态度。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学习能力有所欠缺,自我管理与控制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学生们学习数学计算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管理与督促。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秉承严格的教学态度。如果我们不对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加以严格的要求,那对于小学生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要想培养学生们在数学计算方面的基本能力,我们就要让学生们把该熟记,必须背下来的内容充分掌握。乘法口诀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来说就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学计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学生们对于乘法口诀都不能熟练的掌握。那么,在进行数学计算方面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们要想使学生们完全掌握乘法口诀,我们就要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例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多次对学生进行乘法口诀的提问。我们在讲相关习题时,也要把与乘法口诀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们来回答。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小测试的方式,把乘法口诀变成小题的形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独立的完成。并且给予分数,让学生们知道口诀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就会利于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帮助数学计算的乘法口诀掌握了,数学计算的能力才会增强。所以,要想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具备严格且负责的教学态度。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增强,数学计算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2采取多样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要想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关键就在于要使学生们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们对数学计算产生了“感觉”,乐于进行数学计算方面的学习,才会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进行“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们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快乐切积极的学习。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就可以把数学计算方面的教学“游戏化”。例如,我们要想锻炼学生们在计算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学生们分成适当的小组,并把每个小组都记录在黑板上面。这样,我们来分别对这几个小组进行数学计算题的提问,如果哪个小组回答正确,就在黑板上累积一分。并且设立抢答的环节。到最后回答题目多且正确率高的小组获胜。这样,类似于竞争式的数学游戏化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思维的反应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数学计算的教学中,做一些前期的,利于提升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准备工作。例如,我们可以课前准备一些各种水果形状的图片,并且涂上相应的颜色。这样,当我们讲数学计算课程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并且使他们产生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听课变得认真,有兴趣。自然会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们养成有效且规范的数学计算习惯

  只有学生们养成了有效的且规范的数学计算习惯,才更有利于提升数学计算方面的效率,以及增强能力。我们要想使学生们具有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就要在课堂上,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例如,当学生们每次做数学计算练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们不要立即去做题,而是把之前学过的有关知识点认真的复习一下,并且在复习过后要独自的进行相关的练习。还要引导学生们进行做题后的检查,以免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不认真产生不应有的错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在学生书写计算步骤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使学生们的做题步骤与格式一定要做到应有的标准。因为凭借学生们的做题步骤与格式,我们就可以判断学生的做题思维以及方法是否正确。例如,在学生们做完数学计算的练习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把他所做题的步骤与格式写下来,并让学生们判断对错。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们在数学计算方面所欠缺的地方。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所以,要想培养学生们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引导学生们有着良好的习惯。总之,要想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我们一定要秉承严格认真的教学态度。并且激发学生在此方面的兴趣以及养成好的习惯。当然,在这条道路上还需我们不断的去探讨与学习,来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2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慢慢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集中注意力,养成认真听课、会听课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首先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数学感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动脑想问题,质疑问难。因此教师讲课不能以多为胜,不能平铺直叙,以免让教学的主干淹没在细枝末节中;要把握住影响学生理解知识的障碍所在,对教材深入研究、有的放矢,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引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培养学生自学教材和整理听课笔记的能力。

  二、要训练说的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或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是新课程所主张的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的问题。为此要训练学生愿意说,要“说”就得先想,要“想”就得动脑思维。说的能力要分开层次,中差生不爱质疑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心、缺乏勇气,害怕说不好同学们会耻笑、教师要批评,针对这种情况,应主动鼓励其说的勇气,给他们以示范和训练;有的自己想说,又没有把握说对,对此,教师就要教给他们怎样说,模仿教师和同学说法,也可以在课前教给他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对一点就鼓励一点,说不对或说不出来,就启发他们想好了再说。这是培养回答问题习惯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只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不仅能发扬每个学生的长处,而且能抓住个别学生的短处,有针对性地做细致工作。如对学习上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回答问题要认真细致;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逐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速度。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检查多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对思维能力较强,但学习不勤奋的学生,要多给予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他们勤于思考。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很好地落实。

  三、要训练学生掌握探索知识结论的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结论产生的思维过程。数学学习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听会、说会的,而是在独立思考的锻炼中养成的。数学教学就是要指导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的思维习惯,会运用数学语言的思维和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思维的习惯,并要引导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如在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真实含义。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从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讲课时,要让学生力求从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引出概念,教师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以旧引新,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学生既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表达出来,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乐趣,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指导学生看书,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课本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无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照本宣读,也不能只靠预习、自学获得知识。在讲完新知识后,对知识的结论和它的推导过程,必须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它是怎样叙述的。因为在课内指导阅读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阅读习惯所必需的。另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课本,让他们找到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做好圈划和批注,系统整理知识结构;练习作业中遇到困难,要指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路,会使用工具书。这些阅读教材的习惯是培养学习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培养学生审题、分析和自检的能力,养成学生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解题前的认真审题是保证正确解题的关键。对于一个问题的解答,首先要求学生审题分析,引导学生由问题的结论出发,去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切忌就题论题,并能随时检查出错误,知道错误的根源。持之以恒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使学生形成潜心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判断能力。

  课堂练习是教师指导训练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手段,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练习和作业要通过自我命题的表达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使学生养成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通过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开拓学生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引导学生把课本的例题、习题多层次变换,鼓励他们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17减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老师继续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

  (2)17比8多多少?

  (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是17?

  (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

  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3

  内容提要:

  本文从“指导阅读课本,认真启迪学法;引导参与过程,逐步渗透学法;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掌握学法”三个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益。

  关键词:启迪 渗透 掌握

  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教学质量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没有学会学习。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指导阅读课本,认真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时,因为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不少的例题是在学习了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我注意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并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启边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每次教学了新的知识后,我总是要求学生将课本上新学习的内容再认真看一遍,让学生说出通过再学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要求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二、引导参与过程,逐步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挖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先天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r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例如:“圆柱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1、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圆柱体的高,再进而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高为:30÷(2×3.14×5)=150/157(厘米),圆柱体的体积为:3.14×5×5×150/157=75(立方厘米)。

  这样做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学生用拼接的方法,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个长方体变换位置,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并将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为底面,这样再启发学生,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这时我再启发学生能否想到更简便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即原来圆柱全的体积,这里学生马上想到这个长方体体积为:V=S侧÷2×r=30÷2×5=75(立方厘米)。即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75立方厘米。

  又如在进行六年级总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2、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5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7小时,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距中点4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这题的一般解法是求出两车的相遇时间或用比例求解,这样解答确实较为麻烦,因此我启发学生能否考虑运用假设法进行求解。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因为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5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7小时,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35,因此,可假设甲车和乙两车同时从A地和B地相对开出,共同行驶35小时,则甲车行了7个全程,乙车行了5个全程,两车共行了12(7+5)个全程,甲车比乙车多行了2(7-5)个全程,而每一个全程甲、乙两车的路程之差都为:40×2=80(千米),所以12个全程相差:80×12=960(千米),因此一个全程为:960÷2=480(千米)。即A、B两地的距离为960千米。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到“会堂”的转化。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们只有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4

  一、设为导学的策略

  所谓“设为导学”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停留在肤浅表面的认识时,教师不能把正确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结果,而应该在此处设问,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由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当学生在建立知识的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的本质还未能充分认识,或者说还在困惑不解时,教师采取的一些必要设问,常常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折一折、剪一剪,探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接着教师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学生立即陷入了深思中。在学生猜测、联想过程中适时引出“圆柱展开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这一结论,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就越加活跃。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限定的形式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呈现有关知识的反例子。学生通过这些实践例子去探索,去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争论的策略

  “质疑争论”就是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比较模糊、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设计疑问,从而引发学生争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的不同/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的高低也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和疑问,共同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理解和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简单地认识了长方形的形状及各部分名称后,我并没有着急讲解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制作,从而引导出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有学生提出:“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即24条除以2得到12条棱。”这分明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三、知本求源的策略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反之亦然。数学中有许多可逆向的性质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这些可逆性质和法则,可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既要让学生懂得正向叙述的意思: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180°……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反向叙述: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180° ……我们要根据不同知识的范围,学生不同的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逆向叙述数学命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适时沟通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纵横串联,相互沟通,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例如“小明家计划在10亩地里播种西红柿和白菜。播种面积的比是1∶4。两种蔬菜各播种多少亩?”教师让学生解答和检验后,又引导学生想出两种解法:(1)归一法。10÷(1+4)×4;(2)用方程法。设白菜播种x亩。则西红柿为■x亩,x+■x=10。从而沟通了归一问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应用题、按比例分配这四种问题之间的联系。

  总之,教师精心创设有效的思维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抓住并有效解决教材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环节的问题采取设问导学、质疑争论、逆向思维、适时沟通等方式,让学生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5

  在暑假的时候学习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自己深有感受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孩子无论从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考试成绩都不错,但为什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却较差呢?究其原因,数学应用意识的淡化是其根节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我觉得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我做为一名新教师我更能体会这一点,有的时候我在教学中,很少去讲讲解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让学生来真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呢?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内容的学习时,我觉得刘霞老师的案例一:《小数的意义》的例子教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境:呈现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的图片。这个情境学生熟悉,但刘翔的具体成绩学生并不关注,老师把这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体验小数的大小。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决赛中的夺冠成绩是12.91秒,在洛桑田径大奖赛上创造的最好成绩是12.88秒,把成绩提高了0.03秒,击掌体会0.03秒这一时间的长短。紧接着让学生举例,说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视力5.2,体重35.6千克,一包奶1.40元。虽然学生对这些小数并不一定理解,但这样的引入设计能让学生体会到:新的数学知识并不生疏,在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能激发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但是,小学生们并非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时,可以让大家在家里去收集一些这样的形状的物体,在收集的过程中体会它们的特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过程以及应用。

  例如:在教《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

  三、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强化应用的意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范围的狭窄与广阔,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能不能很好的发现数学问题。如果学生不会发现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地提出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对学生加以表扬,鼓励学生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生活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注重实践活动,拓宽应用的渠道,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五、开展数学活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组织学生做模拟购物的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手中的钱,去买一些文具盒,彩笔,铅笔,皮球等。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知识后,开展“比一比谁的手最巧”的活动,请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了许多美丽的有创意的图案和数字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对称美。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称一称自己小组准备的蔬菜,水果来感受一千克有多重,然后来估计一千克西红柿有几个。1千克茄子大约有几个,1千克苹果,桔子,梨大约会有几个。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相应地提高了对小学数学语言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语言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数学语言的训练,在小学阶段限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数学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语言是具有一定的形、音、义的符号系统,数学语言就是表达数学关系和形式的符号系统。在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过程中,数学语言充当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感性刺激物,起着其它信号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学生正是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思维的:用数学语言来凝结某一概括性的结论,形成概念;用数学语言来凝结某一判断性的结论,作出判断;用数学语言来凝结某一序列性的结论,进行推理。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这四个方向的目标是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的需要。笔者普通话等级一级乙等,所担任学科成绩连续十多年位于全乡前两名,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与研究,得出一些浅显的课题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启与严相结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读。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议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论让学生构建。

  所谓严,就是严格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表达要准确,严谨,表述简明扼要,并合科逻辑。把启迪思维和严格训练结合起来是发展教学语言的首要一环。

  第二、学生在动手、动口中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从一年级起,笔者就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和训练,给学生多说的机会,鼓动学生动口说,通过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9+几时,出示:9+3=?不仅让学生动手作学具,而且让其口述操作过程。首先给操作小棒的过程表达“凑十”的思路,因为9根和1根凑成10根,所以把3根分成1根和2根,9根和1根凑成10根,再加上剩下的2根,共12根,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因为9和1凑成10根,所以把3分成1和2,9和1相加得10,10加2得12,所以9加3等于12。再如:“教学两位学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出示例题:34+2=,34+20=,让学生摆小棒找出它们的答案。然后比较这两首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位娄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出示例题:34+2=,34+20=,让学生摆小棒找出它们的答案。然后比较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两位数加一位数,要先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光将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准确性和速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语言训练应该突出在应用题教学中。

  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教学中组织学生说算理,说思路,更要训练学生数学语言准确性、有序性,以数学语言促其思维。可以开展:

  1、式题表述训练根据每个式子题,译成文字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述。如(7+2.3)×5译成:①7加2.3的和乘以5,积是多少?②5乘7与2.3的和,积是多少?③把7和2.3的和扩大5倍,得多少?④5个7与2.3的和,积是多少?

  2、编题激发思维训练创建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思路去组织语言进行说的训练。如某农场原有化肥5吨,,农场现在存化肥多少吨?学生补充:①现在又买来化肥7吨;②已用去化肥3吨;③现在买来3车化肥,每车5吨。

  3、应用题教学时引导学生审题时说题意,析题时说思路,解题时说列式依据,训练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叙述。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出示: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卖11元,一共可卖多少元?首先让学生认真审题,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知道有5箱热水瓶,求一共可卖多少元?要先算5箱共卖多少个,或知道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卖多少元;要先算每箱热水瓶卖多少元,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思路,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解答出来。

  另外,语言训练,还应突出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可让学生边操作边演示,分组讨论,形成空间观念,使之向抽象逻辑思维迈进。

  总之,数学语言训练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长期进行,挖掘教材优势,以科学严格的语言训练来调节思维,来达到训练的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7

  不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很不好,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好的数学作业习惯,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可塑性强,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应当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一、养成注重效率、按时完成、及时订正的习惯

  既然数学是严谨的,不能一蹴而就,数学作业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按时完成,不能拖拉,做好后要第一时间交给老师或者组长。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又容易被其他事物或活动吸引,常常会把作业抛到九霄云外,导致忘记做作业、赶作业以及没完成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让他补做,知识得不到巩固,学生容易忘记,也不能了解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要他补做作业,又会有新的作业,对小学生来说作业量又会太多,作业成了他们一种无法承受的负担,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所以,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应该要求按时完成。

  对于做错的要及时订正,订正后还要让老师检查后才算真正完成作业。对于课堂作业本,我的做法是每五人组成一个数学小组,选一人为组长,监督组里同学的上交、订正,每天放学前组长督促组里的成员订正好作业本,并把老师二次批好的作业本收在自己手里,实行组长负责制。

  对于数学作业,不仅要做得对,而且要做得快。有的学生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看电视、吃东西等,本来只需要很短时间完成的作业却花了很长时间,即使都做对了,效率也不怎么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平时成绩非常好,一到考试就考不好的原因吧。让学生增强时间观念,通过比对比快,培养比学赶超的精神。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改掉作业拖拖拉拉的毛病,逐步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二、养成先看题后思考,最后下笔的习惯

  先看题后下笔其实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审题能力。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养成先看清题意,后下笔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题目没有看完就想当然的急于列式计算,导致错误百出。当我们要求学生再认真读一遍或几遍后,他们便恍然大悟,不需要讲解便会自己订正。由此可见,认真读题目,把题目读明白非常重要。读完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不漏字、添字,注意单位、条件、问题,理解意思,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

  读题后再思考,可以从条件出发,先求出什么,再进一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要求出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哪个是已知的或未知的,再推导出未知的量。当思考过程完成后才开始写,这样既避免了出错的机会,又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养成格式规范、认真书写的习惯

  书写格式规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但由于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的书写格式。

  具体的做法如下:写字要端正,一笔一画,做到规范工整;数字和数学符号的书写,是数学书写的'基础,数字书写大小适中,横平竖直,线条流畅;作业的排列,竖式的对位要在同一直线上,不能斜着或错位看齐,也不能大概对齐就行了,数学要求准确,凌乱的书写影响视觉,还会导致计算失误;竖式、递等式、解方程、解比例的格式应按照课本例题;应用题的解答书写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养成从左往右,从上往下写的习惯,答完后还要写上句号;练习册和試卷上的每道题下面留给学生解答的地方是有限的,指导和督促学生根据每道题所给地方的大小,合理分配写算式计算回答的地方,做到布局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全局意识。

  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有无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不重视,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盲目口算不列竖式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因此,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

  1.养成先估算再计算最后验算的习惯。在计算中经常使用估算,教师指导学生估算的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预防和减少错误的产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口算的要口算,节约计算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3.笔算要仔细,不偷工减料。不能口算的要坚决笔算,笔算不能跳步骤,要给检查留下清晰的痕迹。

  五、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习惯,它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大脑,而且能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孩子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孩子自己去解决。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是掌握和巩固知识的主要途径。孩子做家庭作业时遇到困难,家长切不可马上帮孩子解决;孩子做完习题,也不要老是由家长负责检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等、靠、要的习惯。

  总之,数学的学习需要良好的作业习惯,小学是作业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7篇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相关文章: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9篇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哪些方面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9篇(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9篇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篇(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