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1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的被除数=商×除数+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
用被除数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2
一、 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
=x, =│x│等。
4.系数与指数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 、 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平方根
⑴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 [a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 =│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 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
⑴ ( 幂,乘方运算)
① a0时, ②a0时, 0(n是偶数), 0(n是奇数)
⑵零指数: =1(a0)
负整指数: =1/ (a0,p是正整数)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3
小学三年级要重视和加强发展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60分=1时1分=60秒60秒=1分
半时=30分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加减法时:(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加法公式:加数+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①被减数=差+减数②减数=被减数-差
5、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000千克= 1吨
1千克=1000克1000克=1千克
7、单位换算:小到大除,大到小乘。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是前”除以“是后”。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3)哪一位上的数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4)搬答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1)先算0前面的`数(2)添0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一般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①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②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②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越小,分数越小。
5、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4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①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② 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③ 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 北极星永远在北方。② 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③ 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④ 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以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
2、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4、基本规律:(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课外知识拓展:2、3、5倍数的特点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关于倍数问题: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7、和差问题(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两数和 + 两数差)÷2=较大的数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3)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3、一个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一位数与10相乘,就是把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O。
笔算乘法
1、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2、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3、相关公式:因数×因数 = 积,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
4、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三 )位数,也可能是( 四 )位数。
第五单元 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4、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① 进率100: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② 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背熟公式1、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长 = 周长÷2-宽,或者:(周长-长×2)÷2= 宽,宽 = 周长÷2-长,或者:(周长-宽×2)÷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5、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 - 宽。
第六单元 年、月、日
年、月、日
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
2、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12个月(7大4小1特殊)
3、熟记全年天数: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上半年多少天(平年181天,闰年182天),下半年多少天(所有年份都是184天)。
4、经过的天数的计算: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 1
5、给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会计算这个人多少周岁;给出一个人的年龄会计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6、通常每4年里有( 1 )个闰年, ( 3 )个平年。
24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如凌晨3时、早上8时、上午10时、下午2时、晚上8时)
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不加前缀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去掉前缀。
4、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计算经过时间时,一定把不同的计时法变成相同的计时法再计算)
6、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 =12个月,1天(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1周=7天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像,和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4、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
5、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
6、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7、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8、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9、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如: >5 ; > 1等)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5
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平均数: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二十四时计时法
(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交换律。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面积:物体的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1平方千米(k㎡)=100公顷(ha)1平方千米=平方米(㎡)
1公顷=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平方米,即1公顷。
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小数的读法:
(1)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
例:读作百分之三十八,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2)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
例:读作零点四五;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6
四边形知识点
【正方形】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梯形】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等腰梯形】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菱形】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①四条边都相等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角的认识知识点
1、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开口大小有关系:角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分类,按照角的大小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本学期不需要掌握,孩子知道即可,课上讲过)
4、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也就是:锐角<90°(角的度数不要求掌握,了解即可)
直角:度数是90°的角叫直角,也就是:直角=90°。
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叫钝角,也就是:90°<钝角<180°
5、做题时,如果让画出一个什么角,画完后一定要有一个表示角的小标志,即直角是一个直的小折线,钝角锐角都是小弧线是否标出顶点和边要看题目具体要求。
6、做题时,如果具体到某个角上,一定要用∠1∠2∠3等表示,不能只填序号。
7、在方格纸上画角时,选定方格纸的一个横竖线交叉点为角的顶点,另一边就沿着横线或竖线画,这样画清楚干净,而且直角更好画,不易丢分。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7
第一单元除法
[本单元知识点]:
1、整百数除以一位数;2、商中间有0的除法;3、商末尾有0的除法;4、简单应用。
1[记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百位够除时商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时是两位数。)
2[记忆]商中间有0的除法。(十位不够除时要商0)
3[记忆]0乘任何数都等于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
4[连除应用题]。
5[半价出售](原来的价格2=现在的价格)
6、记忆数量关系式:鸡的总只数层数=每层的只数、书的总本数书架的个数=每个书架上书的本数
电池的总个数每盒电池的个数=盒数、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跳绳的总个数几分钟=每分钟跳的个数、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打字的个数时间=每分钟打字的个数
第二单元年月日
[本单元知识点]:
1、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2计算经过的天数;3、生日快乐
1[记忆]年分为平年、闰年;月分为大月、小月和特殊的2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4个)
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2连续的大月有7月和8月,或者12月和1月。连续两个月天数是61天,其中一个是大月,一个小月。
平年第1季度第2季度第3季度第4季度
天数
半年上半年181天下半年184天
4、平年第1季度第2季度第3季度第4季度
天数
半年上半年182天下半年184天
5、各类节日: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建军节8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等。
6、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公元800年、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等)。
7、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2008年是59周年。(2008-1949=59)
8、计算天数[分月计算]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
月份6月7月8月
思考12日----30日31天1日-----17日
30-12+1=19天31天17天
合计:19+31+17=57天
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本单元知识点]:
1、认识平移和旋转2、美丽的花边
注意点:平移后物体的形状不变、大小不变。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第四单元乘法
[本单元知识点]1、两位数乘整十数、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4、应用。
[记忆]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2、验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连乘应用题。38页第6题、39页第4题等。
数量关系式:每箱牛奶的瓶数箱数=牛奶的瓶数单价数量=总价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略)
第六单元千米和吨
1、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进率:1千米=1000米
数量式:跑道一卷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
2、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进率:1吨=1000千克
3、单位换算。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
1、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
3、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B、C、D、E、H、I、K、M、O、T、V、U、W、X、Y。
4、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1、单位1-----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
2、分数:把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者几份。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4、总个数分母分子=取出的个数如:90个桃子的五分之三是多少?
5、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6、三(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公式:(见表格)
2、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长宽=面积边长边长=面积
周长(长+宽)2=周长边长4=周长
边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周长2长=宽
周长2宽=长周长4=边长
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5、86页思考题(动手分)
6、甲图形的面积比乙图形的面积大。但是他们的周长相等。
7、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8、用20个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用2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两种情况不一样)
第十单元统计
1、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总数人数(份数)=平均数
2、运动与身体的变化。运动后人的脉搏会加快。休息几分钟后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
1、十分之几就等于零点几。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3、小数大小的比较。4、小数的加减法。
5、0既是自然数也是整数。6、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精华7篇】相关文章:
★ 小学三年级的英语知识点3篇 小学三年级英语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全面
★ 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常用知识点归纳3篇 枫桥夜泊语文三年上册
★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知识点3篇(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3篇(3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 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知识点汇总3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知识点总结)
★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12篇 三年级数学年2月8日是星期三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所有的知识点
★ 2022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冀教版3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