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热心会员“gyi134”分享的初中语文教师教育随笔,欢迎参阅。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这书,获益匪浅,下面分享一些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探索。自从默默投入教学工作至今,我一直认为“在其位,谋其职”。教师的职责是教授知识,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变成品德高尚的人。
最先,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名教师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基本,可以“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知识的贮备应当十分丰富,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开拓创新,紧随时代的脚步,以便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知识。
其次,教师不但要博学,还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能被学生所认可,重点在于这堂课是否满足学生的热情,是否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学习,变成学习的主角。教师的严谨学术态度、幽默的语言风格、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及将繁杂知识简单化、将生硬内容生动化能力,都会使学生感觉轻松易懂。这是很多教师不断追求的境界。我也在不断尝试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尽管有所进步,但依然需要进一步努力。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不要把课堂教学简单的解读为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条件。有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在家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关心他们的生活显得多余,但这种观念确实是错误的。
在校园中,学生期盼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并且,老师的关心通常更理性,很容易被学生接纳。此外,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会使学生体会到长辈关怀团体的温暖,会使得父母更了解教师,产生教育合力。忽略学生的身体健康可能造成心理问题。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必须尊重、了解学生,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同时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用户的需求,成为一个受人尊敬且言出必行的教师,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们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最终,教师自身也要保持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样不容忽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怎能指望他能教好学生呢?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存有心理健康难题。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施加惩罚,或让学生互相打耳光,或要求学生反复抄写作业,这种行为可能源自教师的巨大压力和委屈。然而,大家面临的是处在成长过程的儿童和青少年,应对他们的未来承担,成为他们的楷模。假如教师因个人原因而惩罚学生,损害他们的自尊心,这都体现了教师精神上的难题。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无法正确认识学生的举动,也难以妥善处置学生难题,轻者影响师生关系,严重可能对学生造成危害。
因此,为了方便教育学生,教师首先需要本身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准直接关系其智商、情感与意志的超常发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在课堂上,大家要以轻松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即便在课前碰到不悦,也要将其抛诸脑后,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因此,大家在教学中应持续调整情绪,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以良好的状态影响学生。
做为新世纪的教师,不但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准。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做到这三点。
初中语文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 初中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