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下是网友“qmu3”收集的七夕节优秀征文,欢迎参阅。
正如唐代诗人所描绘的那样:“向月穿针容易,迎风整线却十分艰难。不知谁得其巧,明天早上再来探寻。”随后,人们便焚烧纸制的圆盒(梳妆盒),里面装着纸做的衣服、鞋子、化妆品、镜子、梳子等,每样各七份。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台上的陈设依旧 intact,留待第二天(初七)姑娘们彼此串访时观赏、讨论。据一些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书籍记载,广州的姑娘们在七夕展示的巧艺包括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种扇子、精致轻盈的小罗帐,以及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仅有洒杯大小,盆内描绘着一真一假的两朵花,令人难以辨别。到了初七晚,依旧延续昨晚的祭神活动,称为“拜牛郎”,通常由男童主祭。七夕过后,姑娘们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等互相赠送,以示友谊。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一个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会聚集参与,搭建香桥。所谓香桥,是由各种粗长的裹头香(用纸包裹的线香)搭建成的,长度大约四五米、宽度约半米,附有栏杆,并在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饰。夜晚,人们祭祀双星,祈求福气,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双星已经走过香桥,相聚欢喜。这座香桥是源于传说中的鹊桥故事演变而来。
广州旧时的七巧节热闹非凡。宋代诗人刘克庄曾写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节日来临之前,姑娘们会提前准备各种精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作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她们会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中浸泡,使其发芽,待芽长至二寸多时用作祭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广州人多从初六晚开始到初七晚,连续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佩戴新饰品,连指甲也涂上红色,随后将早已准备好的各类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令水果以及化妆品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并在“仙禾”或“仙菜”中间放置一盏油灯。此时,有钱人家的厅堂装饰华丽,普通人家也尽量将厅堂布置得整齐有序。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姑娘们便焚香点烛,向星空跪拜,称为“迎仙”。从三更到五更,要进行七次拜祭。这时,除了邀请亲戚朋友聚会外,还会请邻里中相识与不相识的姑娘们一起祭神,欣赏巧艺与玩具,热闹非凡,越多的人赞赏巧艺与玩具,主家姑娘就越感到开心和荣耀。广州的姑娘们常说,能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手艺,这样的机会一生能有多少回呢?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持彩线对着灯光将线穿过针孔(古称金针度人),如能一次性穿过七枚针孔者则被称为巧手(得巧),穿不过七孔者则被视为“输巧”。
在广州的七夕拜仙活动中,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与,但新婚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会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在初六晚祭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象征得子)之外,还需加入雪梨或沙梨,象征与姑娘节的告别之意。
根据《广州市志》第十七卷的记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相信这一天是“仙女淋浴日”。石门浦的水质清澈,日出日落时会映照出迷人的景象,有时在天空中会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幻影。泛舟者希望能看到奇特的景象,因此,姑娘们在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活动,热闹非凡,也已成为节日的传统习俗。
七夕节优秀征文相关文章:
★ 公司周年庆征文
★ 安全在我心中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