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思考3篇(银行应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供大家参考。
关于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思考1
内 容 提 要
多年来商业银行发展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以获得生存空间,并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的发展。市场经济规律变幻莫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只有靠自身的稳健经营和快速发展来应对挑战。如何稳健而快速发展,这就要加强风险内控机制来确保商业银行健康的发展。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决策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风险,从根本上讲都是由于内控管理缺乏而造成的。必须采取针对措施予以解决。目前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建设还有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风险内控体系,才能更加有效完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风险内控体系是系统全面金融防范的有效手段,需要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加强。
写作提纲
一、目前形式下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势在必行。
二、突出写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表现出的四个方面:
(1)信用风险(2)决策风险(3)操作风险(4)道德风险
三、商业银行内控建设方面制约因素有;一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二内控系统建立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人为的因素;三内控系统建立和执行与经济相矛盾的因素。
四、着重从八个方面写如何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1、2、3、4、5、6、7、8、要从预防入手,以预防为主。重视制度的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
加强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增强组织控制力度。完善信贷决策体系和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完善资金调控体系。加强内部稽核监督体系。
加大技术手段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加强内控意识在员工中的培养。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
多年来银行业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以获得生存空间和竞争地位,并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正视日益增长的风险,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除加强外部监督管理外,商业银行自身更应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和改善内部建设,已成为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目标,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相互制约和内部稽核等方法、措施程序的总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和制约的控制系统,是一种全面控制内部金融风险的机制。
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一信用风险,虽然经过不良资产剥离,但金融机构的不定资产仍然较高,也成为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首患;二决策风险,由于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各责任追究制度而造成的决策失误,进而造成了经营中的风险和损失;三是操作风险,近几年来银行会计、储蓄、出纳等业务岗位由于客观操作失误而引发的风险对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很大不利影响和损失;四是道德风险,目前由于内部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的案件呈现出了高发势头。上述几方面的风险,从根本上讲,都是由于内控管理缺陷而造成的,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制约因素有:一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包括内控建设在体制改革并未到位,约束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经营意识和行为方式,还有较大的惯性,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冒险违规经营视风险为羁绊的想法和做法依然存在;二内控系统建立和执行都需要成本,所以在宏观考虑其适当的度,要兼顾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内控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时,容易被以强调业务发展为名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三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的从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陈旧,对内部控制建设 2 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完善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强调建立事前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突出重点;逐步实现补救型控制向预防型控制的转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立足于预防,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突出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百密难免一疏”,商业银行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充满着风险损失,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经营效益。严重的经营风险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倒闭。由于商业银行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枢纽地位。一旦出现风险,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影响力极大。因此,要在各级人员当中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内部控制意识,“抓内控、防风险、保安全”,不仅要在领导中而且要在全体职工中经常灌输,当发现端倪时就要敲警钟,使所有人员始终绷紧风险这根弦。同时要把内部控制的建设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基层的检查和考核。防止出现上、下级行对内控重视程度不对称,下级行执行上级行要求敷衍、走形式的现象。
二、重视制度的设计和制度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设计、执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制度设计作为这个循环系统中的起点和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内部控制落实在各项业务制度之中,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商业银行应对内控制度进行充分研究,建立起全面内控制度体系。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体系框架至少应该涵盖以下系统:授权管理系统、人事监察系统、安全保卫系统、财务核算系统、授信管理系统、清算风险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柜员操作系统、计算机风险系统等。同时对内控制度的制定、评价、修改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要规范程序,明确权限,以增强制度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在制度的制定上,应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体系牵制原则。在设计诸如授信“三位一体”运行机制,业务与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控制环节的漏洞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磨擦;二是程序牵制原则。对业务流程不同的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的合理设计达到岗位牵制目的,杜绝任何人独揽业务全过程的现象,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三是责任牵制原则,内控制度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承担的相应责任。基层行在建立自己的内控制度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统一性和可操作 3 性,即要与上级行制度建设协调一致,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实现岗位、工序时间的制约。我认为可行的办法是,在对上级行制定的制度进行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体系。
三、加强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增强组织控制力度。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机构。通过良好的治理机制建立,从运行体制上保障内部控制的健康实施,要制定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健全法人授权体系,各级经营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强化基层行应该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通过民主决策,合理设置内部机构,调整内部机构职责范围等手段,充分发挥前、中、后台的协调配合和互相制约作用。
四、完善信贷决策体系和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要健全信贷决策体系。纵向应由省行、二级分行和支行三级资产组成,横向由本行信贷决策委员会、贷款审查部门、贷款经营部门和贷款稽核部门组成。精心构筑“三道防线”、“制度防线”,推行纵横制约的审贷分离制度和三查分离制度;经常向主管部门和企业宣传信贷决策、原则。宣传信贷支持的重点与控制对象。以增强信贷工作的透明度,减少行政性干预,“法律防线”严格依法放贷,对担保方的担保资格及偿还能力进行认真审查,防止无效担保和虚假担保,通过法律武器保护信贷资产的安全。打击那些企图以破产或转移资产为目的的企业健全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推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贷款投向,加强系统调整,重点抓存贷款比例管理,拆入短期资金比例核算,三项不良贷款占比等五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中要坚持责任到人,明确严惩发生风险损失的条款,并坚决贯彻落实。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将风险转移减少自身经营风险。风险转移是指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方式,将经营风险转移出去,避免自己承担风险损失。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尤其是贷款而言,风险转移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将贷款的风险转移给客户;二是将贷款风险转移给担保人;三是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将贷款风险转移给客户是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采取一定的方式,将贷款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由借款人来承担,从而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将贷款风险转移给客户的主要方式是采取抵押 4 贷款。银行采取抵押贷款方式发放贷款时,客户必须提供一些特定资财作为抵押品。当客户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期如数归还贷款时,银行可以从客户提供的抵押品中得到可靠的保障。二将贷款风险转移给担保人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采取贷款担保的方式,将贷款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转移出去。由贷款的担保人来承担,从而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商业银行采取担保方式发放贷款时,借款人必须提供信誉较高、经济实力雄厚、具有承担能力的经济担保人。当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期如数归还贷款时,商业银行可以要求负有连带责任的担保人代为归还。这样,银行的贷款风险就转移给了贷款担保人,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商业银行还可以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贷款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转移出去。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从而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
五、完善资金调控体系。一是改革资金的管理办法。建立压力、动力并存的运营机制。在统一对外资金融通、集中清算的前提下,各分支机构按照“实贷实存,自匡头寸,自主经营”的原则,在统一划分资金范围内“分灶吃饭”,使集约经营打破资金供给上的大锅饭结合起来;二是实行内部资金计价,有偿调拨;三是建立合理的规模分配和比例核定机制。把规模和比例的核定同经济效益、存款、汇差清缴紧密结合起来,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使资金规模向效益好的地域、行业、企业项目、产品倾斜。四是在资金运用上有意识地加大发展中间业务,代收付业务、住房信贷业务的力度,以提高防范资产风险能力。
六、加强内部稽核监督体系。内部稽核监督体系建立应能及时发现和揭露风险内控过程中的问题和弊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技术、自然、文化、人为等风险因素的影响。政局变动、政府行为、特别是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贸易、税收、财政等到政策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经营方式,并且具体影响商业负债数额及结构。商业银行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否全面、及时发现、揭露、纠正偏差,使风险管理更符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稽核监督,揭发问题堵塞漏洞,总结经验,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稽核监督,不仅要揭发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堵塞漏洞,减少风险损失,提高经济效益。例如锦州市中行联行员胡某在 5 2002年到2003年1月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自制进帐单,偷盖印章,空提票据交换等手法,先后十几次将万元资金转出提现,用于个人炒股的挥霍,后经过全面稽核检查出来,及时追回剩余款。为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稽核监督就是抓住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弊端,进行深入剖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指出危害性能,吸取经验教训,严格法律和内部规章制度执行,提高决策水平,做到防患于未然,强化商业银行自我约束的能力。稽核监督的还在于向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好做法和经验,要认真总结,提出建议加以推广。对发现的问题,既要查明原因,分清是非责任,为决策部门提出建设性的处理意见,以指导商业银行下一步的风险管理工作。除此之外,稽核部分组织体系上应当具有独立性,在处理与被稽核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在稽核对查处工作具有权威性。应当有通畅的渠道,让其真实反映问题,起到监督制约作用,同时应当扩大内部稽核监督工作的范围、内容和权限,不仅对业务部门监督,也应对其它部门进行稽核监察,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问题开展绩效稽核,稽核监察的内容要由单一的合规性稽核监督,扩大为合规性的稽核、风险稽核、经济效益稽核、人事稽核、制度稽核并重。
七、加大技术手段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技术手段是一种量化、科学的模型和公式,它能充分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对风险识别、判断的失误,正确和充分地运用技术手段,对诸如财会风险的预警和快速反映能够起到好的作用。例如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最近新上的RBS9000系统,用于全省的二级分行及各县支行和分理处的电子稽核,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稽核各个行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大大提高稽核的正确性、快速性。对于人事监察、安全保卫等管理性风险的识别判断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国际上的大银行创造了很多先进的风险预警技术手段,我们应当取众家之长,创造符合我们特点的模式,主动地加以运用,使之成为一种在我们的内部控制建设中标准明确的内部控制手段,尽量减少人为控制的不统一性。
最后,还需要培育支持商业银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所要求内控制度的思想文化环境,这需要把它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来做,这一工程至少包括三个层次:(1)员工品质的培养。文化以人为本,银行员工是商业银行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的因素。商业银行 6 内控制度是否有效运作,首先取决于人。为此,要从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良品质和传统出发,塑造员工优秀品质;(2)商业银行的价值观与自律意识。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群体,其价值观是这一群体的共同信念,它可以调节整体和个人的目标与方向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进而对商业银行内控机制运作产生深远影响。为此,一要塑造适应现代化金融企业管理的科学理念;二要造就一批职业金融专家;三要培养商业银行员工的责任感;四要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3)商业银行的企业组织性,商业银行员工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人,其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要受社会的评判。如果一个社会道德规范是非正义的、误导的,那么处于这个社会的企业和个人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污染,会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构成威胁。这一问题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也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重视这方面问题。重塑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势在必行。随着商业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大量开发,并且更新速度尤为惊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提高,更好的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进行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1、参考资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运作全书>> 主编:王启人、刘廷焕、何林祥、苏文川;
2、参考资料:<<国际金融>>第2004年1期、4期、8期。
关于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思考2
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分类: 论文交流 2006-06-28 11:20
一、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意义
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确保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防范经济案件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银监会在2005年连续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两份文件,一个从2005年2月1日起执行,另一个从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再联系近几年在金融系统所发生的大案要案,我们发现那要么是内控机制的执行上出现了漏洞,要么是内控机制的建立上出现了薄弱环节。因此,探索提升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效用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银川市商业银行光华支行于2005年5月成立,成立后各项业务平稳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支行注重内控机制的建设与内控管理,达到了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我行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加强内控制度的制订与执行
各项规章制度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支行成立后,第一个大任务就是整章建制,本着该建立的建立、该补充的补充、该废止的废止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度,出台了《内部机构与职权》、《信贷业务操作规程》、《贷后管理实施细则》、《违反信贷规章制度处理的暂行规定》和各部门岗位职责等制度,形成一整套适合支行发展特点的、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这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制度颁发后,在执行中要求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即制度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不能以任何理由拒不执行或另搞一套,如执行中确实有困难,可以向单位部门或领导反映,但不能随意更改制度。在支行在的规章制度下要求各科室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以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业绩的开展情况。
同时,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支行紧密结合此次活动,加强对银行系统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切实提高整个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免疫力。
2、设立“三道防线”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1)设立自控防线。设立以一线岗位双人、双责为基础的工作职责、内控要点和操作程序,任务信贷业务必须双人调查,分主办信贷员和协办信贷员,强调任何业务操作必须经过二人以上,有时需要一个人完成,也需要有相应的监控措施和事后复核。二线岗位的章证押由三人分管,特殊岗位双人操作,空白重要凭证双人领取、证印分管,库存现金坚持双人核对库款、双人加封库箱,上门收付款业务坚持双人收款、双人押运、双人上锁、双人交款等。对支行印章实行严格管理,往外报出的文件资料须经负责人严格审核后才予以盖章等等;(2)设立互控防线。设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程序,强调严格的授权分责和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如审贷分离、会计事权划分、授权授信制度等。(3)设立监控防线。设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和各业务实施监督反馈的运作程序,强调定期或不定期地监督检查和评价如事后监督、部门联合的安全检查等
3、严格授权机制,防止权力错位和失控造成责任不清,形成风险
一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民主、科学决策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落实内部等级管理、分别授权制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内部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做好支行负责人外出时向其副手或其他领导的转授权,明确授权范围、授权期限,落实业务办理时的汇报制度。在平常的业务输过程中,严格遵循各自的权限,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遏制越权经营行为。同时对授权和转授权情况实施检查考核,视情况调整授权或转授权的内容和额度。
4、打好清收攻坚战,积极转化风险资产
支行成立前,不良资产包袱较大,资产结构不合理,由此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不强。光华支行成立后,支行对这些不良贷款,认真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存量不良贷款的现状和其变化趋势,深入企业了解经营状况,全方位分析其偿债能力。同时成立专职清收小组,制定了一户一策的清收方案,对以按揭为主的不良贷款人的存款帐户帐面发生额进行逐户分析,存款金额不够扣一期贷款本息的与经销商或个人联系,然后对其存款帐户上的资金全部用于扣划贷款;对曾有过还款记录的客户进行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对不还款的、有逃债行为的坚决采取法院起诉;对已经存在实质性风险的资产,在上级行相关部门指导下,研究制定不良贷款置换方案,逐项落实,把不良贷款双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方位推进,逐步消化历史包袱,化解风险。积极转化风险资产,防止不良贷款的骤升为支行的内控管理和经营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本次培训学习,我们知道银行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确立,与之适应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有待完善;整个银行系统内控文化尚未真正建立,特别是基层机构部分工作人员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有的内控制度尚未建立或不健全,管理部门间衔接不充分;与此同时,现有规章制度数量庞大,但分散于各类文件中,缺少整合性;部分下级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银行分支机构内控制度和风险检查评价不足,一些银行内部审计不足,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与银行机构风险程度不适应等。
四、改进与完善内控机制的措施 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培育内控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对部门内部组织机构的控制和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的控制。
培育内控制度,要立足于防,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要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防范,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规定的,高层检查,行为控制,实物控制,风险暴露限制的审查,审批与授权,验证与核实以及不兼容岗位的适当分离等,再加上五个方面的控制重点。应该说,如果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落实到了位,内控机制建设也就有了把握。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除了总、分行建立两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之外,各支行要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内控组织体系。从目前发生的大案要案来看,对基层银行的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因为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标准才能构成内控建设的基础,因此对各项业务的办理、各种系统的运行要实行标准化管理,以防范操作风险。银行各职能部门、岗位和人员都必须照章操作,认真执行制度,不允许逆程序运作或缺程序运作,不允许任何人独立完成一个交易活动的全过程而不受监控和制约,部门、岗位、环节各项业务实施再监督防线,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机制。
其次,要积极培育符合银行系统实际的内部控制文化
在各项业务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当树立正确的信贷文化思想,要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重视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的倾向。在经营中培育正确的内控文化,使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每一位金融职工思想深处,使内控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让他们熟悉自身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及时、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并把风险作为一种信贷文化,做好风险管理。在培育内控文化的同时,要特别注重部分金融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预防职务犯罪。第三,建立银行内控评价、监督、审计体系
内控评价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内控机制重要的一个方面,能达到正确、及时检查内控管理的效能的目的。支行不能因为管理链的加长而忽内控机制的评价与监督,要重视贷款风险集中度及关联企业授信的监测和风险提示,做好企业评级授信工作;要建立和完善银行系统的稽核审计体系,建立专项检查、内控检查、财务会计检查等监督检查制度,加大专业监督检查力度;要积极推动相对独立的内部稽核体系建设,提高稽核审计的独立性、频率和质量,注意使用外部审计力量和市场中介,保证审计数据的正确;进一步发挥业务部门的专业检查作用,制定专业检查制度,加大专业检查力度。第四、完善预警预报机制,防患于未然。
要重视早期预警,认真执行重大违约情况登记报告和风险提示制度,对有问题的贷款和企业进行及时跟踪、报告;要建立和完善大企业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和反馈机制,围绕经营行为、业务管理、风险防范、资产安全建立定期业务分析、信贷资金质量评价、资金运用风险监测制度,以解决银企间、银行间信息不对称不完整问题。同时还要围绕实物盘点、账证、账表核对等环节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及时发现和纠正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真正发挥各自的监督职能,确实做到权力有限、责任有度、风险有数、内控有效。
五、尾声
商业银行应建立并保持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定期或当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审和改进。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下安全、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加强内控建设与防范市场风险也是紧密联系的,加强内控建设是根本,这一点做好了,将对防范市场风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执行,检查,测试和评价,来探索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拓展业务领域,占领市场份额,而不是一味“等,靠”。应该化被动局面为主动出击,赢得竞争的根本优势。
关于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思考3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定位及完善策略
摘要: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经营发展,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形成内外结合良好的环境系统。在实施股份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行矫正和完善,使其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中有效运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动态过程。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和缺陷进行完善必须做到内部控制完善与业务经营发展的同步协调。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策略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发展,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形成内外良好结合的环境系统。在实施股份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薄弱和缺陷环节,建立健全适应股份制经营发展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使其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中有效进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发展。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现状及缺陷
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为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和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的滞后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逐步走向风险管理的轨道,但由于多年粗放经营的惯性,导致内部管理远远没有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和需要。在业务经营发展中,往往把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业务发展的约束,或者把内部控制作为阶段性的工作,没有把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
来对待,在我国银行业体系运作中,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对业务经营监督管理的滞后性,导致内部控制对业务经营发展的监督矫正不到位,丧失了应有的有效性。
(二)风险控制管理的薄弱性
在我国银行业务经营运行中,内部控制管理即为合规性监督检查。合规性检查是对经营分支机构执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情况所实施的监督和检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创新和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合规性监督检查的缺陷和不足逐渐显现。这种基于对过去经营行为的事后监控方式的功能缺陷越来越明显,而内部控制制度的最优功能——风险性控制管理也在银行业过分关注对过去经营行为的合规性检查中未能得到有效发展,成为其内部控制机制中的一大薄弱点。同时,也未能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得到同步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未能得到及时的揭露,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三)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不够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程度 未得到应有的体现。体现
在新业务的创办中,未将风险控制核心的内部控制作为中心予以重视,未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同时也未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而在其运作中出现风险后进行事后的补救工作,业务开展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尤为重要的是,基本上每项新业务的最初运营都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该项业务的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引导,而使其运行的有效性降低,成长性受到影响。
(四)内部控制的完备性不足
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必须的若干基本规章制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内部控制制度漏洞风险较大,同时,许多
制度设计漏洞较多,只是从方便自身管理出发,而对方便客户和防范风险考虑的较少,使内部控制的市场敏感性较弱,从而使内部控制缺乏积极的适应性管理功能。从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上看,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性体现
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的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的较少,使制约力不强,内部控制缺乏刚性。
(五)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了滞后性发展障碍
内部控制制度在某种情况下成为商业银行管理层为调节风险而非化解风险工具,如利用
信贷资产、表外及中间业务和科目调节真实风险状态,造成风险递延积累。同时,也可成为其掩盖风险而非揭示风险的工具,对内部控制发现的问题,经营层有选择地少报告、多延压,致使许多
掩盖的问题不能被管理层及时发现,这样势必会形成风险的积累,形成滞后性管理漏洞,波及后续经营管理和发展。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健有效发展的保障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对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信誉风险等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评估,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技术的重视程度
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和职能的有效执行。
将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
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健全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以内部管理要求
为宗旨,能够对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各方进行真实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到位,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能力。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建立股份制经营的相关机构只是股份制经营的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实现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才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核心内容。作为经营机制内容之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是指其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内控体系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应该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步内容和要求。
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和约束股份制经营管理中的董事会、股东和经理等方面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委托代理下的各方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和协调。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模式下,董事会、股东和经理人存在着利益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利益相关人之间在非正常情况下必然存在利益的对抗和冲突,这种利益的对抗和冲突必须要以适当 的方式来调节。内部控制机制在股份制经营理念对董事会、股东及经理人三方权利和责任的规定指导下,通过对三方的行为监督和控制,从而实现对三方利益的相应调节,使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平稳发展和延续。
在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下,通过完善健全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监督控制,商业银行的企业信息得以充分批露,在这种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下,披露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公平性,从而会引导银行监管部门如中央银行、银监会的监管深度、频度、广度加深,有利于提升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商业银行资本资源效率。
三、适应股份制经营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定位与探索
股份制改革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应定位在:以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为商业银行股份制稳健发展搭建科学管理平台,适应金融业高风险行业特征,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为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稳健发展创造组织环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稳健发展形成制度保障。完善其内部控制机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内部控制的程序和内容
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应该贯穿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即全过程当中。这是保障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顺利实现的动态过程,积极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就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发展中“三道防线”(业务操作岗位人员的合规性操作、业务管理部门的事后监督检查和稽核监察部门的再监督管理)的有机结合。
第一道防线的定位要确保每一位员工对业务操作规章制度的熟练掌握,这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和要害,内部控制的最核心要求
便是业务操作岗位人员的自率性规范和约束。第二道防线是指业务部门的事后监督管理,强化对一线操作的检查、辅导以及事后监督部门的内部控制作用。同时,要做好对各项业务的经营状况和例外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改进检查手段,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手段的检查检测体系。第三道防线是稽核监察部门的再监督。在内部稽核部门的完善策略上,一是适应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完善对电子信息系统的稽核,确保信息系统的真实有效。二是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对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逐一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各个环节中的薄弱点,及时进行有效的纠正,达到内部稽核的最终目标,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有效发展提供保障。
(二)健全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的必要前提。组织构架是进行管理的基础,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框架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在这个体系中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健全董事会、监事会、信贷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行长领导下的各项管理委员会的经营管理作用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从组织机构上完善和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作。同时,成立由行长任主任委员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及办公室,各分支机构、各部门都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内部控制管理网络。要形成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组织,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只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为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三)严格内部控制责任制
制定并落实内部控制责任制是股份制经营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性的真正提升。内部控制责任制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各级机构和部门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内控责任,对本机构、本部门的内控建设负总责,并将内部控制责任层层落实,各级经营机构、各专业部门、各岗位,都要明确内控责任人和内控职责。尤为重要的是,在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发展中,对内部控制管理的领导和负责工作应由以前的相应分支机构副职分管改为由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领导,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受到其他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干扰和牵制,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整体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要形成上级行对其分支机构的有效约束控制。上级行在对下级分支机构授权时,要做到授权规范、权责明确、不同的职能采取分类授权、分档授权、差别授权、权责对应。应根据业务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确定授权范围。应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各分支机构进行授权,从约束力上确保内控管理运行上下顺畅到位。
(四)内部控制完善与业务经营发展的同步协调
内部控制是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规范性和合规性进行管理,但内部控制必须做到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管理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业务经营管理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及时调整和修正与业务经营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从而使内部控制管理始终与业务经营发展相适应。这种调整和修正主要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梳理整合业务经营规章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细化岗位职责等,从制度上完善内控机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不适应部分,使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运行畅通,不相互冲突和悖离;完善和修正内部控制的制度指标标准;内部控制管理环节的完善和修正包括对各种信息的反馈途径和方式的调整,对内部控制操作方式的调整;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调整组织结构体系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配备和调整,内部控制管理运作方式的调整和创新等。总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仅在控制业务经营活动中是动态的,而且其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冷云竹.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问题对策[ J].西部论丛,2005(3).2、刘玉珍.对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思考[ J].理论与实践,2003(10).3、聂艳红.关于内部控制及其构建的思考[ J].当代经济管理,2005(4).4、董春梅,徐桂琴.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6).5、马彦,张国强.浅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 J].商业经济,2005(8).
关于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思考3篇(银行应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相关文章:
★ 南方电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3篇(南方电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 建筑施工劳务分包企业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李铠3篇 建筑劳务分包公司综合发展分析
★ 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个人年度工作总结6篇 农商银行年终工作总结个人
★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3篇(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教育思想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