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洵版考试复习资料范文合集3篇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电子版

时间:2022-11-03 05:15:16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洵版考试复习资料范文合集3篇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电子版,供大家赏析。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洵版考试复习资料范文合集3篇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电子版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洵版考试复习资料范文合集1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1)A(2)B(3)A(4)B(5)C 2.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 B外国人 C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的海外华人

(3)“对外汉语教学”的提出时间是()。

  A1982年 B1983年 C1985年

(4)“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的显著特点是()。

  A简洁上口 B符合汉语习惯 C突出主要教学对象

(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

  A第一语言教学 B第二语言教学 C目的语教学 答案:(1)B(2)A(3)A(4)C(5)B 3.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内部因素指:学习者和教师、所教的目的语、学习和教学活动;外部因素指相关的基础学科、语言环境。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科学及哲学;学科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教学实践是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教育目的是()。

  A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建设自身学科理论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2)以下选项中属于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内部因素的是()。A相关基础学科 B语言环境 C学习者和教师

(3)以下选项中属于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外部因素的是()。A学习者和教师 B所教的目的语 C语言环境

(4)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教学实践三个部分。A学科理论 B基础理论 C应用研究

(5)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是()。A理论基础 B应用研究 C教学实践 答案:(1)A(2)C(3)C(4)A(5)C 4.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是一种集中强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有三个:

  一、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

  二、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

  三、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的外语教学。A第二语言 B第一语言 C外语

(2)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3)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是()。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4)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5)对外汉语是一门专门的、()、应用的学科。A综合的 B理论的 C实践的 答案:(1)A(2)C(3)B(4)A(5)A 第二章

  5.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的标志。以1978年为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两个时期: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前者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创阶段(1950—1961年),本阶段周祖谟1953年发表了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1958年我国出版了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二、巩固阶段(1962—1966年),这一阶段中钟梫在《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中提出了“精讲多练”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三、恢复阶段(1972—1977年)。后者分为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和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

(1)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的标志是我国第一个汉语教学机构()的成立。A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B中国语文专修学校

  C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2)以()为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两个时期。A1982年 B1978年 C1987年

(3)1953年()发表了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

  A周祖谟 B刘月华 C吕必松

(4)1958年,我国出版的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是()。A《学汉语》 B《汉语学习》 C《汉语教科书》

(5)钟梫在《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中提出了“课内课外相结合”和()的实践性原则。

  A精讲多练 B听说结合 C以词汇为主 答案:(1)A(2)B(3)A(4)C(5)A 6.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一、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1987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第一任办公室主任为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吕必松;

  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已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1979年9月《语言教学与研究》改为正式出版的季刊,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以较具代表性的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为例,主要课程分为三大类:语言技能课、语言知识课和中国文化知识课;

  四、学科理论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有了很大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首先开设了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

  A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B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C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第一任办公室主任是()。A周祖谟 B刘月华 C吕必松

(3)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

  A《学汉语》 B《汉语学习》 C《语言教学和研究》

(4)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课程分为语言技能课、()、中国文化知识课三类。

  A语言知识课 B国际政治课 C西方经济课

(5)我国首先开设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是()。

  A北京语言学院 B北京大学 C南开大学

  答案:(1)A(2)C(3)C(4)A(5)A 7.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世界汉语教学是在各国人民与我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又常常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和国家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历过兴衰的变化和曲折的道路。我国周边国家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关系,汉语教学历史最久。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是从公元3世纪或更早时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主要大学开设中文系或中文课程。

  当前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

  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上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

(1)世界汉语教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和()的影响。

  A科技 B国家关系变化 C自然环境

(2)最早开始汉语教学的国家有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

  A朝鲜 B印度 C法国

(3)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

  A普遍教授语言 B非普遍教授语言 C重要教授语言

(4)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A汉学 B政治经济 C外交

(5)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发展的趋势。

  A学前 B大学 C中、小学

  答案:(1)B(2)A(3)B(4)A(5)C 第三章

  8.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启示: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该从听、说开始,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二、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启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从言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己掌握。

  三、语言有生成性。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五、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启示: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六、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七、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启示:语言是可以学会的;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语言学习;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1)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该从()开始,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A听、说 B读、说 C读、写

(2)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为对象。

  A言语 B语言 C第二语言

(3)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A言语规则 B外语 C语言规则

(4)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的特点。

  A知识课 B技能课 C文化课

(5)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

  A智商 B交际需要 C特殊生理基础

  答案:(1)A(2)A(3)C(4)B(5)C 9.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是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

  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为19世纪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莱赫尔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后来被封为语言学的“圣经”,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

  三、转换生成语法。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他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

  四、功能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韩礼德,他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1)古代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是古中国、古印度、()。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埃及

(2)提出语言的“谱系树”理论的是德国学者()。

  A琼斯 B施莱赫尔 C葆朴

(3)()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转换生成语法 C历史比较语言学

(4)()被封为语言学的“圣经”。

  A《句法结构》 B《语言论》 C《普通语言学教程》

(5)韩礼德是()的代表人物,他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功能主义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答案:(1)A(2)B(3)C(4)C(5)B 10.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是什么?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它是由乔姆斯基提出来的。

  交际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它是由海姆斯提出来的。海姆斯还进一步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

(1)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是由()提出来的。

  A乔姆斯基 B海姆斯 C索绪尔

(2)交际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A感知世界 B传递信息 C发现自我

(3)交际能力是由()提出来的。A乔姆斯基 B索绪尔 C海姆斯

(4)海姆斯还进一步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A不可接受性 B社会性 C语法性

(5)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

  A想象能力 B话语能力 C启发能力

  答案:(1)A(2)B(3)C(4)C(5)B 11.什么是语言形式?什么是语言功能?成人语言功能有哪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为语言结构。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是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两项主要内容。

  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七种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表达个体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他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三种:观念功能—表达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交际功能—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话语功能—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

(1)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为()。

  A语言规则 B语言体系 C语言结构

(2)()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A语言作用 B语言功能 C语言能力

(3)以下属于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中掌握的功能是()。A工具功能 B观念功能 C话语功能

(4)()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观念功能、交际功能、话语功能三种。

  A索绪尔 B韩礼德 C乔姆斯基

(5)以下属于成人语言功能的是()。A工具功能 B控制功能 C交际功能 答案:

(1)C(2)B(3)A(4)B(5)C 12.合作原则是什么?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他提出“合作原则”,包括四项准则:

  一、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二、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不要包含所超出需要的信息;

  三、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要切题;

  四、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歧义。

(1)美国语言哲学家()提出了“合作原则”。

  A格赖斯 B格里姆 C利奇

(2)孩子吃了苹果,却对妈妈说:“不是我吃的。”这句话中的孩子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量的准则 B质的准则 C方式准则

(3)甲问乙:“你明天的飞机几点起飞?”乙说:“大概是明天上午吧。”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质的准则 B方式准则 C量的准则

(4)甲问乙:“你明天来吗?” 乙说:“你这个人真好。”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量的准则 B方式准则 C关系准则

(5)甲对乙说:“明天派车去接三个医学院的学生。”这句话中的甲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量的准则 B方式准则 C关系准则

  答案:(1)A(2)B(3)C(4)C(5)B 13.礼貌原则是什么?

  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出于某种礼貌或其他目的,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产生言外之意让听话者去领会。对此,英国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

  一、得体准则:在会话中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多得益;

  二、宽宏准则:在会话中尽量使自己少得益、多吃亏;

  三、赞许准则:在会话中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许;

  四、谦虚准则:在会话中对自己少赞许,多贬低;

  五、赞同准则:在会话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六、同情准则:在会话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1)英国著名学者()等人提出了礼貌原则来补充会话原则。

  A格里姆 B格赖斯 C利奇

(2)一位贵宾对负责接待的小刘说:“刘先生,这几个月你跑前跑后,真太辛苦了。”小刘回答:“一点都不辛苦。只要您舒心,就是我最大的荣幸。”小刘在这里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A谦虚准则 B宽宏准则 C同情准则

(3)甲:“敢问您尊姓大名?”乙:“不敢。鄙人姓张、名云。”这段话中双方都有意识地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许准则和()。A谦虚准则 B宽宏准则 C同情准则

(4)甲:“您所提的条件,有一些,我是同意的,只是对其中的一些条款我还要在向上级请示一下。”乙:“我很高兴您能同意,希望能早日达成协议。”对话中甲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减少了双方的分歧。A得体准则 B赞同准则 C赞许准则

(5)甲:“王主任,您看我的请调报告能批准吗?”乙:“咱俩可是老交情了,走,我请你喝两杯去。”对话中乙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A赞许准则 B赞同准则 C同情准则

  答案:(1)C(2)B(3)A(4)B(5)C 1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和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一、语法方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

  二、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

  三、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而且构词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便于记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一、语法方面: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 “形”,隐性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等;

  二、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词汇方面: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给学习者增加了难度;汉字:汉字是学习者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1)以下属于汉语学习语法方面有利因素的是()。

  A名词不用变格 B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 “形”

  C动词需要变位

(2)汉语的构词方式主要以()为主。

  A重叠法 B附加法 C词根复合法

(3)汉语学习中语音方面最大的难点是()。

  A声调 B音节数量少 C缺少哑音节

(4)下列属于汉语学习中词汇方面的难点的是()。

  A汉语的词音节少 B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 C构词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5)()是学习者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A声调 B语法 C汉字

  答案:(1)A(2)C(3)A(4)B(5)C 15.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加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教育的作用,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教育的目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德育是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它确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

  二、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三、体育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

  四、美育指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它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指一切能增加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A广义的教育 B狭义的教育 C教学

(2)()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A广义的教育 B狭义的教育 C教学

(3)以下属于教育对于个人作用的是()。

  A传授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 B传授道德规范 C健全人的个性

(4)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A前提 B基础 C核心

(5)体育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和()。

  A前提 B重要保证 C核心

  答案:

(1)A(2)B(3)C(4)C(5)B 16.教学过程的模式及其特点。代表性的教学过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传授式: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如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能比较快捷地获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端,忽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活动式: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以杜威为代表的“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的性质—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检验与评价”过程。活动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三、发现式: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如以鲁纳为代表的“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反复)—作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又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

  四、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

(1)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过程模式主要有传授式、()、发现式、发展式。

  A活动式 B填鸭式 C交际式

(2)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属于()教学过程模式。

  A活动式 B发现式 C传授式

(3)活动式强调以()为中心,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A学生 B教师 C 课堂

(4)()教学模式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又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A活动式 B发现式 C发展式(5)()教学模式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A活动式 B传授式 C发展式

  答案:(1)A(2)C(3)A(4)B(5)C 17.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传授和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时间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的培养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1)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B巩固性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积累知识,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并使其个性得到发展,这体现了()的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3)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有统一的、基本的要求和规格,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在水平、能力、素质方面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4)()是处理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其形象之间关系的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5)()反映了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A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巩固性原则

  答案:(1)C(2)B(3)A(4)B(5)C 18.学科课程论及其特点。活动课程论及其特点。

  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活动课程论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这种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活动课程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1)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A学科的知识体系 B经验 C实践活动

(2)()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考虑不多。A技能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学科课程论

(3)活动课程论是以()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A经验 B学科的知识体系 C实践活动

(4)这种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

  A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 B教育即生活 C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5)()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A学科课程论 B技能课程论 C活动课程论

  答案:(1)A(2)C(3)A(4)B(5)C 19.什么是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效率。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

  A教学手段 B教学方法 C教学途径

(2)以()为依据,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A教学活动的手段 B教学活动的侧重 C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

(3)知识性、理论性的课程主要采用的是()。

  A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一般用于各种体育、艺术、劳动技能以及掌握语言等能力为主的课程,常用于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等具体方法。

  A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5)对文艺作品、体育表演甚至大自然的欣赏是()的体现。

  A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答案:(1)B(2)C(3)A(4)C(5)A 第四章

  20.什么是布罗卡区?什么是韦尼克区?什么是语言习得关键期?

  布罗卡区是主管说、写的运动语言中枢,它是由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的。韦尼克区是主管理解口语和一些书面语的听觉语言中枢,它是由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提出来的。伦尼伯格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母语习得的最佳关键期。

(1)()是主管说、写的运动语言中枢,它是由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的。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听觉区

(2)()是主管理解口语和一些书面语的听觉语言中枢,它是由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提出来的。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听觉区

(3)()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

  A乔姆斯基 B伦尼伯格 C韩礼德

(4)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A青春期/12岁左右 B八岁左右 C十六岁左右

(5)语言习得关键期这是()习得的最佳关键期。

  A第一语言B外语C 母语

  答案:(1)A(2)B(3)B(4)A(5)C 2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分类及过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按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A记忆 B识记 C遗忘

(2)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短时记忆

(3)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

  A遗忘 B再认和重现 C保存

(5)识记按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和意义识记。

  A感觉识记 B情绪识记 C机械识记

  答案:(1)A(2)B(3)A(4)B(5)C 22.什么是遗忘?衰退说与干扰说。

  遗忘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衰退说是指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

  干扰说是指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干扰保持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前摄抑制;另一类是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倒摄抑制。

(1)()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A识记 B遗忘 C保存

(2)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

  A逻辑遗忘 B感觉遗忘 C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3)有关遗忘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干扰说两种。

  A衰退说 B遗忘说 C干扰说

(4)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5)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A正迁移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答案:(1)B(2)C(3)A(4)B(5)C 23.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科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等。

  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

  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二、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

  三、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

  四、文化具有系统性;

  五、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

  六、文化是发展变化的。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A社会财富 B物质财富 C文化财富(2)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包括经济、政治、科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等。A制度文化 B观念文化 C精神文化

(3)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

  A行为文化 B社会文化 C精神文化

(4)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园林、建筑等技术体系属于()。

  A制度文化 B社会文化 C物质文化

(5)以下不属于文化的特征的是()。A实践性 B民族性 C社会性

  答案:(1)B(2)C(3)A(4)C(5)A 24.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二、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三、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1)以下属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是()。

  A文化和语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彼此分离

(2)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

  A分离 B排斥 C制约

(3)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

  A整体 B体系 C系统

(4)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

  A言语 B语法 C语言

(5)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

  A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B语法知识 C言语技能

  答案:(1)B(2)C(3)A(4)C(5)A 25.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其特点。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二、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

  三、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四、交际过程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五、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从以上五个特点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1)()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A跨文化交际 B国际交流 C外交

(2)跨文化交际主要是通过()来进行的。

  A言语 B语言 C文化

(3)以下不属于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的是()

  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B交际过程的相互背离和异化趋向 C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4)()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A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B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C文化的相互影响

(5)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

  A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 B文化的相互影响 C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答案:(1)A(2)B(3)B(4)A(5)C 26.跨文化及过程中文化冲突和适应的四个阶段。

  在跨文化交际中,或是进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中,以及学习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经历从文化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一、蜜月阶段;

  二、挫折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常常会产生“文化震荡症”或“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三、调整阶段;

  四、适应阶段。

(1)在跨文化交际中,或是进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中,以及学习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A文化差异 B生活环境 C学习内容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适应过程分为()、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

  A接触阶段 B蜜月阶段 C沮丧阶段

(3)()是指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A文化不适应 B文化敌对 C文化休克

(4)文化震荡症一般是学习者在()所产生的,通常表现为迷惑、沮丧等。

  A蜜月阶段 B调整阶段 C挫折阶段

(5)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步入适应阶段所需的时间是()。A 5-6个月 B半年-一年 C一年以上

  答案:(1)A(2)B(3)C(4)C(5)B 27.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尊重不同的文化;

  二、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三、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四、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五、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的问题上有四种态度:一是完全拒绝的态度;二是完全同化的态度;三是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者叫做“边缘人”;四是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称为“外为我用型”。

(1)()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A理解不同的文化 B适应不同的文化 C尊重不同的文化

(2)以下不属于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态度的是()。A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B对目的语文化全部赞同、接受 C尊重不同的文化

(3)以下不属于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的问题上的四种态度的是()。

  A完全同化 B完全拒绝 C既不保留母文化,又不接受目的语文化

(4)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者叫做()。

  A唯我独尊型 B边缘人 C外为我用型

(5)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称为()。A唯我独尊型 B双文化型 C外为我用型

  答案:(1)C(2)B(3)C(4)B(5)C 28.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张占一等人,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所谓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则是指按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1)上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张占一等人,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

  A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 B交际目的 C交际环境

(2)()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A语义文化 B交际文化 C知识文化

(3)()则是指按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A交际文化 B知识文化 C语义文化

(4)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这属于()。

  A交际文化 B知识文化 C语义文化

(5)在“毁我长城”中,长城的含义引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属于()。

  A知识文化 B语义文化 C交际文化

  答案:(1)A(2)C(3)A(4)B(5)C 2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二、语义文化。语义文化指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举例如下:称呼、问候和道别、道谢和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宴请与送礼、隐私与禁忌。

(1)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构文化、语义文化、()三个方面。

  A知识文化 B语用文化 C交际文化

(2)()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A语用文化 B语义文化 C语构文化

(3)()指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A语构文化 B语义文化 C语用文化

(4)()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A语用文化 B语义文化 C语构文化

(5)以下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的是()。

  A称呼 B问候和道别 C购物

  答案:(1)B(2)C(3)B(4)A(5)C 3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和文化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二、要有针对性;

  三、要有代表性;

  四、要有发展变化的特点;

  五、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主要有:

  一、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二、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三、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二、();

  三、要有代表性;

  四、要有发展变化的特点;

  五、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A要有社会性 B要有实践性 C要有针对性

(2)以下属于文化教学原则的是()。A社会性 B代表性 C科学性

(3)在教学过程中用学习者的母语注释,并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用目的语注释,这体现了()的教学方法。

  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B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4)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以语言为纲,并结合文化教学,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B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5)在课堂中引进有关文化项目的练习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B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答案:(1)C(2)B(3)A(4)B(5)C 第五章

  31.什么是学习?西方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是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运用语言工具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种是生来就会、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极为有限的“本能行为”;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行为”。

  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是认知学习理论。两派之间还有折衷主义学习理论或称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A狭义的学习B广义的学习C习得

(2)人和动物的行为包括本能行为和()两类。

  A习得行为 B学习行为 C先天行为

(3)以下属于本能行为的是()。

  A海豚表演 B婴儿会吸奶 C人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4)以下属于习得行为的是()。

  A母鸡会孵蛋 B人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C婴儿会吃奶

(5)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两大流派。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功能主义学习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

(1)B(2)A(3)B(4)B(5)C 32.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一、信号学习;

  二、刺激—反应学习;

  三、连锁学习;

  四、言语联想学习;

  五、多种分辨学习;

  六、概念学习;

  七、原理学习;

  八、解决问题的学习。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

  一、动机阶段;

  二、领会阶段;

  三、获得阶段;

  四、保持阶段;

  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

  七、作业阶段;

  八、反馈阶段。

  加涅归纳了各种学习应达到的结果,总结出了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智力技能;

  二、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1)美国心理学家()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分辨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八类。A加涅 B斯金纳 C桑代克

(2)人看到红灯止步属于()。

  A连锁学习B多种分辨学习C信号学习

(3)小学生对图画和符号的辨别属于()。

  A多种辨别学习B刺激-反应学习C原理学习

(4)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八个阶段。A识记阶段 B回忆阶段 C 遗忘阶段

(5)加涅归纳了各种学习应达到的结果,总结出了智力技能、()、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个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A领会 B记忆 C认知策略

  答案:(1)A(2)C(3)A(4)B(5)C 33.学习和习得的定义及区别。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

  学习和习得的不同之点具体如下:

  一、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二、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可能由使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没有。习得一般是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三、学习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习得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

  四、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规则。习得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

  五、学习花的时间较少,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1)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属于()。

  A学习B习得 C教育

(2)儿童掌握第一语言属于()。

  A教育 B学习C习得

(3)以下属于学习的特点的是()。

  A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B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C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4)学习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

  A语言的形式方面 B语言的功能 C语言的意义

(5)习得注意力主要集中在()。

  A语言的词汇、语法 B语言的语音 C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 答案:(1)A(2)C(3)B(4)A(5)C 34.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刺激—反应论。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二、先天论。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三、认知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知论对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观点是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四、语言功能论。代表人物是韩礼德。语言功能论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1)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主要有刺激—反应论、()、认知论、语言功能论四种。

  A习得论 B先天论 C学习论

(2)刺激—反应论的代表人物是(),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A斯金纳 B加涅 C桑代克

(3)()认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A斯金纳 B加涅 C乔姆斯基

(4)皮亚杰是()的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A认知论 B先天论 C语言功能论

(5)语言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韩礼德,它从()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A认知机制 B语言习得机制 C语言交际功能

  答案:

(1)B(2)A(3)C(4)A(5)C 35.什么是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也叫干扰。两种语言结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负迁移。

(1)()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A干扰 B衰退 C迁移

(2)汉字对于日本汉语学习者起()的作用。

  A负迁移 B正迁移 C前摄抑制

(3)英语单词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起()的作用。

  A负迁移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4)两种语言结构相同之处产生()。

  A前摄抑制 B正迁移 C倒摄抑制

(5)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

  A正迁移 B前摄抑制 C负迁移 答案:

(1)C(2)B(3)A(4)B(5)C 36.中介语的定义及特点。

  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来的。中介语又称为过渡语、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二、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三、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四、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五、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1)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

  A塞林克 B 拉多 C科德

(2)中介语又称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A目的语 B过渡语/语际语 C交际语

(3)以下不属于中介语特点的是()。

  A中介语是固定不变的 B中介语的偏误具有反复性

  C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

(4)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A语言迁移 B言语迁移 C教师的教学策略

(5)中介语的偏误具有反复性和()。

  A变化性 B可纠正性 C顽固性

  答案:(1)A(2)B(3)A(4)A(5)C 37.什么是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输入假说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是用来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这个问题的。这一假说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i表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有害的。

(1)克拉申认为()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是用来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这个问题的。

  A输入假说 B对比分析假说 C中介语假说

(2)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

  A习得 B学习C对信息的理解

(3)i+1表示()。

  A学习者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B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水平

  C远超出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水平

(4)克拉申强调()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

  A对话练习B听力活动 C语法传授

(5)克拉申强调语言习得是通过()来实现的。

  A对话练习B语法传授 C听力理解

  答案:

(1)A(2)C(3)A(4)B(5)C 38.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

  一、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二、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三、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

  四、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

  一、习得的动力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本能,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习得第二语言在交际的大前提下有各种目的,除了想融合到目的与社会中去,不存在影响到生存的问题;

  二、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儿童第一语言是在天然的环境中获得的,以交际活动参加者的身份与周围人的真实交际中习得并运用第一语言。成人在非目的语环境中由教师指导习得第二语言;

  三、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与其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步进行的。成人则是在一定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之上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

  四、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五、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这是最基本的不同。

(1)以下属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相同点的是()。A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B习得的动力 C习得的过程

(2)以下属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的是()。A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

  C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3)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A识记 B保持 C模仿

(4)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与其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步进行的。成人则是在一定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之上学习一种新的()。A符号表达形式 B概念系统 C语义系统

(5)()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最基本的不同。

  A习得的环境 B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C习得的方式 答案:(1)A(2)B(3)C(4)A(5)B 第六章

  39.对比分析的定义及步骤。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大体上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二、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三、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1)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A历时 B纵向 C共时

(2)对比分析大体按照描写、()、对比、预测四个步骤进行。

  A阅读 B选择 C记录

(3)描写是对目的语和()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A学习者的第一语言 B学习者的第二语言 C学习者的母语

(4)对比是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

  A语法规则 B语音规律 C语言项目或结构

(5)预测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A第二语言学习者 B第一语言学习者 C母语学习者 答案:(1)C(2)B(3)A(4)C(5)A 40.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对比分析的意义:对比分析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语言学的理论。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对比分析的局限:

  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大,虽然掌握起来慢一些,但干扰反而小,掌握的精确度更大;

  二、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

  四、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1)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具体语言学和翻译语言学的理论。

  A普通语言学 B功能主义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2)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A第二语言 B目的语 C外语

(3)以下不属于对比分析局限的是()。

  A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B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C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

(4)对比分析在()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

  A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B认知主义语言学理论 C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

(5)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

  A学生 B教师 C学习者 答案:(1)A(2)B(3)B(4)A(5)C 42.失误和偏误的区别。偏误的来源。

  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操本民族语的人也时常发生。说话者一旦意识到马上可以自己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迹,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三、文化因素负迁移;

  四、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五、学习环境的影响。(1)本想说“甲”,但临时因紧张或是疏忽说成了“乙”属于()。

  A失误 B偏误 C错误

(2)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常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动词后边要加“s”属于()。A失误 B错误 C偏误

(3)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说:“那只鸡很胖。”属于()。

  A文化因素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 C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4)外国学生按本民族的习惯把中国人的名误认为姓属于()。

  A文化因素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 C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5)留学生讲:“这个天大家都休息”。这属于()。

  A文化因素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C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答案:(1)A(2)C(3)B(4)A(5)C 43.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偏误分析的意义:

  一、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和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把偏误分析看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

  三、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e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洵版考试复习资料范文合集3篇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电子版相关文章:

资料员岗位职责优秀范文_资料员岗位职责3篇 资料员工作职责有

简单的节约用水手抄报图片资料3篇(节约用水的手抄报既简单又漂亮的)

有关保护环境倡议书范文3篇 保护环境倡议书范文资料

简单好看的读书手抄报内容资料2篇 非常漂亮的读书手抄报内容

资料员专业知识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题库3篇(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资料员考试题和答案)

资料员的实习报告模板6篇

工程资料员个人工作总结3篇 建筑工程资料员个人工作总结

近视人群的调查报告12篇 关于眼睛近视的资料调查报告

讲师资料3篇 讲师培训资料

土建资料员教程3篇 建筑工程资料员教程